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即前蜀高祖,字光图,小字行哥,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在位共12年。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建于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天复三年(903年)被唐昭宗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初一日,王建病故,终年七十二岁,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为政举措
政治
任贤用能
王建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选拔书生王先成、布衣李景、道士杜光庭、僧人贯休等人,并任用文学家韦庄为相。不论三教九流,有才者王建皆用其长。
但后期王建为了防范篡位,冤杀了战功显赫、深得民心的王宗涤和投奔前蜀的勇将刘知俊,猜忌迫害有识之士,加速统治集团的腐朽程度;又多内宠,重用宦官,导致前蜀国内部矛盾尖锐。
整顿吏治
王建注意吏治整顿,严惩贪赃不法,对跟随入蜀的功臣武将的不法行为也能处以严惩。义子王宗佶屡立战功,官至晋公、中书令,自恃功高,结党营私。被罢相之后图谋谋反,被王建命卫士扑杀。义子王宗训任武泰军节度使,镇守黔州(今重庆彭水),恃恩贪暴,骄纵逾制,被王建命卫士扑杀。但是官吏贪污腐化仍然成风,集王王宗翰好蓄姬妾,性格残虐吝啬,任刺史时甚至杀人夺田;义子王宗黯任宁江军节度使,每逢生日必向属县索贿。王建本人大修宫殿,地方官员投其所好,屡言出现祥瑞,助长享乐腐化之风。
经济
王建政权原本向百姓征收重税,后听从冯涓的建议,减轻赋税,又招募流亡,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使前蜀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的天下富国和强国。[2]然而后期又开征苛捐杂税,如规定绫一匹一百文,绢一匹七十文,布一匹四十文,猪每头一百文,王建还曾亲自观看成都繁荣的蚕市,便对左右讲开征桑税之利,此言泄露后,蜀中百姓恐惧,桑木和柘木竟很快被砍伐殆尽,由此可窥见其重科厚敛之一端。
军事
王建以骑将出身,十分注重发展军事,得蜀之后,在文州(今甘肃文县)、黎州(今四川汉源)、雅州(今四川雅安)、茂州(今四川茂县)与吐蕃人交易马匹,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王建在北边与李茂贞之岐国发生多次战争,先击败了李茂贞对汉中的进攻,后攻占文州(今甘肃文县)、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甘肃成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凤州(今陕西凤县)等地,不断北拓;在东边打败荆楚,迁镇江军于夔州(今重庆奉节),加强东部防线;在西南面斩杀暗通大长和国的黎州蛮三王,大败大长和国对黎州的进攻,俘斩数万,使大长和国不复犯边。
外交
王建审时度势,不穷兵黩武。前蜀一直与中央政权后梁保持友好关系。
为了避免与朱温发生冲突,割据关陇的李茂贞被朱温击败、势力衰微之际,诸将建议趁机攻取凤翔,而王建听取冯涓的建议,把李茂贞作为前蜀的屏障,与李茂贞修好,并与之联姻。但李茂贞之岐国想要山南地区,王建不肯给,后以普慈公主不满婚姻生活而返蜀为导火索,蜀、岐两国遂于永平元年(911年)爆发战争,以王建击败李茂贞结束,两国从此失和,战火不断,蜀占据主动地位。永平二年(912年)十二月,蜀攻占岐之文州;永平四年(914年)十一月,蜀又攻岐;永平五年(915年)十一月,蜀大举攻岐,取阶、成、秦、凤四州并入版图,置武兴军于凤州;通正元年(916年)八月,王建又对岐发动大规模征伐,十月取岐宝鸡、陇州,但在围攻岐都凤翔时因大雪而撤军。在王建的军事压力下,李茂贞终于屈服,在光天元年(918年)四月遣使求和于蜀。
对荆南政权,在打败其对夔州的进犯后,有人建议王建趁涨水季节决峡堰以灌江陵(今湖北荆州),王建听取毛文锡的建议,予以制止。
对大长和国,王建在大渡河大败其军,王宗范准备趁机渡河进攻,王建下令停止进攻,班师回都。王建对边防用兵,没有轻率冒进,空耗国力,客观上巩固了前蜀的统治。
轶事典故
王建葬父
父亲死后,王建掘地数尺来安葬。但是棺材落下后便自动跳出,有神人出来对王建道:“这里是出天子的风水宝地,你只是一介小民,怎能容你卜葬于此!”王建毫不理会,一次次下葬,如此反复几次,最终还是葬下了。
马中有蛇
《蜀梼杌》、《十国春秋》记载:王建还在忠武军做部将的时候,讨伐尚君长于山东,力战马毙,剖之得一小蛇于马腹,从此更加自负了。
袒背无痕
王建年轻时,曾经犯过徒刑,被杖打过,但背上没有痕迹。后来王建占据两川,问从事冯涓道:“我听外面传言,说我受过徒刑,有这回事吗?”冯涓答道:“有这回事。”王建便把背部露出来,对冯涓道:“你看看,有曾经被杖打过,但背部如此完好的吗?”冯涓摸着王建的背部,叹道:“太奇怪了,您当时从哪里得来这么好的膏药,让背部如此完好!”
礼遇文士
王建称帝后,善待文士,身边侍从认为他礼遇太过。王建道:“你们知道什么,我以前在神策军时,负责宫中守卫,看到唐朝皇帝对待翰林学士的态度比一般人的朋友关系还要亲密,如今的我对待文士只是唐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能说过分呢!”
巧驭军兵
王建在攻打成都时,经常对其将士说:“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锦,哪天要是攻取了,金帛子女任你们拿,节度使让你们轮日做!”到了陈敬瑄投降那天,王建任命他麾下部将张勍为马步斩斫使,让他先入城,并对将士说:“我和你们三年百战,现在才得到成都,你们不用担心不会富贵,千万别对街市烧杀抢掠,我已经派张勍去保护了,他要是抓住你们来禀告我,我还可以赦免你,要是先斩杀再禀告我,我就不能救了!”结果张勍当天就抓了一百多个违纪士卒,殴打他们的胸部直到打死为止,尸体堆积于市,就再也没有敢违纪的人了。还有个叫韩武的小校在节度使衙门前公然上马,衙司予以制止,韩武吼道:“王司徒已经允许我们轮日当节度使,还用这个规矩干嘛?”王建听说后派人把韩武暗杀了。
印文之争
朱温派卢玭出使蜀国时,落款印文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解释道:“在唐朝的时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时,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国之印’。如今梁国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将我们当做夷狄对待。”王建大怒,欲杀卢玭。张格劝道:“这只是梁国官员的失误,不要因为这个坏了两国之间的交情。”王建这才作罢。随后不久,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王建派将作监李纮前去吊唁,印文便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王建之死
关于王建的死因,一般说法是病死,而且是得了痢疾,在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复发。临终前曾看到很多因他“重赋厚敛”而被逼死的百姓找他索命,旋即驾崩。另一种说法是王建第八子信王宗杰暴死,为王建所怀疑,王建宠臣唐文扆自知摆脱不了干系,遂与徐妃、张格密谋,让尚食在进献给王建的鸡烧饼中下毒,王建因此死亡,临终前曾有大臣主张诛杀唐文扆,唐文扆在王建死后十余日伏诛。
原文:
好的,王健,请邀请很多人加入我们。皇帝说:“将军好,何必愁穷?”王建说:“你作为一个国王的将军,不能在你立功之后被任命为这个职位。所以,当你来到国王镇,我也及时把园池作为我后代的事业。”皇帝开始笑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翻译:
当王建离开时,他要求许多肥沃的土地、漂亮的房子、花园和水池等。秦始皇曰:“将军虽在途中,何愁家中之苦?”王建说:“即使我为王带兵,我终究是得不到爵位的。所以,在大王看得起我的同时,我还得及时向大王要一个园池,为后人买一笔财富。”秦始皇哈哈大笑起来。
一个
一般来说,灭国立功的人十有八九会进武祠,今天要说的这个,就是灭时三。
一般来说,特别能打仗的武将,并没有太多突出的政治觉悟。大部分都比较直爽,脑子里缺根弦,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人情世故,还挺有心机的。
一般来说,战功卓著的武将都不会有好下场,不是被兔子或狗煮熟,就是抑郁而死。但是,今天要说的这位,为数不多的,有着辉煌悠闲的晚年,得到了好下场。
他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建。
2
在战国四大名将中,田雷杀得最多,王建的贡献最大。
公元前229年,王建攻克赵国,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活捉了赵王。
公元前227年,王建伐燕,攻破燕国都城姬,燕王逃亡。
公元前224年,王建攻克楚国,粉碎了楚军,活捉了楚王。
东方六国,王建自己杀了三个,加上王建的儿子王贲杀了魏国和齐国,为爸爸收拾燕赵流亡政权完成了收尾工作。除了先灭的朝鲜,老王父子灭亡了五个国家。
不算韩国,从公元前229年到公元前221年,赵、魏、楚、燕、齐先后灭亡,王建、王贲父子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这是老王大出风头的九年。
三
王健出生在一个好时代。
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和外交消耗,秦国空前强大,东方六国实力下降。虽然还有一些阻力,也有能力给秦国的统一造成一些麻烦,但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王坚看起来没有什么出格的战术,看起来都是滚平推,但是打赢应该打赢的战争,这本身就是一个名将必备的素质。
王翦毁人大的行为,对赵、楚来说实在是难上加难,捣乱者是穆、楚湘燕。
王建侵赵,李牧滴水不漏,两军对峙一年多。王建让赵破坏长城,杀了李牧,然后杀了。
王建伐楚,项燕,两军相持一年多。项燕忍不住了,调动军队,被王坚抓住,一举克敌制胜,从此身败名裂。
就像高手过招,相持中能找到对手的破绽,一击即中。
四
一个军事统帅,功劳太小,得不到君主的赏识,功劳太大,就会引起君主的怀疑。历史上有很多功绩,高震的师傅不知道如何快速撤退,最后被兔子和死狗给煮了。
王建在这一点上是非常老练和有思想的。
王健除了死守不瞎混,还有一个——自污的秘招。
,对王健自污过程的描述,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详细描述自污。
当时,秦国准备进攻并消灭楚国。嬴政问时,王建认为“需要六十万人”,李信认为“只要二十万人”。
于是,秦国任命李信为统帅,攻打楚国。发展
嬴政重新启用了王建,给了王建60万大军的指挥权,这几乎是秦国的全部家当。战乱之时,王建让嬴政赏赐自己大量的良田、漂亮的房屋、花园、水池等不动产。他还半开玩笑地说,虽然国王现在尊重我,但他会为后代买更多的房子。
不仅如此,在秦军进军期间,王建还连续五次派使者去嬴政索要良田,而当时的秦军甚至还没有离开函谷关。
王健身边的人也觉得教练太贪心,太急于咆哮。王建解释说,现在全国可用的军队几乎都在我手里,国王是个多疑的人。如果他不是那么贪婪,就无法表达他永远站在秦国立场上的决心。要知道,这些房产都在秦国,你是带不走的。我要这些不动产只是为了让国王不怀疑我会背叛国家。
这种心机,杠杆效应。
五
军事指挥官和文职官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
武将在前杀,文官在后拖后腿,很危险。
秦国的名将因为和前朝宰相关系密切,本来有机会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和后朝宰相关系不和,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王建非常关心文官,曾经帮助宰相范雎报仇。
范雎和魏国宰相齐威是死敌。范雎当了秦国的宰相后,扬言要把齐威交给魏国,否则就出兵征讨。形势所迫,齐威不得不弃官逃往赵国,投奔平原君赵胜寻求庇护。
平之战后,王建提出了他的建议,秦国的赵浩棋写了一封信关于平原君的晚餐。当赵生如约而至时,他突然翻脸,扣留了赵生,并想用赵生作为人质交换齐威。
齐威别无选择,只能自杀,而范雎多年的仇恨也烟消云散了。
有了这样的伏笔,想象一下范雎怎么可能骗过王建。
王建的历任首相,无论是范雎、蔡泽,甚至是吕不韦,都非常尊敬他。一方面,王建资历深厚,威望很高;另一方面,王健懂得沟通,懂得做人。
六
王建攻下燕国都城后,做了一份退役申请报告。三年后,他又出来了。成功灭楚后,根本不爱栈。不管嬴政的劝说是真心还是假意,他都不得不彻底退休,把工作让给年轻人。
他也做出了成绩,保住了性命,这不仅是他生命的终结,也是整个家族的延续。
王建的后代展开枝叶,先后形成太原王、琅琊王等超级豪门,王建成为太原王、琅琊王的始祖。
没有王建当年的学识,怎么会有后来家族的兴盛?
果断、坚决、彻底的退,看清楚、想透、做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就是王建的力量。
七
历史上总有一些微妙的巧合。
当时王建在祁县击败项燕,秦国统一全国的趋势不可逆转。
十四年后,陈胜和光武在祁县点燃了推翻秦朝的第一把火。
当年,王建击败项燕,在他的功劳簿上又添了一笔巨款。
十六年后,项燕的孙子项羽在河北巨鹿与王建的孙子王力作战。王力战败而死。
祖父的宿怨在孙辈中终结。
即使王建深谋远虑,这也是他始料不及的。
朱温派卢玭出使蜀国时,官文落款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张格解释道:”在唐朝的时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时,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国之印’。如今梁国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将我们当做夷狄对待。“王建大怒,欲杀卢玭。张格劝道:”这只是梁国官员的失误,不要因为这个坏了两国之间的交情。“王建这才作罢。随后不久,朱温被儿子朱友珪弑杀,王建派将作监李纮前去吊唁,落款便用”大蜀入梁之印“。
王建、田雷、李牧、廉颇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在这四个人中,田雷和王建都是秦国的名将,李牧和廉颇都是赵国的名将。战国四大名被秦、赵包揽,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秦、赵的实力。如果秦国两国开战,那将是一场恶战。
王建,出生年月不详,战国时秦国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年轻时喜欢读军事书籍。十几岁的时候,他就进入了军营,就像田雷一样,只是王建不是贵族或皇族。他生活清贫,在部队一直是少年,但却有着过人的军事天赋。他是历史上最强的弟子,也是一个sf。王建很冷静,做事很用脑子。王建的聪明和勤奋吸引了田雷的注意。多亏了田雷的介绍,王健才能在众多士兵中脱颖而出。
白起是秦国的另一位勇士。白起,姓白,以其祖先秦国公命名。他是秦国的将军,白起被称为“任屠”,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他的记录非常突出。他消灭了170万敌军,杀死了40多万士兵,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伊阙之战是他的处女战,他的军队裁减了24万人。
白起懂得用兵,打仗无敌。他喜欢在军事战略上创新。尤其擅长大部队打大仗,攻下韩、赵、魏、楚大片地区。长平之战,采取迂回战术,大败赵军,并击毙赵军俘虏40余万人,一举夺得“战神”称号。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连姓,名蛮,山西太原人。战国时期,赵名将与白起、王建、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廉颇、赵之良将也。赵惠文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军,伐齐,破之,取,拜为上卿。他勇敢地听取了王子们的意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廉颇是赵国的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廉颇一上任,就面临着强秦的威胁,他能够在危急关头想出最合适的作战方案。这是名将的特质之一,在危急情况下仍能冷静思考对策。
根据秦军的特点,他决定采取速战速决,这很有效。在秦与赵的多次交锋中,廉颇多次击退的进攻,甚至齐秦联合进攻赵,在当时都是难以克服的。在他的努力下,廉颇打败了齐。此战之后,廉颇被拜为上卿,进入四大名将之位。
李牧,生卒年不详,嬴姓,李,名牧,白人,战国时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建、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是结局悲惨的四大名臣之一。李牧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军人,无论是军事成就还是德行。起初,他只是一个守卫边境的普通将军。后来因为他以对付匈奴出名,对匈奴不是靠打仗,而是主动撤退,给匈奴一种怕战争的假象,久而久之反攻匈奴,取得了很大的战果。他作为一名匈奴人而出名,然后作为一名将军外出,成功地击败了秦军,李牧因其杰出的成就而被命名为武安君。他曾经是秦军很头疼的人,他的战术在四人里并不是最高的,人品真的好到没话说。可惜被王建奸诈所杀,冤死。
四个人,现在四个人都是从部队出来的,从基层做起。很难说谁更优秀。这么说吧,各有千秋。谁是最好的,而且不是只凭自己的力量。如果他们遇到明君,他们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这是最精彩的部分。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年间进士,历官太子右庶子,与王维、刘长卿等友善,活到95岁,相传是唐代享寿最高的一位诗人。
綦毋潜(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说江西南康人。开元十四年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左拾遗,终著作郎,后归隐江东。诗多写山林隐逸生活和方外之情,清秀俊丽。
常建(708-765?),籍贯不详,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曾避难入猗于洞,因号猗于子,河南人。天宝十二年进士,因招募义军抗击史思明有功,广德二年授道州刺史,后迁容管经略史。诗多讽喻时政,反映人民疾苦。
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年轻时使年任侠,睿宗文明元年进士,武则天执政时,任时麟台正字、右拾遗等小官。他对自六朝以来浮华绮丽的诗风深感不满,力求改革,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作出过重要贡献。
李颀(690-751),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杜审言(约646-708),字必简,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河南巩县,是大诗人杜甫的祖父。高宗咸亨进士,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朴素自然。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进士,武则天时官尚方监丞,中宗时入选为修文馆学士,因诌事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为士林所不齿,玄宗先天年间赐死。所作多粉饰现实,歌颂升平,价值不大,但律诗在初唐时有一定地位。
王湾(?-750),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开元五年任荥阳主簿,终洛阳尉。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多,这首《次北固山下》为最著名。
刘长卿(709-790?),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移睦州司马,官司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受,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五言诗成就较高,被称为“五言长城”。
李益(748-827),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宪宗时官秘书少监,终礼部尚书。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贞元九年进士,登博学鸿词科,授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变法,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因宰相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诗风格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少时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水郎”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故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是韩愈的学生,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和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及剑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诸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 ,终中书舍人。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今山西祁县人。文思敏捷,精通音律。每入试,押官韵,八*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仕途不得意,官止国子助教。诗辞藻华丽,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亦作词,是“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杜荀鹤(846-907),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相传为杜牧出妾之子。昭宗大顺二年进士,但示授官。后任五代梁太祖朱温的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其诗语言通俗,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当时较突出,宫词也很有名。
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年轻时生活放荡,后入蜀为王建掌书记,王建为前蜀皇帝,任命他为宰相,诗词都很有名,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拟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
崔颢(约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官司勋员外郎。早期有过一段风流不羁的生活,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历边塞,诗风变得雄浑豪放。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明经科,十九年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到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最后以暴疾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同为早期新乐府运动倡导者,诗亦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其实,无论是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还是诗歌艺术,元稹都远不能与白居易相比。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贾岛(779-843),字阆仙,一作浪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初落拓为僧,名无本,后韩愈劝之还俗。屡考进士不中,曾任长江主簿,人称贾长江。是有名的苦吟诗人,以追求清奇、冷峭的意境著称,又重炼字。与孟郊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萧山)人,武则天证圣元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张旭等人在长安称“饮中八仙”。工书法,尤善草隶,诗多祭神乐章和应制之作,偶有小诗清新可喜。
张旭(675-750?),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
崔护 字殷功,博陵人。贞元十二年登第。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有目共赏。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6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