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明代皇帝和太监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明代皇帝为什么还加大力度重用他们?
中国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可明代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重用宦官。
其实明代一开始,也是禁止重用太监的,那为什么后来太监权力越来越大了呢?
明代皇帝们可不是傻子,他们这么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明代太监虽然嚣张跋扈,贪污弄权,但是并不具备汉唐太监那样能左右皇帝继承的能力。今天我们就从如下七点来聊聊明代喜欢重用太监的原因。
厂花雨化田(出自电影《龙门飞甲》),原型是西厂汪直
1.皇帝对特务机关的不信任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就是对臣民不信任,于是成立了锦衣卫,专门监视臣民,一时之间风声鹤唳。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他对南京的那帮人不信任,认为那帮人是“建文旧臣”,于是成立了专门监视锦衣卫的东厂。
到了明宪宗的时候,他觉得东厂也不靠谱,依靠汪直成立西厂,监视东厂。毕竟皇帝接触最多的是太监,太监要比大臣更加可靠。
2.用太监来制造恐怖
封建君主往往喜欢制造恐惧来让群臣跟百姓屈服。
比如明太祖喜欢用严刑酷法让群臣屈服,甚至让臣民活得战战栗栗地。
而提督东厂的太监刚好符合制造恐怖,比如刘瑾、魏忠贤大肆屠杀大臣。他们的权力是皇帝给予的,很多情况也是皇帝所受益的。
东厂提督刘喜出自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原型明武宗朝大太监刘瑾
3.用来制约文臣权力
明代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仍然有权力斗争。
没有了丞相,内阁大臣往往成为权臣。那用谁来制约这帮文臣呢?太监无疑是最好用的。比如天启皇帝时期,他就利用魏忠贤清除尾大不掉的东林党,让天启掌握住了权力。
因为太监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皇帝要想解决太监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不管太监权力多么大,比如刘瑾、魏忠贤,一旦失去了皇帝的支持,就成为文臣攻击的对象,身家性命都无法保得住。
提起底太监也是皇帝的棋子。
4.为皇帝做些不光彩的活
皇帝有很多事情不方便亲自出马,毕竟那些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情。
可太监不一样,他们毕竟是不完整的人,内心比较扭曲,所以做事手段毒辣,没有底线,不考虑后果。他们为皇帝做一些肮脏的事情再合适不过。
一旦出了问题,皇帝就全部推给太监。对于皇帝来说,杀一个太监也没有什么惋惜的。比如万历皇帝贪财,所以派遣太监到民间收矿产税。毕竟很多太监伴随着皇帝长大,皇帝对太监比较熟悉,所以把太监派到大军进行监军或者一些不方便自己出面的活。
5.政治结构造成的问题
明代废除了宰相制度,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因此皇帝的权力得不到制约。
皇帝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对此明成祖成立了内阁。内阁往往也会形成权力集中。而明代出现很多罢工的皇帝,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从未形成倚重皇权的太监从而能够掌握大权。更何况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些特务机构的存在本身就是权力不受制约的结果。
6.明成祖、明宣宗打破制约
明成祖本人就喜欢重用太监,比如郑和。
明成祖在夺权的过程中,因为得到南京城的太监汇报说都城空虚,方才南下偷袭。为了感谢太监,这才破坏了朱元璋的明文规定。
原本太监不允许学习文化,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时候不仅让太监学习文化,甚至还成立太监学习文化的地方。
俗话说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因此把整人、构陷、清除异己发挥到了极限。
7.太监无后
人是自私的,很多人都会考虑子女的事情。
皇帝重用太监不会形成以子女为代表的权臣世袭的情况。这样避免了官僚世袭,从而尾大不掉对皇权产生威胁。
“九千岁”魏忠贤
综上所述,明代虽然重用宦官,但是最终大权还是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宦官表面上看着权力大,但终究不过是皇帝的棋子罢了。
开国的皇帝一般都是普通家庭出身,深受前朝弊端之害。
对历史有着清晰的认知。而且开国皇帝是凭借个人能力才当上皇帝的,在识人用人、笼络人心、军事能力、玩弄权术上,一般人忘尘莫及。
开国的皇帝建国后,社会都会平安一段时间,因为皇帝知道要让百姓休养生息,只有民富了国才强。
而后来的出生的皇子皇孙们,一出生含着个顶级金汤匙。
吃得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眼中所见的除了至亲,就是宫女、太监。
可以说自幼生于深宫,长于宫女、太监之手。
对外面的世界所知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过去男尊女卑,宫女们倒也老实,没有什么大的想法。
太监的心理,比普通男人更扭曲一些。
他们从小伺候皇帝长大,对皇帝有求必应。对皇帝的性格爱好也很了解,从而想方设法讨好。
且太监并无子嗣,想想看,皇帝心里肯定对他们多一份信任。
再来看看朝堂之上,能做到大臣位子的,也都不是等闲之辈。
一个个的舌灿莲花的,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稍微政治能力差一点的皇帝,为了区别其中的真伪虚实,估计每天能烦死。
不问吧,怕大臣们坐大了,皇朝不保。问吧,真难分辨。
皇帝也不知道该信哪个大臣的。
此时如果皇帝身边有个识文断字的太监,难保不会倚重。
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擅权乱国之事时有发生。前有秦朝的嫪毐、赵高,后有东汉十常侍、唐代李辅国、北宋童贯。因此,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就规定“内臣(太监)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可是,和朱元璋这条祖训背道而驰的是,整个大明王朝出现了一大批权倾朝野的太监。比如有著名的王振、刘瑾、魏忠贤。而这些太监之所以能大权在握,就是因为皇帝赋予了他们权力。
为什么明朝后面的皇帝要违背祖训,让太监掌权干政呢?这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明朝是个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这是明朝皇帝敢于把权力分给太监的基础。别看明朝那些太监权力大的没了边,可真到了皇帝要办他们的时候,往往只要一纸诏书,这些太监就万劫不复了。刘瑾、魏忠贤下场皆是如此。所以皇帝压根就不担心太监产生异心的问题。
其次,皇帝也不得不重用太监。明朝从中期开始,文官集团就越来越强大,甚至敢公然指责皇帝。皇帝虽然贵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是在面对群臣的时候,自己却成了孤家寡人。为了打破文官集团铁板一块的现象,皇帝就只能起用身边的太监来牵制文官的权力。而太监虽然心里阴暗的居多,但他们都清楚,自己唯一的依靠就是皇帝,因此都是忠心耿耿。所以,对皇帝来说,太监要比文官靠谱的多。
近年来,有不少人把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归结为崇祯皇帝铲除了魏忠贤及其“阉党”,说起来也并非全无道理。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的官僚体系已经败坏。但由于有了东林党(文官集团代表)和阉党的相互竞争,相互监督。明朝这部巨大的国家机器尚且还能勉强运转下去。魏忠贤及阉党倒台后,国家完全成了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各路监军太监纷纷被裁撤,明军对外战事情报再也没人及时送达至崇祯皇帝手中。
东林党人一面是内斗不断,一面又是集体欺上瞒下。这直接导致了深居宫中的崇祯皇帝完全无法了解战争的真实情况,自然也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了。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北京城,大太监曹化淳感叹道:“忠贤(魏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所以崇祯皇帝最后在煤山自缢的前,会在袍服上留下血书写到:“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因此,对于明朝而言,让太监掌权实际上是皇权的延伸,是对文官集团权力的有效制衡。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结局就是大明王朝的灭顶之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7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赵云有没有副将为何鲜有人知呢
下一篇: 刘裕是汉朝皇室后裔,为何国号用的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