皇太极,清朝开国皇帝,他共有11位皇子,临死前在挑选继承人时却跳过34岁的长子豪格,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努尔哈赤作为爱新觉罗家族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领头人,一生征战沙场,战功无数。在他的十六位皇子中,属皇太极最为出色。皇太极不仅能文能武,继承了其民族特有的骑射技术,在政治上更是有着自己强大的治理才能,一路跟随父亲闯南走北,征战多年。
父子俩英勇善战,最终结束了明朝的统治,给辉煌的大清开了一个好头。所以相比于其他皇子,皇太极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一、皇太极随父创业
皇太极一生骁勇善战,和父亲一起努力开创了清朝的时代。并且在父亲努尔哈赤,皇太极在位期间,更是给父亲收拾了一大摊残局,加强了中央集权,首先是解决了重敌袁崇焕,开始由于袁崇焕拥有大炮武器,皇太极并不得利,一度在战争中受伤。
于是皇太极决定联合蒙古一起对抗袁崇焕,才得以攻下明君,同时还占领了多个地区,加强了中央集权,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位期间大大削弱各兄弟们的权利,防止杀兄夺位的局面发生,并扩大八旗八大臣的权利,让他们与各贝勒之间形成制衡。
皇太极有一位兄弟与他的关系非常要好,他就是多尔衮,多尔衮武艺高超,在跟随皇太极的的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在皇太极顺利征战蒙古中,多尔衮更是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在此期间,多尔衮多次立功,英勇善战,得到皇太极的高度赞赏。
二、多尔衮与豪格对峙
并对他进行一步又一步的提拔,更是被封为辅政王和摄政王。皇太极对多尔衮的好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所以很多大臣私下都猜测,皇太极可能会把皇位传给多尔衮,但是除了多尔衮,皇太极还有一位实力刚强的儿子,那个人就是长子豪格。
豪格这个人性格十分高冷,打起仗来更是残忍大胆,有当年皇太极的几分影子,他横扫香河,围剿明君,剿灭察哈尔部,实力一度和多尔衮相媲美,两个同是野心极大,都想争夺皇位。所以也就成了彼此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多尔衮和豪格更是在朝廷里形成两大派势,虽说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但是多尔衮毕竟是豪格的叔叔,在朝廷的实力还是略胜一筹,所以姜还是老的辣,一天多尔衮把豪格派出去清理明君的残余势力张献忠,在豪格走后,多尔衮就开始了自己的计谋。
实行了铁腕政策,在朝廷几乎将豪格一方势力的人全都清除,这让在前线浴血奋战,凯旋归来的豪格十分愤怒。但是多尔衮和豪格两派势力的争斗,身为皇帝的皇太极全都看在眼里,自己将要“退休”,继位之事迫在眉睫。
但是皇太极综合考虑了一番多尔衮和豪格这两个最佳人选,最后却放弃了,在临死之时立年仅六岁的顺治为王。凭借着两个实力过硬的候选人不选,却选择了一个年仅六岁,对政事还懵懂无知的小孩子,这表面上看似荒唐,但细酌一下,这个结果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由于当时多尔衮和豪格两方的政治斗争实在闹得厉害,这还没分出个胜负就这么激烈了,那如果立其中任何一方为王,朝廷政治上都将面临一场巨大的斗争,甚至还会危及到皇族内部的关系,厉害的话甚至会导致国家局面失控。
三、顺治帝继承大业
皇太极跟随父亲辛苦征战了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因为继位这件事毁掉了自己一生的建设和功绩。仔细斟酌了一番后还是顺治是最佳人选。再有一个原因就是,顺治的母亲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而顺治便是皇子当中唯一一位满洲血统的皇子。
为了和蒙古常年保持和平友好关系,顺治作为两族的结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再加上顺治的母亲庄妃,是一个心机极重,处事圆滑的女人,会看形势做事,同时还和大将多尔衮的关系十分要好,所以经常拉拢多尔衮在皇太极面前美言自己的儿子。
多尔衮可是皇太极面前的红人,他的话多少皇太极都会斟酌采纳,所以一直以来,经过庄妃和多尔衮在皇太极的耳边连环轰炸后,顺治福临也是在皇太极面前混了个眼熟,更是为后来立顺治为帝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公元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根本没来得及立遗嘱,所以在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相互妥协,谁也不想让对方得逞,于是相互选择了妥协,再加上皇太极在位时有很大的意向立福临为王,只是还没来得及立遗嘱,自己就先驾崩了。
所以顺治即位,多尔衮和叔父辅佐在左右,因为豪格后来受到多尔衮的污蔑关进了牢里,在大牢里十分愤恨的他,不到两个月就受尽折磨死了。六岁的顺治皇帝在位,实际上多尔衮才是掌握实权的那个人,直到顺治七年的时候,多尔衮在一次狩猎中不幸遇难去世。
顺治帝这才真真的把握了实权,在此之后,顺治帝看见了百姓疾苦,于是下令鼓励人民开垦荒地,实行屯田垦荒,同时还大力提倡人民去辽东地区成家立业,政府在这之间给予了百姓很大的福利,经过一系列改造,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发展。
顺治帝凡事都亲力亲为,国家经过他的一番治理,变得焕然一新。但是常年顺理朝政,治理天下,顺治帝越来越疲惫。尤其是当他的精神支柱孝献皇后去世之后,顺治帝在心理和身体上彻底崩溃。因为孝献皇后可谓是他的一生挚爱。
四、总结
曾经顺治帝为孝献皇后举行册封大典的时候,顺便颁恩诏大赦天下,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可以看出孝献皇后是十分得宠的。后来孝献皇后怀上了皇子,朝廷上下大欢,不料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孝献皇后伤心欲绝,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致死。
顺治皇帝的挚爱走后,顺治也是十分悲痛,最后也无心处理朝政,在二十四岁的时候感染天花致死。可谓英年早逝,一代明君就此陨落实在是惋惜,但是庆幸的是顺治帝有康熙这么好的皇子继承大业,开创了更为辉煌的大业。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差点成为皇帝,但顺治出人意料地继承了王位。皇太极当时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诏,所以他的部下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多尔衮,他负责白旗。他希望他的兄弟能和他讲和,让多尔衮成为皇帝。然而,另一边,黄征旗和湘皇旗,因为他们是皇太极的亲军,想把皇太极的后代立为皇帝,原来支持豪格,而局势一度非常僵持。
这时,不该做错事的豪格假装谦虚,说他“没有好运和美德就不能成功”。多尔衮抓住了这一点,说你不应该继承王位。令人窒息的豪格转过眼睛,什么也没说。可以说,此时轮到多尔衮剥夺豪格的权力和威望了,但是鳌拜等两位黄旗将领却拉过桌子,“我们都吃先帝的食物,穿先帝的衣服。如果我们不建立始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从始皇帝转入地下!”
这实际上是为了退而进,迫使多尔衮放弃兄弟和兄弟的心意。多尔衮看到僵局继续,双方都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后退了一步,收养了豪格的弟弟,皇帝的第九个儿子。后来,顺治皇帝需要一个摄政者,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郑亲王的界尔汗和芮成钢的多尔衮共同摄政。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差点成为皇帝,但顺治出人意料地继承了王位。皇太极当时突然去世,没有留下遗诏,所以他的部下被分为两组。一组是多尔衮,他负责白旗。他希望他的兄弟能和他讲和,让多尔衮成为皇帝。然而,在另一边,黄正琦和项羽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又想让皇太极的后代成为皇帝,原本支持豪格,而局势一度非常僵持。
从1643年8月9日皇太极去世,到8月14日八旗王公大臣议定顺治帝继位,共计6天时间。在这6天内,以多尔衮、豪格和两黄旗大臣为代表的三方势力都在为谋取帝位而四处奔走。最终,以维护皇权力量为代表的两黄旗大臣,审时度势,率先提出“必立皇子”的方案,并采取措施,调动军队包围诸王议立帝位的会场,以武力迫使豪格退出竞争,多尔衮主动妥协,最终由皇太极第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继承帝位,是为顺治帝。可以说,福临登上皇帝宝座,是清朝各种政治力量角逐的结果。
皇太极去世后,首先行动起来的是忠于皇太极的两黄旗大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8人前往肃亲王豪格家中,“言欲立肃王为君,以上(福临)为太子”。两黄旗大臣最初在继承帝位上的这一方针,策略上起到了维护两黄旗内部团结、共同对外的重要作用黄旗内部团结、共同对外的重要作用。豪格在得到两黄旗大臣拥戴之后也开始积极行动。他派手下何洛会、杨善二人通报郑亲王济尔哈朗说:
“两黄旗大臣已定立我为君,尚须尔议”。
豪格主动派人征求济尔哈朗意见,显然双方关系密切,意在得到响应。济尔哈朗答复:
“我意亦如此,但摄政王(多尔衮)尚未知,待我与众商之。”
济尔哈朗虽然表态支持豪格,但有所保留,原因是多尔衮的立场尚不清楚。这里有一点需要着重指出,豪格派人向济尔哈朗讲两黄旗大臣“立我为君”时,遗漏了“以上为太子”,即以福临为豪格接班人这一关键条件。
三派势力中,多尔衮的动作最慢。据《清史稿·索尼传》载:
“太宗崩后五日(八月十三日),睿亲王多尔衷诣三官庙,召索尼议册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从多尔滚召索尼商议一事,可知索尼是两黄旗大臣的关键人物。此外,多尔衷并未公开表示他个人的意见,其原因很可能是两白旗内部未能统一立场,才造成了他个人态度的犹豫不决。八月十三日晚:
“巴牙喇章京图赖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此事表明了索尼和图赖在两黄旗大臣中的核心地位,同时表明两黄旗大臣经过进一步协商,在帝位继承谋略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立肃王为君,以上为太子”,改为“必立皇子”。这一变化,显然是考虑到两白旗对豪格的强烈反对,当时两白旗将领认为:
“若立肃亲王,我等俱无生理”。
“必立皇子”的方针既是两黄旗大臣对两白旗势力所做的必要妥协,又能最大限度地使他们的主张赢得各方的支持。8月14日黎明,两黄旗大臣首先在大清门举行盟誓,然后下令属下最精锐的巴牙喇兵张弓挟矢,环立于崇政殿外。索尼等人凭借武力强行进入崇政殿中,向正在讨论帝位继承的诸王提出“立皇子”的要求,然后离开会场。《沈阳庄启》一书中有对这场会议的详细记载:
十四日,诸王皆会于大衙门。大王(代善)发誓(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云。”则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定策之议,未及归一。帝之手下大臣之辈佩剑而前,曰:“吾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时朝政,老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即起去。八王(阿济格)亦随而出。十王(多铎)默无一言。九王(多尔滚)应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让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山军兵,吾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依照上述史料,可做下列五点分析。
首先,两黄旗大臣为使皇子能够继承帝位,事先做了周密谋划。以索尼为代表的两黄旗大臣,经过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提出了“必立皇子”这一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好处在于它突出强调了皇位应由皇子继承,显示了两黄旗大臣决不允许诸王染指帝位的决心。
最初,两黄旗大臣提出“立肃王为君,以上为太子”之方案,主要是考虑利用豪格的威信与影响。后来改为“必立皇子”,更加适合策略上的需要。这样既有利于争取包括豪格在内的两黄旗大臣团结一致,又具有相当大的妥协性,使以多尔衮为代表的两白旗反豪格势力容易接受。
其次,在由皇子继位问题上,两黄旗大臣态度坚决,面对反对皇子继位的势力毫不退让。多尔衮召索尼“议册立”,表面上是征求两黄旗大臣的意见,实质上是窥探两黄旗大臣的动向,以确定他本人争夺帝位的计划。对此,索尼断然以“必立皇子”为答。后来证明,恰因索尼这一斩钉截铁的回答,才使多尔衮在议立帝位会议上犹豫不决,不敢公开同意阿济格、多铎拥戴自己的主张。而多尔衮的犹豫动摇,迫使多铎竟然跳出来毛遂自荐,反而暴露了正白旗内部的弱点,使多尔衮陷人更加被动的困境,转而为代善等人拥立皇子继位创造了条件。
又次,为使皇子能够顺利继位,两黄旗大臣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具体表现为:两黄旗大臣在诸王讨论帝位继承的清晨,在大清门前进行盟誓,公开展示两黄旗的团结;然后调动军队包围了会场,等于将与会王公大臣的命运控制在手;以索尼为首的两黄旗大臣,不顾他们没有议政资格,打破惯例强行进入会场,向与会者率先提出立皇子的要求,施加影响以争取主动;他们还对与会者以武力相威胁,甚至拔出佩剑,声称要与反对立皇子者同归于尽。由于两黄旗大臣的这些有力措施,迫使阿济格和多铎不敢坚持拥戴多尔衮,而多尔衮则迅速改变立场,接受皇子继位的提议,并明确表示同意福临继承帝位,遂为各方一致通过。
复次,豪格在继位问题上的失败是因为他事先并没有得到两黄旗大臣的全力支持,而又遭到来自两白旗的坚决反对。两黄旗大臣最初支持豪格为帝,并非毫无保留的拥戴,而是以福临“为太子”作条件的。不料豪格在争取济尔哈朗时,竟然完全不提这一先决条件。而两黄旗大臣在多方运作之后,发现豪格继位阻力甚大,遂将帝位要求转变为“必立皇子”,准备拿豪格做必要妥协的牺牲品。后来豪格说出自己“福小德薄”,随即愤然退出会场,极有可能是两黄旗大臣明确抛弃豪格所致。如索尼与谭泰、图赖、巩阿岱、锡翰、鄂拜等人,对由福临继位的结果十分满意:
“拜盟于三官庙,誓辅幼主,六人如一体”。
这一点还可以从1644年4月,豪格被幽禁时的情形得到验证。主张立皇子最得力的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8人,没有一人受到牵连,其中心人物索尼因为不附从豪格受到“赐鞍马”的褒奖。
最后,多尔衮争位的企图本来先天不足,两白旗内部又意见不一,根本不可能成功。多尔滚系皇太极之弟,他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支持,是因为即使在文化较为落后的满族中,兄终弟及的传统也已绝迹。当年皇太极虽系凭实力被推举为汗,同样是子承父业。因此坚决反对多尔衮继位的索尼提出最有力的理由是“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此外,多尔衮身体多病,诚如豪格所说:
“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多尔衮英年而逝,可证豪格之言属实。况且多尔衮本人并无子嗣,以致他制定的谋取帝位的计划是:“以我为君,以今上(福临)居储位”,竟与两黄旗大臣的最初计划有殊途同归之处。后来多尔衮的犹豫不决及赞成福临继承帝位也就不足为怪了。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豪格、多尔衮和两黄旗大臣三方争夺帝位的过程中,最后福临得以继位,是两黄旗大臣精心谋划的结果。
因为皇太极是猝死的,没有来得及留下传位诏书。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宫,生前未立下遗旨,所以众宗室旗主大加争夺皇位。作为皇长子的豪格成为众人拥立的对象。豪格争夺皇位的主要竞争者就是多尔衮。
当时的多尔衮由于功劳太大,支持者又多,势力也大,成为了豪格的最大的对手。豪格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按“立长”的规矩,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尽管豪格在诸子中论功劳和能力最有优势,但皇太极生前却并未有立豪格为嗣的举动。
扩展资料:
皇太极死后,争夺皇位的大战从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开始,双方一直互不相让,宫廷内火药味很浓,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朝廷内所有的王爷和重臣,毫无例外都卷入了多尔衮与豪格为夺皇位进行的斗争旋涡里。
群臣们都在苦苦地寻求出路,惟恐出现动乱,伤及国运。在豪格与多尔衮僵持不下的情势中,权势集团必须拿出令宫廷内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个方案。
特别是让豪格和多尔衮都能接受的方案。经过多日反复磋商,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两黄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极生前亲掌的武装力量代表,在多尔衮与豪格之间争斗得难解难分、互不相让的紧要关头,他们提出了由皇子继承大统的新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