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代藩镇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唐代藩镇割据问题严重,原因是因为代宗德宗二帝纵容吗?
唐代中期时,边境和许多重要地区设立了度使,主要负责掌管当地的军事政务。但是发展到后期,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所以很多藩镇将领不受控制的拓展势力,所拥有的权利越来越大。
因为手中掌握着较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与财政收支,所以多个藩镇开始拥兵自重,逐渐形成了军人割据的境况。
藩镇的大军、经济和官员分配等多方面逐渐脱离朝廷的管控,还常常与朝廷对抗。安史之乱爆发到黄巢之乱形成之间的时期里,大部分的藩镇还是老老实实的听从中央政府的命令。
除了幽州藩镇、魏博藩镇等极为少数的藩镇拥兵自重。黄巢之乱爆发后,多地藩镇割据才逐渐形成常态。此时唐代已逐渐走向末期,国家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了,藩镇割据成了加快唐代土崩瓦解的催化剂。
设立的藩镇节度使虽然管辖一方土地,但头顶的名义还是唐代的封疆大吏,并非是亲王,所以还是以朝廷为中心。藩镇的经济基础依赖于国家的赋税收入,但军事能力却是自备的,建立起的大军应合法且归属国家。
律法中是这么要求的,但有些藩镇不老实,想着偷偷摸摸搞些小动作。割据的藩镇总想拥有独立自主的军事决策权,但是又不能完全拜托中央政府,毕竟硬刚肯定是刚不过的,而且经济命脉还在朝廷手中。
所以藩镇割据招揽的士兵,通常是破产农民以及无业游民,以职业雇佣兵的名义加入大军中。起初设立藩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管辖国家,朝廷虽然掌握着最高领导权,但天高皇帝远。
偏远地区及边境地区的许多事情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决策。将不同地区分开管辖,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比如唐代后期,东南鱼米之乡经济发展较好,所以可以为朝廷提供经济支持,而边疆的藩镇负责对外的防御和进攻。
还有河朔与中原的藩镇,各司其职,虽然不同方位的藩镇之间相隔距离较远,但起到了互相制衡、互相扶持的作用网。
唐代后期政治混乱、党派相争,虽然民间起义不断,但仍能够坚持一百多年,得益于各藩镇依存与制衡的关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体系,这才使得国家的根基并没有被大大小小的纷争所动摇。
唐大历十年,魏博藩镇发生了规模较大的叛乱,如若朝廷坐视不理,势必会影响到皇权统治,所以出兵征讨田承嗣。
但这一仗打了两年之久,最后还是没能出结果,一直打下去的话对双方而言都毫无益处。魏博藩镇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朝廷则为了顾全大局,最终二者各退一步,互相妥协。
无独有偶,泾原兵变时就是地处河北的各藩镇联合在一起,共同与朝廷对抗的结果。不过并非是河北周边的藩镇真真正正的上下一条心,这种难得的团结一致对外不过是出于私心而已。
由于多个藩镇结合的实力较为强劲,且河北离国都长安不算太远,唐代大多数兵力都被泾源牵制住了。泾源士兵攻势迅猛,藩镇蠢蠢欲动,致使唐德宗不得不离开国都,为保平安在多地辗转。
当朝皇帝一直在外逃亡也不是个办法,而且德宗也意识到了河北藩镇的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目前自身实力还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再加上长安被朱泚占领,对外声称已自立为王,如果把注意力都放在对付藩镇的事情上,那皇帝的座位恐将不保。为了保住皇家颜面和自己权势的安全稳定,所以唐德宗做出了妥协。
德宗决定先将对付藩镇的事情往后放放,暂且安抚好河北的各势力,集中火力对付完朱泚后,再解决藩镇叛乱的问题。
所以德宗做出了重大的让步,他被迫无可奈何的恢复了藩镇原来的爵位,并且对外承认了他们拥兵自重的盘踞在河北附近的合法性,就连对后代的世袭制度也松口了。
虽然有许多后人都曾批判过德宗对于藩镇割据的纵容,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时长安被占,河北各势力虎视眈眈,两难之下的这个决定确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德宗的退步,才缓解了藩镇的步步逼近,德宗才有了一线喘息的机会。整个僵局也因此扭转了,为日后赶走朱泚夺回长安做足了准备。
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之间存在着利益竞争关系,但是又能相互依赖,共同谋求更大的利益。而这种良性的竞争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制约作用。
虽然藩镇之间暗流涌动,但是不至于一家独大。而建中之乱则像是安史之乱的续篇,将新的政治局势予以合法化,承认了朝廷与藩镇之间的相处关系。
唐代的覆灭与藩镇割据脱不开干系,虽不致命但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隐患。德宗与藩镇达成的和平协议其实对双方都有益处,皇帝最高领导权仍然在,而藩镇也恢复了爵位,权利也趋于合法。
纵容了藩镇的不只是德宗,还有代宗,两朝都曾尝试过镇压藩镇势力,但效果甚微。两位皇帝都清楚藩镇势力的根深蒂固,所以做出的退步也是极为有效的管控措施。
参考文献:《唐书》
当公元779年唐德宗李适登上皇帝宝座的时候,他有着中兴大唐的抱负和信心。这种抱负和信心源于他的经历:他于天宝元年四月十九日生于长安大内宫中,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大唐帝国昌盛繁华的辉煌岁月中度过的。但好景不长,他14岁那年,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从此大唐帝国陷于一场亘古少见的大动乱之中。他饱尝了战乱和家国之痛,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考验。童年的美好回忆,使他具有中兴唐世的强烈愿望;与叛军的战斗,磨炼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斗争经验。而登基之时,他只有37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好年纪。未来的美好前程,似乎都在等着他
但是,他忽略了两点最为致命的因素:首先,纵观中国历史,凡是中兴之主,都是先苦后甜,前面的汉宣帝,后面的康熙,无不如此,而德宗是先甜后苦,这无疑在其性格中种下了懦弱、妥协的因子;其次,他的父祖留给他的是一付藩镇割据的烂摊子,他的很多措施都因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的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美好的愿望同残酷的现实,给德宗一生画上了矛盾和悲剧色彩
藩镇,原是指封建朝廷在沿边襟要地区设立的军镇,在唐朝,则是以节度使为军事长官各地军镇。开元、天宝之间,节度使例兼辖区内负责军需调度的度支使和管理屯田事务的营田使,后来又兼所在道负责监察的采访使,权力逐步渗透到了地方军、政、财、监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天宝年间,更是出现了一人兼统数镇,连州跨郡的情况,并最终于天宝十四年的十一月引发了大规模的叛乱——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安史乱后,唐朝政府没能很好地处理地方军镇问题,在全国范围内藩镇拥兵割据,中央财政恶化,中央与地方关系紧张
走在藩镇割据时代大潮前列的是安史旧部。在安史之乱末期,以李怀仙、李宝臣、田承嗣等为代表的安史旧部依然手握重兵,他们看到安史气数已尽,就利用手里还有军队这一优势,纷纷打起了反正降唐的牌。而此时的唐朝政府,也已经无力征讨这些叛军余孽,趁此机会招降叛党,是他们重归大统,落个两边都安宁,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就有了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的一幕,广德元年,也就是唐代宗即位的第二年,他就以赏功为名,任命李怀仙为平卢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让他们分统安史旧地。在这次交易中,河北的安史旧部是最大的赢家,他们不但得到了弃暗投明的名声,还在实际上保住了自己在河北的实力,依然重兵在手,独揽地方军、政、财大权,而且这种状态在实际上也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承认;唐朝政府的这步棋走的却很有些阿Q的味道,河北地区实际的独立状态没有得到解决,只是在名义上又重新回到了帝国的怀抱,满足了一下帝国统一的虚荣心。就这样,这些藩镇名为唐朝藩臣,实则处于独立状态,成为了日后实力最为强大的河朔三镇
令唐朝政府不曾想到的是,对安史旧部这种姑息养奸的作法,给了还在迷途之中的关中、江淮的藩镇指明了奋斗的方向,他们紧随河北藩镇之后,走上了割据的道路。节度使初建时一般都设在边远冲要地区,安史乱起,为了当时军事形势的需要,唐廷对内地掌兵的刺史也多加节度使的称号,使中原地区也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等大小军镇,军镇制度便扩展到黄河以南及江淮地带,后又发展到全国各地军镇。新唐书·兵志说自国门以外,皆分裂于藩镇,除了国门以外的土地都被分割到一个个军镇之下,可见藩镇割据数量之多,问题之严重。这些藩镇在安史之乱结束以后都被保留下来,唐朝政府的这种做法除了它没有勒令藩镇交出兵权的无奈之外,也许更有深层次的考虑,即在河北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保留大部分的藩镇用来平衡局势,毕竟这时统治者的心腹大患是河北问题,而后来的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无论是代宗还是德宗,都采取了以藩镇制藩镇的策略
而这些新兴的节度使们更是深知自己的尴尬地位,他们是在平叛的过程中,凭借手中的军权而上位的,也许在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忠诚于唐朝政府的,但是一旦坐上了节度使的宝座,他们便同河北藩镇走上了同一起跑线,甚至面对的问题比河北还多。他们一方面肩负着压制河北的任务,另一方面却也同河北一样有着被中央消灭的危机。为了保住自己地方老大的位置,这些新兴的节度使无一例外地开始了大张旗鼓地扩军行动,因为他们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军队是藩镇的核心,只有拥用有强大的武装力量,才能使自己在中央政权面前更有底气,在早晚会来的削藩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拥兵自保的心态,从他们大量使用地方的民兵中可以得到验证。民兵没有节度使手下那些毕生都在行伍中度过的正规军训练有素,甚至在本藩镇之外作战的无能是有名的,但他们费用低,能够很快地被动员起来,守卫自己的领土时却打得很顽强。在保卫节度使的老巢方面,他们是一支足以依靠的队伍
在节度使支庞大的正规军中,他们还极力培养一支可以为自己出死力的精锐部队——牙军,他们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的死力,是藩镇与中央抗衡的主要工具。牙军主要集结地在镇治之州,能够镇压境内的任何反对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牙军是藩镇唯一具有强大打击力量的军队。牙军的核心是亲卫军精英集团,负责节度使的安全,同时无疑地也被用作保卫节度使驻节之地的总的安全力量,在更好战和更独立的节度使麾下,这种军队通常称牙内军,他们常常由以下几种有特殊地位的士兵组成:从节度使私囊出资维持的私人士兵;名义上的养子,为节度使效劳并随他从一地调到另一地的侍从。由于精英侍卫都是节度使的贴身保镖,他们在地方的政治中常起关键性的作用。但讽刺的是,也正是因为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节度使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变易主帅,如同儿戏。所以,唐朝的藩镇之乱,除了藩镇与中央的对抗外,还有藩镇内将校之间、将校与牙兵之间的相互厮杀,为大唐乱世这道大餐添加了几道配菜
藩镇的其余军队则驻守在州县的治地和其他战略要地。它们被恰当地称为外镇,其部署取决于不同的情况:本镇的地方防务;境内的安全;对资源和收入的控制。这些外镇军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数百人至数千人。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从唐高祖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到907年朱温篡唐,唐朝享国289年,历经22个皇帝(含武则天,为什么包括武则天,下面会进行注解))。在唐朝初期、中期以及后期,唐朝共出现了四个有历史意义的阶段:贞观之治、、武代李兴、开元盛世、元和中兴。唐朝带给我国和世界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洋人习惯将我国的人称为“唐人”,目前在五大洲的26个国家都有“唐人街”,这些唐人街大都分别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唐人街已成为我国华人聚集地的代名词。唐朝服装“唐装”被不断地更新,至今仍然被一些国人所喜爱,尤其一些知名艺人以着“唐装”为荣。
一、 唐朝是历史上出现繁荣兴盛阶段最多的朝代
唐太宗李世民
(一)贞观之治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后,他关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唯才是举,不问出身,不计恩怨。先后任用了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李绩、李靖等一批正直廉洁之士。他安排房玄龄负责官员裁撤,精简机构。又安排李靖巡察全国,能者上,庸者下,整顿吏治。地方大员都督和刺史他都要亲自考核后才能到地方上任。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基本没有贪污的历史时期。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没有酷刑。李世民从626年即位到649年去世执政的23年间,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都有了飞速发展。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强大。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武周皇帝武则天
(二)武代李兴
李世民去世后,他的儿子李治即位。由于李治对武则天非常宠爱,武则天逐步掌握了朝政大权。李治死后,她改国号“周”,自称武周皇帝。一些记载中并不把她列为唐朝皇帝。所以才有了唐朝是21位皇帝之说。小编认为,应该把武则天列入唐朝皇帝。理由有四:一是她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虽然野心膨胀自己做了皇帝,其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还是沿用唐朝的制度。二是他没有对唐朝宗室的皇帝诛杀殆尽,虽然杀了一些,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三是他虽然流放唐朝皇室诸多皇子,但太子至始至终都是李家人,没有立武氏子孙为太子。退位以后又还政于李氏。四是武则天的父亲和李家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李渊起兵时,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对李渊倾囊相助,提供军费和粮食。可以说李家的天下也有武家的一份大功。何况在武则天执政时期,政绩突出,百姓安居乐业。后世评价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唐玄宗李隆基
(三)开元盛世
神龙兵变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即位,李隆基协助他的父亲击败了武氏集团、诛杀了韦氏母女。712年李旦让位,李隆基即位后又赐死了阴谋篡位的太平公主。结束了唐朝长期的政变局面。社会得以安定。李隆基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如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能臣。唐朝经济迅速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当时唐朝的人口达到了8000多万,是历届朝代人口最多的。据记载,当时人均田地达到了9亩多。经济空前的繁荣、军事空前的强大、文化空前的远播,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出现了万国来贺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5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