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什么是恩荫制度对宋朝有何影响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20:54:29

什么是恩荫制度对宋朝有何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在高度集中的皇权制度下,官员听命于皇帝一人。跟着对百科小编一起探寻。

所谓冗官冗兵现象,就是指士兵人数众多、军队规模过于庞大,机构繁杂人数众多、多是无用的官职。而这一现象在宋朝异常严重,甚至成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个难以根除的“毒瘤”。

说宋朝经济强大、百姓生活幸福这确实是事实,但宋朝也是长期积贫积弱的朝代,历史上的众多朝代中,在这一点上能与之匹敌的寥寥无几。

两种极端的现象都在宋朝出现了,因此许多人对宋朝的评价都褒贬不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长期坚持着募兵制的王朝,这也导致许多士兵在军队里滥竽充数。

拿着国家的补贴却每天混日子,国家对军队的投入也是一笔大数额。而过多的官员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拿着高额俸禄却碌碌无为。

而导致后者出现的原因,就是恩荫制度,而这也是除科举制度以来规模最大、最正规的入仕制度。但是相比起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恩荫制度却有失公允了。

对于许多贫困家庭的书生来说,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恩荫制度是很早前就出现了的世袭制度,宋朝大多数官员的职位都是靠世袭家族中祖辈、父辈的官职。

换句话说,如果家族中有入仕为官的祖辈或父辈,那么一众儿孙辈的孩子就不需要担心入学、入仕的问题了。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宋朝的官场上。

见到许多有血缘关系的官员,甚至和诗人、大儒等也有密切联系。比如吕蒙正,吕夷简和吕公著这祖孙三辈,都出任了宰相一职,与恩荫制度脱不开关系。

无独有偶,诗人王安石、及其胞弟王安国、和其叔叔王霈叔侄三人,皆在朝廷上担任了重要的职位。这种恩荫制度在宋朝长期存在,导致冗官现象越来越严重。

可是想要改变这种制度,势必会影响到许多家族的利益。王安石在变法时就提出了要取消恩荫制度,极力提倡唯才是举,但是此举也令他得罪了不少官员。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写下了与恩荫制度有关的内容,故事虽短但极具讽刺意味。内容是皇帝在某地巡察,当地有个人生活极其贫困,穷到连一日三餐都吃不起。

这样的人本与仕途无缘,可是只因为他捉到了一只皇帝喜欢的蛐蛐,就得到了众多赏赐。不仅如此,就连当地的县官等职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赏赐。

其实恩荫制度并非只在宋朝存在,在此之前的汉朝也曾实行过恩荫制度,但是范围较小,只限制在同胞兄弟及自己的儿子身上。

唐朝将恩荫的范围扩大了些许,子孙以及曾孙都可以受到家族长辈的恩惠。这些朝代将恩荫制度控制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是到了宋朝就有些不受控制了。

近乎疯狂的恩荫制度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一位老臣下位或去世后就可以推恩二十余人,除了自己的直属儿孙外,家族中有血缘关系的皆可被推恩。

以一换二十的交易,令宋朝朝廷在这场博弈中举步维艰,占据主导地位的则是各大世袭家族。说是皇家掌管着天下,但立于朝堂之下的众多官员大多是来自同一家族。

各个家族垄断了朝廷大部分的职位,还会联合着一起排挤孤立无援的官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真正有才华的学子求官之路。

就算有机会进了宦海,最后也会被其他大臣针对。大臣家族的后辈依旧担任着重要职位,而贫苦的普通老百姓仍然家徒四壁。

踏踏实实的寒窗苦读,却比不过家里有一个大臣祖辈或父辈,属实令人心寒了。若推恩上来的是能人志士也可以,事实是许多闲职上的都是世家大族的纨绔子弟。

他们自身的学识不够,眼界也非常有限,只是依靠着祖父辈的恩荫,即使在职位上无所事事也没人敢多说一句。

不需要为了求官而寒窗苦读,在优越的环境下生活,长大后也不比为了科举而苦恼。恩荫制度之所以可以存在这么长的时间,就因为这是一种皇室笼络世家大族人心的好办法。

但是恩荫制度慢慢腐蚀了官宦体系,腐败贪污现象层出不穷,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后,该制度已经形成了难以根除的“毒瘤”。

世家子弟为了更大的利益而勾结在一起,致使朝廷之上党派斗争屡禁不止。而那些靠自己真才实学考上来的官员,会被其他家族共同排斥。

宋朝后期的行政效率明显降低,社会矛盾加剧,整体多呈现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为国家混乱埋下了祸根。

越到后期朝廷管理越混乱不堪,恩荫制度甚至逐渐模糊了对推恩人选的年龄限制。所以很多年龄甚小的孩童已经有了官职,不过孩童不会去上任,只是领每个月的俸禄。

一个家族如此做后成功了,就会有许多家族争相效仿,久而久之留给真正有才学的人的机会就不多了,这也间接阻断了宋朝廷“吐故纳新”的道路。

恩荫制度备受推崇,封建主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了这项制度的不公平,使得民间怨声载道。讽刺的是,大臣的后辈依旧可以继续为官,可低阶级的平民百姓想要往上爬几乎无路可走。

民怨积压已久,宋朝三百多年里多次的民间起义都是因为社会矛盾的加剧。有了宋朝的前车之鉴后,之后的朝代虽然也有恩荫制度的实行,但是规模都在合理范围内,并无越界的政策。

解密:宋仁宗庆历新政中有着哪些具体的举措?

条陈十事

宋仁宗在召对中,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并曾多次催促,要求执政大臣马上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来。庆历三年(1043年)于是,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四谏”),锐意进取。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九月,宋仁宗召见范仲淹、富弼,给笔札,责令条奏政事。范、富二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谏官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宋仁宗大都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颁发全国。

1、澄清吏治

①明黜陟 (严明官吏升降)。仁宗时,官员升迁采用“磨勘” 制度,只讲资历年限,不间政绩,导致官吏因循苟且,无所作为。范仲淹对此提出新的考核政绩,破格提拔政绩卓著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便要等到满五年之后,方行磨勘。

②抑侥幸 (限制官僚滥进)。宋初以来,,恩荫制度造成官僚滥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任学士以上官职的,在二十年内通过恩荫,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有二十人。[8] 范仲俺对此提出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 精贡举 (严密科举取士)。改革科举考试内容,把原来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改为重策论,把明经科只要求死背儒家经书的词句改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这样,学生有真才实学,进士之法,便可以依其名而求其实了。

④择长官 (慎选地方长官)。针对当时分布在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的状况,范仲淹认为官员的升迁要严格依照政绩,建议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⑤均公田 :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公田,即职田,是北宋地方官的定额收入之一,但分配往往高低不均。范仲淹建议朝廷均衡一下他们的职田收入;没有发给职田的,按等级发给他们,使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养活自己。然后,便可以督责他们廉节为政;对那些违法的人,也可予以惩办或撤职了。

2、富国强兵

①厚农桑 (重视农业生产)。范仲淹建议朝廷降颁布诏令,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路转运使及其所管辖的乡县真正重农桑,奖农桑,使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②减徭役。 宋代的赋税与力役基本上沿袭了唐末及五代的制度,宋初虽作了一些调整,但赋税残酷、力役烦苛,赋税、徭役迫使贫苦农民纷纷破产,也激起农民起义反抗。对此,范仲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以减其地人民的缫;节用、节俭,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

③修武备。 (整治军备)。范仲淹主张恢复府兵制,建议在京城附近地区召募强壮男丁,充作京畿卫士,用来辅助正规军。这些卫士,每年大约用三个季度的时光务农,一个季度的时光教练战斗,寓兵于农,实施这一制度,可以节省给养之费(此项,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3、厉行法治

①重命令 (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针对朝廷过去颁布的法令“烦而无信”的弊病[10] ,范仲淹提出朝廷今后颁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审定成熟后再颁行天下,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否则要受到惩处。这样,朝廷的命令便不至于经常变更了。

②推恩信 (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宋代皇帝三年一郊祀,照例大赦天下、免除百姓多年积欠的赋税,但多未彻底施行。 范仲淹要求取信于民,主管部门若有人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要依法从重处置。除此之外,必须向各路派遣使臣,巡察那些应当施行的各种惠政是否施行。这样,就不会发生阻隔皇恩的现象。

厉行变革

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朝廷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这样,十条中的第四条(择长官)首先见之于行动。[在选择诸路转运按察使时,范仲淹翻阅班簿,发现不称职的一笔勾去,毫不留情。富弼不无担忧地说:“ 一笔勾下去,就会有一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则回答说:“ 一家哭总好过一个地区的百姓哭。”

十月二十八日,仁宗下诏,施行磨勘新法。新法实行后,明黜陟也就见之于行动。

十一月十九日,朝廷对恩荫制度,作出新规定;二十三日,下任子诏,增加恩荫的年龄限制和恩荫范围,但对但对高、中级官僚的子孙及期亲、尊属仍用旧制,没有任何限制。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十三日,颁布贡举新法,加强儒家经典在科举中的比重,并允许州县立学,把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

宋朝入仕途径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概况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宋朝实行的恩荫制度,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可知恩荫制度是科举之外的入仕途径;由材料“至宋代则是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可知至宋代则是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由材料“宋朝恩荫的机会有: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一次;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社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可知恩荫制度的名目烦多;由材料“据统计北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荫补官者,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可知恩荫制度的数额众多.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由于这些凭借父祖恩荫补官的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甚至文不能识字,武不能射箭,其素质低下显而易见,这些是造成北宋一代官员冗杂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恩荫制度是科举之外的入仕途径;至宋代则是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恩荫制度的名目烦多;恩荫制度的数额众多.
(2)影响:官员人数增多,带来冗官问题;加重财政负担;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