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李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对百科小编一起看一看。同样都是刘备的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何要架空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
引言
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如同曹操在东汉的地位。蜀国皇帝刘禅几乎成了空架子,帝国事务无论巨细,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然而,诸葛亮毕竟是臣而不是君,是臣,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同僚的挑战。挑战诸葛亮者,正是刘备指定的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
李严原是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公元213年,李严向刘备投诚。公元218年,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聚众数万人,李严以手中仅有的五千人马平定事变,展现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封其为辅汉将军。公元222年,刘备在夷陵惨败后,提拔李严为尚书令,李严进入权力中枢。
次年,刘备去世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被指定为托孤大臣,其中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刘备的安排与当年孙策的安排异曲同工。孙策以周瑜、张昭为辅佐大臣,周瑜掌兵权,张昭掌内政,周瑜在外,张昭在内。可是蜀国后来的情形,与吴国完全不同。李严基本上有名无实,不仅内政,连国家军事大权也掌握在诸葛亮手中。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是诸葛亮说了算,统内外军事的李严却成为旁观者。
诸葛亮是怎么架空李严的呢?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他自领益州牧。蜀国的地盘,也就是一个益州,益州牧就是益州最高军政长官,也就等于蜀国最高军政长官。从国家角度说,李严是中都护,掌全国兵权,而诸葛亮是益州牧,掌益州兵权。益州兵权就等同于全国兵权,这么一来,李严被完全架空。
李严当然不干了,但他斗不过诸葛亮。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李严对大军的掌控力不行,名为中都护,实际上在军界的威信不是很高,其二,李严在朝廷里没势力,他是在刘备临死前才进入权力中枢的,而且还不是待在首都,是驻扎在永安,没什么影响力,其三,他的声望与诸葛亮没得比。
怎么夺权?李严想了一个办法,他要求划出五个郡,成立一个巴州行政区,由他出任巴州刺史。这样子等于把蜀国分割成两个州——益州与巴州。诸葛亮当益州牧,李严当巴州刺史,一人坐镇一州。这一建议遭到诸葛亮的断然拒绝。为什么诸葛亮一心要架空李严呢?可能是诸葛亮要推行北伐计划,就必须要有独断专行的权力,他不能让任何人成为自己的绊脚石。
不过,李严毕竟是先帝托孤之臣,作为中都护,其辖下大军也有数万人,不可小觑。诸葛亮一直想把李严及其部队调到汉中,可是李严不干,想方设法推脱不去。蜀汉建兴八年,魏国发动反击,兵分数路攻蜀。这给了诸葛亮绝佳的借口,他要求李严率两万人从江州前往汉中驻防。
诸葛亮颇有心计,他了解李严一定会找借口搪塞,便下了一步棋:奏请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这下李严无话可说了,只得率部前往汉中。调离李严是诸葛亮的第一个步骤,出了江州,李严的命运就不是他自己所能掌握了。
李严下台了,他儿子李丰还在当江州都督,很快,诸葛亮一纸调令,把李丰调人京师担任中郎将、参军事,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诸葛亮还写了一封信给李丰,其中有一句否可复通,逝可复还,就是暗示他,你要是表现好,你老爹还是有重新起用的机会。诸葛亮清洗李严父子,动机不详,但这次清洗,的确令诸葛亮的权势达到无以复加的鼎盛,他的北伐计划将得到更强有力的执行。
几次北伐,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且徒劳无功,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蜀国难以承受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诸葛亮不得不推迟再度北伐的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生产,训练大军,同时用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把粮食运抵并贮存于斜谷道口,在那里大建仓库。经过三年的休整,元气恢复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再搞一次北伐了。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春,一支十万人的大军在崇山峻岭间蜿蜒蛇行,他们正在穿越斜谷道北上。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重修了斜谷道的栈道,粮草也备足了。这是蜀国发动的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最有信心的一次北伐。
由于做了精心准备,北伐军的进展相当顺利,穿过斜谷道后,直奔郿县,在渭水以南安营扎寨。与此同时,司马懿也挥师渡过渭水,背靠渭水安营扎寨。向东进攻,目标就是长安,长安一旦沦陷,对魏国将是沉重的打击。司马懿对诸葛亮有着深入的了解,他认为,诸葛亮很可能不会进攻长安,而是会向西进攻。前四次北伐,除了一次进攻陈仓外,蜀军主攻方向都是西部祁山一带。
诸葛亮热衷于进攻西部,乃是因为这里是羌胡聚居区,魏国在这里的统治基础薄弱。诸葛亮的民族政策应该说是比较得人心的,他希望能策动天水、安定等郡脱离魏国,把那里变为进攻中原的桥头堡。诸葛亮过于小心谨慎,宁愿稳扎稳打,也不愿冒险,这使得他的作战风格缺乏激情与创造力。
五丈原地处郿县与岐山县的交界处,有一部分土地在渭水以北,称为北原。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该先派兵据守。郭淮的战略眼光显然较诸人要深远,他指出:倘若诸葛亮渡过渭水,抢先占领北原,而后进击北山,就可以切断长安通往陇西的通道,到时变民与羌胡必定趁机起事,对国家相当不利。
司马懿对郭准的建议非常赏识,派他火速领兵进驻北原。诸葛亮牌还没打出去,就被看穿了,处境变得很被动。当蜀军渡过渭水涌入北原时,郭淮的部队已经在那儿搭建营寨了。双方展开大战,蜀军的攻势被遏制,没能占到便宜。如此一来,郭淮确保了长安到陇西交通线的安全,这对整个战局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陇西羌胡人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也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进攻北原未能得手,而司马懿统领的大军已迫近五丈原,双方又形成对峙之势。从历次战争表现看,蜀军善于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特别长于防守反击,但攻坚战绝对是其短板。
诸葛亮又跟前几次北伐一样,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相持的局面对司马懿是有利的,魏军是内线作战,补给方便,蜀军补给线拖得很长,难以长期坚持。困扰诸葛亮的头等难题便是粮草,不过这次他是铁了心不撤退,或许他已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这次错过了,恐怕就没有下次了。
可粮草问题如何解决?屯田!只要粮食能自给自足,大军就能长期坚持。诸葛亮很重视蜀军的形象,毕竟自称正牌王师,烧杀抢掠是绝对不行的,百姓的田地也不能随便夺取。因此,渭水河岸便出现士兵与百姓同时垦种的现象,这里的老百姓也不管皇帝姓曹还是姓刘,懒得理会国号是魏还是汉,只要自家一亩三分地不被侵夺就够了。
诸葛亮摆出持久作战的架势,司马懿也打起太极。两国几年战争下来,司马懿早就发现,对付诸葛亮的最佳办法就是不动。转眼间,两支大军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形势对诸葛亮越来越不利。
首先,魏军的兵力不断增强。为了打败诸葛亮,皇帝曹叡拨出一支两万人的步骑兵,由征蜀护军秦朗指挥,增援前线。曹叡还下发一道诏书给司马懿,指示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他们又无法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曹叡确实是一个军事奇才,他的观点与司马懿也是不谋而合,无怪乎司马懿能得到特别的器重。
其次,东线吴军全线撤退,魏国压力骤减。东线战场只打了不到两个月,随着魏明帝曹叡亲征,孙权不敢恋战,匆匆撤走。进攻襄阳的陆逊孤掌难鸣,也只能鸣金收兵。这样,魏国从两线作战中解放出来,可以全力对付诸葛亮。曹叡深信,只要司马懿贯彻执行坚壁清野的策略,打败诸葛亮就没有悬念。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更加迫切地想诱使司马懿开战,他派人终日叫骂,试图激怒司马懿。岂料这位魏国统帅忍耐功夫十分了得,你骂我乌龟我也不出来。诸葛亮用尽机谋,还是未能诱敌出战。
对蜀军而言,最严重的问题并不是粮草不足或魏军避战,而是统帅诸葛亮的健康。这些年来,诸葛亮呕心沥血,忘我工作,身体健康大受影响。这次出征,又跋山涉水,风吹日晒,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诸葛亮是十分勤政的丞相,凡事必躬亲。
诸葛亮自掌权开始,就一直改不掉这个毛病。比如说日常工作,他不仅要亲自批阅大量的公文,甚至还亲自检查账目,每天挥汗如雨。政府部门的人那么多,为什么要事事躬亲呢?只能说诸葛亮不信任别人,觉得别人可能做不好,或者会刻意隐瞒。
这时,诸葛亮病情的恶化已经不是秘密了。诸葛亮是蜀国柱石,要是他倒下了,朝廷怎么办?皇帝刘禅向来是个没主见的人,他开始不知所措了,便派尚书仆射李福前来探望丞相,并且询问国家的大政方针。诸葛亮虽卧病在床,仍是知无不言,李福牢记在心,回去向皇帝复命了。
不料李福刚回几天,就又风尘仆仆地来了。还没等李福开口,诸葛亮便说我了解你为什么回来,因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未决定。你是想问谁符合接替我的位置吧了。其实李福问的,就是皇帝想了解的。
诸葛亮重病缠身,不一定过得了鬼门关,皇帝习惯了享乐,治理国家他可不会,最好能有个靠得住的人。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一个是蒋琬,一个是费祎。当时费祎是侍中,蒋琬是参军,都是诸葛亮说的贞良死节之臣。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
结语
其实从整体来看诸葛亮这个人,他的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显。他的优点就是和皇帝关系好,而且诸葛亮堪称全方位人才,什么都会。但他的缺点则主要是军事指挥能力不强和诸葛亮用人的本领不高明。诸葛亮事必躬亲,从侧面来看,就是不信任别人。
李严被废,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诸葛亮必须废了他;李严自己找死。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给年纪还小的刘禅安排了两个辅助大臣: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刘备打的算盘精明着呢。
刘备死前用?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把诸葛亮给抬撑起来了,诸葛亮只能做个忠臣;同时又安排李严作为尚书令,同丞相诸葛亮一道辅助刘禅。
李严和诸葛亮其实还算是?老乡?,李严是南阳人,而诸葛亮曾经?躬耕于南阳?,李严真正发迹却是在益州,也就是在刘璋手下当上了成都令,并且一直在益州发展、深耕,而诸葛亮却是刘备真正意义上起家的老班底,一路从荆州发展起来的。李严在后来的蜀汉阵营里属于益州派,诸葛亮是荆州派。
刘备临死的时候,估计算到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在辅佐人事安排上搞了平衡,让荆州派统军,让益州派领政。毕竟枪杠子掌握在荆州派手中更让人放心,但是政权建立又是以益州为基地,让益州派的李严领头,既可以收买李严,又能利用李严在益州派的声望,确保蜀汉政权很稳定。
刘备考虑得周全,但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诸葛亮的想法,诸葛亮身为丞相,又受皇帝令辅佐幼主,哪管什么荆州派、益州派,只要蜀汉政权稳定就行,更何况他根本就不希望有人来掣肘,蜀汉本就是个小朝廷,庙很小,哪里容得下两个方丈。
刘备死后,诸葛亮先是让李严留守永安宫,也就是一直让他驻守白帝城防御东吴,他和刘禅回了成都,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后刘备时期的人事安排,这让李严相当的不满,自己好歹是昭烈皇帝制定的辅佐大臣,现在却在戍边,换谁心里都不舒服。
诸葛亮安排李严守永安宫,就是想废掉李严,只是不想直接和李严撕破脸,如果李严隐忍不发,循规蹈矩,诸葛亮也是拿他没办法的,毕竟刘备的遗命在那里,而且益州派在朝中的势力也不弱。
坏就坏在李严这人心胸狭义,始终想与诸葛亮在蜀汉朝廷中决出高低,期望能够得到顾命大臣同等的权力,于是在朝中事务中时不时的与诸葛亮发生点摩擦。
建兴八年,曹魏攻蜀,诸葛亮令李严领军北上汉中抵御司马懿,他居然假称司马懿私信许官于他,要挟诸葛亮,诸葛亮上表朝廷对其封官许诺,并重用其子李丰,李严才领军出征。
到了建兴九年,诸葛亮出祁山进行北伐,李严督办粮草,由于路途遥远,且多日秋雨,导致粮草运输不畅,李严恳请诸葛亮退兵,诸葛亮无奈退兵后,李严居然上奏皇帝说粮草充足,丞相撤兵贻误战机,这就是典型的诬告和陷害了,而且是拿国家利益以报私仇。
李严高估了他在刘禅心中的位置,诸葛亮回朝后,对李严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并上奏了后主刘禅,李严被贬为庶民,流放至江州的梓潼郡,从此他再也没有入朝为官。
严格来说,李严其实是个很有能力的官吏,只是由于自己过于狭隘的性格,导致了与诸葛亮无法和睦相处。其真正的根源是刘备,他留下两个顾命大臣就种下了祸根。
说到李严,就绕不开刘备的托孤,我们都知道,李严是刘备托孤除诸葛亮之外的另一个重臣,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刘备托孤李严,仅仅是一个面子工程。李严实际上是刘备在夷陵之战逃回永安宫之后不久,就被刘备召到永安的,当时李严被任命为尚书令,刘备是皇帝,李严是尚书令,两人都待在永安宫。
但是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和太子刘禅却坐镇成都,刘备这么安排简直太有意思了,丞相+太子坐镇都城成都,而皇帝+尚书令驻守边界永安,那么政治中心在哪里?要知道刘备召李严到永安宫时,只是兵败,还没有生病,此时的刘备由于夷陵大败,心态显老,况且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62岁了,此时的刘备更多的是交待后事,培养下一代,政治中心肯定是在成都,刘备带着李严更多的是让李严帮助处理一些来自成都的请示,毕竟皇帝身边总得有个人帮忙。
到了223年,刘备病重,因此召丞相诸葛亮到永安,准备进行托孤,《三国志先主传》中是这样描述刘备的托孤: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句意思很好理解,刘备病重之际,托孤于诸葛亮,让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协助诸葛亮。李严既然是托孤大臣,为何又是另一位托孤大臣的副手?这种托孤闻所未闻,身为托孤大臣应该都是平等的,相互制约的,如果分为正副,如何制约?
而且刘备还给了李严一个奇怪的任命,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驻守永安。中都护相当于大都督,总监护的意思,既然是托孤大臣,又是蜀汉最高军事长官,理应待在政治中心成都,驻守边界永安是什么意思?实在无法理解刘备的这些行为,但是如果你把刘备前后的行为串联起来考虑,就会发现:刘备压根就没有打算给李严权利,而仅仅是为了团结李严背后的东州派,做出的一个面子工程而已,李严只有表面的官职,而根本没有实权,这是刘备安排的。否则哪有托孤大臣和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在边界驻守,远离政治中心的安排?
明白了这个道理,再来看诸葛亮与李严的关系,瞬间就会明白很多事。李严确实有一些才能,比如军事才能,独自领兵平定叛乱,比如政治才能,在地方上兴修水利工程,大兴土木,但是刘备已经把李严定位为一个面子工程,官职挺高,但没有实权,不用怀疑刘备的用人,刘备之所以让李严到这个位子,是有着深信的意义的。
但显然,李严在刘备去世后,不想安于现状,他想要更多的实际权力。德不配位造就了李严的悲剧。李严想让诸葛亮把益州东部几个郡划出来成立巴州,让自已任巴州刺史,益州本来就只一个州,下辖21个郡,李严这么做,不就是搞分裂吗?诸葛亮怎么可能答应,不说别的,要是刘备在世,李严敢这么说,肯定是第一个被杀。李严之所以被废,完全是自已作死,与诸葛亮没有多大的关系,诸葛亮其实对李严已经仁至义尽了,不断的加官晋爵,刘备去世没多久,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230年,李严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还负责管理诸葛亮的丞相府,换句话说,诸葛亮在前方打仗,李严就是后方的总指挥了,这种待遇应该不低了吧!
即使是李严诱骗诸葛亮加九锡,想置诸葛亮于不义,诸葛亮都没有处罚李严,反而以团结为主,以提拔为安抚。但最终的结局就是李严在原则问题上触及了诸葛亮的底线,故意以粮草问题诱使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退兵,本来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在卤城大败司马懿,斩了魏国车骑将军张郃,结果因为李严的欺骗,导致进一步扩大战果的可能,只能匆匆退兵。
李严被废,诸葛亮选择的程序是弹劾,这可不是诸葛亮一人所为,基本上蜀汉上上下下的人都对李严不满,光是看弹劾李严的这份蜀汉群臣名单就知道到底谁不得人心了,这份名单有:刘琰、魏延、吴懿、高翔、吴班、杨仪、邓芝、费祎、董允、丁咸、刘敏、姜维、上官雝、胡济、阎晏、杜义、杜祺、盛勃、樊岐。
涵盖了蜀汉各个派系的人,既有荆州派,又有东州派,同时还有益州本地人,可见李严是多么的不得人心,诸葛亮再一手遮天,也做不到这个效果吧,只能是李严自已选择作死的行为,才导致了弹劾。
三国时代是一个有趣的时代,从建立到灭亡都差不多,但是每一个又都不一样。在曹魏、东吴、蜀汉相继称帝以后,一时间天下有三个天子,都自认正统,在那个士族当道的年代,每一个政权也都经历了托孤,而这个托孤呢,最后都是一派搞死搞废另一派。
三国中,由于特殊的时局关系,皇帝死后都要进行托孤,在曹叡病危之际,托孤于司马懿、曹爽。随后,曹爽司马懿明争暗斗,于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曹爽三族,掌握曹魏大权;东吴孙权、孙休死后都进行了托孤,孙权死后,托孤诸葛恪、孙骏,最后孙骏设计诛杀诸葛恪三族。蜀汉呢也不例外,在刘备死后,受命托孤的诸葛亮和李严一度争权,最后李严被废。234年诸葛亮死后,李严亦忧惧而死。
这一些托孤时候往往是新皇帝年幼无法掌握朝政,老皇帝不得不选拔自己心仪的朝臣来辅佐储君。但是这个托孤必须要保持一种势力平衡,避免某一方一位权势过大而欺凌皇室。曹魏、东吴的选择都是宗室和朝臣。而蜀汉宗室力量单薄,而又派系繁多,于是刘备死的时候不得不安排派系平衡。于是代表荆州派的诸葛亮和代表益州派的李严共同被赋予后事。
有趣的是,代表益州派的李严,本来也是荆州人,在曹操南下刘琮投降之后,李严才投奔刘璋,没多久李严就又投降入川的刘备。或许在刘备眼中他是荆州人也未可知。毕竟当时士族权势过大,而蜀汉又一直打压士族。
既然有了托孤,就有赋予一定的权力,有了权力自然而然就要进行权力的游戏,赢得吃香喝辣,输的出局。各国间都不例外,但是蜀汉的局势又是另一番景象,在李严被废为庶人以后仅仅是流放,没有牵扯到他的家人,这个事情不得不给诸葛亮点个赞。
其实呢,比起曹魏、东吴的托孤最后以血腥收场,蜀汉的要温和很多,事后也没有伤害到国家的权力结构。这是因为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直接掌握大权,皇帝刘禅成了吉祥物。李严没有看清这个,抱着刘备托孤遗诏不仅不配合诸葛亮的北伐,反而从中作祟。
《三国志》: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驻永安,皆统属严。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呼亮来还;亮承退军。平闻军退,乃更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如果不配合就罢了,李严多次挟持曹魏来要挟诸葛亮,消极的反对诸葛亮北伐,最后当然是美梦落空。只能说他抱错了对象,如果他是以忠于皇帝,保境安民的角度来反对诸葛亮,或许最后也不至于被废的结果。
但是这位顾命托孤大臣恁是活生生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在不配合北伐,又想着分益州五郡为巴州给自己开府,又胁迫司马懿征召贤才逼诸葛亮给他加官进爵,这就是彻底的作死了。最后只是被废为庶人已经是很不错了。
与其说是诸葛亮废掉李严,还不如说是李严自己作死导致自己被废。但是背后诸葛亮也最少纵容了李严的做法,一步步的放任他心猿意马的走到被废的地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4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杀害曹操父亲的张闿,最终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