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林俊,明朝四朝老臣,他的一生有多传奇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19:52:41

林俊,明朝四朝老臣,他的一生有多传奇

林俊:明朝四朝老臣,他的一生有多传奇?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十六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兴起,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篇章,不主动拥抱世界变化、安于现状的国家与民族,往往都将在未来为之还债。

1513年,明正德九年,葡萄牙人(明朝称之佛郎机人)乘船来到中国珠江口沿岸,开始和明朝交往,中西方交流进入新阶段。面对西人浮海而来气势汹汹,明朝人有何应对?最广为人知的是明朝官员汪鋐,取得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的胜利,并第一个提出了“师夷制夷”的策略,提倡学习葡萄牙人的船与炮技术。

那么,汪鋐是学习西方第一人吗?根据《明史》记载,在汪鋐之前,一位叫林俊的68岁老清官,没有受到所谓“天朝上国”影响,在1519年就成功仿制出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火器佛郎机炮,还派两位家仆冒着酷暑昼夜奔行三千里,将之送到平定宁王之乱的前线,交给了当时文坛巨擘王阳明。

我们都知道,人越老、越顽固、越不愿接受新事物,且清官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思想更保守,但林俊却令人惊讶,在葡萄牙人才抵华六年之后,这位老清官就迅速成功仿制了葡萄牙人利器。那么,林俊究竟是何许人也,有何传奇经历?

01:林俊其人

林俊(1452—1527),是明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的老臣,史书记载为人“刚直敢谏,廉正忠诚,嫉恶如仇,爱才如渴,以礼进退,始终一节”,与历史上青史有名的名臣差不多,笔者举四个例子:

1,林俊初入仕途时,为刑部主事,上任之初林俊就放了一颗大卫星,将明宪宗宠信的妖僧继晓斩首,将宠信的太监梁芳问罪。

2,明孝宗初年,林俊担任云南副使,鹤庆玄化寺据说是有活佛,每次节日聚集了上万男女,争相给寺庙佛像送钱,林俊听闻后将佛像烧毁,将钱财送给穷苦百姓,之后又拆毁了三百六十处滥建的祠堂庙宇,木料都撤下来修筑学宫。不仅如此,后来林俊多次上书朝廷,要求皇帝、藩王等府邸停止奢华建设等。

3,明孝宗九年(1496年),林俊上书称病引退,没等批复就自个回去了,个性十足。

4,林俊巡视江西时,百姓王武率领一帮人做了贼盗,林俊单身走入王武的巢穴,折服了王武。林俊巡抚四川时,蓝廷瑞、鄢本恕、廖惠叛乱,不曾想林俊在路上突然遇到反贼,林俊反而又一次单身赴会,折服了反贼,反贼愿意约定时间投降。由于连绵大雨误期,蓝廷瑞等又反,结果被林俊率军击败。

言而总之,林俊有着传统文人的品德,又极具胆略与军事才华,可谓文武双全的全才,在中国历代文人中比较罕见。

02:林俊仿制佛朗机

1511年,林俊再一次辞官归乡,回到福建莆田,不过林俊虽然辞官,却还心忧国事。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叛,数日内即攻陷南康府和九江,兵围安庆府,波及明帝国东南数省。但仅仅过了41天,宁王之乱就被王阳明平定,鄱阳湖一役兵败被擒。

战事结束后的第七天,王阳明收到一份礼物,远在福建莆田老家的致仕官员林俊,赶制的佛郎机铳及火药配方,在两位家仆冒着酷暑昼夜奔行了三千余里之后送到了。虽然林俊仿制的佛郎机炮没有发挥作用,但王阳明还是被林俊的义举“感动涕下”,亲自赋诗《书佛郎机遗事》,致仕官员费宏、黄绾,江西按察使唐龙,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等朝野士人也纷纷以佛郎机为题赋诗作文,使得这一武器广为人知。

《大明律》规定不许私造铜铁材质火器,违者按谋反论处。林俊私造之炮,是以锡为材料,规避了法律风险。与此同时,根据明人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记载的“林俊家仆赠王守仁佛郎机铳图”显示,里面画中的铳很小、而炮架很大,说明林俊所造之炮应该是锡制模型,供王阳明仿制用,这也是为了两位仆人就能三千里送炮的原因所在。

03:林俊仿制技术来源

关于林俊仿制佛朗机炮,有四个问题值得深思:何谓佛朗机炮,林俊仿制佛朗机炮的时间,仿制技术从何而来,与林俊为何懂得铸炮。

1,何谓佛朗机炮

佛郎机炮,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初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后膛炮,当时西方最先进的火炮,源于15世纪意大利的鹰炮,通常以铜或铁制成,初期主要装备在船只上。

相较于中国传统的前膛火炮而言,佛郎机设计上最大的特点是后膛填装,主体结构分为子铳和母铳两部分,火药和炮弹在子铳前膛填装完毕后塞入母铳中间的开口。通常一个母铳配备多个子铳,发射完毕后退出子铳,即可迅速填入准备好的下一个子铳。这一设计节省了前膛火炮发射前复杂的填装及发射后的清理时间,提高了射击速率,也解决了前膛火炮炮管容易炸裂的毛病。

2,林俊仿制时间

1513年葡萄牙人抵达珠江口沿岸,而在1519年林俊仿制成功,中间只有短短六年,甚至林俊可能早就了解佛朗机炮,只是在听到宁王叛乱之后加急仿制。佛朗机炮出世之后,明朝诸多官员纷纷点赞,让佛朗机炮慢慢广为人知。

可见,我们对明朝官员印象要重新认识,他们并非与清朝官员一样死读书,而是有着敏锐的眼光,对利国利民的新技术不仅不排斥,反而非常善于接受。

3,技术从何而来

1521年,由于葡萄牙人肆意烧杀抢掠,明朝忍无可忍,双方爆发屯门海战,汪鋐是明朝广东提刑按察使,主张坚决打击葡萄牙人。但葡萄牙人船坚炮利,“汪鋐以兵逐之,不肯去,反用铳击败我兵,由是人望而畏之,不敢近。”第1回合,明军失利。

汪鋐认识到想要击败葡萄牙舰队,必须以先进的武器装备部队,师夷制夷。于是,汪鋐派人接近葡军窥视情况,得知葡萄牙船队中有两位中国人杨三、戴明,就劝他们为国效力,后来汪鋐根据杨三、戴明对佛朗机船和铳的具体描述而仿制,经过试验,成功仿制。

简而言之,以汪鋐仿制佛朗机炮经历来看,佛朗机炮不是什么高科技,观其外形,了解一些操作,以中国的铸炮与材料技术,可以短时间内轻松仿制。或许,林俊就是通过别人对佛朗机炮的描述而仿制。令人深思的是,在没有外敌威胁时,林俊就开始学习佛朗机炮,令人惊叹其眼光。

4,林俊为何懂炮

在我们印象中,明清儒家文人深受八股文禁锢,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便佛朗机炮机构再简单,估计也无法搞懂其中原理。其实,这么评价明朝文人非常不公平,明朝中期传统理学已经式微,很多文人并非皓首穷经,而是思想非常开明,不说明朝晚期杂学大师方以智、宋应星、徐光启等了,就说上文提到的王阳明、汪鋐,就能让人管中窥豹,足以说明明朝文人思想并不封闭。明末西学能够兴盛,离不开明朝文人思想开明的基础。

因此,林俊懂得一些造炮技术,不奇怪。

清朝之后,理学一统天下,君君臣臣这一套僵化理论太好用了,清朝统治者自然要大加发扬,于是清朝官员反而是变得越来越愚昧,思想越来越顽固。

04:或存比林俊仿制更早的中国人

从正史上看,林俊是学习西方第一人,但根据明朝一些史书记载,在林俊之前,仿制佛朗机炮或另有其人。

《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宁王叛乱失败后,刑部审问朱宸濠党羽,得知宁王朱宸濠叛乱前曾经私制佛郎机炮。近代郑振铎综合明朝野史杂谈等编修的《玄览堂丛书》中,有宁王府中官刘吉的口供,说的也是宁王叛乱前私造佛郎机炮。

但宁王私铸的佛朗机炮实物,未见史书记载,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不可信。

04:明朝对佛朗机炮的推广

不过,明朝对佛朗机炮的推广,主要不是源自林俊,而是汪鋐的屯门海战。

屯门海战中,明朝俘虏了两艘葡船和二十余台佛郎机,不久之后,位于南京的皇家兵工厂(兵仗局)就开始大规模仿造佛郎机。在王琼、汪鋐、林俊(嘉靖朝再度为官)等人的努力下,佛郎机由最初的船炮,被改进为守城的流星炮,之后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为了使之机动,明朝人发明了架驼佛郎机铳。

2,结合明朝技术,制造出装备于战车的熟铁小佛郎机。

3,将两门甚至三门佛郎机铳合到一起,造出连续射击的连二佛郎机和连三佛郎机。

嘉靖中期,北方九边、南方福建浙江等军事重地都装备了大量佛朗机炮,构筑了严密的火炮防御线。史书记载,在1544年,佛朗机传入中国的二十年后,仅太原镇所配备的佛郎机就多达1091门。

不仅如此,明朝戚继光、俞大猷、赵士祯(万历年间)等,都在佛朗机炮原理上继续改进火器,戚继光根据新式武器设计出了新的战车以及车阵,赵士祯根据子母铳原理,结合西洋番鸟铳开发出后膛设计的大型鸟铳鹰扬炮和掣电铳等。

清朝之后,佛朗机炮被更名为子母炮,乾隆嘉庆年间子母炮的布防几乎遍及全国,但可惜的是清朝时期对子母炮的研究与改进陷入了停滞,几乎没有一丝进步可言。

言而总之,佛朗机炮传入中国二十年后,就迅速发展为明军制式装备,被迅速应用于野战、守城、海战等各个领域,并保持持续改进,堪称明朝中后期最大的军事技术革新之一。而这一切的起始者,却是鲜为人知的林俊。

明代著名宦官怀恩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怀恩乃苏州府人,原姓戴,出身名门,受其族兄戴纶案株连,因怀恩当时尚为幼童,被净身送入宫中,赐名怀恩。历经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四朝,在四十多岁时,担任成化朝司礼监掌印太监,行使批红大权,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和执行。怀恩可谓是明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宦官,连由文人编撰的《明史》也给了怀恩正面的评价和肯定。

1.?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

《明史》记载:成化年间,宪宗皇帝寻仙问道,亲近梁芳和他推荐入宫的僧人继晓,员外郎林俊弹劾因此事而下狱,?帝欲诛之?,怀恩力争。皇帝气得将案上的砚台向怀恩砸去,说:?你帮助林俊诋毁我!恩免冠伏地号哭?,而这只是怀恩为贤臣说话的其中一例,怀恩推荐和解救的大臣多是与当时的宦官专权、奸臣当道和皇帝昏聩做斗争的正直大臣。如此一来必然避免不了遭到皇帝和阉党的疏远和排挤,但他依旧直言不讳,据实以奏,所以《明史》赞扬怀恩?性忠鲠无所挠,诸阉咸敬惮之。?

2.?持身中正?

怀恩历经四朝,可谓德高望重,身为司礼监太监拥有?枢辅?的权力和?内相?的地位,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以此为倚仗专擅弄权,怀恩本人也不赞同宦官过多干涉朝政,成化十三年(1477)宪宗皇帝罢免西厂,其中也跟怀恩的态度和言辞有关,陈准任东厂提督时谨守本分,也是受到了怀恩的影响。弘治帝言:?自宣德、正统以来,司礼之选益重,盖其职专掌礼仪、参预机务,非积学制行、通达政事,鲜克当之。? 兵部侍郎陈洪谟也赞怀恩?持身中正?,可见怀恩品行。

3.力保太子,支持正统

怀恩的另一大功绩则是保护当时尚为太子的弘治皇帝,成化年间,受宪宗皇帝独宠的万贵妃并不喜欢身为长子的太子,想另立邵宸妃之子朱祐杬为太子。当时的太子朱祐樘母亲身份低微且早逝,也不得宪宗皇帝宠爱,处境艰难。《明史》载 :?宪宗末,惑万贵妃言,欲易太子,恩固争,帝不怿,斥居凤阳。?怀恩为保太子的地位惹怒皇帝被贬至南京,从此远离了权力中心。直到宪宗去世,孝宗皇帝登基才重新启用。《明史》记载:?一时正人汇进,恩之力也。?就是说弘治年间的贤臣能人大多是怀恩当年留下的人才,对后来的?弘治中兴?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怀恩死后,为了表彰怀恩的功德,明孝宗特批为他建造?显忠祠?,这份殊荣是自古以来少有的,可见其在弘治皇帝心中的地位。

怀恩直言不讳,举荐贤臣,力保太子,反对?万党?外戚当权的行为,持身中正,最后因积劳成疾而逝,明朝诗人张岱说:?寺人如怀恩辈,未尝读书,知义理,及其羽翼太子,力救谏官,正色危言,屹然不动,尽有读书知义理之人,所不能效其万分一者?,怀恩便是如此一人。

孙交的人物生平

孙交,初名蛟,字志同,号九峰。景泰四年(1453)生于城北九峰山(今钟祥张集九华山),乡试举入太学,受到当时理学名臣、杰出学者海南人丘浚的器重,并为其更名孙交。成化十七年(1481)岁次辛丑科进士,名列二甲第11名(该科一甲3人二甲95人三甲200人),可以说是出类拔萃。当然他的科举表现也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初授南京兵部车驾主事,因为办事干练,为南京兵部尚书王恕所重。王恕以奉公守法敢于直谏而名振朝野。弘治初,王恕执掌吏部,荐升他担任稽勋员外郎,历文选郎,又升验封郎中。弘治四年(1491)王恕撰《吏部奏议》九卷,就是孙交帮忙编排的,还请在诗坛颇具声望及影响的李东阳为之作序。不久父母病重,孙交请假归省遂丁父母忧。守制结束后,起复补稽勋郎中又调文选,前后居吏部十四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对廉洁奉公的人多有推引。弘治十四年(1501)迁太常少卿,提督四夷馆。弘治十七年(1504)九月二十七日,宣府、大同一带有边警,他奉命经略黄花镇诸边隘,孝宗皇帝亲赐金绮为他壮行。当时他的朋友被称为“弘治四杰”的边贡有诗“送孙志同经略居庸二首”相赠,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宝剑青骢马,秋高出塞行。田公受新律,武子旧传兵。鼓角边云惨,旌旗海日明。穹庐莫南徙,中国有长城”。充分表达友人对他此行的期待(《华泉集》卷3)。到任后孙交深入险要,现场指挥调度。他采取增修垣堑,广植树木等办法有效地阻滞了敌骑的进攻。他还用空余时间到边卫学校担任教授,以训武官子弟。特别是从永乐时开始,每年都遣隆庆诸卫军采办薪炭供应内府。其后虽然罢之,但又令每岁输银二万两,边军为此受困多年,孙交直接上奏朝廷予以免除。他在奏疏中说:永乐时边关林木茂密,因为军士采办薪炭之故,现在已经“无木可采”了,“边关树木稠密,盖欲扼虏骑之奔驰,资我军之防守”。虽然现在已经改为纳银,但这种无名之税不是盛世所应该有的,“乞轸念边士贫苦,尽行蠲免,以示优恤”。他还“尤虑林木有限,用度无穷”,建议“勑山厂侍郎,于无碍山地,设法种树,岁以百万计,以为后来薪炭之需,则不必重敛于人,而自享无穷之利矣”(《武宗实录》卷2)。新皇武宗朱厚照及时采纳了他的建议,自此种树成为边防军人的一项长期任务。边贡在“题孙志同侍郎扇图”中对孙交种树给以高度评价:“青青山上松,缭之以白云。云山不可到,图画只空闻。山木各有林,烈士各有心,借问种树意,悠悠汉江深”(《华泉集》卷7)。从以后的朝官巡阅边镇的报告中,我们还清楚地看到了造林已经作为考评的重要项目。崇祯五年(1632),直隶巡按御史王道直于巡视山海关至保定镇后,进呈《阅边图册》,其中除查点军马的记录之外,还记载栽补过的树株、创设过的炮台、挑浚过的濠堑、修补过的边墙、铲削过的偏坡等事项(《崇祯长编》卷60)。
由于他的特殊贡献,正德元年(1506),孙交擢升光禄卿。正德三年(1508),孙交进升户部右侍郎,提督仓场,管理漕粮收储。但不久又改任吏部。当时吏部尚书是经大学士焦芳推荐依附宦官刘瑾,由左侍郎升为尚书的张彩,此人能言善辩,左右逢源,深得专权谋叛的刘瑾喜欢。刘瑾曾直言训问张彩:“人皆晋升后亲往谢余,尔何不见,何也?”张彩回答说:“擢升于我者皇帝恩泽也,谢尔者岂不世人非议也”!刘瑾干笑道:“知我者,莫若乡党也!”。正德五年(1510)六月,刘瑾办寿,“朝官赴贺,跪于庭下,瑾不睬。差人请彩往,瑾立出门迎之”。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这些事情对正直的孙交来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要对工作负责对上司的前途命运负责,因此私下里和张彩没少交流,《明史》用“数规切”来表述他们之间的沟通。然而好心没有得到好报,张彩认为是孙交故意跟他过不去,一怒之下将这位好心的下属调往南京任了虚职。
正德五年(1510)八月,刘瑾擅权被诛,随后群臣追论阉党官员。吏部尚书张彩被逮,死于狱中。刘宇、焦芳等已致仕,削籍为民。刘瑾亲信锦衣卫指挥杨玉、石文义等处斩。尚书、侍郎以下依附刘瑾的官员多人续被罢黜。朝廷正到用人时,孙交因此得到重用,由南京吏部右侍郎进南京吏部尚书。正德六年(1511)正月,杨一清由户部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空下来的户部尚书位置就由孙交来顶替,这是朝廷认真权衡的结果。虽然孙交熟悉吏部事务,但他更擅长经济管理工作。当时征讨流寇,调度繁急,连岁灾荒,正赋不足。孙交筹划适宜,勉力支撑,既保障了前线的供应,又使饥民得到赈荒救济,因此,老百姓不至于十分贫困破敝。他的贡献得到了武宗皇帝“赐玉带麟服”的奖赏,也使他陷入地位不保的尴尬。贪赃者认为有孙交在,感到很不方便。特别是武宗皇帝准备以太平仓赐给幸臣裴德、云南镇守中官张伦奏请开采银矿、南京织造中官吴经奏请经费等问题,孙交态度坚决予以否决,因而群起攻之。正德八年(1513)五月,孙交与礼部尚书傅珪都“以守正见忤”,权幸“遂矫旨令二人致仕”。当时给事中李阳春、御史原轩等为他们请留求情,没有被武宗皇帝采纳。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孙交回到故乡后隐居在老家城北九峰山,其旧僚无锡人邵宝在“寄孙九峰司徒”诗中就有“九峰山里寄书来,珍重司徒手自裁”之句。当然孙交在家也没闲着,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当年在南京时,曾拜博学鸿儒南京刑部尚书何乔新为师,研究学问。“僚友以事简多暇,相率谈谐饮弈为乐”,而“交默处一室,读书不辍”。别人在吃喝玩乐花天酒地,他却关门苦读圣贤书,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后来有人指责他不合群,他却说:“面对着圣贤经典,听他们说话,不是远远胜过同宾客、妻妾闲聊吗?有什么不合群的呢?”。从江苏人靳贵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孙交的博学,“夜与孙九峰吏侍论丘深庵(海南人丘浚)太学故事,慨然兴仰,乃用壁间黎太仆先生韵赠孙:空庭坐秋夜,茅塞赖君开。酷暑何方去,秋风此又来。口碑真胜石,心醉不缘杯。雪掩深庵冷,谁当为育才”(《石仓历代诗选》卷467)。孙交在《安陆州志》自序中说:“晚归林下,日以笔墨自娱”,这就是他的境界,这种境界让他在官场以外又获得了新的成就,著作有《安陆州志》《荆门州志》《国史补遗》《晚节园集》等各若干卷。当然他也经常与朋友一起游览家乡的风景名胜。在登聊屈山后孙交兴之所至赋诗一首:“聊屈山高锁翠烟,名从左氏至今传。兵屯楚伯雄风远,运启兴藩王气先。倦鸟知还栖古木,神龙或跃在深渊。春游未尽登临兴,还拟中秋看月圆”。“倦鸟知还”,栖息“古木”,才有归宿。“神龙”知归,回到“深渊”,才能自由。此时此刻那种激流勇退,叶落归根的快乐心情充分表达无遗。
封国湖广安陆州的宪宗皇四子兴王朱祐杬,十分看重孙交的品行和才干,与他交往甚密,连宫中想吃的食物,也“令中使于孙尚书家索之”,还专门把紧靠阳春台旁边的一块闲地割让给孙交“以益其宅”。后来嘉靖皇帝继位以后,有中官告孙尚书侵地,世宗说:“此先皇所赐,吾敢夺耶”?这一方面说明嘉靖皇帝的确是个孝子,非常尊重父亲生前的决定。另一方面说明嘉靖皇帝还在钟祥王府生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孙交的为人,所以才有“世宗在潜邸知交名,甫即位,召复故官”。这是后话暂且不谈。
却说兴王与孙交的交往差一点让他们成为儿女亲家,这是因为孙交有一个如花似玉的千金小姐,而兴王世子朱厚熜也长得少年英俊,兴王越看越喜欢,“欲聘为世子妃”。与王爷结为皇亲,这件事在普通人眼里是求之不得的,然而孙交却是一位久经政治熏陶的老臣,深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又不好拒绝,十分婉转地说:“王爷私下待我甚厚,这没什么好说的,但如果要把我的女儿纳入王宫,别人会说是我在巴结王爷想做皇亲,我不愿意让别人误解我,因此只能感谢王爷的一片好意”。兴王心中虽有不悦,但他知道这事强求不成,只得敷衍了事(《震川集》卷5)。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因明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嗣位,兴王世子朱厚熜按太祖“兄终弟及”的遗训进京登基,成为明朝第十一任皇帝,以第二年(1522年)岁次壬午为嘉靖元年,世称嘉靖皇帝。这位少年天子公私分明,虽然与孙家小姐联姻不成,但他不计前嫌任人唯贤。当有人提出让孙交复官的建议后,立马得到了批准。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初一日,御史周宣奏请说:“图国家治安在培养士气,培养士气在辨别忠邪……至如大学士谢迁、刘忠,尚书孙交、邵宝……先朝旧臣,素协时望,宜亟赐召用,使天下知守道不回之士虽遭废斥,尚有登用之期”(《世宗实录》卷2)。嘉靖皇帝立即批转所司议行。吏部奉诏查先朝直言守正降黜并乞归诸臣,于五月六日就拿出了“待次征召”的计划。五月十三日,嘉靖皇帝下达了征召户部尚书孙交复原职的诏书,并且“遣官赍敕征之,令即日驰驿来京”,可见新皇求贤的心情是非常迫切的。官复原职对吃官饭的人来说,肯定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孙交并不愿意,而是多次上疏“辞免新命”。其中的原因在当时就有人说是“女不欲纳王宫”,“盖以此自嫌”,这也是猜测之词,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其女终生不复嫁人”。也许这是原因之一,也可能他真的希望把机会留给别人,究竟为何只有他自己知道。当然孙交的辞免是无力的,并且越是辞免嘉靖皇帝就越是坚持。七月十五日,孙交以衰老不能赴召的辞疏上达朝廷,嘉靖皇帝当即回复:“卿累朝耆旧,清慎老成,顷以佥言召用,且令吏部遣官趣行,其遵初命,即日就道,以副朕简贤图治至意,慎无再辞”(《世宗实录》卷4)。其实七月三日,嘉靖皇帝批准侯观乞休之后,户部暂时由左侍郎秦金主其事,户部尚书的位置对孙交早就已经虚位以待了。九月二十日,风尘仆仆赶到北京的孙交再次上疏辞免,嘉靖皇帝仍然不批准,还赞扬他名德老成,让其快快就职。孙交仍然不安心,只到十二月二日他第三次以身体有病要求退休的请求遭到驳回后,才暂时打消了辞归的念头。孙交的起用受到了人们的拥护,福建人郑善夫在“上孙九峰大司徒”书中称:“今上圣明,应运御天,而我公实起而辅之,是今日圣君贤相,一时同潜于襄汉之表”(《少谷集》卷20)。江苏人顾璘在“启孙九峰公书”中也说:“伏唯我公还朝,社稷幸甚……既见邸传,莫不举手相贺”(《顾华玉集·息园存稿文》卷8)。
重新履职的孙交虽然已经年近古稀,但他仍然十分敬业,他没有忘记老兴王过去对他的厚爱,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这位历经四朝的老臣,在正德十六年(1521)十二月十四日上的第一道奏章,就是要嘉靖皇帝坚持日读《皇明祖训》,还要求皇宫的学习讲座每天都要开讲并且长年不断。他认为“圣祖精神心术尽在此书,深有得于大学之道”。言行都要遵循准则,“合则决然行之,悖则决然止之,如此则圣心允合于圣祖之心,而圣治亦可以同符矣”。嘉靖皇帝看到奏章非常高兴,“览奏具见忠爱,朕当一一讲明施行”。孙交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发挥了许多这样独到的作用,如议迁显陵到天寿山一事,孙交向嘉靖皇帝建议说:“山陵事体重大,太祖欲迁仁祖于钟山,就是担心泄漏了灵气才没有实行,这些事在《皇陵碑》上写得清清楚楚,所以要慎重”。他的一番话让嘉靖皇帝取消了迁移钟祥显陵的计划。他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如武宗后期所形成的侈汰风气,造成库藏殚虚。孙交采取裁减中官冗员,除去经制宿弊等办法,使国力逐渐恢复。如正德中,上林苑内臣至99人,侵夺公私地不计其数。嘉靖皇帝即位后命留18人,但不久又复传奉至62人,孙交乞汰如初,且侵夺地尽数归还。御马监阎洪请给外豹房地,孙交说:“先帝以豹房故,贻祸无穷。阎洪等欲修复以开游猎之端,非臣等所敢闻”。在他的坚持下只颁诏以地十顷给豹房,余令百户赵恺等佃种如故。他还奏疏认为各处巡抚官每岁入京议事不便,除漕运总兵、参将八月会议运事外,其余应议重大事止令奏请等等。这些建议,嘉靖皇帝基本上都予以采纳,使朝政振兴,面目一新,因而得到了朝野的许多好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任期间孙交曾有“安陆(钟祥)乃发迹旧都,民贫役重,每岁有起运钱粮,乞改为存留,以培根本”的奏本,获嘉靖皇帝准许,这是孙交为家乡人民所做的最大一件好事。
孙交言论谦恭谨慎,从不以势位骄人,因而在朝中颇有人缘。给事中夏言等清核皇庄田,极言皇庄为害于民。在孙交的努力下,使正德以来投献侵牟之地,大多逐渐退还于民,宦戚辈虽从中阻扰,而朝野投以赞许,因此有许多拥护他的朋友。世讲之好谓两姓子孙世世有共同讲学的情谊,后称朋友的后辈为世讲。明人称孙交与李东阳为湖广同乡相厚,又与杨廷和之父杨春同中辛丑科进士,有世讲之好(王琼《双溪杂记》)。有一次,孙交奉诏上各官庄田数,因为视旧籍有所不同,嘉靖皇帝责问其原因。户部主事林应骢主动承担责任“部疏,臣司检视,即有误,当罪臣。尚书总领部事,安能遍阅?今旬日间,户、工二部尚书相继令对状,非尊贤优老之意”(《明史》列传第95)。最后还是孙交出面解释才化解了皇帝心中的疑问。他从容不迫地说:“旧籍多是因为奏请投献,数多有妄报也。新籍少是因为奉命清核,田多除豁也”。显然这是孙交认真调查的结果,因为“帝意稍解”,也让那位“妄言奏扰”的户部主事只受到夺俸两月的处罚。孙交还有一个部下叫杨淮,无锡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先授户部主事,再迁郎中。在孙交的支持下“始监京仓,革胥徒积弊殆尽。继监淮、通二仓,罢中官茶果之供,除囤基及额外席草费。最后监内库,奄人例有供馈,淮悉绝之”。可惜这位勤廉的好官因议大礼伏阙受杖,倒在他的为官之任上。抚治郧阳的右副都御史方良永以母老八旬,连具两书要求回家奉养,孙交知道他“家无赢赀”要养母很困难,就帮他向皇帝求情,建议“用侍郎潘礼、御史陈茂烈故事,赐廪米”,以孝见称的嘉靖皇帝批准“月给三石”予以救济,其母过世后还得到赐祭葬的优待(《明史》卷201)。后来方良永在“奉司徒孙九峰公”一文中称:是孙交的帮助,才使“母子得相保守,以终天年,其为赐且轻九鼎矣”!表达了对孙交的无限感激之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皇帝身边做事时刻提心吊胆。孙交担心的不是自己把事做不好,而是皇帝不支持有些事做不了。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在尊崇兴献王的问题上,孙交就与嘉靖皇帝意见相左,因而使他们君臣之间也心存芥蒂。孙交曾经与尚书乔宇、郑宗仁、毛澄、彭泽、俞琳,侍郎罗钦顺、秦金、邹文盛、贾咏、汪俊等,都御史金献民等,参议陈沾等29人连名具疏奏兴献帝不宜称皇号。在他看来“正统大义惟赖皇字以明,若加于本生之亲,则与正统混而无别,揆之天理则不合,验之人心有未安,非所以重宗庙正名分也”(《世宗实录》卷9)。由于没有迎合嘉靖皇帝尊亲之意,所以孙交提出的一些新政主张,自然就会有所折扣。“凡为仓库害者,莫如中官。内府诸库监收者,横索无厌,内府收粮,增耗尝以数倍为率,其患如此”。而偏偏在事涉中官的一些问题上,嘉靖皇帝态度暧昧。有一次,廷臣会议发内帑给军廪官俸,已经报可,为中官梁谏等所沮。孙交说:“宫府异同,令出复反,非新政所宜”。还有中官监督仓场,初只数人,正德中增至55人。在孙交的建议下罢撤过半,其后又逐渐增多。“交欲尽去之,并临清、徐、淮诸仓,一切勿遣”。然而嘉靖皇帝只同意“自今毋更加而已”。“又论御马监内臣宜如祖制,毋监收刍豆,并令户部通知马数,杜其侵耗”,也得不到嘉靖皇帝的支持。“锦衣百户张瑾率校尉支俸通仓,横取狼藉,主事罗洪载欲按之。瑾绐请受杖,奏洪载擅笞禁卫官。帝怒,逮下诏狱谪外”。孙交与林俊、乔宇先后论救,同样没有效果(《明史》卷194),如此等等。就是因为推行新政不顺利,嘉靖元年(1522)十月八日,任职刚满一年的孙交又乞休,嘉靖皇帝批下圣旨:“卿耆德旧臣,誉望素著,典司国计经理周详,新政方切委任,岂可引疾求去,不允”。十月二十二日,孙交再次乞休不允,“仍温旨答之”(《世宗实录》卷19)。朝廷新老交替之际,嘉靖皇帝还是真心希望孙交留下来帮他撑起门面,这对孙交来说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嘉靖二年(1523),已经年满七十周岁的孙交加快了乞休的步伐。正月二十六日,孙交以疾请告。二月十六日,孙交又以病请辞。三月十五日,孙交再以疾请告。孙交为什么要连章乞罢呢?除了前面给出的理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议礼反对派“求去”的影响。处于对他们道义上的支持,孙交也只能“求去”。正如正月二十八日十三道御史刘簠等所言:“乔宇(吏部尚书)、孙交、林俊(刑部尚书)同时召用,廷和(首辅杨廷和)、宇求去,此交与俊所以不安其位也”(《世宗实录》卷22)。闰四月九日和十六日,孙交又连续两次引例乞休,都给事中李学曾上了一道请信任大臣以广忠益疏认为:“尚书孙交、林俊每议节财用、公刑法,皆正本清源之论,陛下或应而不从,或从而不尽,宜其累疏乞休不已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留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呢?显然这是孙交“求去”的最主要的原因。嘉靖皇帝主动对孙交摆出了支持的姿态,令鸿胪寺官员传旨:“卿自召用以来,随事纳忠屡有嘉谋,裨益新政,况精力未衰,岂可固求休退,其即起视事”(《世宗实录》卷26)。在生活上嘉靖皇帝对孙交也多有照顾,知道他病了就派身边御医上门为他诊疗。还把孙交任陕西道御史的大儿子孙元调到京城改为翰林院编修,把小儿子孙京吸收到国子监读书,以方便他们对孙交进行照顾。嘉靖二年(1523)七月二十七日,南京粮米告急,孙交提出建议:“漕运计程已过淮、徐,况系京仓四百万数,截留非宜。惟苏、松、湖州三府折色米解京者,可量留十万,及各衙门赃罚在仓粮米,间月支放。各处屡年应解南粮督令完纳,如催征辗转无以济急,或将嘉靖三、四年苏、常诸府该运府、部衙门粮米改拨一万石于南京,庶可少苏目前之乏”。这次嘉靖皇帝是照单全收,“诏俱从之”,使南京94379名官吏军匠有了生活保障,消除了“军饥患生不测”的隐忧(《世宗实录》卷29)。根据各地遭受的水旱灾情,九月二十七日,孙交奉旨召开户部会议,上赈恤事宜,其中就折漕粮、发内帑、惩侵欺、任抚牧、行劝借、处财用等六款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意见,再次受到嘉靖皇帝的重视,除了命发太仓银二十万分给赈济有所不足外,“余悉如议”(《世宗实录》卷31)。这是孙交给嘉靖皇帝交出的最后一份答卷。关于孙交的去留问题,在十月十日兵科给事中赵汉上疏后,嘉靖皇帝才有所松动。赵汉说:“兵部尚书彭泽、户部尚书孙交以病乞休屡荷温旨慰挽,但今水旱寇虏方亟,非伏枕可筹,宜听其去,以成大臣恬退之美”。嘉靖皇帝认为所奏诚恳,也是他成人之美的时候。加上孙交的乞休疏也让他不忍再留,疏中说:“臣恐不获生还,复如毛澄矣”。时礼部尚书毛澄乞骸死在回家的路上,听到孙交这么一说,嘉靖皇帝更感到悲伤,“上闻恻然,允其请”,因此五日后就批准了孙交退休的请求。手诏加“太子太保”衔,安排他驰驿还乡赐给道里费,使其享受从一品的待遇。还令其子编修孙元侍行,并要求有司月给米3石,岁拨夫4名,岁时以礼存问(《世宗实录》卷32)。就这样孙交怀揣封赏诏书,在家眷和护卫的簇拥下,一路谈笑风生荣归故里。
孙交的荣耀确实让人羡慕,但这也是众望所归,可让小人看了还是感到嫉妒。孙交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以“纵子贪淫等事”告他的阴状,害得孙交赶紧上疏辩解,还要求辞免给他的厚禄。好在嘉靖皇帝头脑很清醒,回复道:“卿居官清谨,家教有素,言官所论出于风闻,不必深辩”。至于所给“恩数”,“乃朝廷优礼老臣令典不允辞”(《世宗实录》卷35)。一句话就是:我说你好你就是好别人也奈何不了,你就安心养老吧。说到孙交的家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事例看看他对亲属的约束。正德六年(1511)八月,新科进士海盐人徐咸要到沔阳州赴任,那是孙交正在首任户部尚书期间,万忙中的孙交抽出时间接见了这位到湖广任职的新知州,坐定寒暄之后孙交说:“阁下释褐,初授即为大夫,专理一郡,荣矣,慎毋怀歉”。徐咸回答道:“岂敢,但恐弗能胜任耳,愿闻教”。面对虚心好学的后生,孙交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进行了传授:“初莅官,不可便望升,望升则无心做好官矣”。又说:“初要严,不可宽纵。一年后,法立令行,民不敢犯,然后渐宽,则民知感。若下车就从宽,则事驰民玩,后欲复严,无及矣”。说完这些话后,孙交不是希望他在老家如何关照自己的亲属,而是特别告诫他不要放纵自己亲属违法乱纪:“吾弟某在家,专于邻近州县有所求为,阁下到任,彼必来见,幸峻拒之,勿以吾故纵令坏事也”(《徐襄阳西园杂记》)。这是多么高尚的品格啊!孙交离职后,朝中人士时常想念他,嘉靖四年(1525)春,给事中柯维熊在给嘉靖皇帝的奏疏中说:“陛下亲君子君子不容,如林俊、孙交、彭泽之去是也,远小人而小人尚在,如张璁、桂萼之用是也”(《明史》卷196),这里把孙交归为君子之列,除了对他人品的认可,更有对他的思念。这种思念连嘉靖皇帝也不例外,嘉靖七年(1528)《明伦大典》成,嘉靖皇帝在封赏群臣时,也想起孙交过去的好处,恩诏晋光禄大夫柱国,使其享受到正一品的俸禄。在嘉靖皇帝的特别关照下,孙交退休后在老家又安享了近10年的幸福,终老于嘉靖十二年(1533)二月二十七日,时年八十周岁。朝廷按照惯例赐祭葬,其谥号为“荣僖”,意为一生享受着荣耀与快乐。其墓当时为钟祥城北焦山,而今属宜城东境流水沟。与其葬在城北凉水井的祖父孙盛墓相距不远。盖棺定论有褒有贬,褒者评价孙交是“志行修洁,识量甚远。居官务举其职,无所避忌,故所至称理。其再典户部,承正德末年公私匮乏之余,裁冗食,立经制,国计至今赖之。前后致仕二十余年,情标耆德,卓然为海内望云”(《世宗实录》卷147)。贬者在论及太仓库银时,说户部尚书孙交与李东阳相善,然二人皆非经世之材。孙交无预备之措,“命户部侍郎杨潭总督军饷,发太仓库银二百余万量,分送各州县和买粮草”,滋扰百姓且不言,尚为有司侵克或为盗贼所劫。因此感叹说:“刘瑾用事,太仓库银积至二三百余万,至是为交所费几尽”(王琼《双溪杂记》)。当时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呢?我们不妨看看当时记录,嘉靖二年(1523)五月二十五日,户部尚书孙交就议处筹边粮饷奏疏说:议处粮饷,“诚筹边至计。但今太仓银少,运司引盐开中略尽。臣等查得各边粮草实在之数……大约足支一年之用,无烦再发。今日先事之备止宜及时召商籴卖本色,分贮要害,以防不测。其有势豪高价占寓罔利者罪之,仍严行各府州县将应输京边粮草,作速运送原定仓库”。嘉靖皇帝准允施行(《世宗实录》卷27)。这说明上述对孙交重视军备的指责,在今天看来正是他 “识量甚远”的最好注解。明人陆采的一首姓名诗这样写道:“穆穆文孙交景运,端居乔宇抚清时。丝纶遥起山林俊,化雨重陶琰琬资。韶乐杨廷和舜吕,溪毛澄水荐先师。功如堕费宏谟远,寿比钱彭泽庆垂。共说天王守仁义,万年盘石瑶图维”。诗中嵌入了孙交、乔宇、林俊、陶琰(亦作琬)、杨廷和、毛澄、费宏、彭泽、王守仁、石瑶等十个人的姓名,同样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孙交的后代中有一子叫孙元,正德九年(1514)岁次甲戌科进士,列第3甲第204名,官至四川副使,官书评价他谨慎忠厚有其父风范。还有一子叫孙京,在嘉靖元年(1522)七月二十六日,以孙交三年考满,荫其入国子监读书,但终不见其用。孙交过世前曾经拿出他心爱的焦尾琴和金星砚交待子孙说:“一文无也还留砚,四壁萧然莫卖琴”。可是等到孙子辈叫孙辚的长大成人时,琴砚都已经不存在了。孙辚,字伯驭,奉孙交遗训力学晚成,于崇祯四年(1631)岁次辛未科进士,列第3甲第47名。由会稽令累迁至广东参藩,所到之处都留有恩惠之声,世人都称赞他不愧是孙交的后代。到清乾隆时期,孙交的后裔中仍有几位有名当时。“孙成器,字治初,明户部尚书孙交之后,徙居邑之长滩埠。乾隆中岁贡生,任南漳训导。笃志好学,老而不倦,年八十犹篝灯达旦,诸生劝少息,曰:‘汝辈读书日长,我则读书日短矣,何遑息乎’?诸生汗流浃背。著有《萃京山房文集》《小钝诗草》。弟保亨,乾隆癸酉(十八年即1753)拔贡,甲午(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举人,著有《抱云山房诗文》。又弟名泰,字汇初,壬申(乾隆十七年即1752)举人,以克己为学,著有《日省录》。子劦,字立山,丙午(乾隆五十一年即1786)举人,罗田教谕。侄谧,号月溪,丁酉(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解元,蒲圻教谕,著有《周易观玩随笔》。”(清光绪八年《京山县志》卷13)。长滩埠现已属于钟祥市长滩镇管辖。这里地处钟祥与京山交界,从前背靠连绵起伏的群山与世相隔,前望芦苇丛生的江汉平原与之相连,还有明代梁庄王墓的护卫官军及其眷属在此落籍,是一个管理相对薄弱的世外桃源,因而成为明代官宦遗老居留的理想选择。所以今天可能仍然有孙交后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侯书云)

明朝的官职是什么

明朝官职设置按品级,官大小要办其品,自正一品至从九品,共分18个等级。史志中有记载的,由考中进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兴化籍官员就有193人。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为明朝中央最高级官职;三公为正一品,三孤为从一品,两者位尊权重,但是一种虚职,是皇帝对大臣的加官和赠官,兴化有两位礼部尚书(周如磐、宋继祚)加封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陈俊加封太子少保,他们都是明代兴化品位最高的官员。

明朝初期,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于洪武二十八年(1093)撤销中书省,自秦设立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原中书省所辖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六部尚书实际上成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长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明朝兴化共出了12位尚书,除上述三人加封太保、少保外,其余九人为翁世资(户部)、郑纪(户部)、林俊(刑部)、康大和(工部)、林云同(刑部)郭应聘(兵部)、陈经邦(礼部)、曾楚卿(礼部)、林兰友(兵部)。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行政监察机构,明朝部,院同治,院、部权并重,院长官都御史与尚书平级,为正二品,兴化官居都御史的有三人。

承宣布政使司为明地方(省)最高行政长官,明朝全国设有13个布政使司,而巡抚在明初为中央派出协调地方工作的官员,为临时的官职,任务完成之后,回朝复旨,职务也就自然取销。宣轮?螅?426—1435),许多巡抚不再回朝,而成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兴化人当布政使的有27人,巡抚3人,其官职均为正二品。

正三品官员兴化有26人,其中六部侍郎(六部的副长官)13人,通政使司(中央情报机关)通政使1人,大理寺(中央司法机关)卿1人,副都御史(都察院副长官)1人,按察使司(地方最高监察机构)按察使9人。

从三品官员兴化有24人。其中: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省副长官)19人,都转运使司(中央在地方的办事机构)转运使3人,大仆寺(兵部在地方设立的牧养军马机构)卿2人。

明朝全国设159府,府的长官称知府,其官正四品,兴化人官居知府的有35人。与知府同级的四品官还有:按察使司副使26人,大理寺少卿4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1人。

此外,尚有四品以下,如参议、六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六品以上官员,数以百计。

明朝兴化官员政绩显赫,许多人被载入史册,成为兴化的骄傲和楷模。

明代兴化人考中进士的有571人(其中文进士563人,武进士7人,赐进士1人),以明经荐辟6人,特奏2人。○吴炎年

求有关明朝的历史资料

  明朝(英译: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历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年代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 直隶:京师、南京

  * 布政使司(省):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 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管黑龙江流域——西起阿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1409年建立,共持续25年,后废弃。

  官吏制度

  * 中央官制:

  o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o 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

  o 御史台

  * 地方官制

  o 承宣布政司

  o 提刑按察司

  o 都指挥使司

  明朝设有特务机构监视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锦衣卫,成祖设东厂,宪宗设西厂,武宗有内行厂。

  军事制度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准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因此在嘉靖年间,在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钱。日本实际上是处于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时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明仁宗。他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后期,倭寇逐渐平息,才重新开放禁海。

  公元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西方国家的东来,使不少新鲜东西也传入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万历援朝之战的爆发,利玛窦一行没能及时到达中国。后来战争中国得胜,利玛窦才能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来他被举荐到北京,颇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国进献坤舆万国地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明朝军队而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比西方国家小,但是随著满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减小了。

  明朝的农业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高于宋元时期,为明朝中叶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及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压制。随着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白银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明嘉靖、万历时候,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外国的不少东西,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中国城市都有卖。当时商业大都会有北京、南京、扬州、苏州、广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业集团有徽商、川陕商、苏商、京畿商、粤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纪、17世纪时期手工业、经济最繁华的国家之一。

  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时作品。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间文学很发达,唐伯虎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民间盛行对联,还有锁南枝等山歌,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阳明的新哲学“心学”在嘉靖以后盛行,形成一股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会风尚,也使明代后期的士大夫有一种别于其他时代的生命哲学。如“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最好的例子。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16世纪,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这一时期出现的科学著作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还有《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是我们现在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于谦写得《咏煤炭》诗歌说明当时煤炭已经普遍应用。计成的《园冶》则是园林建筑的专著。

  明朝的军事科技也较发达,明末已经出现了火铳枪,还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据说有个叫万户的人,坐在绑满火药棍的椅子上,试图利用火药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失败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探索太空牺牲的人。

  明朝时期的名人
  王阳明 刘基 * 常遇春 * 解缙 * 张居正

  * 魏忠贤* 郑和* 海瑞* 于谦* 戚继光* 袁崇焕

  * 郑成功* 袁宏道(“三袁”)* 归有光* 朱载堉* 文征明

  * 唐寅* 黄宗羲* 李贽* 徐光启* 汤显祖* 史可法

  * 李时珍* 宋应生

  耕地面积世界第一: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国力强弱有直接关系。在万历年间,明朝的耕地总面积是七百万顷,明末时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后来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形容明朝的,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井井有条,没有一块荒地,中国产的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在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大部份人留离失所,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五千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七千到八千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过四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矿产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两百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破这个纪录。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并在那里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当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得到这些财富后,他们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向中国买丝绸,瓷器和茶叶,到最后这些白银和黄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国。美国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种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

  军队数量世界最庞大:

  据记载在明初,明朝有二百万官兵驻扎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末,长江一带的经济圈为皇侯和军阀把持,中央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明朝政府已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万。但根据传教士的笔记,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够中国多。

  军工产值世界第一: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间谍机构世界最庞大:

  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是当时世界上最有组织和最旗帜鲜明的间谍组织,在鼎盛时期人数达到六万人。在武侠小说里面,锦衣卫,东西厂常常被描写成是一群武功高强的杀人机器。但实际上,明朝间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打击贪污,叛臣,维护国家稳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跟专门从事颠覆敌国政权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来,明朝的间谍组织其实并不太可怕。

  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整个南太平样,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致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到了明末,由于要抗击倭寇,联朝抗日,明朝政府无瑕南顾,最后被葡萄牙和荷兰钻了空子,把势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这样,荷兰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进贡。

  第三产业世界最大:

  据阿拉伯旅游家记载,当时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产业,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万人。跟欧洲和回教世界不同,当时第三产业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员不以扫荡第三产业为政绩,明朝读书人又独爱风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为世界之最并不奇怪。

  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明朝的国土面积在大部份时间都保持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都要大,明朝在东南亚的海外殖民地也绝不比当时的英国要少。

  防御工事世界最多: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排第二长的防御工事,据传教士记载,中国的城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墙保护,城上有大炮,城墙外还有沟,战争时灌满了水,中国人认为那是最好的防御工事。

  帝王年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陵墓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 1425年 洪熙 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正统
  1457年-1464年 天顺 裕陵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1567年-1572年 隆庆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庆陵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德陵

  思宗[3]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备注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 1644年-1645年 弘光 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1653年 鲁王

  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称隆武帝,也称唐王

  朱聿【钅粤】 1646年 绍武 史称绍武帝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 注:

  1. ^ 此为南明弘光年间追崇,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2. ^ 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3. ^ 清朝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愍帝。南明政权谥为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唐王谥为威宗。

  4. ^ 潞王、鲁王政权均称“监国”,而未称帝,故无年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2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