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出山后四个好友去了哪里,他们的结局又是什么

众妙之门 2023-07-07 21:07:14

诸葛亮出山后四个好友去了哪里,他们的结局又是什么

还不了解:诸葛亮的好友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出山后,他的4位好友结局如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成空......

三国之时流行一句话:“荆襄之地多大才”,诸葛亮便是从这个地方走出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还遇到了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三人。

此三人再加上徐庶徐元直,皆是诸葛亮的好友。那么,在诸葛亮出山之后,这四人都去了哪里,或者说他们的结局如何?

刘备新野遇徐庶,三顾茅庐见奇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跟着自己的叔叔诸葛玄来到了荆州之地,在这里他遇到了博学多识的庞德公,而后拜其为师,开始学习治国安邦平天下之策。

自古以来,荆襄之地多才俊,所以在学习的时候,诸葛亮也交到了很多有才华的朋友,比如徐庶、崔州平等人。

公元207年左右,刘备来到了新野。一次,在野外行走的时候,他遇到了徐庶,并被其才华所惊艳,随后请到了新野担任军师职务。

奈何,曹操听闻徐庶有大才,所以便以其母为要挟,让徐庶前来许昌。临走之时,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在卧龙岗,如果你能得到他,便可以得到天下。

听到这个消息后,刘备的难过之情减少了许多,回到新野之后,他立刻收拾东西去了卧龙岗,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第一次去诸葛草庐,孔明刚好外出云游去了,第二次诸葛草庐,孔明又不在。直至第三次去,他才遇到诸葛亮,一场《隆中对》的对话,听得刘备泪眼婆娑,最终请得了诸葛亮出山。

后来,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川蜀之地建立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奈何,因为关羽的一场失利,导致蜀国、吴国关系破裂,最终刘备落得个白帝城托孤。

刘备死后,所有的重任都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尤其是打进中原、兴复汉室的目标,结果孔明在五丈原力竭而死。

话又说了回来,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他在卧龙岗上见到了不少奇人,除了徐庶之外,孟公威、石广元、崔州平也是诸葛亮的好友。

既然如此,诸葛亮为何不请他们出山相助呢?亦或者说,诸葛亮出山之后,他的这几位好友都去了哪里。

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崔州平不知踪迹

话说,徐庶在辞别刘备之后,便去了许昌救自己的母亲。然而,徐庶的母亲深明大义,她认为徐庶离开刘皇叔是因为自己,所以便自杀了。

徐庶也是一个大孝子,母亲去世之后,他非常的伤心。因此,虽然他身在曹营,但是心却在汉,也没有给曹操提过一次计策。

当然,在一些正史中则是另一种记载:“徐庶的母亲被抓之后,他也是一样来到了曹营,但却担任着右中郎将、御史中丞等职务”。

相比于徐庶,崔州平的一生则比较坎坷。崔州平也是出身在豪门世家,年纪轻轻,他便在汉朝担任要职,可谓是年轻有为。

后来,董卓发动叛乱,崔州平便加入了袁绍的阵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崔州平便加入了袁绍阵营,在虎牢关一战中立下了大功(计谋上)。

不过,也因为他帮助袁绍,所以父亲被董卓给杀害了。因为这件事情,崔州平一直认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董卓事件平息之后,他便辞官来到了荆襄之地。

刘备在第一次去卧龙岗的时候,曾经在半路上遇到了崔州平,两人还关于天下大势进行了一番讨论,而崔州平也拒绝了刘备的邀请。

而在刘备拜别崔州平之后,后者再也没有了消息,仿佛消失在了三国之中一样,“不知所踪”便是他在三国的结局。

石广元、孟公威进入曹营

石广元与徐庶是同乡,中原发生动乱之时,两人便一起来到了荆州之地,并“拜师”司马徽和庞德公,修得了一身的才华。

因为是同一个师父,所以石广元、徐庶二人与诸葛亮相识,并且成为了一对好友。徐庶入曹营,诸葛亮又下山之后,石广元也离开了卧龙岗。

时值曹操军队南下攻打刘备与孙权,来到了荆州境内。趁着这个机会,石广元投靠了曹操,后来在曹魏政权中担任郡守、典农校尉等职务。

最后一人孟公威,他来荆州的时间比较久,后来在游学的时候,与诸葛亮、徐庶、石广元三人相识,进而成为了好友。

曾经,石广元学成之后想要回到北方,为家乡的建设出一份力,但却被诸葛亮制止了:“中国那么大,何必要拘泥于故乡呢?”

当时,石广元虽然听了诸葛亮的建议,但是在诸葛亮走后,他还是回到了北方,并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担任过凉州刺史、征东将军等职位。

诸葛亮、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在一起游学的时候,后三人学习非常刻苦,很多知识点都要弄得很透彻、清晰。

因此,诸葛亮曾说:“卿等三人的仕进,官位可至刺史、郡守,”足见孔明对三人非常的看重。只是,在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听闻徐庶、石广元的职位很低,他遗憾地说: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意思就是魏国人才很多吗?为何这样的大才不重用呢?在诸葛亮看来,以徐庶、石广元的才能应该做到更高的位置。

而孟公威的“刺史、征东将军”等职位,则适合诸葛亮的预期,所以在听到孟公威的消息后,他没有任何的感慨,只是让人带句话问好——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于公威也。

最惋惜的则要数崔州平了,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的才华、眼光要比诸葛亮高很多。奈何,因为父亲被杀的事情,他心灰意冷,退出了三国这场英雄博弈的“大盘口”。

假如说,当年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亦或者刘备将他的这四位好友一同带过去,三国会不会又是另一种结局呢?诸葛亮也不会累死五丈原!

司马懿是否能看懂诸葛亮在空城计中4个人扫地的安排?

人们都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古来圣贤皆寂寞?,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原因还是曲高和寡,一旦一个人的能力或者智商远远超过常人,则很难被人接受和理解,自然自己所作所为,也就更加无人理解了。


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很多这样曲高和寡的寂寞之人,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司马懿等人,这些人在智商与谋略上都是远远超乎常人的,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最后的结局就是不管是敌是友,也只能英雄惜英雄了。

为何这样说呢?我想在《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事件,当时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并且还故意让4名士兵在城门口扫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诸葛亮当时想的是什么,可是一样聪明的司马懿却看懂了诸葛亮的意思,因此也留住了自己的一条命。


在演义中,诸葛亮确实被神话比较严重,实际上他也许并没有那么厉害,但是也确实是有一些能力的。自从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之后,蜀国实力可以说是大大增加,火烧新野、火烧赤壁等等大战,都是奠定霸业基础的战役。

至于空城计呢?实际上这个时候蜀国已经危机四伏,诸葛亮当时因为错信一人,导致兵败,诸葛亮十分着急之时,司马懿却带领大军来袭,这个时候诸葛亮没有任何办法,要是以自己仅存的那些士兵去与司马懿决一死战,毫无疑问自己会失败很惨。


这个时候到底要怎么办呢?诸葛亮左思右想才想到一出空城计,他将士兵全部打发走,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什么损失了,自己在城楼上怡然自得弹奏曲子,安排4个人在城门口扫地,司马懿前来走到城门外,远远看到城门打开,城中空空如也,诸葛亮琴声悠扬,4个扫地士兵兢兢业业。

司马懿看完这一切没有继续前进,而是说诸葛亮肯定有诈,从而带着自己大军撤退,终于留下诸葛亮以及蜀国的希望,同时这个举动也为司马懿成就霸业争取了时间和机会,并且留住了自己一条小命,为何这样说呢?且听我继续分析。


其实司马懿带领大军前往的时候,完全可以派几个人专门上前去看看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是什么意思,到底有没有埋伏,可是司马懿完全没有这样做,他只是看了看就离开了,因为他发现城门外有4个人在扫地,这就是自扫门前雪的意思。

司马懿乃聪明之人,诸葛亮这句话的意思,他当然更加明白,当时的曹操正是实力最雄厚的时候,司马懿也并没有得到曹操的足够信任,要是此战解决掉诸葛亮,毫无疑问,司马懿的用途也就不大了,按照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思想,肯定会将司马懿除掉,那司马懿的雄心壮志自然不可能完成。


所以司马懿十分清楚,英雄只有在英雄的衬托下,才能够更加体现英雄的价值,要是诸葛亮死了,那么自己是否聪明,是否厉害,也就没人知道了,既然曹操不在乎自己是否厉害,那自己生存价值也就没有了,比起这一战的胜利,司马懿更在乎的是今后的长久发展,所以他直接率兵离开。

而诸葛亮呢?作为一个聪明人,他摆出空城计,对于普通人而言自然是无法理解的,可是他知道司马懿的野心和聪明之处,这一次空城计,实际上就是两人之间的暗号,别人根本看不懂,只有两人心知肚明。


果然,因为有诸葛亮的衬托,后来曹操为了打败诸葛亮,越来越重用司马懿,司马懿就在与诸葛亮的不断斗争中,地位逐渐提高,最后曹操与诸葛亮都去世了,司马懿坐享其成,霸占了曹操打下的江山,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这一切要是追溯回去,也就在空城计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分水岭和生死抉择,要是当时司马懿干掉诸葛亮,毫无疑问,他未来拥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相反他还可能被曹操干掉,因此说司马懿看懂了诸葛亮空城计的意思,留住自己一条小命,也得到了更多希望。


自古以来,聪明人之间的对决,往往就是那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明白对方意思,这也许就是英雄惜英雄的最主要表现,也是曲高和寡的有力证明,毕竟这个世界上,能够有一个人理解自己,实在太难。


诸葛亮在空城计中安排4个人在城门口扫地,就是想提醒司马懿,得注意一件事情,司马懿看懂了诸葛亮的意思,留住了自己的一条小命,也成就了后来自己的霸业,可以说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虽然是敌人,可是在才华方面,两人又是彼此知音,只可惜乱世之中,各为其主,也就只能悲哀落幕了!

诸葛四友之一的崔州平为什么选择不出山?

崔州平,原名崔钧,是三国时期人。因他的父亲崔烈花钱买了个太尉,他对于他父亲的行为很不齿,说他父亲浑身都是铜臭味,他的父亲崔烈举起棍子就要打他,口中骂着崔州平是个不孝子,崔州平哪是个肯乖乖挨打的人,边跑边用舜侍奉他父亲的典故来顶撞崔烈,崔州平与他的父亲崔烈的关系自此事之后变得很恶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被赶出门外的崔州平随即浪迹天涯广交好友。献帝初期,他与袁绍一起在山东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一怒之下便将他的父亲崔烈给抓进了监狱,他父亲崔烈最后也死在了监狱,死于董卓之手。后来崔州平认识了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等人,且甚是投缘,诸葛亮排行老大,崔州平排行老二。后人还将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一并称为是“诸葛四友”,当时的诸葛亮极其自负,更将自己比作是管仲、乐毅,当时的人都笑他太自信,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觉得诸葛亮确实可以与管仲和乐毅并提。再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随刘备出山。

其实在刘备初次去请诸葛亮的时候,偶遇过崔州平,当时刘备见崔州平气宇轩昂,一副大有智慧的模样,错把崔州平认为是诸葛亮,经过崔州平的解释,才知道自己认错了人。后来诸葛亮则成为了蜀国的丞相,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三人也都去了魏国做官,而“诸葛四友”中的崔州平却不知所踪。

崔州平才华如何

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崔州平既然能与诸葛亮、徐元直等人为友,即说明他是才华的,而且他的才华能够得到诸葛亮等人的赏识,不然也不会与之深交,更不会与之谈论天下之事。

在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的时候,人们常常会笑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两人深深的认为诸葛亮的计谋真的能够与管仲和乐毅较上一较,后来诸葛亮确实用自己的谋略打了不少漂亮的仗,这说明崔州平有识人之才。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曾偶遇崔州平,最初还没见到诸葛亮本人的刘备看到崔州平时,见崔州平气宇轩昂、飘逸潇洒,更是一副怀有大智慧的模样,竟误把崔州平当成了诸葛亮,后来才知自己认错了。人常说肚子里有东西了你的气质也就自然跟着上去了,若是崔州平没有才华,再怎么装也装不出来疑似诸葛亮那般有智慧的人,更不会让刘备认错。

刘备邀崔州平出山共谋大事时,被崔州平一句无意功名巧妙的给回绝了。不是他有多自负,而是他将天下大势看得清楚,有些事不是人为就能改变的,自以为走上了一条可以改命的路,到最后才知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劫。崔州平在得知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更是长叹一声,说诸葛亮虽然投了个靠谱的主子,但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似乎他早已料到了诸葛亮的结局一般。

崔州平为什么不出山

崔州平对刘备说顺应天意则能安逸的度过一生,若是硬要和天斗,不信命,到头来并不能争得什么,而是一场空。崔州平宁可选择闲云野鹤无功无名的自在生活,也不愿耗尽心力计谋与天斗、与命运抗衡。

崔州平之所以不出山,是因为他早已知晓刘备打算复兴汉朝是违背天意的,即使他用尽了全力挣扎,最后一切都只不过是为徒劳做了嫁衣而已。崔州平认为那般聪明的诸葛亮怎么会没早早的看清了这一切,所以在刘备第一次和第二次去请他的时候,他都还在犹豫,不是诸葛亮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只是这上天安排命定了事情,岂是他一个凡人说能改变就能改变的。

只是诸葛亮没有料到刘备竟会有第三次请他的耐心,他在刘备的诚意与坚持中看到了希望,他想或许他的智慧真的能帮助刘备打下江山,所以他愿意一试,他更自负的认为自己能够成功。

只是刘备没有坚持到最后,最后扔下他去照顾一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最后一封出师表,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话尽了内心的凄凉,一世精明最后尽落得那般下场。或许到了最后诸葛亮才看清了自己,也真正明白了崔州平不出山真正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能力和计谋不如自己,而是他比自己少了一份自负,更比自己懂得了天意是要遵从的,再多的挣扎也都是枉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