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女做了一碗手擀面,明成祖朱棣吃了后称赞不绝,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皇帝中的有为之君。他虽然取得皇位的过程属于标准的“篡逆之举”,但那也是建文帝不顾亲情削藩在前,朱棣被逼得没了办法才拼死一搏,绝地反击侥幸成功。四年的靖难之役,他也是历尽艰险,以一州之地对抗建文帝倾国之兵,居然最后能够胜出,显示出他超群出众的才干。
朱棣继位后,虽然各项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但有一件事却让他非常头痛。他确立的皇太子朱高炽,禀性文弱,加之好文不好武,体态肥硕不说,骑马射箭统统不会,对于刚烈剽悍的朱棣来说,显然达不到他的继位人的要求,对太子的嫌弃之心与日俱增。《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在一次围猎活动中,朱棣让各位皇子赛马,太子居然“辞不能”,惹得朱棣当场翻脸,狠狠斥责了他,太子的地位瞬间危殆不已。
然而最终太子转危为安,这得益于太子妃张氏的一碗手擀面,当时叫“汤饼”、在一次皇室家宴中,朱棣再次对太子大发脾气,搞得太子心惊胆战。太子妃张氏却很有办法。她平日就聪明乖巧,很会讨皇帝皇后的欢心,“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一看情势不妙,太子妃张氏立即“亲入宫庖,手汤饼出荐”,亲自下厨做了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出来献给朱棣,朱棣吃着儿媳亲手做的面,这才转怒为喜,“且感且喜”,太子“卒以后故得不废”。
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顺利登基,是为明仁宗。明仁宗果然不负众望,在位期间任选贤能,勤政爱民,颇有明君气象。不过他身体不好,仅仅当了十个月皇帝,就一命呜呼,儿子明宣宗继承皇位。结果明宣宗体格也不行,当了九年皇帝,年方三十八岁就病故,传位给明英宗朱祁镇,奶奶张氏也于此时升格为太皇太后。明英宗继位时才九岁,全靠奶奶一手主持内外朝局稳住局面。
宦官王振当时负责照料明英宗的饮食起居,明英宗对王振既信任又倚重,结果王振是个奸邪小人,趁机狐假虎威,利用自己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地位,逐渐开始插手朝政,揽权纳贿。不料太皇太后张氏早就盯上他了,看出王振日后必为大患,于是决心惩戒王振。《明史》记载,张氏有一天把皇帝和诸位重臣召集到一起,把王振叫来,当场痛斥他的不法之举,并且把他绑起来,“遂加刃振颈”,要杀掉王振,张氏对大臣们说:“此辈祸人家国,此后不可令干国事也”。皇帝和大臣们连忙都为王振求情,才保住他的性命。王振从此再不敢张扬,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做人,“终太后世不敢专大政”。
不幸的是,正统七年,太皇太后张氏病故。她这一死,差点让明朝亡了国。王振从此失去了制约,迅速崛起,权倾朝野,成为明英宗时期首屈一指的权臣。而糊涂昏聩的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在王振挑唆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之变中一败涂地,成了瓦剌人的俘虏,大明朝顷刻之间面临亡国之灾。幸亏在忠臣于谦等人的鼎力扶持下,明朝在得以度过危机。故此明清之际的学者查继佐说过:“嗟一王振,帝翼之为虎,后视之如雏。使长视得见正统之十四年,可无土木之变”。认为如果张氏活到正统十四年,大明朝就可躲过这场亡国之灾。
马上就是大雪节气了,羊儿所在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二十几度,全国各地降温很大,这样一个寒冷冬日,饮食是一定要有所注意的,那些寒凉食物不管是男女老幼都不可以吃,以免过多寒气侵入身体,带来很多的健康问题。啰嗦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这样冷的天儿,来一碗手擀面如何?鲜烩手擀面,羊儿小厨房的私房饭哟,鲜、香、微辣是这碗面的特点,暖暖的既有营养还能够帮你驱赶身上的寒气,一碗面营养俱全,客官,您要不要来一碗?赶紧吧各位,想吃的话快点来学一学,超级简单的哦!
工具/材料 手擀面适当、青虾三只、鸡蛋三个、鱼丸六七个
菠菜、葱蒜、食盐味素生抽白糖自制辣酱
01 咱们先和面,适当面粉加上一个鸡蛋,再加上一点点食盐,这样和出来的面筋道口感特别好,加上一点清水和面,注意水不要多了,做面条的面团最好硬一些。
02 多次揉面,让面团特别光滑,然后盖上保鲜膜醒面半小时。
03 醒面的空咱也别闲着,现在开始准备配料了,这碗面的配料多一些,先准备几棵菠菜,清洗干净。
04 准备几个鱼丸,我用的是墨鱼丸,然后三只青虾,这个随你自己的意思,你喜欢吃就多放点,不喜欢吃就少放点,自由安排。
05 菠菜烫一下,切成小段,准备两个水煮蛋,去皮后切成两半。
06 碗里倒入两勺勺生抽 ,一小勺白糖和适当食盐,加上一点葱花和一瓣大蒜。
07 锅里倒入食用油烧热,关小火,把刚刚调好的汁倒进锅里。
08 锅里加清水,水的多少看你准备的面条多少而决定,不要太少了,不然面条煮出来后很容易黏在一起。
09 将刚刚准备的鱼丸和青虾放进去,盖上盖子烧。
10 这是我自己做的秘制辣酱,哈哈,不开玩笑,这其实就是用熟芝麻、红辣椒粉,还有豆瓣酱、榨菜末,加上生姜末一起熬出来的辣酱,做法很简单,大家按照我刚刚说的那些食材放进烧热的油里小火慢慢熬就可以了。
11 现在我们要开始擀面条了,很简单,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面片,擀面的过程中不要使用面粉当面簿,而是要用玉米面,这样煮面条的时候不会让锅里的汤变得粘稠。
12 将面片叠成如图所示的样子,叠一层撒一层玉米面,防止黏在一起。
13 用刀将面条切开,抖落一下玉米面。
14 这时候锅里的汤汁也烧开了,将面条放进去。
15 面条放进去之后,要用筷子轻轻翻动几下,不然面条可能会黏在一起的。煮大概两分钟左右,面条就煮好了。
16 碗里盛上面条,加上鸡蛋、菠菜段,再来一些辣酱,浇上热乎乎的面汤,一碗鲜烩手擀面就做好了,真的非常好吃,吃完了整个人觉得暖暖的,感觉这样的暖意比男朋友还可靠,哈哈!
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称帝时,大概已经四十二岁,所以朱棣称帝五年后,他的皇后徐氏就去世了,随后,朱棣不是没有想过再立皇后,但他想要立为皇后的人却拒绝了他。她就是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接下来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勇敢的女人。
徐妙锦和徐皇后一样,都是明朝开国将领,魏国公徐达的女儿。徐皇后去世的时候,徐妙锦才十六岁,两人之间差了三十岁的年龄差距。这个时候想立徐妙锦为皇后的朱棣,是完全可以做人家父亲的年龄。而徐妙锦自幼便贤良聪慧,天生丽质,甚至比她被称为“女诸生”的姐姐,仁孝皇后更为出色。
在朱棣让内使和六尚女官前去宣旨的时候,徐妙锦就称病,不出家门。女官随即也来到徐妙锦的病榻,来探视。徐妙锦拥被呻吟,内使远远的排列在房栊外面,和女官一起叩头请求她。徐妙锦不得已,于是对天发誓说:“我之所以不嫁,是因为容貌丑陋而且有麻痕。”徐妙锦立即指出麻痕,女官随即回去复命。随后徐妙锦削髪为尼,从早到晚望虚空礼佛,没有一天懈怠。朱棣知道后,竟虚中宫,不再册立皇后。
徐妙锦在拒绝朱棣时,还写了封《答永乐帝书》:“臣女生长华门,性甘淡泊。不羡禁苑深宫,钟鸣鼎食;愿去荒庵小院,青磬红鱼。不学园里夭桃,邀人欣赏;愿作山中小草,独自荣枯。听墙外秋虫,人嫌其凄切;睹窗前冷月,自觉清辉。盖人生境遇各殊,因之观赏异趣。矧臣女素耽寂静,处此幽旷清寂之境,隔绝荣华富贵之场,心胸顿觉朗然。“小编对这位女士真的是发自内心敬佩,大家认为呢?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王 朱棣 攻入南京,四天后,朱棣在南京正式登基为帝。到了十一月三十日,朱棣才下旨正式册封燕王妃 徐氏 为皇后。
朱棣登基的时间和册封皇后的时间为何相差五个多月呢? 这是因为朱棣是通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入主南京的,而在这四年内,燕王妃徐氏一直在帮朱棣镇守北平。换句话说,朱棣在南京登基的时候,徐氏还在北京城呢,她人没有到,册封大典就举办不了。
所以,等朱棣收复山东、河南等地后,再派人把徐氏接到南京的时候,已经是十一月下旬了。在礼部的一番紧张筹备后,徐氏终于被册封为皇后。她是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后(不含追尊),也是明朝 历史 上,出身最高的皇后,后世称之为 仁孝皇后 或 徐皇后 。
需要说明的是,朱棣为徐皇后准备的册封大典异常隆重,自古以来,皇后用的都是 金宝龟纽 (“凤印”上的印纽),就连明朝的开国皇后马氏也是如此。但朱棣觉得金宝龟纽不足以彰显徐皇后的尊荣,下旨让礼部赶制 盘龙纽 。不仅如此,朱棣还让礼部官员在承天门宣读册封徐氏为皇后的诏书,用以昭告天下。 明清两代册封皇后时,单独昭告天下的,徐皇后是第一人。
在册封诏书上,朱棣甚至用 “朕登大宝,允赖相成 ”这样的字眼,意思是自己能当上皇帝,多亏了徐氏的辅佐。
朱棣的种种做法,把徐皇后拔高到古代皇后从未有过的高度。
历史 上的徐皇后,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皇后,她去世后,朱棣17年再未立后,每每提及徐皇后,朱棣都无限怀念和怅然。本文,笔者来和大家分享明成祖朱棣之妻徐氏,希望通过史料的重现,让大家重新认识一位古代贤后。
仁孝皇后徐氏(徐皇后)乃明朝开国名将、魏国公徐达(追封中山王)的长女,很多影视剧中将她命名为“ 徐妙云 ”,实际上,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徐氏的闺名,《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
在明朝,所谓“ 诸 生”,指的是受过传统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有资格进入府学的生员。徐氏的父亲徐达乃开国第一武臣,他文武双全,不居功、不结党、不骄奢,深谙为臣之道。作为徐家的第一个孩子、徐达的长女,徐氏从小便接受严格的儒学教育。因为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因此被称为“女诸生”。
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徐氏记忆力超群,读书时能过目不忘,一览成诵,她的弟弟徐辉祖、徐增寿都对大姐的学识十分佩服。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稳定君臣关系,便有意和大臣联姻,例如,太子朱标联姻常遇春家族,秦王朱樉联姻邓愈家族等,徐达作为开国六公之一,自然不会被朱元璋忽略,朱元璋听闻徐达长女的才学和修养极高,便召徐达入宫。《明史·仁孝皇后传》记载:
朱元璋对徐达说:“我们俩是布衣之交,古代君臣契合者,大多都结为姻亲,我知道你有个好女儿,能把她许配给我的四子朱棣吗?”徐达听完后,立即叩头拜谢,朱棣和徐氏的婚约,便由此达成。
和古代传统夫妻不同的是,徐氏和朱棣在婚前已经非常熟悉了。洪武六年,徐氏便被马皇后选入皇宫为女官,在马皇后跟前聆听了三年的教诲。在当时,这是勋贵家族中莫大的荣誉,当年,徐氏才12岁。
在永乐二年成书的《高皇后传》中,提到徐氏“ 日侍左右,独被宠眷 ”,可见,徐氏在马皇后跟前并非传统的侍女,凭朱家和徐家的关系,马皇后或许把徐氏当作女儿看待。
《明史》也记载:
在徐氏入宫三年之后,洪武九年,徐氏正式被册封为燕王妃,和燕王朱棣完婚。至此,她正式成为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媳妇,马皇后对徐氏特别珍爱。
婚后第二年(洪武十年),徐氏生下她和朱棣的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不是朱高炽,而是朱棣的长女、朱高炽的姐姐,后来被封为 永安公主 。又一年(洪武十一年),徐氏生下朱高炽。当时,朱棣还在凤阳“ 观摩祖宗肇基之地 ”,听闻徐氏产下一子,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
在洪武十三年,徐氏随朱棣去北平就藩,从此,朱棣要发挥他藩王的作用,而徐氏则要辅佐朱棣,让后者成为大明朝一位合格的藩王。
徐氏到北平之前,已怀有身孕,在北平,徐氏先后又生下两子三女。值得一提的是, 朱棣人生中的前7个孩子,都是徐氏所生。 换句话说,徐氏在洪武十八年生下最后一个孩子咸宁公主之前,朱棣的其他庶妃并没有生孩子。 徐氏在8年之间,连续为朱棣生了7个嫡子嫡女,这足以证明他和朱棣的感情历久弥坚。
从徐达的长女,到马皇后的女官,从朱元璋的儿媳妇,到北平燕王府7个孩子的母亲,徐皇后的前半生是丰富的,事实证明,她的后半生更加辉煌。
由于北平是元朝旧都,燕王府的规模也颇大,朱棣刚到北平时,和地方官、军方的交接事务已经忙得焦头烂额,而徐氏则负责燕王府内的 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 等事务,每当朱棣回到王府,看到府内诸多事务井井有条,都为自己娶了个好媳妇而欣慰。在《明太宗实录》中,朱棣说徐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棣在修身齐家之余,才能治理好藩地,才能参与平定“天下”。对于藩王来说,一位好的妻子,在“齐家”、“治国”方面至关重要。
另外,徐氏的生活习惯非常简朴,她“ 性不喜华饰,自御俭素 ”,徐达多次来北平练兵,马皇后也常常派宫人来北京探望孙子,他们对徐氏的作风都非常满意。
徐氏是名将徐达的长女,自幼耳濡目染,行事也颇有将门虎女之风。建文元年,朱允炆以激进的手段削藩,不仅连削5位藩王,甚至逼死了湘王朱柏,朱棣在北平惴惴不安,在姚广孝等人的劝说下,朱棣最终决定起兵靖难。在谋划期间,徐氏也参与了其中。史载:
意思是,徐氏提的计策,大多符合朱棣的心意。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转战南北, 徐氏和长子朱高炽的任务就是替朱棣守住北京城。
建文元年九月,朱棣带领张玉、丘福等精兵强将奔袭大宁,南军主帅李景隆趁北平空虚,率大军围攻北平城。世子朱高炽带领城内的老弱病残守城,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 明面上,战功是朱高炽的,实际上,徐氏在背后出力甚多。 《明史·仁孝皇后传》中记载:
意思是说,朱高炽是以世子的身份在城头上奔波,但是具体的防备策略,大多听取母亲徐氏的意见。当时李景隆攻城甚急,城中都是老弱病残, 徐氏慷慨激昂地劝说城中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给他们每人发一副盔甲,徐氏甚至亲自登城门督战,城中妇孺百姓在徐氏的激励下,抛石块,掷瓦砾,和南军展开殊死搏斗,最终坚持到了朱棣回京。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徐氏作为将门虎女的气魄。
笔者认为,李景隆的大军之所以攻不破由老弱妇孺坚守的北平城,一方面是徐氏和朱高炽指挥得当,另一方面还要感谢徐氏的身份。 试想,明朝的大小将领或者他们的父辈,哪个没有在徐达的麾下待过?徐达的女儿只要站在城楼上作个揖,南军将士也得给几分颜面。所以,南军将领瞿能在快攻破张掖门的时候会退兵,所以李景隆会在围攻两个月仍破不了城。
不得不说,能娶到徐达的长女为妻,是朱棣之幸。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朱棣每次出征,徐氏都会守好朱棣的老巢,让朱棣没有后顾之忧。
建文四年六月十七日,朱棣正式登基为帝,当时铁铉等建文旧臣仍在江北,朱棣没有第一时间将徐氏接来,待局势稳定后,徐氏才到达南京。为了彰显对妻子的礼遇,朱棣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亲自到江边迎接母亲,朱棣则亲自到宫门口迎接妻子。
十一月三十日,朱棣为徐氏举办册封大典。在典礼上,朱棣不仅给皇后使用盘龙纽印,还命礼部单独在承天门昭告天下。朱棣在册封徐氏为皇后的册文中说道:
一句,“ 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 ”,囊括了朱棣的千言万语。明朝皇后中,不乏才德兼备者,然而, 德才兼备还拥有一定军事能力的皇后,除了徐氏还有谁?
由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出自普通乡绅家庭,建文帝的皇后马氏乃光禄少卿马全之女;从明仁宗朱高炽开始,明朝皇后大多从普通的士大夫家中挑选, 所以,徐皇后作为明成祖朱棣的皇后、中山王徐达之女,她成了大明32位皇后中出身最高的一位。
徐皇后自幼熟读经史,陡然间成为皇后,并没有让她丢失自我。根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徐皇后和在北平一样,每日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不仅管理好内宫,还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影响朱棣。《明史·仁孝皇后传》云:
徐皇后认为,连续4年的征战,已经让百姓苦不堪言,如今局势已经稳定,就应该减免税赋,让老百姓休 养生 息。
不仅如此,徐皇后还召集大臣的夫人入宫,要她们多劝谏夫婿爱护百姓,徐皇后说:“ 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 。”
《孟子》云: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作为一国之母,徐皇后能够怜爱天下苍生,实乃生民之幸。
朱棣登基之初,对建文旧臣采取了打压态度,徐皇后听闻后,谏言道:
徐皇后的意思是说,朝廷的臣子都是太祖皇帝留下来的,你作为帝王,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而不是选自己的亲信。
徐皇后的这番话对朱棣影响很大,永乐初年的著名文臣,例如 解缙、杨士奇、杨荣、胡广、黄淮、夏原吉、金幼孜 等人,无不是建文遗臣,他们愿意为朱棣所用,朱棣也充分信任他们。这些人组建的班底,对朱棣打造“永乐盛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日,朱棣忙到很晚才下朝,甚至错过了吃饭的时间,徐皇后询问原因,朱棣说:“吏部今天按照资历选拔了二十多个人做郡守,朕光看他们的履历都看了半天。”徐皇后在侍奉完朱棣用饭后,委婉地说:“我认为,选择地方官,应该选择那些德才兼备、敢于为民请命的人,而不是主要看官员的资历。如果一味地论资排辈,很容易导致人才被埋没。”
朱棣听完,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朱棣着力培养有才能的地方官,如宋礼(山西按察司佥事)、金纯(江西布政司右参政)、吕震(北平按察司佥事)等永乐朝名臣,都是朱棣从地方官任上拔擢而来。
关心百姓疾苦,培养国家人才,徐皇后在这两个方面对朱棣有着较深的影响。 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曾回忆皇后 “职善道以辅内治,衍繁庆以益生灵” ,可见,在朱棣的内心,皇后不仅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治国理政的亲密伙伴。
《大学》中有一句话: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意思是,封建 社会 的女子虽然整日不出门,但她良好的修养和教育对于家中男子的正面影响是巨大的, 历史 上的徐皇后,就是如此。
徐皇后除了是明朝的皇后、朱棣的妻子之外,她还是徐家的女儿以及孩子们的母亲。
徐皇后被册封后,一直反对朱棣封赏徐家子弟。徐皇后的四弟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时因给朱棣传递情报而被建文帝所杀,朱棣登基后,想追封徐增寿为公爵,在征求徐皇后的意见时,徐皇后坚决不同意,“ 后力言不可 ”。《明史》云:
结果,朱棣在没有告知徐皇后的情况下,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并让徐增寿之子徐景昌袭爵。若是其他皇后,得知娘家侄子被封了爵位,定然欣喜。但徐皇后得到消息后,并没有给朱棣谢恩,因为她认为朱棣过分封赏自己的娘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
永乐元年的元旦,勋贵们入宫谢恩,徐皇后特地将徐景昌留下,叮嘱他一定要恪守外戚本分,教育好子子孙孙要做大明朝的柱石,不可有非分之想。面对姑母的教诲,徐景昌也铭记于心,终明一朝,定国公一脉对朱明家族忠心耿耿, 明朝末年,第九代定国公徐允祯为保护京城被李自成所杀,定国公一脉也算没有辜负徐皇后的期望。
作为母亲,徐皇后对三个儿子也颇为费心。永乐二年,长子朱高炽被册封为太子,徐皇后便教导朱高煦和朱高燧要担当藩屏帝室的重任,为了不使朱棣和太子之间有罅隙,徐皇后建议用朝臣兼任东宫辅臣。朱高燧后来回忆说:
意思是,朱高煦和朱高燧虽然跋扈,但在徐皇后在世时,他们不敢越雷池半步。
虽然徐皇后对朱高燧非常严格,但朱高燧提及亡母(徐皇后)仍是说“ 鞠育之恩昊天罔极 ”。据朱高燧回忆,他永乐二年启程去藩地彰德时,母亲徐皇后含泪为他送别,母子二人挥手悲泣。可见,徐皇后和孩子们的感情至深。
明宣宗 朱瞻基 作为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孙,从小在皇宫中长大,深受祖母疼爱,宣德年间,朱瞻基拜谒皇陵,在祖母徐皇后的陵前久久不愿离去,对大臣们说:“ 皇祖妣同历艰难,弼成国家,抚育朕躬,慈爱备至。 ”言语之间洋溢着浓浓的孺慕之情。
徐皇后除了抚养过自己的三子四女外,还抚养过一位妹妹,此人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六女 宝庆公主 。朱棣登基时,宝庆公主只有八岁,因为她的母亲早逝,朱棣便把宝庆公主交给徐皇后抚养。虽是小姑子,徐皇后几乎把她当女儿。后来徐皇后去世,宝庆公主哭得几次晕厥。待宝庆公主出嫁时,朱棣命太子朱高炽亲自送嫁,尊荣无限。
朱棣之所以这么做,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心爱徐皇后,从宝庆公主对徐皇后的感情可以看出,徐皇后不仅心系天下,在私德方面也无可挑剔。
朱棣曾说: 朕之良师善友,皇后也。
然而,让朱棣没想到的是,妻子陪伴他30年,助他登上大宝后,她却只当了5年的皇后。
永乐五年六月,徐皇后重病不起,太医们轮番诊治仍不见好转,朱棣一方面大赦天下为皇后祈福,另一方面下诏广招天下名医入宫。可是,天不假年,徐皇后在当年七月初四那天去世了,年仅46岁。
徐皇后去世前,说了两段遗言,第一段是给太子朱高炽说的:
意思是,我此生最大遗憾是没有机会再随皇帝(指朱棣)回一次北平,当年,北平城的那些妇孺百姓和我一起守城,我没机会报答和赏赐他们,这件事就交给你(指朱高炽)替我完成了。
朱高炽听完,泣不成声,答应一定帮母亲完成心愿。两年后,朱棣北巡,朱高炽留在京城监国,在朱棣临行前,朱高炽特地准备丰厚的礼物和财帛派人随朱棣的车驾运到北京,赏赐给了当年守城那些妇孺和将士家眷,算是帮母亲完成了心愿。
可叹,作为将门虎女,徐皇后临终前仍不忘回馈士卒,中山王徐达之女,果然名不虚传。
徐皇后的第二段遗言是留给丈夫朱棣的,她说:
意思是说,如今天下太平,但民生仍没有恢复,希望陛下能够多体恤百姓。另外,陛下应该广纳贤才,对宗室子弟要友善。 最后,徐皇后表示她即将离去,不能报答朱棣对他的恩情了,希望朱棣不要骄纵她的娘家人。
徐皇后去世时朱棣握着她的手。 一代雄主,竟几度呜咽,趴在床头哭得像个孩子。
徐皇后去世后,一直停灵在南京,永乐十一年二月,长陵地宫修建完成后,朱棣将徐皇后的梓宫葬于长陵。 因此,徐皇后不仅是明朝十三陵中安葬的第一位皇后,也是十三陵中安葬的第一人。
此后数年,朱棣每每提及徐皇后,都充满无限的怀念和怅然。徐皇后去世后,朱棣又做了17年的皇帝,但再也未能立皇后。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归来的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临终前,朱棣交代张辅、杨荣等人,一定要让他和徐皇后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
元稹说: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想,朱棣和徐皇后的感情,大概是如此吧。
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很多人对朱棣以及支持他的人有一些成见。笔者认为,靖难之役是明朝内部的斗争,我们在评价朱棣“篡位”或朱允炆“无能”的时候,并不影响对他们身后那些忠贞之人的肯定。
换句话说,我们不能因为靖难之役推动了明朝的 历史 发展,就否定那些对建文帝忠贞之臣;也不能因为靖难之役是无意义的皇室内斗,就将那些支持朱棣的人说得一文不值。而在当时的立场上,徐皇后和朱棣都是建文帝削藩的受害者,作为妻子,徐皇后支持朱棣本,公于私,都应该被后人所理解。
徐皇后嫁给朱棣28年,加上她在马皇后膝下受教的3年,她一共陪伴朱棣长达30年之久。在这30年里,她为朱棣生儿育女,为朱棣管理王府,为朱棣镇守北平,助朱棣治理天下。朱棣给予她最高的荣宠,同时,她也创下了三大记录:(一)明朝出身最高的继皇后;(二)明清两代第一位册封时单独昭告天下的皇后;(三)明朝第一位入藏十三陵的皇后。
按照传统观念来说,徐皇后绝对是一位“旺夫”的妻子,朱棣有妻如此,实乃三生有幸。
徐皇后在永乐时期,曾扩充马皇后编撰的《内训》,用以教导后宫诸妃,同时,她还写成《劝善书》颁行天下,用以教化百姓。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意思是,古代士大夫成功三大标准,是立德、立功、立言。
徐皇后虽然不是男子,但作为曾经的“女诸生”,她同样是伟大的,是成功的,是值得后世尊重的。
燕王朱棣一共有几个妃子
一共21个。
一、后妃列表
1、仁孝文皇后徐氏;
2、金/李氏;
3、昭献贵妃王氏;
4、昭懿贵妃张氏;
5、恭献贤妃权氏;
6、康惠庄淑丽妃韩氏;
7、康靖庄和惠妃崔氏;
8、康穆懿恭惠妃吴氏;
9、贞静顺妃张氏;
10、惠穆顺妃郭氏;
11、恭和荣顺贤妃王氏;
12、安顺惠妃龙氏;
13、恭顺荣穆丽妃陈氏;
14、昭肃靖惠贤妃王氏;
15、昭惠恭懿顺妃王氏;
16、昭敬忠顺贤妃喻氏;
17、任顺妃;
18、李昭仪;
19、吕婕妤;
20、恭荣美人王氏;
21、景惠美人卢氏。
二、后妃
1、仁孝文皇后
仁孝文皇后(1362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皇后,中山武宁王魏国公徐达嫡长女,母谢夫人(谢再兴次女)。
洪武九年(1376年)被册封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被册立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崩于南京,寿46。
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于长陵。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后谥号曰:“仁孝慈懿诚明庄献配天齐圣文皇后”。
祔太庙。
2、昭献贵妃王氏
昭献贵妃(-1420年)王氏,明成祖朱棣的宠妃。
南直隶苏州府(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永乐七年(1409)封为昭容。
后晋封贵妃。
贵妃王氏有贤德,侍奉徐皇后恭谨,为明成祖朱棣所重。
朱棣晚年多急怒。
王氏曲为调护,自太子朱高炽和诸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永乐十八年(1420)七月逝世,谥昭献,礼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贵妃。
3、昭懿贵妃张氏
昭懿贵妃张氏,她的父亲张玉,是明成祖为燕王时候的大将。
靖难之役时,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营救明成祖而战死。
兄弟张辅,继承父职,早年也参加靖难之役,后进攻并占领安南,改交阯,此后四次平定叛乱,封为英国公。
明成祖感念张氏父子的功劳和忠诚,将她选入宫。
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册封为贵妃。
她的侄女张氏,也被明成祖选为皇太子朱高炽的妃妾,即张敬妃。
4、惠妃吴氏
吴氏(?-1424年),名失考,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朱棣的妃子。
吴氏是朱棣在王府的姬妾,洪武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392年)生了第四子朱高爔,但朱高爔早殇,没有追封。
明成祖取得皇位后,封吴氏为惠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去世。
吴氏也被殉葬,年逾五十岁,谥号“康穆懿恭”。
5、惠妃崔氏
崔惠妃(1395年-1424年),名失考,朝鲜人,中国古代明朝皇族女性,明成祖的妃嫔。
朝鲜中军副司正崔得霏的女儿。
永乐七年二月被送入明朝后宫,年十五岁,封美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朱棣去世。
此次共殉葬30多人,来自朝鲜的崔氏和韩丽妃也被强迫殉葬,年三十岁。
加赠惠妃,谥号“康靖庄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成祖仁孝皇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懿贵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惠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贵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5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她是康熙的表妹,佟佳氏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