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后,汉室王朝就成了曹氏的天下,曹操的儿子那么多,曹操最后为什么会选择文物不成的曹丕继位,曹丕是靠什么继位的?
首先说,曹操的长子曹昂,曹昂是曹操和丁氏的孩子,但不是丁氏亲生的,宛城之战的时候,被张绣所杀。而曹操心目中王位继承人是曹冲,就是那个称象的曹冲,只可惜曹冲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
之后就是王位继承人曹丕和曹植之间的选择,最早的时候曹操并不是很喜欢曹丕这个儿子,相比于曹丕,曹操更喜欢曹植,因为曹植和曹操一样,也是一个大文豪。前期的时候跟随曹操四处征战立下不世之功,而且才华极高,但此人为人潇洒,随心所欲,放荡不羁,而曹丕在自己父亲面前惟命是从。
曹丕性格阴沉,做事也不露声色,出手果断一点也不犹豫,而让曹操真正下定决心的是贾诩。正是因为贾诩,曹丕才能上位,而贾诩在曹丕上位后被封为太尉。
除了是性格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杨修,作为曹丕的挚友,杨修不仅为人聪慧,还十分爱卖弄自己的才华,当初曹操在测试自己儿子的时候,曹植有求过杨修,而杨修也在暗自帮忙,这让曹操对曹植好感大增,不过在事后被曹操得知后,印象顿时大减。
从古代继承制度上,曹丕在嫡长子去世后,年龄最大,嫡长子曹昂也无子嗣那曹丕是合法继承人,而轮不到曹植,所以曹操把王位传给了曹丕,而非曹植。
而历史也证明,曹操的选择是正确的。
论才华,曹丕不如曹植。论聪慧,曹丕不如曹冲。论武艺,曹丕不如曹彰,而论综合实力,曹丕又不如曹昂。也就是说,曹丕他并不是曹操最出色的儿子。
可即便如此,也并不妨碍曹操最终还是把曹魏基业交给了曹丕。没办法,虽说曹丕并不是曹操最出色的儿子,可是在曹操临终之前,比曹丕更优秀的曹昂、曹冲都已经去世,即便曹操再怎么不愿意,最终也只能让曹丕来但他他的继承。
要知道,虽说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可是在他去世之前,竟然有13个儿子先于曹操去世,让曹操先后13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这13个儿子分别是:曹昂、曹铄、曹熊、曹冲、曹玹、曹峻、曹上、曹勤、曹乘、曹整、曹京、曹均、曹棘。
也就是说在曹操去世之前,他就剩下12个儿子,这就导致在继承人的人选问题上,曹操就只能从这12个人当中来进行挑选。
在剩下的这12人中,曹茂、曹徽二人,是经常在外面为非作歹,惹是生非。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民间百姓,朝野上下都十分讨厌他俩。其中曹茂是曹操最讨厌的儿子,而曹徽是连朝中大臣都敢殴打的纨绔子弟。像这样的人,是根本没有资格成为曹操的继承人的。
而曹林、曹衮二人,他俩的生母是杜氏,就是曾经吕布的部将,秦宜禄的妻子。在吕布被杀、秦宜禄投降的时候,曹操就看上了秦宜禄的妻子,于是就强行霸占,这才有了曹林、曹衮二人。由于出身问题,他俩也不可能继承曹魏大业。
至于曹干,在曹操去世的时候只有5岁,这也不是继承人的合适人选。
曹彰适合但一位大将军,在领兵打仗上曹彰也的确是做得很不错。可要是让他治理一个国家,曹彰显然是不适合的,他在武略上做得很不错,但是在文韬上就显得十分不足,于是他也被排除在外。?
至于曹据、曹宇、曹峻、曹彪这,他们4位的能力就更差劲了,不然的话史书中对他们的描写也不会是寥寥几句,也因此他们也不适合成为曹操的继承人。
这就导致,曹操他就只能从曹丕、曹植中进行选择。
论文采,曹植的确是比曹丕更优秀。可是治理一个国家,光靠会写文章是没有用的。
曹植的性格过于耿直,不善于隐藏自己的想法,这就导致别人很明显的就能知道,他对某一人事物的态度。对普通人来说这没什么,可对于一位君王来说,这就是大忌,君王一向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更要善于权谋,而这都是曹植所不具备的。
相比之下,曹丕就是个老狐狸,有时候就连曹操也被曹丕给骗了过去。再加上曹操身边的宫女、宦官大多都被曹丕给收买了,因此曹操经常会从身边的人那听到曹丕的好话,曹植的坏话,久而久之曹操自然也会更偏向于曹植。
而让曹操最终下定决心,让曹丕成为继承人的直接原因,便是曹植的司马门事件。
在汉朝,皇宫里的司马门是只有皇帝才可以乘车经过的,包括曹操在内的其他人,都得老老实实的步行通过。要知道曹操可是权倾朝野,连国舅董承,已经怀有龙种的董贵人,还有皇后伏寿都死在曹操的手中。可即便如此,曹操在经过司马门的时候,照样也得老老实实的步行通过。
可曹植呢?在公元216年的一天,喝醉酒的曹植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乘坐马车通过司马门,这瞬间给曹操惹来了大麻烦,很多人都认为曹植的这一做法是曹操默许的。一时间舆论哗然,很多人都在说曹操即将篡汉自立,去当乱臣贼子。曹操苦心经营的汉臣形象是轰然倒塌,这让曹操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民间,都显得十分被动。
而曹植也因为这件事,彻底失去了继承曹魏基业的可能性。
可以说,曹植是亲自断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是自己将世子之位拱手相让给了曹丕。
首先,要明白曹魏帝国,在曹操在世的那个时代,更像是一个股份制合作企业,而不是独资公司;
只不过,曹操或曹氏一族在这个企业占据了70%以上的股份而已。
因为在那个时代,不只天子,连官员,都是世袭的;所以那个时代,选择谁当大位继承人,实际上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就好像袁绍一样,虽然袁绍喜欢小儿子,但是因为聚集在大儿子周围的士族力量过于强大,即使将大位传给小儿子,
小儿子也无法在掌门人这个位置上做得太稳。
再比如明朝朱允炆被朱棣篡位也是一样的,虽然在明朝那个时代,官员再也无法世袭了,但是由于朱棣在朝廷中的威望太高了。
所以朱棣振臂一呼,正牌皇帝朱允炆一样招架不住。
所以曹操要杀荀彧,崔琰也是这个道理;因为曹操曾说过,天若有意,吾为周文王矣。可以看出,曹操时代,想称帝很难,
他是想让他的儿子称帝(做周武王),所以必须趁他在世的时候,凭借他的威望和实力,扫除所有支持汉王朝的大族。
由于曹丕的嫡子地位,团结在曹丕周围的士族力量是远远大于曹植的,所以即使曹操将王位传给了曹植,他也无法做得稳当。
曹操作为一代奸雄,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另外王位的选择,除了文采以外,最主要的还要是要有谋略,权略。
一旦国家出现重大事宜,大臣可以有左派,右派;但是皇帝必须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实现自己主见的决心,决不能人云亦云或随波逐流。
但是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曹植除了文采出众之外,似乎在其他方面比较欠缺(电视剧中也是显示出他处处都要听杨修的)
另外,在真实的历史中,在曹操已经确立了世子之位为曹丕之后,同时曹操也警告了杨修的老爸杨彪要离他的儿子曹植远一些,
但是曹植仍然不识趣的要和杨修讨论诗文,是杨修有意和曹植结交吗,非也,但是曹操的儿子想要和老爸的哪位下属做朋友,
这位下属敢拒绝吗?这里也看出了,曹植的政治幼稚和杨修命运的无奈。
可以说当时曹操是有想把这个位置传给曹植的想法,但是在后来的太子之争当中,曹植的一些决策可以说彻底的让曹操失望了,他觉得以曹植的这个性格是不可能守得住这个江山的,而且在这个乱世当中也不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的,有可能会把他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家业给败光。
曹魏当时处境是外有蜀汉,东吴的虎视眈眈,内有氏族的力量在从中作梗。所以曹操那个时候就想要改革,想要削弱这些士族的力量,但是这些指望曹植去做,是完成不了的,因为他的性格太柔弱了。
只有曹丕这种心狠手辣之辈才可以去做,能够更好的完成他的遗志,最后果然也应了曹操的选择,曹丕坐上了皇位以后,可以说对这些士族进行了一个很大的打压,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让这些宗族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缓过劲来。
除此之外在后期的考验当中,曹植没有经得住曹操的考验,那个时候曹操可以说是有意的去疏远曹植,然后去亲近曹丕。但是曹植在这种境地下就觉得他的父皇已经放弃他了,所以他后期完全的迷恋在了酒和女人上面。每天做的事情无非就是花天酒地,曹操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一个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沦落到了这种地步。
并且中途曹操也让曹植去办了很多事情,但是往往最后的结果都是曹植把这件事情给办砸,这也是让曹操非常失望的一个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2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