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将军,古代的官职,由汉文帝当时设立的。不知道没关系,对百科小编告诉你。
在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基本沿袭了东汉时期的制度。彼时,武将的官职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其中,就卫将军来说,始于西汉时,汉文帝由代王入继帝位,设卫将军一员,以亲信宋昌任之,总领京城南北军,金印紫绶 ,二品品级。
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卫将军与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卫将军因为执掌京城禁军,显然是位高权重,甚至可以和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相媲美了。换而言之,能够担任卫将军一职的武将,不仅能力出众,更需要获得皇帝的信任。在三国时期,就有四位比较著名的“卫将军”,分别来自于蜀汉和曹魏。
卫将军曹洪
首先,曹洪(?-232年),字子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魏武帝曹操从弟。作为曹魏宗室,曹洪随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于荥阳兵败失马时,曹洪舍命献马,并救护曹操,使其免于厄难。由此,曹洪对于曹操有救命之恩。而这,自然让曹操对其刮目相看。官渡之战时,曹洪留守本阵,击退了张郃、高览的猛攻。
汉中之战时,曹洪与曹休在下辩抵御刘备,破斩吴兰、任夔,逼退张飞与马超。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位时,曹洪担任卫将军。作为曹魏的宗室,曹洪担任卫将军这一要职,显然是比较适合的。在卫将军的基础上,曹洪转任骠骑将军,进封野王侯。太和六年(232年),曹洪逝世,追谥恭侯。
卫将军司马昭
司马昭早年随父亲司马懿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等人。而这,意味着曹魏的大权,开始被司马氏篡夺了。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担任大将军一职。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起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师病重时,司马昭自京都到许昌省问,拜为卫将军。
对于司马师来说,授予司马昭卫将军一职,自然是方便其掌握曹魏京城的禁军,以此避免大权旁落的结局。在司马师去世后,卫将军司马昭率军回到洛阳,晋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由此,司马昭成功接替了司马师,继续执掌曹魏大权。
卫将军姜维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诸葛亮病逝后,姜维率军击退了试图追击的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自此之后,姜维在蜀汉平步青云。延熙十年(247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虽然是魏国降将,但是,姜维在蜀汉的表现,无疑获得了后主刘禅的信任,这是其可以担任卫将军,从而执掌蜀汉禁军的重要原因。
延熙十八年(255年)夏,卫将军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诸军出狄道,向曹魏发起了洮西之战。延熙十九年(256年)春,卫将军姜维因为洮西之战的胜利,从而被后主刘禅被迁升为大将军。自此之后,姜维自然是蜀汉官职最高的武将了,可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卫将军诸葛瞻
最后,建兴五年(227年),诸葛瞻出生。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了。延熙六年(243年),诸葛瞻十七岁,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因为感念诸葛亮的功劳,后主刘禅自然不会亏待他的儿子诸葛瞻。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也即在姜维之后,诸葛瞻担任了蜀汉卫将军一职,作为诸葛亮之子和蜀汉驸马,诸葛瞻执掌蜀汉禁军,自然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特别是在姜维升任大将军之后,卫将军一职总不能一直空缺着。到了公元263年,邓艾大军偷袭到蜀汉腹地,对此,诸葛瞻前去迎敌。在绵竹之战中,诸葛瞻、诸葛尚不敌邓艾,最终战死沙场。而在诸葛瞻兵败被杀后,邓艾大军得以兵临成都,从而正式消灭了蜀汉。对此,你怎么看呢?
官名。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年)始置,以霍去病为之,秩、禄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ur],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或加“大”字。隋文帝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此骠骑将军为府兵制度的基层军府主官,秩正四品,与汉以来的骠骑将军相去甚远。炀帝改为鹰扬郎将,地位降低。唐初尚有骠骑府及骠骑、车骑将军之制,武德七年(624年),改骠骑将军为统军。显庆元年(656年)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从一品,宋沿置。金骠骑卫上将军,正三品下,元正二品。明正二品初授骠骑将军。 "由汉至三国,军号泛滥,然则始终以大骠车卫、四征前后左右为最高。“征西”、“车骑”之制,可见《宋书·百官志》:“魏世车骑为都督,仪与四征同。若不为都督,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其或散还从文官之例,则位次三司。”“四征,魏武帝置,秩二千石。黄初中,位次三公。”由“虽持节属四征者,与前后左右杂号将军同。”可见这两个军号都高于“前后左右”将军,同时又位次三司,按汉魏惯例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 武帝时期按照等级高低: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比如李广利的贰师将军)对一些立有大功的高级军官或者重臣,皇帝会给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的称号,以示尊重,实际还是皇帝的高级顾问或代理人,并非一定掌握军队,比如卫青、霍光等。后来大将军逐渐成为常置官职,相当于全军总司令,是骑兵部队的统帅。众所周知,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公主家奴出身,所以才得宠为以重任。不但拼死打仗,对主上汉武帝更是极其忠心。汉武帝特别为卫青设立了大将军一职,为霍去病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皆在三公之上。
个人认为
权力上:侍中>散骑常侍>给事中>黄门侍郎
1、侍中:
古代职官名。秦始置,是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两 汉 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魏国时已经成为加衔,司马懿、曹爽执政都加衔侍中,晋朝建立,侍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不仅开始成为三公、执政的加衔,而且直接参与朝政,晋怀帝就是侍中华混拥立的。侍中的百官排位在尚书令、诸大将军之下,中书监之上。
2、给事中
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位次中常侍,无定员。所加之官或为大夫、博士或议郎,御史大夫、三公、将军、九卿等亦有加者。加此号得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分平尚书奏事,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时不置。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亦无定员,五品。所加之官或三公、将军、中书监令、博士、郎等。隶散骑省,位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
3、散骑常侍
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同。
东汉省散骑,改以宦官任中常侍。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魏末增加员额,新增者为员外散骑常侍。晋武帝令员外散骑常侍二人,与散骑常侍共同轮流值班,称通直散骑常侍。魏、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多是显职。散骑常侍在曹魏时职能与东汉的中常侍职能相近,都是高才英儒担任,接替了西汉时期尚书直接接受皇帝诏书执行临时任务的权限。
4、黄门侍郎
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黄门侍郎是宦官官职,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黄门侍郎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的,与伴读是有区别的。
1、辅国大将军 ,又称大将军,后汉时期设立的高级将军位,何进就是这个级别,按九品中正记为一品。骠骑将军,汉武帝设置,以霍去病之功专设,秩位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亦为一品。
2、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金印紫绶,地位相当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师兵卫,为第二品。
3、前、后、左、右将军,魏国为第三品,蜀、吴皆用。西汉设东南西北四征将军,分统天下各州兵马,与前后左右将军同列。
4、东南西北四安将军,掌武事,第四品,魏吴有置,蜀无。东南西北四镇将军,与四安将军同列,又同东南西北四平将军。
5、奋威将军、武卫将军 (曹丕时许褚担任)、建威将军为第四品。
6、荡寇将军、建武将军,三国均置;偏将军,将军中地位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第五品。
7、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属加官。加此官者,颁与代表天子威权的黄钺以节制持节将军等高级将领。吴同魏制。常设都督,行大都督职。蜀置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8、军师 :三国时各国均设军师官,皆参与主持军事谋议等事。蜀汉设军师将军(诸葛亮任过)。
9、太常原名为奉常,汉朝景帝时改名为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杂,编制庞大。
10、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聘事务。钟繇任职就是大鸿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苏轼与苏辙兄弟俩在历史上感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