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中国古代皇帝中著名的有道明君。自唐朝覆灭之后,中原陷入分崩离析、连年混战的五代十国时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火绵延不绝,给天下百姓造成深重苦难。英雄的赵匡胤应运而生,“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先后灭掉各地的军阀和割据势力,山河大地重归一统。
赵匡胤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干了终结了五代乱世,同时一手缔造了繁荣昌盛的宋朝。遗憾的是,赵匡胤的宋朝与其他大一统王朝迥然有别,不仅疆域面积远不如汉朝唐朝,而且还有个根深蒂固的顽疾:富而不强,发达的经济与孱弱的军队实力不成比例。
其他王朝虽然也一样要遵循从开创到鼎盛、从鼎盛到衰亡的过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在王朝开创之初的几十年内,往往都是极盛时期,军队四处征伐,打得边境敌国苦不堪言,尽显天朝大国雄风。
而宋朝则不然,开国后不久,宋太宗赵光义就在与辽国进行的北伐战争中两度大败,输得直不起腰。宋朝建立44年后的景德年间,宋真宗在位期间,北宋对外战争再度遭遇一次重大挫败:澶州之战,这次失败使得北宋被迫向辽国低头,并开以岁币换和平之先河。
公元1004年,辽国铁骑大举南下,迅速突破北宋北部边防前线,一路势如破竹,迅猛南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澶州也是北宋首都汴梁北部的最后一道防线,宋朝形势危如累卵。危急时刻,丞相寇准力挽狂澜,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抵达澶州。
宋辽两国在澶州城下大战一场,宋军虽然勉强抵挡住了辽军进攻,但却也仅此而已,既不能击退辽国,更别提围歼辽军。宋真宗最终被迫同辽国订立澶渊之盟,堂堂大宋,从此开始向辽国每年交纳岁币绢20万匹,银10万两,成为宋朝历史上饱含屈辱的事件。
令人迷惑的是,澶渊之盟订立时,杨家将就在宋朝军中,他们以骁勇善战著称,面对国家危难之时,他们为什么不出手阻止,击退辽军?
此时,金刀杨令公已经战死多年,杨家将的领军人物是杨六郎,也就是杨令公之子杨延昭,也是杨家将第二代核心骨干。杨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喜读兵书,喜好习武,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在军中长大,胆大心细,作战勇猛。杨令公对他非常喜爱,夸赞他“此儿类我”,认为几个儿子中他最像自己。
澶渊之战发生时,杨延昭正在河北保州,担任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正处于抵御辽军入侵的河北前线。但辽国军队进攻时采取了大胆的“蛙跳式战术”,他们一反常态,舍弃保州、莫州等边防重镇弃而不攻,来了个“黑虎偷心”,一路南下直扑汴梁,结果杨延昭所在的北疆防御体系压根没派上用场。
杨延昭不愧一代名将,他审时度势,立即看到了敌军破绽,他向宋真宗上书:“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
他的看法非常有见地,辽国敢于采用这种“掏心战术”,孤军深入宋朝境内千余里,纯粹是一种极大的军事冒险行为。杨延昭建议,宋真宗应该下旨调集重兵,扼守北部重镇,切断辽国退路,来一个关门打狗,全歼辽军,甚至有极大希望反攻辽国,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
但宋真宗此时已经完全被辽国的兵威气势震慑住,根本没有胆量和底气和辽军硬干,一心只想息事宁人,拒绝了杨延昭的建议。杨延昭无奈之下,采取了第二方案:围魏救赵,他带领一路人马,乘辽国的国内兵力空虚,攻入辽国境内,攻破辽国重镇古城,“俘馘甚众”。他想以此吸引辽军回援,但因为他一路人马影响力有限,并未能取得太大效果。
可见,澶渊之战中,杨家将不但出手了,而且提出了完美的作战方案。虽然杨延昭没能在此战中发挥太大作用,但可以看出,杨家将的忠心和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只是由于宋真宗太窝囊,前怕狼后怕虎,处处掣肘,使得杨家将有力使不上。由此可见,宋朝武力孱弱,不是武将没用,根源在于皇帝无能,放着杨家将这样的猛人却不会用、不敢用,令人痛心。
真实的宋朝“杨家将” 说是宋朝有一金刀令公杨业,又称杨继业,有七个儿子。第六子为杨六郎,名杨延昭。六郎生子名文广,文广之子为宗保,宗保的儿子叫怀玉。“杨家将”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全家忠勇报国的精神感天动地。但历史上真有”杨家将”的史实吗?据正史记载:史记载,北宋确有杨继业与潘美二人,但民间所传之杨业与潘美(小说将其改为潘仁美)的各种恩恩怨怨却都是编造的。杨业(继业)与潘美并无仇恨.在陈家谷强逼杨业进军,后又撤走接应部队的人是王一。宋史云,王一系名门之后,虽有战功,但“性刚愎”,“以语激杨业,业力战,陷于阵,一坐除名,配隶金州”。在演义之中坏透顶的潘仁美(潘美)并没有那么坏,他并没有象演义、小说中那样按兵不动,射杀杨七郎。他在陈家谷战役中的过错,主要是误信了王一的一面之词。宋太宗赵光义在事后追究处理责任人时,仅把潘美降三级。对负有主要责任的王一“除名,隶金州”。关于杨业七子之说以往的小说,影视都称杨业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郎、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一直跟父征战,在陈家谷一战中阵亡。其余,延郎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同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同为殿直官。他们一生均善终,无一人流落外邦,或死于奸臣之手。杨六郎应该是杨大郎,杨宗保应该是杨文广。在“杨家将”的传记中,最有名的就是杨业、杨六郎和杨宗保,但六郎及宗保与历史原貌也有差距。杨六郎(杨大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不是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他死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5年)宋史上说他,“智能善战,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 杨宗保应为杨文广。宋史记载,文广系杨延昭之子。“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官。”曾被范仲淹收为部下,后跟狄青南征,最后官至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所谓的“杨门女将”,正史中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宋史杨业传中只收录杨业及其子延昭等七人,和其孙文广一人,无一字提及杨门妇女。而且专收妇女的北宋“烈女传”中有四十名奇女子也没有一人出之杨门。可见小说演义与真实的史实有相当的差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9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侯祠在哪里和诸葛亮的陵墓有何关系
下一篇: 年羹尧手握大军,为何却不敢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