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今天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枢密使,古代官名。枢密使一职始于唐朝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十国时期,枢密使逐渐由武将所掌握。在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因为连年战争,所以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但是,到了北宋时期,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与此同时,在北宋时期,宰相的官称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即中书门下平章事和枢密使(知枢密院事),一文一武,类似于历史上丞相和大将军之间的关系,共同执掌朝廷的大权。那么,问题来了,北宋时期,枢密使和宰相,谁的权力更大呢?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北宋历史上,枢密使和宰相之间的权力和地位,是不断变化的,也即不同时期,枢密使和宰相之间的权力是此消彼长的。在笔者看来,北宋初期,枢密使的权力是超过宰相的。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管朝政,承担宰相的职责。但是,为了避免宰相一家独大,北宋又通过枢密使来执掌兵马,还有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财务。
在此背景下,北宋初期时,宰相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作为对比的是,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曹操等宰相(丞相),几乎独揽大权,无人可以相提并论。当然,正是吸取了历史上宰相权力过重的问题,唐朝、宋朝等朝代都致力于削弱相权。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北宋初期,因为战事相对较多,武将地位较高,这一时期的枢密院权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也即在宰相之上。
二
虽然很多人提到宋朝存在“重文轻武”的情况,但是,实际上,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这一趋势还不是非常明显,特别是周边的战事,促使北宋更加倚重武将。因此,在北宋初期,宰相权力受到制约,枢密使则被倚重,所以后者的权力在前者之上。到了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北宋对于官职进行调整,不仅撤销了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代行侍中职权;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
由此,对于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成为北宋的两位宰相。比如蔡京这位大臣,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再比如王安石,曾担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即左相。
三
在此基础上,经过宋神宗这位皇帝的调整,宰相和枢密使的权力,基本是不相上下的。也即进入到北宋中期后,重文轻武的趋势比较明显了,相同官职品级的基础上,文官的地位和权力一般要高于武将。到了北宋后期,宋徽宗这位皇帝在位时,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兼领门下侍郎;改右仆射为“少宰”,兼领中书侍郎。到了宋钦宗这位皇帝在位时,“太宰”和“少宰”又被废除,重新改回了尚书左右仆射。
在北宋后期,枢密院长官有时为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副职有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签书枢密院事、中签书枢密院事等。为了防范和限制,北宋后期一般用文官来执掌知枢密院事,这促使宰相的权力超过枢密使。
四
最后,北宋大部分时期,宰相、枢密使和三司使互不统属,各自分别对皇帝负责。那时,中书省与枢密院称“二府”,对掌文武;而三司称“计省”,独掌财政。所以,总的来说,宰相和枢密使之间,自然是平级关系。不过,在北宋历史上,却存在宰相兼任枢密使的情况,比如寇准等大臣,这说明在北宋皇帝心目中,宰相的地位要相对较高。
对比北宋之前的朝代,其实不管是宰相还是枢密使,其权力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比如宰相的权力被三司使等划分,而枢密使则仅仅掌管调兵,却没有统兵的大权。基于此,在北宋历史上,几乎没有出现武将成功造反,亦或是文臣成功篡权的情况,也即类似于曹操篡权、司马懿篡权的事件,在北宋时期是很难重演的。对此,你怎么看呢?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北宋时期:
1、太祖朝
宰相六人 范质 王溥 魏仁浦 赵普 薛居正 沈义伦
2、太宗朝
宰相九人 赵普 薛居正 沈义伦 卢多逊 宋琪 李昉
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3、真宗朝
宰相十二人 吕蒙正 张齐贤 吕端 李沆 向敏中 毕士安 寇准 王旦 王钦若 丁谓 李迪 冯拯
4、仁宗朝
宰相二十三人 王钦若 丁谓 冯拯 王曾 李迪
张知白 张士逊 吕夷简 王随 陈尧佐 章得象 晏殊 杜衍 贾昌朝
陈执中 文彦博 宋庠 庞籍 梁适 刘沆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5、英宗朝
宰相二人 韩琦 曾公亮
6、神宗朝
宰相九人 富弼 韩琦 曾公亮 陈旭 王安石
韩绛 吴充 王圭 蔡确
7、哲宗朝
宰相十一人 司马光 文彦博 王圭 蔡确 韩缜
吕公著 吕大防 范纯仁 刘挚 苏颂 章惇
8、徽宗朝
宰相十二人 章惇 韩忠彦 曾布 蔡京 赵挺之 何执中 张商英 刘正夫 余深 王黼 李邦彦
白时中
9、钦宗朝
宰相七人 李邦彦 白时中 张邦昌
吴敏 徐处仁 唐恪 何?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朝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
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
扩展资料:
宋朝知名宰相介绍:
1、赵普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 五代至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北宋开国功臣。
早年曾被刘词辟为从事,后担任赵匡胤(宋太祖)的掌书记。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拜相,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淳化三年(992年),赵普病逝,年七十一。宋太宗亲撰八分字神道碑赐之。累封韩王,赐谥“忠献”,并配飨太祖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观《论语》。其“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宰相
宋朝的枢密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委副主席或者国防部长。宋朝时期的枢密使在军事上享受着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权利,但是最终军事决定权还是在皇帝的手上,因此枢密使的职责就与如今的国防部长以及军委副主席会比较相似。但是由于古代的官吏任职条件与如今的也有比较大的不同,因此拿古代官吏与现代官职作换算其实也是不算准确的。以上就是关于问题?宋朝枢密使相当现在什么官?的解答,接下来是关于枢密使的补充内容,有兴趣的观众欢迎继续观看。
关于枢密使的补充
1、枢密使的介绍:枢密使是古代的一种官名,而枢密使也是枢密院的主管,在当时充满战争的时期,枢密使也是掌握军政大权的官吏。
2、枢密使的出现:枢密使最早出现于唐朝的后期,在当时多由现任士人担任,但是由于需要同时掌握军政大权,因此后期则多由武臣担任。
3、早期的枢密使:早期的枢密使能力是非常大的,因为掌握了军政要权的缘故,如果皇帝没有能力,那么有时候实权可能就会落到枢密使手上。
4、后期的枢密使:等到了后期,枢密使的职权一步步减少,而枢密使的任职人选也从武将来到文官,而枢密使的权力最后也仅与普通宰相相当。
宋朝枢密使是几品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52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