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是指在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战争。对百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弭兵会盟,指的是春秋时期,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为了停止交战,所举行的会盟。弭兵之盟共有两次,分别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在两次弭兵会盟中,都是宋国作为东道主的,也即晋国、楚国等诸侯国的卿大夫来到宋国,以此商谈停止开战的事宜。
其中,第二次弭兵会盟中,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奉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除齐、秦外,各国须向晋、楚同样纳贡,谁破坏协议,各国共讨之。那么,问题来了,晋楚争霸时,宋国为何能在晋国、楚国之间居中调停呢?也即宋国到底有什么实力,可以让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放下武器,并握手言和呢?
一
首先,宋国之所以能在晋楚争霸中两次调停,直接原因就是晋楚停止交战,已经成为春秋各国的共同愿望。换而言之,大势所趋之下,宋国是在顺势而为,也即正如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所言: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在春秋时期,虽然有郑庄公小霸,齐桓公称霸,但是,郑国和齐国的称霸,并没有长久下去。反而是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国,一北一南,展开了百年的争霸战争。
值得注意的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战争,往往没有在晋国和楚国本土进行,而是选择了郑国、卫国、宋国等中原诸侯国的疆域上。并且,晋国和楚国都有诸多的盟国,促使两国交战时,齐国、鲁国、曹国、陈国、蔡国、秦国等诸侯国往往要出人出力。基于此,晋楚称霸几乎波及到了春秋时的大部分诸侯国了。
二
对此,正如同战国七雄之间的长期兼并战争,促使人们心中渴望一个诸侯国来一统六国,结束战争一样,在春秋时期,大部分诸侯国,都渴望晋国和楚国可以握手言和,这样大家都有安稳日子过。于是,正是在这样的大势之下,宋国分别在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以东道主的身份召开了弭兵之会,旨在调停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其次,宋国之所以能够在晋楚之间居中调停,是因为宋国是公爵诸侯国,也即在地位上高于晋国、楚国等诸侯国。在牧野之战后,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设立了数百个诸侯国。“公、侯、伯、子、男”就是周代的五等诸侯,其中,公爵是周朝诸侯国中的最高爵位了。
三
在春秋时期,楚国原本只是子爵诸侯国,楚武王僭越称王,并没有获得周王室的认可,是言不正名不顺的。作为公爵诸侯国,宋国君主如果和其他诸侯国会盟,其排名是要靠前,比如宋国、齐国、郑国这三个诸侯国会盟,其君主的记录就是“宋公、齐侯、郑伯”。
因此,在周王室还具有一定地位的春秋时期,宋国作为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确实拥有发起诸侯会盟的地位。这也是第二次弭兵会盟时,宋国可以请来晋、楚、鲁、卫、陈、郑、曹、许、蔡等10多个诸侯国的卿大夫会盟的重要原因。并且,宋国的地理位置,也是晋国、楚国等诸侯国愿意来到此地会盟的重要原因。就宋国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处在晋国和楚国之间,这是一个晋国和楚国都能接受的会盟地点。
四
最后,如果弭兵会盟的地点选择了太过偏北的地方,楚国可能就不太愿意去了,反之,如果选择了太过靠南的地方,晋国可能就有意见了。所以,宋国作为处在晋国和楚国之间公爵诸侯国,成为会盟的合适地点,也即晋国和楚国去参加会盟,都是比较方便的。在第二次弭兵会盟中,邾、莒、媵、薛等晋国的附属国,向楚国贡献礼物;反过来顿、胡、沈、麇等楚国附庸国,向晋国贡献礼物。
当然,有两个诸侯国是例外的,也即齐国和秦国。就齐国来说,是晋国的头号盟友,所以不献礼物给楚国,与此相对应的是,秦国作为楚国的头号盟友,也不献礼物给晋国。经过第二次弭兵会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争霸势头有所下降,这给郑国、卫国、宋国等诸侯国一定的喘息之机。当然,在中原战场相对平静的背景下,吴国、越国则伺机而动,在春秋后期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较量。
弭兵之会:晋楚争霸战争的终结
前因
湛阪之战:公元前557年,春秋时期晋楚的最后一战,战后晋、楚两国在中原地区基本达成均势局面。
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大夫向戍的斡旋下,晋、楚两国在宋国会盟,双方约定晋的仆从国要朝贡楚国,楚的仆从国要朝贡晋国。晋楚两国的争霸战争暂时停止。代表晋国出席会盟的是赵武。自从担任晋国执政,赵武实行“和平称霸”的策略,即通过外交手段维持晋国的霸主地位。
弭兵之会前,他与齐国在重丘会盟,修复了与齐国的关系;还与秦国和谈,结束了秦晋两国八十余年的交战局面。晋国与齐秦两国外交关系的修复,为后来的晋楚会盟奠定了基础。赵武不仅让晋国睦邻息兵的声名远扬,还获得了齐国和秦国两个大国的谅解。
之后赵武便开始着手修复与最大的敌国——楚国的关系。晋楚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两个大国,为争夺霸权曾多次交战。宋国大夫向戌对赵武的外交主张也表示支持,他亲自前往晋国拜访赵武,表示愿意当和平使者,去和楚国接洽。
宋国因为地处晋国和楚国之间。晋楚两国交战时,宋国总是被战火波及。为了确保宋国和平的外部环境,向戌积极进行外交活动、调停晋楚两国关系。公元前579年,宋国大夫华元就调节过一次楚国和晋国的关系,促成了一次弭兵会盟。但盟约刚订立不久,晋楚两国就爆发了鄢陵之战,盟约很快就终止了。
赵武提出想和楚国和谈后,宋国试图再次充当调停者的角色。向戍在晋国获得了赵武的支持,然后前往楚国,向楚康王和令尹(即宰相)子木传达了晋国想要弭兵的意思。楚国表示同意出席盟会。赵武很快又向齐国和秦国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参加盟会。齐秦两国也答应前往。
公元前546年,赵武和大夫叔向先来到了宋国。宋平公率领宋国群臣隆重欢迎。随后晋国的盟国也陆续抵达。楚国的子木先是抵达了陈国,并派出使臣先到宋国确定协议的条款。向戍也来到陈国面见子木。经过向戍居间调停,晋楚两国就协议条款达成了一致意见。随后子木就率领楚国使团来到了宋国。
晋楚双方都在宋国都城西门外驻扎,为防晋、楚两国使团发生冲突,宋国的上卿乐喜要求双方不挖战壕,互表诚意。赵武、子木都表示赞同,只是让手下士兵搭起篱墙扎营。晋楚因为交战多年,双方来到宋国参加会盟,仍不能完全放下戒备。子木让楚军的将士在外衣里面穿上甲胄。赵武得知楚军的行动后,找大夫叔向询问对策。
叔向很冷静,说不必害怕,子木不太可能擅动干戈,楚国一旦动武肯定会失信于诸侯,这样晋国霸业就能更稳固。赵武听后,就从容地去参加会盟仪式去了。会盟仪式由宋国的乐喜、向戌两位东道主主持。宰杀牲畜、执牛耳取血等程序过后,晋楚两国就歃血(微饮牲血,或含于口中,或涂于口旁,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的行为)的先后顺序发生了争执。
会盟的盟书明文规定:晋、楚并为霸主,双方都要先于其余诸侯歃血,但谁先谁后并没有说清楚。赵武说:“晋为传统霸主,凡会盟诸侯,晋国向来是第一个歃血!”子木针锋相对:“既然晋、楚相匹敌,如果一直都由晋国先,那岂不是说楚不如晋?晋楚轮流做霸主已为定式,凭什么说晋国是传统霸主?”
晋、楚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赵武为了不让和平希望破灭,最后还是做出了让步,让楚国先歃血。作为晋国卿族,赵武当时已经意识到当时晋国的卿族势力日渐壮大,卿族之间的明争暗斗极大地影响了晋国的稳定,再对楚强硬并不是明智之举。为了顺利完成会盟,赵武选择了退让。
楚国歃血后,会盟才得以继续进行。向戌作为东道主宣读完弭兵盟约后,将盟书人手一份发给与会诸侯代表。一份盟书放置在牺牲(宰杀的牲畜)之上,填埋在土坑里。至此,弭兵会盟才算顺利结束。
后果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在晋国的扶持下,地处东南的吴国崛起后,吴王阖闾伐楚,攻破楚国都城。
结论:弭兵会盟标志着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争霸战争的结束,确立了晋楚两国共霸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6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此人偷喝汉武帝的长寿酒,怎么没被治罪
下一篇: 为什么李世民会把皇位传给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