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百姓在面对蝗虫灾害时,会采取什么措施

以史为鉴 2023-06-13 10:07:01

古代百姓在面对蝗虫灾害时,会采取什么措施

前些时候,大陆彼端的非洲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蝗虫所没之境,粮食作物皆毁于一旦,给当地经济和人民生活带去了极大困扰。传闻这批蝗虫大军数量高达4000亿只,真可谓是遮云蔽日,让人防不胜防。都说现代中国能够有效地控制蝗灾蔓延,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先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自然灾害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华夏文明大部分都以农耕立国,维持小农经济的平稳是历朝历代最主要的工作。在缺乏科学防治手段的古代,这无疑给蝗虫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也开启了一段绵延数千年的人蝗斗争史。早在《吕氏春秋》中就对蝗虫有着这样的描述:“蝗螟,农夫得而杀之,奚故,为其害稼也。”而根据历史学家的统计分析,至战国时期起到清末结束,华夏大地上平均五年就会发生一次蝗灾,从而剥去百姓一年不知疲惫的劳作。为了保护自家的粮食,古代先民围绕灭蝗行动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

在清朝学者钱炘和编写的《捕蝗要诀——附除蝻八要》一书中,作者总结了蝗虫极其幼虫的习性以及历朝历代所使用的灭蝗要诀。作品揭示了古人最早使用的灭蝗方法——人工扑杀法。顾名思义,此法主要依靠人力,通过布罩、渔网等大面积、轻薄化的物品,先将小部分蝗虫笼罩起来,最后或通过人工拍打,挖坑掩埋的方式再将蝗虫灭杀。此法形式多变万化,仅在此书中就介绍了布图式、合网式、鱼箔式等六种方法。

《捕蝗要诀——附除蝻八要》一书的治蝗方法插图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方便,工具材料在农村中也能方便获取,所以在古代较为普及。但是这种方法也极为耗时耗力,并且由于方法简单,灭蝗的效率也难尽人意。

捕杀的效率低下,富有智慧的中华先民自然就找到了另外的手段来剿灭“蝗蝗”大军。火烧灭蝗法也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法子,这种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就有这样的描述:“秉彼蟊贼,以付炎火”。此处的蟊贼可不是指绿林强盗,汉代《说文解字》是这么描述的:“蝗,螽也”,所以说此处的蟊贼就是指蝗虫大军。到了唐代,细心的百姓发现蝗虫喜好光源这一特点,开始在夜间使用篝火灭杀蝗虫,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唐代开元年间,今山东地区蝗灾十分严重。百姓十分惶恐,但却又不敢捕杀蝗虫,只是不停地进行祭拜,期待蝗灾可以消退。时任宰相姚崇以诗经为例,提出火烧蝗灾的办法,快速有效地抑制了蝗灾的蔓延。

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对针对蝗灾爆发后的补救性灭蝗行动,那么有没有可能在蝗灾还没有爆发时就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呢?《宋史》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这种方案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根据《宋史》记载,宋朝景祐元年,为了防止来年蝗灾,宋仁宗曾下令“去岁飞蝗所至遗种,恐春夏滋长。其令民掘蝗子,每一升给菽米五斗。”、“诏诸路募民掘蝗子,一升给二十钱”。这种方法效果卓越,史书上也记载到百姓们受此激励,挖掘了近“万石”虫卵。此法虽好,但是由于虫卵多生长于春冬之际,与播种的时节有所冲突,所以会侵占一定的人力物力。明朝农学家徐启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明了大名鼎鼎的“垦荒治蝗法”。通过边开垦,边治蝗的手段将虫卵杀死,同时播下来年的种子,一举两得。

以上就是中国先民在面对蝗灾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方法,虽然无法全面地展示古代人民与蝗虫斗争的过程,但也足以见证祖先的智慧与汗水。治理蝗虫,关键是要有想法和执行力,如今网上“吃货治蝗”的心态可就千万使不得了。

蝗虫最怕什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预防蝗虫的?

想必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学习生物这样的课程,在生物里面教会了我们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存在着一个被复活或者共生或者寄生的关系,这就使得了我们自然界中的生物及其的复杂,就有人对于这个问题发出了疑问:蝗虫最怕什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预防蝗虫的?其实对于黄忠这种东西,最害怕的还是像鸡鸭这种动物,因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物降一物的说法,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吧。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被捕杀的生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就有一物降一物的说法,就比如说羊会吃草,然后食肉动物老虎会吃羊,所以说老虎就站在这条食物链的顶端,但是后来由于人的进步入就导致了老虎也会被人吃,所以现在来说,人才是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的。

但是在古代就有防蝗虫的办法,在对于我们农村来说都知道蝗虫这种动物,其实是因为对我们的农作物有着很大的危险,因为他们每过一处都会有着寸草不生的说法,他们喜欢吃鱼,我们农民伯伯状的植物和蔬菜辛苦一年做出的行为就会被这些方式直接给吃掉,对于古代的话是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药物的,而他们是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些蝗虫的,其实也是很简单,就是运用了动物界中一物降一物的说法。

其实就是用在农村常见的鸡和鸭这种两种动物来消灭蝗虫,因为鸡和鸭普遍来说就是喜欢吃这种小虫子的,当有这种蝗虫来到它们的地域的时候,其实对于我们的鸡鸭来说也是相当于饱餐一顿,因为在这个时候它们也可以有一些肉吃了,就算在平时没有这些蝗虫来这些地方的时候,鸡和鸭这两种动物也会去寻找他们在那里并且吃掉他们,来补充自己身体所需的营养。

古代发生蝗虫灾时,为什么不吃蝗虫度过难关呢?

蝗虫对中国农业所造成的极大威胁,早被列为了中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之一,不过,蝗虫并非毫无用处,虽说蝗虫是一种对庄稼危害极大的害虫,但是,蝗虫也是一种可以吃的食物,并且营养价值极高,其中富含非常不错的高蛋白。据资料显示,蝗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5.8%,甚至要远高于平常食用的各种肉类;据营养专家实验结果得知,一盘炸蝗虫的蛋白质,甚至要比一盘煎牛排的蛋白质,高出3、4倍之多,它所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为9.78%,极易于人体吸收。

除此之外,蝗虫,含富有维生素ab、磷、铁等诸多矿物质,再加上蝗虫的肉质辛甘、性温,这也让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原来蝗虫的肉质如此优秀,这样一来,那些受到蝗虫灾害影响的百姓,不就可以通过捉捕蝗虫的方式,解决庄稼被破坏殆尽的问题吗?

既然如此,古代发生蝗虫灾害时,为什么人们不吃蝗虫渡过难关?首先,古代的劳动人民受封建迷信思想的荼毒很深,不少人将蝗虫视为“神虫”。当古代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之时,人们便觉得是上苍动怒,才派出了蝗虫惩戒百姓。所以,当蝗虫灾害发生时,古代百姓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捕杀蝗虫,而是在田间给蝗虫磕头上香,希望上天不要怪罪。

其次,蝗虫过处,往往寸草不留,它们群聚迁飞上百公里,这给捕杀蝗虫造成了极大困难。这样庞大的蝗虫群,无疑给古代农民们的心里造成了非常大的恐惧。人们往往对他避而远之,更不要说敢捕而食之了。再者,就算他们饿到极致,想到捕蝗虫来吃,因为蝗虫飞行过境速度极快,当时的人们还缺乏足够的工具去捕捉蝗虫,所以人们就没有捕捉蝗虫来吃。

最后,蝗虫所造成的灾害并不是一时性的,它们所摧毁的是农民至少一年来的心血。其实中国古代某些地区确实有吃蝗虫的习惯,但是,这种虫子总有被吃完的一天,而蝗虫给老百姓所带去的灾难,是毁了他们整整一年的口粮。蝗虫一旦形成规模,往往能将数百里范围内的庄稼啃食一空,受灾的人将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如此庞大的地域,如此规模的受灾人口,即使全部将蝗虫捕捉一空,也远远无法满足如此庞大数量的一年口粮。

所以这些蝗虫,根本不可能使老百姓们度过灾荒之年,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呢?

在历史上也经历过蝗灾,他们是如何解决的?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蝗灾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灾害,而且中国的传统社会是较为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古代的时候农业是绝对举足轻重的行业之一,而黄灾就成了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且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会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不是南旱北涝就是北旱南涝,所以十年九旱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是生动上演的。而旱灾和蝗灾似乎又是相辅相成的灾害,古代俗语中就有一句?久旱必有蝗?。据记载,从公元前707年到清朝光绪33年,也就是公元1907年总共2614年的时间内,历史文件中有蝗虫记录的就有508年。
其中在秦朝和汉朝的时候,差不多每8年就有一次大蝗灾,在两宋时期的时候,平均三年半就会有一次,而在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发展得更多,甚至基本上两年多就会有一次蝗灾,每次发生灾害对农民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在古代的时候,农业的发展本身就没有现代发达,而且在那时候还得交税,交粮是给朝廷再遇上自然灾害,一年的收种能否够一个家庭基本的吃喝都很难说。在古代蝗灾,旱灾一起发生的时候,放眼望去都是民不聊生的景象。人们没有食物可吃,只能吃些草根树皮甚至观音土。不仅如此,在蝗虫吃完粮食之后,它们甚至会进入人们的家庭,开始啃食家中的书籍,甚至连家里养的牲畜都逃不了蝗虫的迫害。在古代书籍中形容蝗灾都是?遍满山野,草苗木叶食之皆尽?,?饿死者数十万?。而古代人民的智慧肯定还是发生了一定的作用的。他们发现了鸡鸭鸟都会吃掉蝗虫,所以,他们普遍在遇到蝗虫的时候都会选用生物防治,或者是驱虫药。但是在古代是没有杀虫剂的他们发现蝗虫并不喜欢艾草,于是他们将艾草收集起来,专门用来驱赶蝗虫。而中国即使发展到现在,也才是摆脱了严重蝗灾二十几年,可想而知蝗虫的威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