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马是什么官?蜀汉唯一的“大司马”是谁?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大司马,古代官名。先秦时期,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设立大司马以备不虞。比如西周大司马姜子牙(吕尚),齐国大司马田穰苴(司马穰苴)。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设立大司马,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多,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东汉初期,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旋改太尉,东汉末年又特别设立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
到了三国时期,大司马堪称武将甚至百官之首,比如曹魏历史上,曹仁、曹休、曹真等人,曾被加封为大司马。而就东吴来说,也有陆抗、丁奉等人曾担任大司马这一显赫的官职。至于笔者今天要说的蜀汉,历史上只有一位大司马,这就是蒋琬。在诸葛亮去世后,蒋琬休养生息,延长了蜀国的生存时间。
一
首先,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蒋琬年少时好学,聪明过人,仪态轩昂,气度不凡。青年时与表弟刘敏因才学而知名当时。虽然是荆州人士,不过,蒋琬并没有为刘表效力,这应该是刘表执掌荆州时,蒋琬还比较年轻。
公元208年,刘表病逝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虽然曹操夺取了荆州,但是,因为赤壁之战的失败,曹操回到了中原。趁着这一机会,刘备在公元209年攻占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这里面就包括蒋琬所在的零陵郡。在此基础上,蒋琬开始跟随刘备。
公元211年,在刘璋的邀请下,刘备率领大军进入益州。一年后,刘备和刘璋决裂,益州之战正式爆发。到了公元214年,刘备击败了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在平定益州后,蒋琬被任命为广都县的县令。
不久之后,刘备、诸葛亮等人来到广都县后,发现蒋琬不但不处理事务,而且沉醉不醒。刘备勃然大怒,要将蒋琬加罪处死,诸葛亮劝刘备说:“蒋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不以修饰为先,望主公明察。”刘备素来敬重诸葛亮,于是将蒋琬免罪,但还是将其罢免。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蒋琬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因为得罪了刘备,这促使蒋琬跌入到人生的谷底。当然,刘备集团的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把蒋琬调到成都,担任尚书郎这一官职。
二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永安白帝城。同时,后主刘禅即位。当然,因为刘禅年幼,蜀汉的大权,实际上是被诸葛亮掌握的。在此基础上,丞相诸葛亮开府治事,辟蒋琬为东曹掾,又举他为茂才,蒋琬谦逊不受,一再推荐刘邕、庞延、廖淳。后来,诸葛亮又将蒋琬晋升为丞相参军。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获得了诸葛亮的器重,蒋琬在仕途上得以平步青云。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转驻汉中,准备北伐曹魏,蒋琬与长史张裔留守成都,从而处理丞相府的一切事务。建兴八年(230年),蒋琬接替张裔担任丞相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每次征伐,蒋琬常筹集粮食,组织运输,补充兵源。诸葛亮常说:“蒋公琰忠心耿耿,雅量宽和,应该与我一起复兴汉室。”诸葛亮于是密表刘禅:“臣如果出了什么意外,朝廷大事可以全部交给蒋琬。”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中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按照诸葛亮的遗志,后主刘禅将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虽然蒋琬没有担任丞相这一官职,但是,通过大将军来执掌兵马,再凭借尚书令、录尚书事来处理朝廷事务,蒋琬成为蜀汉事实上的丞相了。
三
当时,诸葛亮刚刚去世,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蒋琬出类拔萃,位处百官之上,既没有忧伤的表情,又没有欢喜的脸色,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于是众望渐服。相对于多次北伐中原的诸葛亮,蒋琬在位时,并没有大规模的进攻曹魏,也即蒋琬采取了休养生息的策略。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比较契合蜀汉情况的策略。
经过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后,蜀汉的国力确实出现了较大的消耗,如果蒋琬继续和强大的曹魏相抗衡,很可能会提前蜀汉的灭亡时间。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蜀汉紧绷的弦,也确实需要松弛一下了。
延熙元年(238年),后主刘禅命令蒋琬开府治事,加封为大司马。同年,司马懿率军讨伐辽东公孙渊,刘禅诏令蒋琬率兵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东吴夹击魏国。六年之中,蒋琬率军屯驻汉中,魏军不敢来犯。此期间,蒋琬还多次命令姜维率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是收效不大。在蜀汉的国力得到恢复后,蒋琬也没有完全摒弃攻势防御的策略,所以他派遣姜维袭扰曹魏的雍凉地区。不过,因为蒋琬限制了姜维的兵力,这促使后者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四
最后,蒋琬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郡,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正是因为进攻雍凉地区难以成效,蒋琬在蜀汉的国力得到恢复后,提出了从水路进攻曹魏的主张。但是,蒋琬的这一建议,遭到了大部分朝廷大臣的反对。
于是,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虽然蒋琬进驻涪县,还想着实行这一方案,但是,因为病情日益加重,蒋琬的计划自然无疾而终了。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请求将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便任命费祎为益州刺史。虽然蒋琬作为大司马,在官职上依然高于费祎等人。不过,自公元244年开始,蒋琬因为身体每况愈下,所以逐渐将朝廷事务交给费祎来处理了。况且,费祎本来就是诸葛亮指定的第二位继承人。
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获赐谥号为“恭”。在古代历史上,用“恭”字作为谥号的有晋恭帝司马德文、魏恭帝拓跋廓、隋恭帝杨侑、周恭帝柴宗训、宋恭帝赵。除了宋恭帝,其他几人都是通过禅让方式将皇位让给了其他人,这些人的“恭”字,是从尊重贤人、让位给贤人的意义上来说的,从这里来看其实是美谥。
对于蒋琬来说,尊重了费祎、姜维、董允等贤才,甚至还提前让费祎执掌大权,所以,他获赐谥号为“恭”,无疑是比较适合的。总的来说,在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上下一片混乱,益州本地的士族更是蠢蠢欲动,但是,蒋琬镇定自若,逐渐安抚了蜀汉的文臣武将。并且,蒋琬执掌大权期间,蜀汉的国力得到了恢复,这也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还能坚持30年才灭亡的重要原因。所以,蒋琬获得了大司马这一荣誉官职。
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
明清两代,因为兵部下辖4部门,当时各分管各地驻军的粮草,军队的调动以及军队官员的任命还有一个类似参谋部的衙门。
司马:古代职官名称。马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春秋以前的职业化军队主要由贵族出身的子弟组成,战争方式主要是战车的列阵对阵冲锋,而古代的战车是由马拉的,所以马的地位极其重要。
形容哪个国家军力强盛,就称呼它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类的,由于这层关系,司马其实是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是非常重要的军职。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扩展资料
职能
“司马”作为西周国家军事行政部门的首脑、政权机构的主要职官,其职能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军赋
国家的军赋,在周代包括兵役和军用物资。司马管理军赋,并不是只掌管其使用,而是从制定军赋标准到征收运送,直至调配使用均由其负责。
2、组织军训
西周时的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与后世有所不同,有着自己显著的特点,即周代的军事训练不是由统帅军队的将领进行经常性的训练,而是由军事行政部门——司马在农闲时定期组织服役人员进行临时性的训练,这也是由奴隶制时代民兵制度所决定的。
3、执行军法
“司马”作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管理官,除管理国家军赋和组织军事训练外,还是军法的执行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兵部尚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
1.古代历史上,“大司马”和“大将军”谁更厉害 在三国相关的史料中,大司马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武将官职。比如在曹丕代汉建魏后,封曹仁为大将军,又迁大司马。而在曹仁之后,曹休也曾官至大司马。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生发火而去世。两年后,曹魏的另外一位大将曹真代曹休为大司马。特别很是明显的是,在三国时期,大司马几乎是最高的武将了。而就古代历史来说,大司马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武将官职。
一
首先,在商周乃至更早的历史阶段,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负责一样平常的军事事务。比如黄帝时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田穰苴,也被称为司马穰苴。在秦始皇剪灭六国,设立建设秦朝后,改设三公九卿。其中,不仅太尉形同虚设,也没有大司马的相关设置。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逼上梁山,彼时的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后者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在项羽的西楚国,大司马是最高武职。
二
刘邦设立建设西汉,西汉初期没有设置大司马。不过,这一情况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入手下手改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劳比较大,所以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不过,就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在西汉这一历史阶段,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有四类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临终之际,授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后来成帝即位,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这一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
三
到了东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而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样平常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棒人蒋琬。至于孙权设立建设的吴国,则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此后,司马炎设立建设的西晋,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四
最后,进入到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大司马的设置和废除没有明显的规律。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隋朝设立建设了,废除大司马这一职位。而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大司马曾被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主管全国的军事事务。总的来说,在古代历史上,大司马一样平常是最高武职,地位经常在大将军之上。
2.古代历史上,“大司马”和“大将军”谁更厉害 在三国相关的史料中,大司马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武将官职。
比如在曹丕代汉建魏后,封曹仁为大将军,又迁大司马。而在曹仁之后,曹休也曾官至大司马。
公元228年,曹休在魏吴石亭之战中大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生发火而去世。两年后,曹魏的另外一位大将曹真代曹休为大司马。
特别很是明显的是,在三国时期,大司马几乎是最高的武将了。而就古代历史来说,大司马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武将官职。
一 首先,在商周乃至更早的历史阶段,有武事则以大司马掌之,而在平常则仍置大司马负责一样平常的军事事务。比如黄帝时大司马容光,西周大司马姜子牙,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司马田穰苴,也被称为司马穰苴。
在秦始皇剪灭六国,设立建设秦朝后,改设三公九卿。其中,不仅太尉形同虚设,也没有大司马的相关设置。
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逼上梁山,彼时的项羽封龙且为大司马,后者是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在项羽的西楚国,大司马是最高武职。
二 刘邦设立建设西汉,西汉初期没有设置大司马。不过,这一情况在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入手下手改变。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功劳比较大,所以特加号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不过,就汉武帝时期的大司马,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将军的地位来体现。
在西汉这一历史阶段,有资格冠加大司马的有四类将军,即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临终之际,授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后来成帝即位,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这一时期,大司马逐渐由加官向本官转化。
三 到了东汉时期,特别是东汉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如刘虞、权臣李傕。
而到了三国时期,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样平常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棒人蒋琬。
至于孙权设立建设的吴国,则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此后,司马炎设立建设的西晋,大司马在武官中排名第一。
四 最后,进入到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大司马的设置和废除没有明显的规律。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为“二大”,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
隋朝设立建设了,废除大司马这一职位。而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大司马曾被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主管全国的军事事务。
总的来说,在古代历史上,大司马一样平常是最高武职,地位经常在大将军之上。
3.历史帝求进,是大司马大还是大将军大 三国官制基本沿袭了东汉官制,魏国在三公之上另设大司马,为上公,第一品,位在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曹仁、曹休、曹真。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拜曹仁为大将军。又诏使曹仁讨斩叛将郑甘,移屯临颍,迁大司马,总督诸军据守乌江,还屯于合肥。
蜀汉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如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
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位在上大将军之上,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陆抗、丁奉、朱然、全琮。
4.什么是节度史,大司马和长史 节度使 官名。
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睿宗景云中(710-711),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如有节度使的称号。
玄宗天宝初,沿边有九节度使、一经略使。授职时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
所辖区内之各州刺史(玄宗时称郡守)均为其下属,本身并兼任所驻在之州刺史。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立节度使。
辖境大小,自十余州至二三州不等。凡节度使所辖地区多兼军号,如泽潞号昭义军,鄂岳号武昌军之类。
其时河北及另一些地区的节度使纷纷拥兵自大,传位于子孙或部下,不奉朝命,世称藩镇。五代时各地添设的节度使更多,废置亦不常。
至北宋初,中央收回兵权,节度使始专作将相及宗室勋戚的荣衔,并不赴任,或赴任而无实权。惟辽金仍沿唐制设此官。
元废。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
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长史(zhǎng —)官名。
(1)秦官,李斯入秦后曾任长史,其职任不详。(2)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属官均有长史,东汉的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号为三公辅佐。
三国、晋、南北朝沿置。(3)两汉与少数民族邻接各郡太守的属官有长史,辅佐太守,掌一郡兵马,其统兵作战者称将兵长史。
又两汉将军之属官亦有长史,以总理幕府。南朝刺史之带将军称号开府者,其幕府亦设长史,多兼任首郡太守。
北朝之制略同。唐宋州郡亦设长史,职任亦甚重。
大都督府之长史往往即充节度使。(4)南朝王府设长史,而诸王多年幼出藩,因以长史行州府事。
北朝之制略同。历代王府亦均沿设长史,总管府内事务。
5.历史上的田穰苴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春秋末期齐国人。本姓田。曾领兵战胜晋、燕,被齐景公封为掌管军事的大司马,后被免职忧愤而死。著有《司马法》。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在唐朝时期被尊为与白起、韩信、诸葛亮、孙武、吴起等兵家杰出人物齐名的“亚圣”。
司马穰苴为人正直,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善待兵卒,深得将士戴爱,至于行军、作战,病兵都要求同行,士卒都争着奋勇进攻。齐国进军前,司马穰苴对违反军纪、未能守时的景公亲信监军庄贾没有手软,立斩勿论,还处置了景公派来求情的使者。所以齐相晏婴称赞说司马穰苴“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6.总司令的历史来源 总司令,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最高武职“大司马”。“司”为职掌、主管之义。韦昭《辨释名》曰: “大司马,马,武也,大总武事也。大司马掌军,古者兵车一车四马,故以马名官。训马为武者,取其速行也。”
古代有“司令”之官。隋为内官。《北史·后妃传序》:“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 元为盐场主管。《元史·百官志七》:“﹝ 至元 ﹞三十年,悉罢所辖盐司,以其属置场官……盐场二十九所,每场司令一员,从七品。” 近现代为负责指挥所属军队的长官。 萧华《通过大凉山》:“凭着头一天亲身的经历,彝族人民已经相信红军司令与他们的首领结盟是真诚的,红军是不会侵害他们的。”
1、大司马:东汉末年,三公已成为虚职,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大司马和大将军均位在三公之上。三国时期,各国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升迁而来。如:魏国的大司马曹仁;蜀汉的的大司马蒋琬;吴国设有大司马和左大司马、右大司马,一般由大将军或者上大将军升迁而来,如吕岱、施绩。
2、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3、骠骑将军:汉武帝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三国均置。
综上所述,大司马>大将军>骠骑将军
“司”是掌管的意思,“马”是古代战争重要的装备,常代指战争。所以“司马”是武职,它的官职在不同时期地位不同。殷商时期,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同。到了西汉,成为一种非常高的身份象征,代替太尉成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也用于加号,比如卫青和霍去病就加号“大司马”,称“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司马骠骑将军”。加号之后,地位比丞相更高,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到了东汉,大司马、大司空、大司徒为“三公”,大司马为三公之首。后来东汉开国大将大司马吴汉死后,光武帝刘秀把大司马改回太尉,其他的去掉“大”字,太尉和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末年,在三公之外另设”大司马“,地位在三公之上。之后一直到南北朝,大司马的地位都非常高,隋朝以后废掉这个职位。明清时用为兵部尚书的别称,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相当于现在中国的总参谋长或者美国的国防部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4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