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上的两次幽州之战,结果分别如何?下面对百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北宋建立后,国家还处于分裂状态,赵匡胤也并没有打算就这样而已,也是希望能够一统天下。不过当时的政策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赵匡胤基本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南方,而宋太宗登基后,南方基本上稳定了,在向北灭亡北汉后,宋和辽直接对峙了。
宋太宗也希望能够收复幽云十六州,进而更进一步。
所以宋太宗多次伐辽,可是每一次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历史上北宋曾先后两次爆发幽州之战。
第一次是北宋刚刚消灭北汉,占领都城太原后,集结了数十万部队。宋太宗想一鼓作气夺取幽云地区。可是,当时反对声很多,原因在于宋军围攻太原时间太久,粮饷耗尽了,士兵士气也不高,需要修整。
只有崔翰怂恿赵光义,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正合宋太宗意,因此决意北伐。
随即,宋军翻越太行山一路向幽州推进。正当宋军围攻幽州的时候,大辽援军到了,宋军乱了阵脚而大败。宋太宗赵光义中箭负伤,乘驴车南逃。
这一次对决,大宋败得是体无完肤,要不是宋太宗跑得快,恐怕他也会被俘虏的。
但没想到,赵光义是记吃不记打。雍熙三年,大辽的皇帝变成了一个小孩子,由萧太后摄政。赵光义看到这种情况,认为后宫干政,必然导致朝政不稳,这正是夺取幽州的天赐良机。
于是不顾众臣反对,作出再次进攻幽州的决策。这一次宋军三路大军北伐。东路以曹彬为主将,崔彦进为副,另一支则由米信、杜彦圭率领,自雄州趋新城(今河北新城)。西路由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自雁门趋云州,尔后会合田重进部东下,从北面会攻幽州。中路以田重进为主将,谭延美为副,自定州北上趋飞狐口。
中西路两军进展顺利,可是东路军遭到了辽军主力的奋力抵抗,大辽采取了疲惫消耗宋军的作战方针,还截断了宋军的粮道,当时夏天,大军行进途中缺水,士兵困乏不堪,战斗力堪忧,结果在岐沟关大败,残兵一路溃退。
东路的惨败,导致赵光义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构想了,只能让中西二路也南撤。
两次幽州之战其实失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有很多相似之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宋太宗赵光义错误地判断了敌情,在准备不够充分,时机不够成熟的条件下轻率发动战争,因而招致失败。
幽州之战,古代军事史上以步制骑的典范
公元916年,正值五代十国的乱世,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却在这一年结束了内乱。契丹王耶律阿保机击败汗位的竞争者,平定动乱后自称皇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既然内部已经安定下来,耶律阿保机于是将目光放向南方,想要夺取燕云地区,一场大战即将拉开序幕。
公元917年,此时距离朱温灭唐已有十年,中原由后梁所占据,天下烽烟四起。对于后梁皇帝来说,北方的宿敌晋王李存勖正严重威胁王朝的安全。后梁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时间,但在李存勖眼里,这个腐朽的王朝摇摇欲坠,正等着他将其彻底消灭。
从916年起,李存勖设计大败梁军,随后晋军直逼黄河北岸,与梁军隔河对峙,两军时不时爆发激烈冲突。
正当前方僵持不下时,一场叛乱却悄然而至,打破了李存勖的计划。李存勖的弟弟李存矩留守新州,负责征召各地士卒,为前线补充士兵粮草。
可是李存矩此人十分傲慢,待人严苛,许多的士兵对他常常有怨言。在这种情况下,李存矩亲自带领五百名骑兵,以卢文进为副将,督促士兵南下支援前线。
军队行进到祁沟关时,士兵们终于无法忍受下去,反抗击杀了李存矩,“挟持”卢文进成为叛军头领。晋王李存勖后院失火,并最终引发一场大战。
卢文进四处进攻不利,反而被幽州守将周德威击破。情急之下,卢文进想到一个容身之处——契丹。叛军北上投靠的消息让耶律阿保机内心狂喜,马上集结大军南下攻晋,战争一触即发。
幽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中原王朝防御游牧民族的重镇,“道狭处才数尺,旁皆乱山,高竣不可越。”契丹军队往往南下劫掠财物,面对幽州这座坚城却无计可施。
然而叛军的投靠让契丹人掌握了大量的晋军情报以及各种攻城器械与战法。
三月,卢文进带领契丹军队猛攻新州,破城后大肆劫掠。周德威听到军情后,汇集河东、镇州以及定州兵马前往救援。
晋军仓促集合让契丹人有了可乘之机。契丹设伏击败周德威,并趁势连克朔州以及燕山八处军镇。耶律阿保机取得大胜后,兵峰直指幽州。晋国若失幽州,则北部门户大开,契丹可南下晋国腹地。一时间,晋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消息传到黄河边的晋军大营,李存勖深知自己陷入背腹受敌的局面,于是召集诸位大将商议应对之策。这时正处于晋梁交战的僵持阶段,同时契丹人扬言集百万之众围攻幽州,“山谷之间毡车羊马弥漫。”面对这样的局势,各位将领各持己见,犹豫不决。李存勖看见心腹将领如此表现,掩盖不住自己的担忧之色。
就在李存勖进退维谷之际,三名大将站了出来。李存审看见大家不敢援救幽州,情急之下向李存勖请求带兵北上解围,并劝告晋王早做决定,担心日久生变。
另外两人李嗣源与阎宝同样积极请战。李存勖看到三人战意正浓,欣喜不已,“昔太宗得一李靖犹擒颉利,今吾有猛将三人,复何忧哉!”于是晋王迅速作出决定,北上援救幽州。
四月,晋王命令李嗣源率领军队先行出发,阎宝充当后援。结果幽州军情传来,传言契丹人云集三十万大军日夜攻城,形势十分急迫。李存勖担心援军不足以打败契丹,于是再派李存审援救幽州。
此时的幽州确实万分紧急,卢文进教会契丹人制作大量的攻城器械,用云梯、冲车试图击破幽州城防。同时,契丹人又在城外挖掘地道,堆建土山,四处攻城。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幽州城险象环生,守军每天恐惧城墙被契丹人突破。
不过,契丹却在这时候作出两个决定。耶律阿保机认为继续攻城损失过大,想出另外一个方法围困幽州。以往契丹南下劫掠时,中原守军总是会坚壁清野,让契丹人无处可掠,主动退回草原。于是这一次阿保机分兵四处掠夺,对幽州进行“坚壁清野”,阻止守军获取粮食补给,从而迫使幽州投降。
另外,阿保机觉得临近夏季,他不适应当地的气候。六月刚来临,阿保机就返回草原避暑,留下军队继续围困幽州。
至此,两军作出战略抉择,幽州战云密布。
契丹人虽然放缓了攻势,但是晋军并没有快速行军,直到七月,三路晋军才汇集于易州。据史书记载,三路晋军“步骑凡七万。”
从易州北上,晋军将正式面对契丹军队,如何作战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李存审首先注意到军队组成的不同。契丹军队不同于以往交战的梁军,以骑兵为主。反观晋军,主要的兵种是步兵,稍有不慎,则大军就会被敌人击溃。
不过,李嗣源把注意力放在大军的后勤上。契丹人四处掠夺,给养全靠抢夺而来的粮食,不需要随身携带大量的辎重。晋军则恰恰相反,必须保护好军队的粮草,确保粮食供应。
三位大将思来想去,最终作出决定——走山路。军队在平原行军,契丹可以利用骑兵优势切断晋军的补给,同时有利于发挥骑兵的冲击力。若是走山路,不仅可以抵消骑兵的冲击,保证后勤安全,还可以隐匿军队的行踪。
李嗣源身先士卒,与他的养子李从珂带着三千名骑兵为大军开路。直到军队距离幽州还有六十里时,契丹人才发现了这一股晋军。
得益于山地的地形,一种独特的场面出现了。契丹军队的人数不及晋军,同时山地不利于骑兵冲击,于是契丹人在山上一边跟随晋军,一边召集其他部队支援。晋军则在山涧处小心翼翼地行军,生怕契丹人突袭他们。两军在对峙中行军,每到山谷等开阔地带就要爆发一次战斗。
终于,晋军历经千辛万苦走完了山路,来到山谷的出口。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契丹刚好在这时完成军队的集合,一万名骑兵在外面等待着晋军。
晋军面面相觑,士气动摇。李嗣源见状,从军队中挑出一百名骑兵,来到阵前,想要用自己的武力挫败敌人的士气。
李嗣源通习契丹语,便开口大声呵斥对方:“汝无故犯我疆场,晋王命我将百万之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说完就三次杀入契丹阵中,斩杀了一名酋长。
后方的晋军抓紧时间集合完毕,趁势杀向契丹大军。契丹人没有见过这种阵势,急忙后退,晋军这才安全从山中走出。
晋军来到开阔的平原地带后,离幽州还有不少的距离,也失去了在山中的优势。契丹军队知道晋军来援,准备消灭掉这支援军,彻底占领燕山的几处军镇。
面对契丹的骑兵优势,李存审与李嗣源想出一个好办法。李存审下令,每一名士兵都要砍伐树木,制作拒马、鹿角,随身携带这些防御器械。只要大军结束一日的行军,士兵们就要用这些器械搭营结寨,构筑防御阵线。
原来李存审判断晋军难以抵抗契丹骑兵,于是想办法将平原野战转变为“守城战。”就这样,晋军依托这移动的“城墙”,等待契丹人的到来。
看到晋军不断逼近幽州城,契丹人终于坐不住了,集合军队主动进攻晋军。
晋军看见契丹骑兵逼近,从容不迫地放下拒马鹿角,迅速构筑好“城墙”。契丹人看到这种局面只好骑马绕寨而行。
晋军对此早有准备,用大量的弓弩手射击敌人,契丹同样用骑射给予还击。一时间,战场万箭齐发,双方展开激战。
战斗正酣时,晋军突然派出骑兵突击契丹人,契丹军队一时反应不及,被晋军击败,仓皇回撤。史书记载此役“契丹人马死伤塞路”。晋军击退契丹人,打通了前往幽州的道路。
面对如此良机,晋军日夜兼程,赶到幽州城外。契丹人再次重整队形,严阵以待。
看到敌军摆好阵型,晋军顿时感觉有些无可奈何。毕竟此时攻守两方发生转换,晋军攻,契丹守,李存审无法复制上次结寨破敌的胜利。
不过李存审还是有办法击败敌人。他先告诫军中的步兵不可以轻举妄动,然后命令部分士兵身上绑满树枝,点燃稻草四处奔跑。烟雾顿时在晋军部队中弥漫,完美地掩盖晋军的情况。李存审在中军下令击鼓,鼓声阵阵,吸引了契丹人的注意。
契丹人看到这个场景,摸不清楚晋军到底有多少人,于是试探性地进攻晋军的中部。然而就在契丹进攻中军之际,李存审让步兵悄悄绕向契丹的后方切断敌人后路,同时让骑兵进攻敌军两翼,协助步兵包抄敌人。契丹人没有想到晋军会使出这一招,阵型大乱,被晋军顺利击败。
自此一战,契丹人终于在连日失利的打击下放弃围困幽州,撤回草原。李嗣源等人完成解救幽州的任务,进入幽州城中。最后一战晋军收获颇丰,“契丹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帜铠仗羊马满野,晋兵追之,俘斩万计。”晋军在背腹受敌之际,能够成功击败契丹解救幽州,可以看出李存审等将领的英勇与谋略十分出众。同时,高昂的士气、充足的防御器械以及恰当的战术能够让以步兵为主的晋军击退大量契丹骑兵,使幽州之战成为以步制骑的经典战役。
1004年十二月,北宋与辽国缔结的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自此,宋辽两国结束了长达25年的战争状态,双方相约为兄弟之国,永不侵犯对方领土。不过对北宋来说,还有一个心结一直无法打开,那就是北方的中原故土“燕云十六州”仍控制在辽国手中。宋辽缔结盟约后,两国本着和平发展的共同理念,尽量避免摩擦。但对宋人来说,收复燕云的梦想始终缭绕在心中。
到了十二世纪前期,由东北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政权异军突起,在战场上横扫辽军。短短几年时间内,金国就取代辽国成为了北方地区的新霸主。
北方局势巨变让北宋统治者兴奋不已,因为随着辽国在战场上节节败退,其军事实力已非常衰弱,所以此时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绝佳机会。
为了稳妥起见,北宋与金国取得联系,双方约定从南北两路对辽国发起夹击。如果一切顺利,北宋就将成功收复被辽国占据了近两百年的燕云地区,从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一统王朝。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梦想,宋徽宗命童贯率10万北宋精锐北伐燕云。当时辽国已彻底沦为了一个烂摊子,皇帝耶律延禧向西逃往夹山(今内蒙古萨拉齐西北大青山),留守燕云的只有以宗室耶律淳、耶律大石所率1万辽军。
在许多人印象中,宋军的战斗力很弱,可是童贯所率的这支军队是北宋最精锐的西军,长年与西夏作战,无论是战场经验还是战斗意志,都远比普通军队强。而燕云地区的辽军则是被金国打残的余部,原本他们士气就已经低落到了极点,如今又面临10万宋军步步逼近,其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按理说,这是一场以多打少,以强打弱的战争,结果应该没什么悬念。可最终却是10万宋军败给了1万辽军,把一场必赢之战彻底给打输了。那么问题来了,宋军到底输在什么地方呢?
有人认为,宋徽宗任命童贯为主帅就是最大失误。童贯在历史上的评价很差,是臭名昭著的“北宋六贼”之一,而且他还是个太监,这样人物自然很难给世人留下好的印象。可是平心而论,童贯的军事统帅能力在北宋当时所有将领中无人能及,宋徽宗不用他还能用谁?其实真正用人失误的不是宋徽宗,而是童贯。
当时童贯将自己的西军班底悉数带出,志在毕其功于一役。他的“二把手”刘延庆觉得此战就是建立不世之功的绝佳机会,于是主动请缨率主力攻打“燕云十六州”的核心——幽州城(辽南京,今北京)。童贯答应了刘延庆的请求,将十万大军悉数交到了他的手中。
刘延庆认为此时的辽军就是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所以根本不需要跟他们搞什么战术策略,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技巧都毫无意义。于是10万宋军像郊游一样排开一个大扇形向幽州挺进,什么前军、中军、后军,什么左翼、右翼都不需要,只要将幽州城中的辽军摁住打就行。可是让刘延庆万万没想到的是,幽州城中的辽军竟神不知鬼不觉地绕到了宋军背后,向宋军突然发起突袭。
刘延庆的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场面自然好看不到哪里去。不过西军毕竟是北宋的精锐,在面临突然袭击的情况下很快站稳了阵脚。辽军则见好就收,迅速撤退。
首战失利对原先踌躇满志的宋军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刘延庆也一改策略,决定稳扎稳打。这一次他采用了手下将领郭药师的建议,对幽州城发起突袭。原因很简单,辽军主力倾巢而出对宋军发起突袭,那么幽州城就就是个空架子。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
按照既定战术,郭药师先率本部人马杀入城内。然后刘延庆的儿子刘光世(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率主力从后面跟上。郭药师原本是辽国降将,对幽州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此他率领6000将士从城防薄弱处发起突袭,很快就攻入了幽州城内。这是宋朝历史上第一次进入幽州,也是唯一一次进入幽州。就在郭药师以为这次大局已定的时候,意外再次发生了,原本约好率宋军主力前来接应刘光世却不见了踪影。幽州城内辽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城内还有大量百姓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郭药师和他的6000将士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很快就被杀个七零八落。最终只有数百人从城墙上挂着绳子降到城外,其余数千人皆在城内战死。
刘光世被后世誉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与岳飞齐名。可是看看他在这次燕云之战中的表现就大致可以猜到,这家伙是个什么货色。事实上,这是他第一次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但不是最后一次。以后有时间夜读史书再来好好说说这位刘衙内的成色。
再来说回到燕云之战。虽然宋军遭遇了两次失败,但主力部队仍在,对辽军仍有压倒性优势。可是没过多久,噩耗再次传到刘延庆军营中:宋军粮道被劫。顺便辽军还“不小心”泄露出一个重大情报:30万辽国大军正火速靠近幽州,宋军即将陷入被围歼的危险之中。
这消息把刘延庆吓呆住了,他原本只是打算过来捏软柿子的,可现在听说30万辽军即将靠近,以少打多这不是他的专业啊。就在刘延庆吓得睡不着觉时,他听到了远处传来冲锋的马蹄声,这更印证了辽国大军到来的消息。于是他下令全军火速撤退,所有不方便携带的辎重全部烧掉。北宋几代皇帝积累下的军需物资,皆在此刻被刘延庆的大火一把烧光。
那么30万辽军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压根就是个假消息,辽国被金国打得奄奄一息,到此刻哪还凑得出30万人马。不过守卫幽州的1万辽军也没有闲着,就在宋军火速撤退之际,他们对宋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一次宋军的士气已不能跟第一次遭遇突袭时相比,再加上一整夜没命地奔逃,体力也已严重透支。于是辽军骑兵对溃逃中的宋军将士展开疯狂杀戮,宋军在遭受重大损失后才退回北宋境内,原本必赢的收复燕云之战就这样打输了。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2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赤壁之战时,刘备到底有多少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