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煦,即宋哲宗,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生母是钦成皇后朱氏,北宋第七位皇帝,在位共15年,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十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临朝听政。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在位时,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五岁,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主要成就
政治
赵煦在高太后生前就对她一味废罢新法、打击新党的作为不满,想继承神宗遗志推行新法,亲政后不久即恢复新党主将章惇、吕惠卿的阶官、职名。元祐九年(1094年)二月,首倡“绍述”的邓润甫、李清臣同时任执政。四月,赵煦改年号为绍圣,明确宣示继承神宗改革事业,反对新法的执政苏辙被贬出任知州,袒护苏辙的首相范纯仁也被贬出任知府。章惇成为首相,曾布入主枢密院,蔡卞、许将、黄履等先后任执政,林希任同知枢密院事,变法派控制了朝政。
新党执政后,各项新法先后恢复,并根据神宗时推行新法的弊病,作了些改进,以便于推行;但也采用一些元祐时制定的法规。元符元年(1098年)八月,章惇进呈《新修海行敕令格式》时,“其间有元丰所无而用元祐敕令修立者”。以致哲宗询问章惇等:“元祐亦有可取乎?”最终“取其是者修立”。这反映出章惇为首的改革派,不像元祐时旧党那样,对熙宁、元丰时的政令采取一味排斥的态度。当时的政治也比较清明,如哲宗亲政的七年,章惇独相,“不肯以官爵私所亲,四子连登科,独季子援尝为校书郎(从八品),余皆随牒东铨仕州县,迄无显者”,就是很好的例证。
但在打击旧党方面,新党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旧党的重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相继被贬往广南东路(今广东)。已被贬为知府的范纯仁还曾上奏论救,以致最终也被贬往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光、吕公著终于被夺谥毁碑。此外,韩维、苏轼、程颐等数十人也被相继贬官。元符元年(1098年)六月,蹇序辰、安惇请求设“看详诉理文字所”(诉理所),对元祐初的诉理案件进行复查,这将扩大打击旧党成员,章惇闻言,迟疑未应,蔡卞即刻“以二心之言迫之”,章惇默然无言,于是“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这种做法,逞快一时而贻害无穷,诚如《宋史·哲宗纪》所说:“党籍祸兴,君子尽斥,而宋政益敝”。
在哲宗亲政时期,打击守旧派愈演愈烈,成为主要政事,而不是集中精力进行改革,其情况同守旧派当政的元祐时期相类似,新旧党争始终未能解决,北宋政权遂逐渐走向衰落。与此同时,经济上绍述虽以恢复新法为号召,实质上只是恢复元丰年间实施的条例,熙宁新法注重发展生产的内容被阉割了,而在抑制兼并势力等方面,比起元丰来更大为倒退,社会改革的进步性质丧失殆尽。
军事
元祐年间旧党回朝,摒弃了新党开边政策。为巩固边防,宋廷采用折衷路线,退还米脂、浮图、葭芦、安疆四寨,企图向西夏示好。但西夏后族梁氏执意通过军事胜利来巩固权力,求和的意愿不甚明显。故而,宋廷开始重新思考如何设定边防战略。
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环庆路战区主帅章楶获除提出“浅攻之计” [35] 。他认为“大抵战兵在外,守军乃敢坚壁”,主张一旦探知西夏入侵,帅府应即下令各将兵马出城,“择利驻劄,高险远望,即不聚一处。贼马追逐,又令引避”。那样,敌军有后顾之忧,便不能从事持续的攻坚或抄掠。西夏若敢长躯深入,则宋军可扼其退路伏击。
在这种思想的指挥下,章楶等人开展了一系列战事:
洪德城战役:元祐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梁太后率领号称数十万的大军亲征,沿马岭水(今环江)发动强大攻势,围环州(今环县)及乌兰、肃远、洪德、永和等寨。章楶先派皇城使折可适等部约一万移师马岭,与庆州方面分头控扼,另派人在环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后又派兵五千赴援环州,准备对西夏的反击。折可适探得西夏退兵后,便领军前往洪德城。在西夏主力从环州撤围时,在撤退路旁设伏,待西夏“前军已远,中寨方来”时发兵出击,截断西夏军,使西夏大败,梁太后仅以身免。此役,宋军斩得首级千余,坠崖及被毒死者无法统计,缴获马六百余匹、驼九百余匹。
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元祐八年(1093年)到绍圣二年(1095年),宋廷重新调动陕西前沿的人事任命。新党强硬派吕惠卿当上鄜延路经略使,孙路继任河东路经略使;武将王文郁成为熙河路经略使,章楶出任泾原路经略使;开封方面,朝廷重建了战时政府和战区指挥体系。绍圣三年(1096年),吕惠卿在五十日内组织了十四次小规模的出击行动,激起夏人反扑。在同年末的延安府一役,西夏集结五十万大军,分兵三路,意图击溃鄜延路的军事力量。吕惠卿成功保卫延安府,使夏军转而攻陷金明寨,杀死近三千名宋军。是役以西夏的战术胜利而结束。但以五十万人杀死不到三千名宋军,战果微不足道。正当西夏集中兵力攻击鄜延路时,熙河路经略司便趁机构筑女遮谷的防御工事,保护贯通通远军到兰州的路线。绍圣四年(1097年)初,章楶一面派军筑城,一面命各路佯攻,分散西夏军注意力。西夏与获得支援的泾原路宋军在近天都山的石门口交战,但被击败。宋军在建筑石门城和好水河的二十二天工程中,能进一步控制附近有利地带。竣工后,这两座城名为平夏城和灵平寨。
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由于西夏军的败退,陕西五路收复自元丰八年(1085年)后失去的堡寨,并在西夏境内构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建立数道防线,以逐步推进的方式,蚕食西夏土地,甚至威胁到西夏的农耕地。元符元年(1098年),梁太后统领声称超过百万(实际上只稍多于三十万)西夏的军,向“视诸垒最大,郭成最知兵”的平夏城展开猛烈的攻势。六路统军嵬名阿埋负责包围平夏城,西寿监军司妹勒都逋则奉命拦截宋方援军。在他们的指挥下,西夏军队同时包围六座新近建成的宋军堡寨。不过,西夏围攻平夏城长达十三天,始终不能攻克,只得连夜撤退,被宋军伏兵重创。章楶派骑兵渗入天都山,擒获包括嵬名阿埋、司妹勒都逋在内的三千余人,缴获牛羊十万头(只)。同时,宋军蕃将李忠杰也组织骑兵渗入剡子山,袭击卓罗监军司的大本营,统军仁多保忠仅以身免。 [36] 在辽朝的调停下,赵煦允许西夏的求和,宋方则在前线加紧修筑了横山和天都山的防御工事,沿横山绵延超过三百里,将党项人驱赶到沙漠地带。至元符二年(1099年)秋,泾原和熙河两路完成会州及其余三座堡寨的工事,重新确认从兰州经黄河到会州,再沿天都山北峦穿过没烟峡,最后抵达平夏城的领土。同年底,双方和平,宋夏新疆界确立。
《宋史》编修者评说:“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楶立边功,为西方最。” 足以标志着赵煦一朝在外交和军事上的成就。
河湟之役
赵煦亲政之后,决定重启河湟之役,对青唐唃厮啰政权出兵。综合陈均 《九朝编年备要》等史籍记述,及赵煦亲政后的情况判断,王赡、王厚因青唐吐蕃内部出现分裂,利用宋廷“绍述” 的有利时机“同献议复故地”,并得到宰相章惇的全力支持,才使宋廷决定重新出师。
北宋在河湟地区的军事活动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展开,至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宋廷政局再变,诏弃鄯州、湟州“以畀吐蕃”,历时近十个月。
宋方从一开始攻城掠地即比较顺利, 基本上占据主动地位。邈川“部属繁庶,形势险要,南拒河州,东拒兰州,皆二百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宋军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出师。七月,副将王赡领军率先渡过黄河,先下陇朱黑城,顺利攻取邈川。八月,吐蕃首领瞎征自青唐脱身来降。吐蕃“宗哥酋舍钦脚求内附,赡遣禆将王咏率五千骑赴之。既入,而诸羌变,咏驰书告急,王厚使高永年救之,乃免”。王厚的有力配合确保了整个战役的顺利进行。九月,王赡占领青唐,宋以青唐为鄯州,以邈川为湟州。但宋军占领河湟后,遭遇吐蕃反抗,后方供应不继,于次年开始撤出河湟。
文化
元祐更化时期,旧党恢复熙宁变法时期废止的“诗赋取士”,定制以诗赋、经义两类取进士。到赵煦亲政后,完全恢复新法,“诏进士罢诗赋,专习经义,廷对仍试策”。在科举中更以策论试题明确表示朝廷的主张,以应试者是否斥责元祐主政者司马光等来定弃取,开了党争直接干预科举的先河。
赵煦在位期间,水利、科技等方面都有所发展,颁布高丽所献《黄帝针经》,向高丽输送《册府元龟》,进行文化科技交流。
外交
辽朝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崩逝;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逝世,宋方皆遵循成例,告哀于辽朝,辽方亦遣使吊祭。并曾遣使祝贺赵煦即位。
在元祐、绍圣时期,宋夏频生摩擦,辽朝则居于一种调停的姿态。
西夏
元丰八年(1085年),西夏遣使进助神宗山陵马;宋方因“夏国主母卒”,遣使吊祭。元祐元年(1086年),夏人遣使祝贺赵煦即位。夏惠宗李秉常死后,夏人遣使告哀,宋廷亦遣使往吊,并于元祐二年(1087年)正月封李秉常子李乾顺为“夏国主”。
但自元祐二年(1087年)初,西夏开始对宋发动小规模进攻,宋廷亦认为“夏国政乱主幼,强臣乙逋等擅权逆命”,于是诏令诸路帅臣严兵守备。朝臣同意将西北的浮屠、安强、葭芦、米脂等四寨放弃给西夏,以试探西夏方面的和平意愿,但战争仍在继续,夏人屡次犯边。至赵煦亲政后,采取强硬姿态,主动发动攻势,夏人被迫谢罪,但宋廷“却其使不纳”。经辽朝调停后,宋方同意议和,使西夏重新臣服。
河湟吐蕃
元丰八年(1085年),加青唐(今青海西宁)唃厮啰首领董毡(董毡已死,实为其养子阿里骨掌权)为检校太尉,次年又承认阿里骨的地位,命他袭任河西军节度使、邈川(今青海乐都)首领。
随后,阿里骨开始觊觎熙河土地。元祐二年(1087年),河湟首领结咓龊入熙河,以图收复故土,被击败[11]。宋将种谊收复洮州,擒获青唐大将鬼章青宜结。次年初,阿里骨奉表认罪,并再次入贡,得到赦免。
元祐五年(1090年)、元祐七年(1092年),阿里骨均遣使入贡。绍圣元年(1094年),进献狮子。次年再入贡。
绍圣四年(1097年),宋廷册封阿里骨之子瞎征为河西军节度使、邈川首领。元符元年(1098年),瞎征遣使入贡。次年,宋将王赡攻取邈川、青唐,招降瞎征。
西南蕃
元祐二年(1087年)、元祐三年(1088年),“西南蕃”两次遣使进贡。西南五蕃(龙蕃、张蕃、程蕃、罗蕃、韦蕃)频繁遣使入贡。
高丽
元丰八年(1085年)、元祐五年至七年(1090年—1092年),高丽宣宗王运四次遣使进贡,宋廷亦曾回赐器物。元祐八年(1093年)正月,宋廷将高丽所献的《黄帝针经》颁行天下。
元符元年(1098年),高丽肃宗王颙遣使进贡。元符二年(1099年),宋廷“诏许高丽国王遣士宾贡”。
西域(含中西亚)
吞并于阗国的喀喇汗王朝(即宋方史籍所称的于阗、黑汗)与宋廷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往来不绝,在赵煦在位期间,双方往来频繁:元丰八年(1085年),黑汗进贡狮子,被宋廷婉拒。次年,宋廷回赐器物。年底,黑汗再次进贡。元祐二年(1087年),宋廷加赐其金带、锦袍、器币等。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四年(1089年),黑汗两次入贡。元祐四年(1089年),邈黎国(一说即西亚木剌夷国)使者携“于阗国黑汗王”等入贡。绍圣三年(1096年),黑汗与龟兹国一同来贡。绍圣四年(1097年),黑汗王自称进攻西夏三州,派其子入贡奏禀。
元丰八年(1085年)、绍圣三年(1096年)及元符二年(1099年),大食(应指阿拉伯帝国)遣使“入贡”。元祐三年(1088年),位于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的麻离拔国遣使入贡。
拜占庭帝国
据称,元祐六年(1091年)二月,拜占庭帝国(中国史籍称拂箖国)遣使到访。
东南亚
元丰八年(1085年),加交趾国王李乾德(越南李朝仁宗)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祐二年(1087年),李乾德遣使进贡。三个月后,宋廷进封李乾德为南平王。元祐六年(1091年),宋廷赐李乾德“袍带、金帛、鞍马”,并加实封食邑,李乾德亦再遣使进贡。绍圣二年(1095年),李乾德遣使进贡。
元祐元年(1086年)、元祐七年(1092年),占城两次遣使进贡。
元祐三年(1088年)、元祐五年(1090年)、元祐六年(1091年)及绍圣元年(1094年)、绍圣二年(1095年),室利佛逝四次遣使入贡。
艺术
赵煦善书法,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其“翰墨亦佳”。
北宋自从太祖太宗之后,历代皇帝在军事上都是失利失地居多,比如被吹上天的宋仁宗,在位期间西夏正式独立,还把北宋打的落花流水,变法的宋神宗起初军事占优,结果最终也遭遇惨败,唯有一位皇帝在位期间对外取得连番大胜,压得西夏臣服,夺回了青唐地区,他就是宋神宗的儿子宋哲宗。宋哲宗在位前期受到太后掣肘,但是亲政之后重用变法大臣,国力显著增强,对外也连连获胜,要不是宋哲宗早早死亡,说不定能灭掉西夏也未可知。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成就显著的皇帝,却少有人知,甚至还有人故意抹黑或者忽略宋哲宗的存在,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就涉及宋朝党争事件了,宋哲宗是宋神宗的儿子,而宋神宗在位期间一直推行变法,即便在王安石下台后哦依然没有改变,可是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掌权,全盘踢开新党,启用旧党人士,打压新党,并且还试图让哲宗反对自己的父亲神宗,这些种种倒行逆施的做法甚至连旧党有些人都觉得太过分了。 在宋哲宗亲政之后,恢复了神宗时代的变法,再行新法,启用新党人士,国力大振,连连击败西夏,夺回了青唐地区,迫使西夏臣服,这些功劳可说是宋代皇帝自太宗之后就没人可以达到了,但是问题在于,宋哲宗早死,之后宋徽宗虽然也启用新法,但是他启用的新党人士和宋哲宗启用的新党完全不同,比如宋哲宗时代的功臣章惇就因为反对宋徽宗继位遭到冷遇,换上来的是蔡京等人。 而宋徽宗在位多年,和儿子宋钦宗断送了北宋,所以南宋时代反思的时候,就认为新法和新党是北宋灭亡的缘由,所以对王安石和新法新党人士颇多批评,甚至连宋神宗都极力反对,而立下如此大功的宋哲宗要么就干脆被遗忘,要么就干脆抹黑。 而为何旧党能做到这点呢,这就要拜旧党的代表人物司马光所赐了,司马光是旧党核心,他对新党新法的打击连同是旧党的人都觉得过分,而他最擅长的还是制造舆论,比如著名的资治通鉴,表面上是史学,实际上在其中加了许多料以表达司马光反对变法的态度。 到了后世旧党的徒子徒孙就学到了这招,比如朱熹就一点点掌握话语权,元朝修撰宋史的时候,负责修撰的都是旧党人士,一个个把新党都列入了奸臣传中,既然他们对新党如此不客气,对宋哲宗怎么会客气呢?像打压宋哲宗多年的高太后,明明宋哲宗年纪已到可以亲政了,依然把持朝政不放,要是放到其他时候,就是武则天吕后慈禧这样的评价了,可是史书上对她大肆吹捧,甚至把宋哲宗亲政后压倒西夏的功劳归咎于高太后,称赞其为女中尧舜,要知道高太后根本对外毫无作为,宋哲宗亲政后才开始策划对夏战争,取得胜利后高太后都死六年了,就这样还能吹捧高太后,只能说宋朝党争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历史评价,所以宋哲宗这位北宋极有作为的皇帝都被抹黑和忽视了。
年份:元佑、邵生、傅园。
在位时间: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
信仰:玄门
谥号:贤德吴锐齐孝帝
元丰八年中期,宋神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无法处理和惩治朝政。赵的仆人被任命为皇太子,高太后暂听朝政。宗申透露,他同意。高皇后过着高贵的生活。她的曾祖父是宋初有名的高琼,母亲是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姑姑是仁宗曹皇后。她年轻的时候,高皇后和英宗住在宫里,曹皇后视她为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他们主持婚礼。事先说好“皇帝娶媳妇,皇后娶女儿。”这种与皇室的家族关系无疑有助于稳定高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宗在仁、英、神三朝建立后备军,英宗的溥仪风云,的熙丰变法等。她有着良好的政治记录。哲宗继续即位后,她抑郁的自身信用被摧毁,于是她极力将北宋的第一次复兴化为乌有。
生病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延安郡王赵丫鬟才9岁,而他的两个弟弟都还小。雍王赵昊36岁,曹王赵琪30岁。从名声、地位、身世来说,两人都有当皇帝的资格。事先,大臣蔡确、邢恕也有立二王之意。他们原以为高太后的侄儿高公华和高已经达到了目的。邢叔以赏花的名义请他们到自己的府邸,并告诉他们宗申的病已经没有救了。延安郡王年轻,王勇和王草很聪明,可以继承王位。高华吓了一跳,明显露出了自己的表现。这是邢叔有意奉承他们,和高一起离开邢府。邢恕见诡计难得逞,决定立赵仆,以夺策立之功,乘隙除去与相争的王珏。当蔡镇和王珏一起去宗申的时候,他问王珏对商场的对峙有什么看法。然而黑暗派了开封知府蔡京在暗中埋伏杀手,王爵只需说两句话就能杀死他。王珏,胆小怕事,以“三用宰相”闻名。蔡一问,王珏慢吞吞地答道:“皇上有个儿子。”言下之意是要建立赵的仆人。王珏这次主意很大,蔡实在不行,只好四处宣扬,说自己立了大功,却诬告高太后和王珏有废赵仆之意,给他死后带来大祸。
不仅朝鲜的大臣们另有打算,赵昊和赵志也对王储的选举极为关注。他们经常去皇宫探望宗申的病情。见到宗申后,赵昊径直去了高太后的办公室,试图找出或讨论些什么。上帝只能“看着”,仿佛察觉到了弟弟们的意图。当宗申病危时,赵昊甚至要求留在宗申身边治疗他的疾病。太后看出两位王子居心不良。作为预防措施,她下令人们关闭宫门,并停止两个国王的生活区的差异。事实上,她要求他们打破他们的动机。与此同时,加快了设立赵家仆库的措施,在暗处偷偷制作了一件10岁小孩穿的朝服,以备不时之需。
今年三月,大臣们来谒见时,高太后公开称赞赵王的仆人庄重的气质和聪明才智。自从宗申生病后,她一直在抄写佛教经文
哲宗即位时,只要他10岁,太后高泰就在朝鲜。高皇后在王朝结束后任命保守派官员司马光为宰相。“凡自宁以来,使政事便利者,应依序传世。”司马光上台后,肆无忌惮地无视新法,“听太皇太后的”。宋哲宗对此不满。
元佑八年,高泰驾崩,哲宗执掌朝政。哲宗上台后,对司马光评头论足,将苏轼、苏辙等老党员贬谪到岭南,然后重用张盾、曾布等维新派,规定王安石护甲、免役、青苗等法,从而减轻农民负担,扭转国家局面。次年改元朝为少圣,不再与西夏谈判。我们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求和。元三年正月十二日,傅病逝于汴京。
哲宗是北宋一位有成就的皇帝。不,新党和旧党之间的外部党争没有得到处理,而是在宋哲宗执政时代加剧了,其中一些导致了法院的动荡。
政治斗争在哲宗即位时,高太后多次透露自己天性安静,垂帘听政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丝毫没有放松权利。在高太后垂帘听政的年代,所有重大军务都是她和几位大臣说了算,年轻的哲宗在国家大事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认为哲宗年轻,一切都要靠高太后。在班里,哲宗的宝座和高太后是绝对对号入座的。大臣们总是称呼太后,背对着哲宗,不转身向哲宗报告。结果,哲宗在谈到他上台后挂的帘子时说,他在朝鲜只能看官员的臀部和背部。哲宗17岁那年,高太后本应回到朝廷,但她仍积极听政。在这一点上,大臣们还有点太后的前奏。如果有文告,他们一定要听太后的话,也不劝太多把帘子拉回来。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立场激怒了哲宗,哲宗对他们恨之入骨,这也是哲宗上台后极力贬低大臣的原因之一。
宋哲宗简介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为延安郡王。生于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1077年1月4日),神宗病危时立他为太子,元丰八年,神宗死,赵煦登基为皇帝,是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年仅24岁,葬永泰陵。
宋哲宗历史故事
宋哲宗(1076年?1100年)赵煦,汉族,宋神宗第六子。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元丰五年(1082)封延安郡王。八年,立为太子,同年三月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元祐八年(1093),太后去世,亲政。在位十五年(1085?1100),建元元佑、绍圣、元符。元符三年卒,年二十五。庙号哲宗,葬永泰陵。事见《宋史》卷一七、一八《哲宗纪》。
哲宗登基时,只有10岁,由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执政后,任用顽固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宋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感到不满。到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哲宗亲政后表明绍述,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接着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元符三年(1100年)1月病逝于汴京(今河南开封)。 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原因。
垂帘太后和影子皇帝
元丰八年二月,宋神宗病情日趋恶化,不能处理朝政。王赵佣为皇储,由皇太后高氏暂时听政,神宗表示同意。宋哲宗坐像高太后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英宗都住在宫中,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皇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这种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无疑有助于巩固高氏在宫中的地位。高太后经历了仁、英、神三朝中发生的仁宗立储、英宗濮议风波和神宗熙丰变法等事,政治经验很丰富,她在保证哲宗继承皇位一事上起了重大作用。
神宗生病时,他年龄最大的儿子延安郡王赵佣才10岁,而两个同母弟弟却年富力强,雍王赵颢36岁,曹王赵頵30岁,论声望、地位和出身,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有资格做皇帝。当时,大臣蔡确和邢恕也有策立二王之意,他们曾想通过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达到目的。邢恕以赏花为名将二人邀请到自己府中,对他们说神宗的病情已无回天之力,延安郡王年幼,雍王和曹王都很贤明,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高公绘大惊,明确表示,这是邢恕想陷害他们全家,急忙与高公纪一起离开邢府。蔡确和邢恕见阴谋难以得逞,便决定拥立赵佣,以夺策立之功,并趁机除掉与蔡确有矛盾的王珪。蔡确在与王珪同去探望神宗时,问王珪对立储之事有何看法,暗中却派开封知府蔡京率杀手埋伏在暗处,只要王珪稍有异议,就将他杀死。王珪胆小怕事,是出了名的?三旨宰相?(他上殿奏事称?取圣旨?,皇帝裁决后,他称?领圣旨?,传达旨意是?已得圣旨?)。见蔡确相问,王珪便慢吞吞地回答:?皇上有子。?言下之意是要立赵佣。王珪这一次却很有主张,蔡确无法,便只好四处张扬,说他自己有策立大功,却反诬高太后和王珪有废立赵佣之意,此事在后来给他招来大祸。 不仅朝中大臣另有打算,赵颢和赵頵也极为关注选立皇储一事。他们时常去皇宫探视神宗病情,看过神宗后,赵颢还径直去高太后处,试图探听或是谈论些什么。神宗只能?怒目视之?,似乎也察觉到弟弟们的意图。到了神宗弥留之际,赵颢甚至还请求留在神宗身边侍寝。高太后见两位亲王居心叵测,为防万一,便命人关闭宫门,禁止二王出入神宗寝宫,实际上是要他们断了念头。同时,加快了立赵佣为储的步伐,还暗中叫人秘密赶制了一件10岁孩童穿的黄袍,以备不时之需。
这年三月,在大臣们前来觐见时,高太后当众夸赞皇子赵佣性格稳重,聪明伶俐,自神宗病后便一直手抄佛经,为神宗祈福,颇是孝顺,还将赵佣所抄佛经传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齐声称贺,高太后立即命人抱出赵佣,宣读神宗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改名赵煦,皇储之争总算平静下来。数日后,神宗去世,皇太子赵煦即位,改元元祐。从此,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掌握大权达8年之久。
高太后被后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她在政治上却极为盲目和固执。神宗时代,高太后就是变法的主要反对者之一,她曾与仁宗曹皇后一起在神宗面前哭诉王安石新法败坏0家法,害苦天下百姓。高太后垂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回反对变法最坚决的司马光。司马光在神宗变法时隐居洛阳达15年之久,百姓都知道他日后可能复出,称他为?司马相公?,而许多赋闲在家的反变法-也很钦佩他,这些人是司马光执政后更化的主要力量。司马光被召回朝廷后,立即打出?以母改子?的旗号(以神宗母高太后的名义来变更神宗朝的政治措施),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司马光废除新法之彻底,不能不说他带进了自己10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个人情绪的影响。然而,高太后却不仅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反对派-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又将支持变法的-吕惠卿、章惇和蔡确等人逐出朝廷,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高太后在哲宗即位时,一再表示她性本好静,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但她却丝毫不放松手中的权力。在高太后垂帘时期,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哲宗年幼,凡事都取决于高太后。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也不转身向哲宗禀报,以致哲宗亲政后在谈及垂帘时说,他只能看朝中-的臀部和背部。到了哲宗17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哲宗,哲宗心中很是怨恨他们,这也是哲宗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哲宗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哲宗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担任哲宗的侍读大臣,想通过教育使哲宗成为一个恪守0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尤其是让哲宗仰慕宋仁宗,而不是锐意进取的宋神宗,因为仁宗创下了为士大夫津津乐道的清平盛世。 此外,高太后在生活上对哲宗的管教也很严格。为避免哲宗耽于女色,高太后派了20个年长的宫嫔照顾他的起居,又常令哲宗晚上在自己榻前0中就寝,相当于限制了他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民间却传出宫中寻找乳母之事。大臣刘安世得知后大惊,哲宗此时才14岁,后宫竟然寻找乳母,是否是皇帝沉溺声色?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哲宗自重。另一大臣范祖禹直接上疏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高太后对外解释说,是神宗遗留下的几个小公主年幼,需要乳母照顾,但私下却将哲宗身边的宫女一一唤去审问。哲宗后来回忆说那些宫女们个个红肿着眼,脸色惨白,他心里很害怕,后来才知道是刘、范暗中告了状,而自己却浑然不知。高太后的这些做法虽然目的是为了照顾和保护哲宗,但却使得哲宗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
更让哲宗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妃也过于严格,甚至是苛刻。或许是她有着某种隐忧,担心哲宗母子联合起来,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妃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其生父早逝,她随母亲改嫁后,却为继父不喜,只得在亲戚家长大。-妃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哲宗、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才封为德妃。-妃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元丰八年十一月,-妃护送神宗的灵柩前往永裕陵,途经永安。当时,大臣韩绛任河南知府,亲自往永安迎接灵柩。-妃走在后面,韩绛也去迎接。高太后知道了此事,竟勃然大怒:?韩某乃先朝大臣,你怎能受他的大礼吓得-妃淌着眼泪谢罪。哲宗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妃却不能母以子贵,只被尊为太妃,也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在如何对待朱太妃问题上,朝廷中曾有不少意见。有人想趁机拍高太后马屁,欲降低皇帝生母的等级,以凸显垂帘的太皇太后。有人想着将来终究是哲宗掌权,主张尊崇朱太妃,以显示天子的孝道。但高太后却另有打算,想压制一下朱太妃,直到元祐三年秋天,才允许朱太妃的舆盖、仪卫、服冠可与皇后相同。哲宗亲政后,立即下令母亲的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从哲宗生母的待遇问题上,可以看出其间夹杂着复杂的政治斗争背景。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们所做的一切,对于哲宗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哲宗早慧,八九岁时便能背诵7卷《论语》,字也写得很漂亮,颇得父亲神宗的喜爱。元丰七年三月,神宗在宫中宴请群臣,时年9岁的赵佣随同。赵佣虽然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场面,但却表现得极为得体,得到父亲的夸赞。哲宗即位后,辽朝派使者来参加神宗的吊唁活动,宰相蔡确因两国服饰不同,怕年幼的哲宗害怕,便反复给哲宗讲契丹人的衣着礼仪。哲宗先是沉默不语,待蔡确絮絮叨叨讲完,忽然正色问道:?辽朝使者是人吗蔡确一愣:?当然是人,但是夷狄。?哲宗道:?既是人,怕他做甚言辞极锋锐,蔡确无言以对,惶恐退下。
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每次大臣向哲宗和高太后奏报时,哲宗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哲宗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哲宗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弦外之音就是自己无非是一个摆设而已。哲宗常使用一个旧桌子,高太后令人换掉,但哲宗又派人搬了回来。高太后问为何,哲宗答:?是爹爹(神宗)用过的。?高太后心中大惊,知道他将来必会对自己的措施不满。大臣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哲宗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子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改元绍圣,大力打击元祐大臣,甚至在章惇等人挑拨下,直指高太后?老0擅国?,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也许在最初,哲宗对父亲神宗的理解只是出于崇敬,但元祐时期被冷落和忽视的经历加剧了他对元祐政治的不满,便极力推崇神宗。可见,在哲宗的政治抱负中,有着浓厚的个人感情因素,使得他的人生多了些悲剧色彩,也使得朝野上下的分野益发清晰。
政治漩涡中的新旧党
哲宗朝,无论是元祐时期,还是哲宗亲政后,最活跃的似乎都是朝中的大臣们。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哲宗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新党)与反对变法的大臣(旧党)都无可避免地卷入激烈的党争,成为其中的主角,也就演出一幕幕令人叹息的悲剧。 在高太后垂帘的8年中,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旧党刘挚、王岩叟、朱光庭等人甚至竭力搜寻新党章惇、蔡确的传闻轶事,任意加以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车盖亭诗案。
蔡确,字持正,泉州晋江人。神宗变法时,王安石见蔡确颇有些才能,便推荐他做三班院主簿。但蔡确长于见风使舵和阴谋诡计,当他见到神宗有疏远王安石之意时,竟不顾知遇之恩,-参劾王安石。蔡确为了谋取高官,制造了多起冤狱。他自知制诰升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均靠制造冤狱夺别人官位后得到。很多大臣都看不起他,而蔡确却自以为本事了得。神宗病危时,蔡确与邢恕欲立神宗同母弟雍王颢和曹王頵不成,反过来诬陷高太后和王珪有废哲宗之意,自谓有策立功。 高太后垂帘后,新党势力被排挤,蔡确也被贬出朝廷。元祐元年,蔡确罢相,出知陈州。次年,蔡确再贬安州。在安州游车盖亭时,蔡确写下了《夏日游车盖亭》十首绝句,诗被与蔡确有过节的吴处厚所得。吴处厚曾在蔡确手下为官,希望他推荐自己,但被蔡确拒绝了,由此怨恨不已。终于,吴处厚等来了报复的机会,他将蔡确的诗上呈朝廷,说其中?内五篇皆涉讥讪,而二篇讥讪尤甚,上及君亲?。诗中有?矫矫名臣郝甑山,忠言直节上元间?之句。郝甑山,安州人,唐高宗时的忠直之士。唐高宗曾想让位给皇后武则天,郝甑山上奏反对。吴处厚曲解诗意,说此处是将高太后比做武则天。而旧党梁焘、朱光庭和刘安世等人立即加以发挥,肆意攻击,并以?邢恕极论蔡确有策立(哲宗)功,真社稷臣?的言论相-,高太后怒不可遏,将蔡确贬到新州。吕大防和刘挚曾以蔡确母亲年老,岭南路远,主张改迁他处,高太后却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在当时,被贬往岭南,实际上如同被判了死刑。苏轼曾有诗云:?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这是当时岭南实际情况的真实写照。蔡确被贬时,范纯仁对吕大防说:?岭南之路长满荆棘七八十年矣,今日重开,日后我们难免有此下场。?他还请哲宗向高太后求情,但哲宗依旧以沉默相抗议。哲宗亲政后便把大批元祐大臣贬至岭南,印证了范纯仁当日的忧虑。
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旧党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整个新党集团进行一次次斩草除根式的清算。在蔡确被贬新州时,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0?。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司马光的.同僚及追随者们在高太后的支持下,欲给新党以毁灭性的打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 但是,随着高太后的衰老和哲宗的成长,不仅旧党成员,连高太后也感到山雨欲来、新党复起的政治气氛。元祐八年八月,高太后垂危时,她告诫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老身殁后,必多有调戏官家者,宜勿听之,公等宜早求退,令官家别用一番人。?实际上是已经预感到哲宗准备起用一批新人,要他们提前准备,尽早退出朝廷,以保全身家性命。后来事实证明,哲宗亲政后,凡是高太后垂帘时-新党和罢免新法的-几乎无一人幸免于报复。 哲宗亲政后,召回章惇、蔡卞、黄履和张商英等人。章惇等人曾是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但在经历了元祐时期旧党的残酷倾轧后,他们的政治性格在党同伐异过程中遭到严重扭曲。当他们复出时,他们与亲政的哲宗一样,都有着强烈的报复心理,而章惇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他博学善文,考进士时,其名次在侄子章衡之下,深以为耻,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居然再次参考。一次,章惇与苏轼外出游玩,走到一个深潭边,见潭下临万仞绝壁,有根木头横在上面。章惇请苏轼到绝壁上去题字,苏轼见绝壁下深不见底,当即摇头,连说不敢。章惇却从容地吊下绳索攀着树下去,在壁上大书:?苏轼章惇来。?上来后竟然是面不改色,神采依旧。苏轼拍拍他的肩膀说:?君他日必能杀人。?章惇问为什么,苏轼说:?能自判命者,能杀人也。?章惇听罢,哈哈大笑。
熙宁初,章惇得王安石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高太后和司马光废除新法,章惇与他们的冲突就越来越激烈,甚至还与司马光在高太后帘前争论,言辞极为尖锐。高太后大怒,刘挚、朱光庭和王岩叟等人趁机上奏指责章惇,章惇被贬出朝廷。 章惇返回朝廷后,不忘刘挚和王岩叟等人对新党的攻击,变本加厉地对他们进行报复。绍圣元年(1094),章惇在哲宗的支持下,将旧党的主要人物吕大防、刘挚、苏轼、梁焘等人贬到岭南。章惇还利用哲宗不满当年刘安世和范祖禹谏宫中寻找乳母一事,将两人也贬到岭南。绍圣四年,章惇等人频频上奏,哲宗又开始对元祐大臣进行新一轮的打击。已故的司马光和吕公著等人均被追贬和削夺恩封,哲宗甚至还要掘两人坟墓,由于大臣以?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相谏才作罢,但两人后代都被牵连遭贬。仍在世的元祐大臣,均被贬出朝廷,后来几乎都相继到了岭南。
章惇对旧党还采取了一个极严厉的措施,即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也就是把元丰八年四月以后所有攻击新党和新法的章、疏都予以排比分类,再给上章、疏的人依次定罪,此活动一直到哲宗去世时仍在进行。此外,章惇在贬逐元祐党人时,还以被贬者的姓名来定贬所。苏轼贬儋州,是因为苏轼字子瞻,?瞻?类似?儋?。刘挚贬新州,因为?新?字音近似刘挚字莘老之?莘?。黄庭坚贬宜州,因为?宜?字似其字鲁直之?直?字。而刘安世贬逐时,有人说刘安世曾算过命,说他命极好,章惇就在昭州上一指,说:?刘某命好,让他去昭州试试。?竟将人的生死视为儿戏,不幸为苏轼所言中。
新党对旧党的报复性打击与哲宗的鼎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哲宗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绍圣初,逢郊祀大礼,朝廷要颁布大赦诏令,通常连死囚都免去死刑。有大臣请示哲宗,可否赦免贬谪的旧党-,哲宗回答得极为干脆,说决不可以。绍圣四年(1097),有人建议让谪居岭南的刘挚等人?稍徙善地?,以?感召和气?,哲宗却说:?刘挚等安可徙!?连在岭南附近做些调动也不允许。而对于王岩叟,哲宗指责他当初贬蔡确时,实际上是将矛头对准自己,用心极险恶,也就更加痛恨他。哲宗的这些言行相当于宣判了旧党人政治上的死刑,至少在哲宗统治时期,他们永无翻身之日。
皇后孟氏
公元1092年,哲宗十七岁太皇太后高氏和向太后,选出了端庄娴雅的孟氏为皇后。 哲宗专宠容貌俏丽的刘婕妤,刘婕妤恃宠成骄,经常冒犯皇后。 皇后的福庆公主病重,孟皇后的姐姐懂医道,前来医治,便将道家符水拿来,替公主治病。皇后见了,立即禁止。一天,皇后主动把这事告诉了哲宗,哲宗也不介意,刘婕妤抓住这件事不放说孟皇后搞符咒厌魅。过了些天,刘婕妤又巧立名目和哲宗说:?皇后搬神弄鬼。?哲宗一听立派内侍押班梁从政等人审查。他们逮捕宦官、宫女三十余人,严刑拷打,而后又伪造供词,哲宗以皇后?旁惑邪言,阴挟媚道?废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 刘婕妤斗败了孟皇后,进升为贤妃。三年后,生了皇子,立为皇后。不久,皇子和哲宗先后死去。 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帘听政,迎回孟氏,尊为"元祐皇后".向太后死后,刘皇后逼徽宗下诏废去孟后。公元1102年,孟皇后重回瑶华宫,瑶华宫失火,她移居延宁宫,延宁宫又毁于火,她只得住进弟弟孟忠厚家。 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汴京。将微、钦二帝和六宫有号位者尽被掳北上。孟皇后因住在民居,竟免于难。公元1127年赵构在南京(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高宗尊孟氏为?元祐太后?。为了避其祖父孟元之讳,改称?隆佑太后?。高宗不敢抗金,从南京逃到扬州,又逃到镇江,最后跑到临安(杭州)。 公元1129年三月,护卫统制苗傅、刘正彦发动政变,拥立三岁的皇太子赵囗(fu敷)为帝,企图让孟太后听政,被孟太后拒绝。不久,韩世忠、张浚等平息兵变。 公元1135年春,孟太后患了风疾。死于越州行宫,终年五十九岁。谥号?昭慈圣献皇太后?,葬于宋六陵。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30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后世如何评价赵顼关于他有哪些轶事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