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沈光简介,隋朝将领,为隋炀帝报仇而被司马德戡射杀

众妙之门 2023-07-07 17:27:09

沈光简介,隋朝将领,为隋炀帝报仇而被司马德戡射杀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享国三十七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这一时期杰出将领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沈光(591年—618年),字总持,吴兴人 ,隋朝将领。沈光少时骁勇敏捷,善于赛马,为天下第一。

大业年间,应召参军讨伐高丽,因作战勇猛,得的隋炀帝赏识,当即任命他为朝请大夫,赏赐宝刀、良马,常把他带在身边,关系亲密。不久任折冲郎将,受到的封赏、待遇很是厚重,同僚中无人能与他相比。

沈光自认为受到皇恩深重,总想竭尽臣节。义宁二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杀害,沈光暗中收罗义勇之士,准备为隋炀帝报仇,便与麦孟才、钱杰等人图谋铲除宇文化及,因事情败露,宇文化及大惊连夜逃走,留下司马德戡等逮捕麦孟才。沈光听到营内喧哗,知事情败露,来不及披甲,就袭击宇文化及营帐,空无所获。恰遇司马德戡军冲入,沈光四面受敌,大喊突围,斩首几十人,叛军纷纷败逃。司马德戡又派骑兵持箭从侧面射击,沈光身上没有甲胄,于是阵亡,时年二十八岁。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沈光的父亲沈君道,是陈朝吏部侍郎。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亡陈朝后,沈君道移居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的太子杨勇引荐他担任学士。后来沈君道担任汉王杨谅的府掾。仁寿四年(604年),因杨谅谋反失败,沈君道受到牵连被除名为民。

收财养父

沈光年轻时骁勇敏捷,善于赛马,为天下第一。沈光有书记的才能,善于言辞,常常想着建立功名,不拘小节。刚搬到长安时,沈光家中非常贫穷,他的父亲和兄长都以替人抄书为业。只有沈光放荡不羁,结交豪侠之人,为当时长安城中的浪荡子弟所拥戴和依附。很多人都曾送给他财物,沈光因此能够赡养父母,时常有美食和华丽的服饰,不至于穷困潦倒。

炀帝厚待

大业年间(605年—618年),隋炀帝杨广征召天下骁勇善战之人讨伐高丽,沈光也报名参加。同时报名的有几万人,都比不上沈光。沈光要去隋炀帝所在的地方朝见,一百多人骑马送他到灞上。沈光洒酒于地立下誓言说:“这次出行,如果不能建立功名,我就死在高丽,不再与各位相见。”沈光跟随隋炀帝攻打高丽时,用冲梯攻击城池,冲梯长达十五丈,沈光爬至顶端,在城墙边与敌人交战,短兵相接,杀死十几个人。敌兵将他打落城墙,还没有掉到地上,正好碰到冲梯上垂下的绳索,沈光抓住绳索又爬了上去。隋炀帝看到后,对他的豪壮感到惊异,并召他前来朝见,见面之后对他非常喜欢。当天就任命他为朝请大夫,赏赐宝刀、良马,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关系逐渐亲密。没过多久,隋炀帝让沈光担任折冲郎将,封赏待遇都很厚重。隋炀帝常常把正在吃的食物和身上穿的衣服赏赐给他,同僚中没有人能与他相比。

复仇阵亡

沈光认为自己得到皇恩深重,总想着竭尽臣节。义宁二年(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沈光就暗中收罗义勇之士,准备为隋炀帝报仇。先前,隋炀帝宠爱官奴,把他们命名为给使,宇文化及认为沈光骁勇,准备任用他,命令他统领给使,驻扎在宫内。当时麦孟才、钱杰等人图谋铲除宇文化及,便对沈光说:“我们都深受国恩,不能为社稷而死,这是古人引以为耻的。现在又低头侍奉仇敌,受他的驱使,颜面无存,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我们一定要杀掉他,死而无憾。你是义士,能跟我们一起吗?”沈光泪湿衣襟,说:“这都寄望于将军。我统领给使数百人,都受先帝恩遇,如今身在宇文化及内营。以此来复仇,如同老鹰抓小鸡。万世之功,在此一举,希望将军努力而行。”麦孟才担任将军,统领江淮士兵数千人,准备在军营将要出发时,早上起来袭击宇文化及。沈光因说漏嘴,遭到陈谦的告发。宇文化及大惊失色地说:“麦孟才是麦铁杖的儿子,还有沈光,都是勇不可当的人,必须避其锋芒。”于是连夜与腹心之人逃出营外,留下人来告诉司马德戡等人,派遣统领兵马,逮捕麦孟才。沈光听到营内喧哗,知道事情败露,来不及披甲,就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帐,空无所获。正碰上舍人元敏,斥责之后便把他杀了。遇上司马德戡的士兵冲入,四面围合。沈光大喊突围,给使一起奋力,斩首几十人,叛军纷纷败逃。司马德戡又派遣骑兵,拿着弓箭,从侧面射击。沈光身上没有甲胄,于是阵亡。麾下几百人都战死,没有一人投降。沈光死时年仅二十八岁。壮士听说后,没有不为他流泪的。

隋炀帝治理西域,三征高丽,为何却成为隋朝灭亡的致命伤?

《剑桥中国隋唐史》如此评价隋炀帝:“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历史上的杨广确实被极端妖魔化了,不仅弑父篡位,夺嫡杀兄,奸母诛弟,甚至“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事实上,杨广不仅“美姿仪”,“少敏慧”,而且颇具军事才能和政治铁腕。他的父亲杨坚是隋朝开国皇帝,母亲独孤皇后则是北周名将孤独信的女儿,堪称血统高贵。开皇年间,年仅13岁的杨广受封晋王,统帅并州兵马。公元589年,20岁的杨广拜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驰马援弓风驰电掣,率50万大军,突破长江天堑,一举灭陈,统一中国。他对南朝百姓“秋毫无犯”,“天下皆称广以为贤”。《隋书》更称赞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着声绩”。

这位皇帝还是个天才诗人,其名作《饮马长城窟》:“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今天读来还辉煌壮丽、气吞山河。正如《剑桥中国隋唐史》所言:“隋炀帝毕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鉴赏家、一位有成就的诗人和独具风格的散文家。”睿智的杨广还曾首创科举。《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宫门口看见新科进士级行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其实,隋炀帝才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首创者。大业三年,炀帝下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应该说,这“十种”人才的选拔标准,比后世的八股取士高明许多。

然而,颇具才干的杨广却在执政14年后亡国,使隋朝成为著名的短命王朝。后代学者往往将隋亡归因于征高丽、修运河,甚至归咎于杨广本人锦帆珠翠、大修宫苑的高消费。其实,百姓对封建天子的消费水平,本身就有相当容忍度。乾隆下江南,奢华消费只能更甚,却不曾引起民变蜂起国家动荡。历史学家的分析,也许都是隋亡的理由,但还有一个幽暗的历史角落需要照亮,那就是隋炀帝对官场贪腐近乎过度的包容宽纵。这种对腐败的宽容,令朝廷贪腐肆无忌惮、嚣张霸道,成为人神共愤、恶性扩张的社会毒瘤。

杨广最信任的宇文化及,就是个奢靡贪腐的“官二代”。他“不循法度,好乘肥挟弹,驰骛道中,长安谓之轻薄公子”。尽管贪污受贿被多次举报揭发,都靠杨广保护从轻发落。坚信自己“有后台”、“根子硬”的宇文化及,从此更加贪婪,见民间美女珍玩便强行抢夺。隋大业初年,刚刚即位的隋炀帝驾临北方边境榆林,陪驾的宇文化及竟违背禁令与敌国突厥经商,谋取暴利。这种“跨国”贪腐,终于激怒了杨广,判宇文化及死刑。但这位贪官已被剥衣解发押赴刑场时,杨广又心软了,再次赦免宇文化及,将他“捞”了出来。

杨广为何对贪官如此心慈手软呢?也许由于长期与兄长杨勇夺嫡,他太过看重官场力量,认为只要得到百官拥戴,满足朝中官员的要求,让他们心花怒放,就能收天下于股掌之上。他明白,宇文家族官场人脉极广,宽容宇文化及,就等于打通了官场的任督二脉;而皇帝亲自赦免的贪官,也会从此结草衔环感念圣恩,成为忠心不二的嫡系;再者,连宇文化及这样的大贪官都能免罪,朝中贪腐官员自可放心大胆,一心一意地效忠于自己。这样一举三得,是何等高明的权谋之道驾驭之术!于是,宇文化及不仅咸鱼翻生、绝地逢生,而且被再度起用为重臣。

隋炀帝爱面子。这个小小的缺点不仅拖垮了大隋王朝,而且还要了自己的小命儿。

公元610年,也就是隋炀帝西巡后的第二年,西域27个小国的国君相约到东都洛阳朝拜隋炀帝。隋炀帝西巡时,曾经吹嘘大隋帝国的富饶。可是,真正的大隋王朝并没有自己说的那么好。隋炀帝爱面子,他决定在西域各国面前炫耀一下。于是文艺演出、招待、服饰极尽奢华。据说,当时东都和西都的丝绸一夜间全部被政府买空了。

西域诸国国君和随从无论走到哪里,看到的都是身穿丝绸衣服的人,听到的都是美妙的音乐,吃到的全是免费的美食美酒。西域人感叹道:大隋王朝真的是很富有呀……

讲面子讲上了瘾。隋炀帝接着又进行了南巡、北巡,耗资一次比一次大,排场一次比一次大。

以大业元年为例(即杨广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当年正月,隋炀帝听说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多奇宝,遂派数万军队前去攻打;二月,宫中陈列金宝、器物、锦彩、车马等,大赏群臣;三月,下令兴建东都洛阳,每月役夫上百万人大造宫殿;同月,又下令征集百万民工,开挖运河;整个工程前后共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605),在北方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同年,又疏通扩大了山阳邗沟,这条宽四十步的运河的修成,仅用了半年时间;大业四年(608),开凿了永济渠,这条河流是通济渠向北的延伸,主要利用沁水的河道,南接黄河,北通涿郡;大业六年(610)又在长江以南开了一条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穿过太湖流域,直达钱塘江边的余杭(今浙江杭州)。整条大运河的开通,前后只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它沟通了海河、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五大水系,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华北平原,南达太湖流域,长达千里。

这样巨大的工程,在古代科学技术并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是很难想象能够快速完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隋炀帝要开凿这条大运河?  多数人认为,隋炀帝开通运河的直接目的是想去巡游他向往已久的江都风光,附带的目的是加强对不久前征服的东南地区的控制和转输该地富庶的物资以增强中央政权的力量。运河开通以后,首先就是供炀帝荒淫奢靡的巡游。

持这种看法的人指出炀帝不但喜欢扬州这个雄藩大郡,而且嗜好扬州的春江花月。他的《春江花月夜》诗说:“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写出了扬州临江的秀丽风光。有人认为唐代诗人张若虚著名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就是受了他的影响。炀帝另有《江都宫乐歌》、《泛龙舟》、《幸江都作》、《迷楼歌》等诗篇,都是他留恋江都、欣羡江都的作品。

  持这种观点者都比较强调隋炀帝一贯奢侈的生活作风。因为开凿这条大运河动用了全国大量的劳动力,是当时隋朝徭役繁重的主要因素,其间甚至出现男丁不够,以妇女充数的现象。史书上也用“力竭转输,身填沟壑”这样严重的词语来形容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而且,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先后三次巡幸江都,每一次都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

隋炀帝是个坐不住的人。大兴土木的同时,他还时不时地四出巡游,每次排场都大得惊人,劳民伤财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譬如第一次南巡,隋炀帝乘坐的龙舟上下四层,高四十五尺,宽五十尺,长达二百尺,里面镶金嵌银,装饰得富丽堂皇。其余人等如皇后、嫔妃、大臣们也各有各船,以至随行船只千艘不止,前后绵延百里之远。为保安全,船队所经之地还派有大量骑兵随行护送,所过州县不仅要整修道路,还要供应最精美的食物,吃不完的就地掩埋。如此,路过的州县可就倒了大霉了,“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为讨好隋炀帝,地方官吏们拼命搜刮百姓,无尽的民间财富就这样被大肆糟蹋。

巡游、营造、河工的奢靡与劳民伤财还在其次,隋炀帝最大的失招在于征伐高丽,而且一败再败,再败再战。高丽是当时东北方最强的邻国,隋文帝时曾派兵讨伐,失败后便不再用兵。隋炀帝就不一样了,他赌气式地连续用兵三次,结果惹得民怨沸腾,国力耗尽。为逃避劳役和兵役,很多青壮年男性故意将自己的手脚弄残,称为“福手”福足”。到最后,男丁不够数,就连妇女也要征用。

“我儿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无休止的征调、兵役和徭役负担不仅将隋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也把隋炀帝自己推上了死地。等到隋朝末年,“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鞠为茂草”,百姓“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各地民众纷纷揭竿而起,义军一呼百应,就连被隋炀帝视为中坚支持力量的关陇贵族集团也都纷纷独立,隋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的绝境。

大业十三年(618年),在各地义军、关陇贵族群雄并起的情况下,隋炀帝控制的地区只剩下东都洛阳数个孤城。这时,仍在巡游江都的隋炀帝北返无望,坐困愁城。在亡国亡身的恐惧之中,隋炀帝成天以酒浇愁,得过且过。萧皇后劝他振作,他却醉眼迷离地说:“痛痛快快地喝酒吧,何必自寻烦恼。不管怎样,朕不失为长城公,卿亦不失为沈后。”

“长城公”即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降隋后所获的封号,沈后为陈后主之皇后。显然,此时的隋炀帝也知道自己去日无多了。某日,隋炀帝揽镜自伤:“好头颅,谁当斫之?”萧皇后惊问何以言此,他却不以为意地说:“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

此前,李密瓦岗军做《讨隋炀帝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隋炀帝俨然成为千夫所指、人人切齿的独夫民贼。由于各地义军断绝了北返之路,江都储存的粮食也日渐吃完,来自关陇的护驾亲兵们人人自危,不时有兵将逃亡,而隋炀帝又屡加诛戮,最终引发了当年三月的血腥政变。

政变的主谋不是别人,正是隋炀帝宠臣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智及、宇文化及和禁卫军首领司马德戡。为赢得禁卫军的支持,他们几个人先散布谣言,称隋炀帝正酿造毒酒,以杀光那些企图叛乱的亲兵而重用南方兵士,以绝北返之望。禁卫军听后大为惊骇,之后互相转告,决心豁出去造反。政变当日,禁卫军内引外联,隋炀帝未经抵抗即沦为阶下之囚。

被抓后,隋炀帝苦着脸问:“我有何罪,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叛将马文举听后厉声训斥道:“陛下违弃宗庙,四处巡游不息,对外频加征讨,在内奢侈荒淫,万千丁壮死于刀刃,老弱妇女填于沟壑,四方百姓无以为生,盗贼蜂起,还重用那些逢迎拍马之徒,文过饰非,忠以谏死,还敢说自己无罪吗?”

隋炀帝被驳得哑口无言,只好叹气说:“是,我对不起天下百姓,但你们这些人跟着我享尽荣华富贵,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呢?试问今日之事,以谁为首?”司马德戡哼了一声,应声道:“陛下多行不义,普天同怨,反对你的何止一人?如今天下大乱,陛下欲归无路,臣等亦求生无门。唯愿借陛下之首以谢天下。”

紧张的气氛之下,隋炀帝的小儿子、十三岁的赵王杨杲被吓得号啕大哭,叛兵嫌恶之余,将之一刀砍死,鲜血溅了隋炀帝一身。此情此景,隋炀帝自知难免一死,只得对叛将们说:“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加以锋刃,取毒酒来吧!”众将不许。隋炀帝无奈,只好解下佩戴的白色丝巾交给叛兵,将自己绞死了事。不过,不愿做隋炀帝殉葬品的宇文化及等人也没有好下场,其部在北返山东时被河北义军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及两子均被斩首。

据历史记载,隋炀帝被杀后,“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殡於西院流珠堂内”。之后,萧后带幼孙及皇室诸女随宇文化及部北上,不久又被窦建德俘获。不知什么原因,窦建德并未将其杀死,而是由义成公主迎至东突厥。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被唐军所灭,萧后等回归长安,得以善终。

宇文化及引军北上后,隋朝旧臣、江都太守陈棱不忘旧主,他集众缟素,备仪卫,将隋炀帝改葬于江都城西的吴公台下。贞观五年(631年),隋炀帝之墓再次移葬于雷塘。唐代诗人罗隐曾吟诗惋叹:“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这首诗名《炀帝陵》,“雷塘数亩田”即指隋炀帝墓。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于长安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其与炀帝合葬扬州,谥曰愍。

民间传说,隋炀帝因作恶多端,他葬在哪里,雷就轰到哪里,其墓日后也就渐渐荒芜。宋代以后,雷塘一带被洪水多次淹没,只剩下一堆孤冢勉强可以辨认。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曾任浙江巡抚的学者阮元在雷塘寻出隋炀帝墓葬,之后亲为立石并请扬州知府伊秉授书“隋炀帝陵”四个大字于其上。

由于时代久远,阮元发现的墓葬遗址未必是隋炀帝真墓所在,这次在司徒村曹庄发现的古墓,倒可能是隋炀帝与萧皇后的合葬之地。考古专家的鉴定结果出来后,很多人也认为,此墓葬规模如此之小,远达不到帝陵所应有的规模和气势,更不符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个性。这种质疑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话说回来,鉴于隋炀帝的暴死和亡国之君的身份,唐王朝象征性地给他修一个“王墓”,已经算对得住他了。

话说南朝后主死时,正是隋炀帝即位之年,这位雄心勃勃的新君赐给前者一个“炀”谥。按《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孰料14年后,隋炀帝的表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也给他加了个“炀”字的谥号。

隋末叛军首领宇文化及简介 宇文化及是怎么死的?

  宇文化及出生于官宦之家,是北周上柱国宇文盛的孙子,右卫大将军宇文述的长子。在杨广还是晋王的时候,他的父亲宇文述曾经帮助杨广谋夺皇位。等到杨广继位为隋炀帝之后,宇文家一时显赫无比,宇文化及的弟弟甚至还娶了杨广的女儿。

  虽然宇文家在隋朝十分显赫,但是却并不能阻止他们的反心。宇文化及不仅是隋朝贵族,同时也是隋朝著名的叛军首领。

  宇文化及在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是宫廷护卫,所以经常出入杨广内宫,与杨广十分亲近。后来杨广为太子之后,宇文化及还成为东宫的高级官僚。

  隋文帝去世,隋炀帝继位之后,宇文化及被封为太仆少卿。宇文化及为人专横,私欲极重。他仗着隋炀帝的宠信,不仅大肆揽权,而且徇私枉法,以公谋私。他甚至曾经在随隋炀帝出行之时,私下里与突厥人交易。

  隋炀帝在历史上名声不好,许多人认为他生活奢侈腐败,贪玩好色,这是王朝灭亡的原因。但实际上,隋朝灭亡,主要还是因为隋炀帝穷兵黩武,多次征战高丽,使得百姓生活艰难,徭役繁重。

  最后忍无可忍之下,各地起义纷纷爆发,致使隋王朝风雨飘摇。王朝灭亡,是因为隋朝已经不得人心。而隋炀帝的死亡,也是如此。

  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乘龙州游历江都,但是瓦岗起义军攻陷洛口,使得隋炀帝无法西归。江都繁华,隋炀帝虽然对于无法归京抱有遗憾,但也并不焦虑。他甚至已经相好了,另外以丹阳我都城,此后偏安江都。

  隋炀帝想的好,但是属下却不答应。当时护卫隋炀帝一道南下的,大多都是西北关中人氏。久居在外,难免思乡情重。如今得知隋炀帝竟然没有西归的打算,想要留下来。这些人就更加不安,最后引发兵变。

  禁军们密谋杀死隋炀帝,然后叛变西归。而当时又有司马德戡,内心本来就存有反意。他当时手底下直接统领一万精兵,是直接负责隋炀帝安全的亲兵。于是就想用自己的班子,再借助禁军的反抗情绪,就此叛乱。

  宇文家有一宇文化智,天不怕地不怕,听说这事儿之后,不仅没有思考如何制止。他还跑去找了司马德戡,说现在天下大乱,咱们要干就干一票大的,谋一个锦绣前程。

  司马德戡听了他的打算之后,认为很有可行,于是就商量着推宇文化及出来作为叛变首领。

  这事儿宇文化及原本不知道,一切都是宇文化智和司马德戡暗中商量的,制定策略的。等到他知道此事之后,已经无法退缩,于是就当了叛军首领。

  大业十四年,三月的一个晚上,这批起义军攻入内室,将隋炀帝的亲信都给杀了。隋炀帝听闻兵变,大惊失色,仓井了永巷。但是还是被叛军搜出,第二天就被宇文化及下令绞杀。而隋朝宗室以及外企,也全都被杀了。

  宇文化及起先立杨浩为帝,后来因为被李密大败,仓促出逃之下,认为“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就将杨浩给毒死了,自己坐上皇位,建立帝国。

  宇文化及建国魏县,国号许,建元为天寿,署置百官。这个国家建立不到半年,就被起义军所灭。宇文化及逃窜之时,被农民军抓住,最后被杀死。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