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 是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这是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月不易,永照大明,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起的大统一王朝。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武力统摄思想落实到了现实,二百多年时间里,没有外嫁过一个公主,不屑于和亲这样重要的政治拉拢手段。
多个皇帝带头御驾亲征,甚至还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堪称是最为硬气的一个朝代了。
清朝与明朝的敌对战争状态持续了61年的时间,最后清胜明败,明初虽武力鼎盛,但国运已尽,难挽将倾之大厦。在这场力量的竞赛与智谋的较量里,终究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更胜一筹。
两个朝代打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应该是针尖对麦芒,但是清圣祖康熙仍然拜谒了朱元璋的陵墓,甚至行了三跪九拜之礼。
第一次南巡时是十月下旬,康熙骑着马进了城,尊贵的天子第一次远道而来,所以热情的百姓夹道跪迎。虽然对此事早有耳闻,但当皇帝进城后还是震惊了。
来围观跪拜的百姓太多了,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但是爱民日子的康熙并没有派人驱赶走道路上的百姓,而是刻意放慢了骑马的速度,让百姓们免礼。
康熙在江宁府停留的数日期间,体恤民情,微服私访了很多贫困农户,将百姓的苦日子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除了基本的关心民生的政务外,康熙还带着群臣一起来到了钟山,对着明孝陵拜祭了朱元璋,这一段在《清朝文献参考》等史料中均有记载。
棂星门内不远处便是明孝陵了,康熙在门外下就下了步撵,丝毫没有顾虑到自己九五之尊的身份,在进陵墓前与进了陵墓后,各行了一次三跪九拜之礼。
万人之上的清朝皇帝跪拜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而且礼数非常到位,让人有些惊愕。看到陵墓有破损的地方,康熙还嘱咐大臣拨款来修葺一番。
但这还没完,康熙嘉奖了守陵人,赞扬了他们的认真负责。而后康熙亲行祭酒,在陵墓前有感而发,现场创作出了一篇祭文,内容高度评价了朱元璋。
临走前康熙回想到城中百姓富饶幸福的生活,目睹了南京城池的盛大后,心中油然而生出对朱元璋的敬佩赞赏之意,提笔写下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大字。
现在这四个大字还刻在了陵墓的石碑上,供后人瞻仰。这是对朱元璋在位时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评价,康熙觉得朱元璋在位时国力昌盛,堪比宋唐盛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举并不是单纯地敬佩朱元璋,还有笼络广大汉族封建主人心之意。毕竟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样有利于巩固和加强统治。
其实这两位皇帝之间“颇有渊源”,明朝开国皇帝和清朝皇帝,而且明朝和清朝针锋相对,前后相接更迭的朝代本该水火不容才对。
以往改朝换代时,前朝宗亲子弟几乎都被赶尽杀绝了,并非是上位者手段残忍,如果留下了一个血脉,日后必定会招致复国的叛乱。甚至还有皇帝会将前朝的宫殿和陵墓等销毁,以示威仪。
奠定了清王朝根基的努尔哈赤跟明朝有着血海深仇,祖父和父亲皆丧命于明军刀下,杀亲之仇不共戴天。努尔哈赤揭竿起义时带领的13副甲胄,就是父亲留给他的。
从汉人统治者到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跨度不是习俗不同这么简单的,大多数汉人地主都不满于满族的统治。
为了加强政权,清朝皇帝格外注重对汉人的镇压,自入关时起,对明朝后裔的追杀不断。胆敢有人举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见一个杀一个,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即使是康熙在位时,“朱三太子”的招牌仍偶有出没,他也只能尽数绞杀。那被明朝后裔搞得头疼不已的康熙,为何还要对朱元璋行此大礼呢?
当时江南一带的反清复明情绪较为高涨,如果视若无睹的话必会形成大患。旧朝官臣与民间串联蠢蠢欲动,不仅是为恢复明朝,同时也为了反抗满族人的统治。
少数民族的上位令汉人不满,而且登基的手段难以服众。康熙为了平复民心的躁动,同时也是为拉拢江南一带的名人志士,更是给了民众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
虽然对着明孝陵三跪九拜了,但是改变了许多心中不忿的人对他的成见,巩固了皇权的统治,民众的抵触心理也有所改善,一举多得。
康熙极高的政治手段显露无遗,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他推崇重农业、兴西学,文化教育与农业发展双管齐下。
为了能让农业顺利发展,广修水利工程,疏通河道,限制了贵族对土地支配的权利,多项免税政策层出不穷。
除此以外,有了宋朝严重的冗官现象,康熙还恢复了如京察、大计等的官员考核制度,筛选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官员大臣,坚决排查在职的闲官。
不仅政治手段高明,康熙的军事才能也异常出众,三征塞外,平定三潘,驱逐沙俄,保证了国土的完整。康熙在位时边境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少数民族也很少敢入侵清朝的领土。
一系列明智有序的管理制度,维持了清朝的长治久安,为此后两百多年的统治打下了殷实的基础。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家安定皆得益于康熙的英明,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明君。
康熙为何要六扫朱元璋之墓,且行三跪九叩之礼?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 历史 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消灭在台湾的明郑政权;挫败沙俄侵略军,签订《尼布楚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三征噶尔丹,并取得胜利。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学者尊之为“千古一帝”,也有学者尊称其为“千年一帝”,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开明圣主。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后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消灭元庭,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经济、文化、 社会 生产方得到了积极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死后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于明孝陵。
在明孝陵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上面刻着 “治隆唐宋”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的明朝,井井有条,风调雨顺,更胜于唐宋。而这四个大字正是出于康熙之手。
康熙在做皇帝的61年期间,前前后后一共有6次南巡,而每次南巡的时候康熙都要在南京进行祭拜,祭拜的对象竟然是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其实康熙去祭拜朱元璋不仅仅是对他本人的崇拜,更多的是政治统治的需要。康熙祭拜朱元璋大部分是因为要安定民心,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不仅仅去除了蒙元王朝的残暴统治,而且还体恤百姓,让老百姓的心都向着他,而且朱元璋的出身并不是很富有,他也是白手起家,有这么一段传奇故事,让百姓们对他很是敬服。
从明朝起天下的人把朱元璋都放在心里最崇高的位置上,不管是黎明百姓还是王公百官,对他都是一一膜拜。到了明朝末年,各种祸患迎面而来,外部有满满的进攻,内部有天灾的横行,这让百姓们过得非常痛苦,于是思念起了朱元璋。
清朝夺取明朝的天下后,急需安抚民心,因为许多人都不承认满清政权,期望着反清复明。对此,康熙想出了一个绝招。
康熙二十三年 ,康熙南巡,为争取江南士大夫支持,他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为拉拢江南明朝遗民人心,为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从甬道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直到二门外,又在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数万在场百姓,全都感动流泪。
康熙二十八年 ,他再次南巡,又一次亲自祭明孝陵,并赏赐了守陵人。
康熙三十八年 ,淮阳水灾,康熙下诏南巡,到达境内后吩咐官员开仓放粮,康熙所到之处,军民夹道欢迎。次日祭明孝陵,见明孝陵残垣断壁、墙壁倾倒,回来后下旨阿兰泰、张立书负责修缮,并赐御书 “治隆唐宋” 四个大字。康熙这一举动受到省文武官员以及南京百姓的拥护,立碑时,前去观看的百姓人海如潮。
康熙四十二年 ,第四次南巡,康熙派遣大学士马齐祭明孝陵。
康熙四十四年 ,第五次南巡,率文武百官同行祭陵,这也是康熙最后一次祭明孝陵。
就这样,康熙帝六次祭拜朱元璋陵墓,而且在墓前下拜,这一跪是表示了对朱元璋非常的尊重,而且也是对他能力的一种认可同时也代表着自己对明朝的承认和同等的尊重,同时还能将汉族百姓们的心中存在的芥蒂打消,从而将当时满汉矛盾要进一步缓解,稳定了满清政局。于此同时也是经南方汉族的各大阶层都拉拢过来,他这样做也是因为政治需要,为了更好的维护政权,最后当然也是为了达到皇权统治的传承性和合法性需要。
这一拜,也表示对 历史 传承的尊重,并且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大清朝也是顺应天意的发展,接了明朝统治的事实依据,且将这种现象诏告天下,满清的皇权是由明朝 历史 传承下来的,这样不仅仅可以稳固民心,而且还能将皇权稳固。
这一拜,也被后世传为佳话,成为康熙帝治世的一大亮点,表达了民族融合的发展趋势。
康熙皇帝一生六下江南,五次亲自拜谒明孝陵,唯有一次是派遣大学士马齐代劳祭拜。每一次拜谒,康熙都极尽虔诚,行三跪九叩大礼。康熙作为清朝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驱逐沙俄、西征噶尔丹,文治武功都非常卓越,被称为盛世明君。为什么他会对明太祖朱元璋如此崇拜呢?
我们看看康熙第一次祭拜明孝陵的情况。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主要目的就是祭拜明孝陵。史书详细记载了这一盛况:上由甬道旁行,谕扈从诸臣皆于门外下马。上行三跪九叩头礼,诣宝城前行三献礼;出,复由甬道旁行。赏赉守陵内监及陵户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从中可以看出,康熙谒陵态度之恭敬、举止之谦卑、礼数之周到、气氛之隆重,足可感天动地。这次谒陵也确实达到了康熙想要的效果: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
康熙作为盛世明君,为何对前朝皇帝如此尊崇呢?五次亲自谒陵,到底深藏着康熙什么样的动机呢?这里面当然有着复杂而又深奥的政治意图。
其一:向天下宣示大清国祚承袭明朝正统,不是非法的外来政权。
满清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但天下人并不认可满清的正统地位。清军入关后打败了李自成,多尔衮为崇祯皇帝发丧,厚葬崇祯帝于思陵,并派人修缮和保护明皇陵。在某种程度上赢得了大明遗臣遗民的好感。这也说明,清朝的统治者一开始就有宣示正统、寻求认可的意识。
然而一系列屠杀事件,如扬州三日、嘉定十屠,深深地伤害了汉人的心,特别是江南一带汉人的心。紧接着,清廷又不遗余力地剿杀南明政权,还推出极度侮辱汉族人格和尊严的?剃发令?。老百姓认准了清朝就是野蛮政权、外来政权、非法政权。因此,汉人对满清的反抗和反感从来没有停止过。
尽管清廷一直宣称大明是李闯所灭,大清承袭天命,是明朝的合法继承者。可是,谁信呢?康熙亲政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抚平汉人心里的创伤,满清朝廷就永远得不到合法的承认。同时他了解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不仅把元朝奉为正朔,还恭敬地将元世祖的画像请进历代帝王庙,跟唐宗宋祖一样接受明朝的祭拜。朱元璋的这一做法也启发了康熙。
于是,康熙用三跪九叩之礼祭拜朱元璋,来证明大清国祚承袭明朝,大清政权是正统合法的。
其二:向天下表达江山一统、满汉一家的理念。
顺治在位期间,大清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江山一统。特别是康熙平定三藩后,国家的领土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完整。但康熙深刻地知道,江山一统可以靠武力实现,但文化和人心的统一,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满洲八旗虽是国之命脉,但已经开始出现腐败堕落、战斗力低下的现象。享受特权的满洲八旗不仅故步自封、顽固守旧,还歧视汉族、欺压汉人,更是让康熙忧心如焚。
康熙亲政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快了满汉融合的步伐。康熙十六年(1677年),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康熙十八年,开始举办博学鸿儒科,擢拔了一大批汉族饱学之士。同年,康熙设立南书房,让汉人为他讲学,让汉人为皇亲贵族授课。他还下令满洲八旗必须学会说汉语、写汉字、读汉文,朝堂奏事一律说汉语,只有重要公文才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包括后期他亲赴曲阜祭孔、编撰《康熙字典》、《康熙永年历法》等,都是全面向汉文化学习靠拢的重要举措。
虽然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满汉融合。但是受益的多数只是汉人中的达官贵人和儒生仕子,普通老百姓没有太明显的获得感。要让天下百姓接受大清江山一统、满汉一家的理念,来得最快的方式就是祭拜明孝陵。他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一跪,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其三:向天下传递要学习朱元璋做一个盛世明君的决心。
在第一次祭拜明孝陵时,康熙已经正好年满30岁,这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年龄,更是一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年岁。康熙心中也有一个梦想和目标,他要做一个盛世明君,他要做一个功载千秋史册的皇帝,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朱元璋都可以当得起他的偶像,都可以作为自己追赶的目标。
朱元璋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从参军到登上帝位仅用了15年,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再加上朱元璋还有着坚强的内心、旺盛的精力、超强的手腕、雷厉的作风、杰出的政绩,这一切都是值得康熙学习的。事实也证明,清朝所实行的政策制度,绝大多数都承袭明朝。
在康熙心中,朱元璋就是一座丰碑,?治隆唐宋?是实至名归的。他极尽虔诚、隆重热烈地祭拜明孝陵,就是向天下昭示要学习朱元璋做一个盛世明君的强大决心。
去过南京明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石碑上,写着四个大字:智龙唐宋。
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朱元璋治理国家比唐宋时期好。唐宋以历史闻名,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整顿吏治,反腐打老虎,治国有方,比唐宋更胜一筹。谁给了这样的赞扬?写这四个字的不是别人,正是康熙皇帝。
乍一看,我有点困惑。抹黑前朝,抬高前朝,是大多数帝王的做法。更何况清军入关,攻占了大明的山河,满汉差异曾一度让其头疼。在这种情况下,难得不贬低前朝皇帝。朱粲怎么会被元璋如此称赞?
其实,如果你留意一下史料中记载的康熙对朱元璋的态度,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康熙六次南巡,每次路过南京,明陵都是必游之地。清朝的皇帝,到明朝皇帝的墓地,已经有点陌生了。更让人惊讶的是,康熙每次去明陵,必定会给朱元璋的陵墓送上三跪九叩的大礼。而这四个字是康熙写的。
一方面,康熙六次为朱元璋扫墓,说明朱元璋确实为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康熙非凡的胸怀、非凡的气度和谋略。康熙年间,满汉矛盾依然突出。为汉献帝扫墓也是康熙稳定统治的一种方法,意味着满清家族在拉拢汉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深受孙权重用的五位大臣,东吴五君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