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繁荣盛世,随着唐朝的灭亡,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浪潮之中。后来,赵匡胤建立了北宋,而北宋也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北面有强大的辽国,他们占据了幽云十六州这些广阔的平原地带。有了这个地带,辽国可以随时进攻北宋,而北宋却没有任何天险可以依靠,只能依靠平原上的人工建筑作为点状据点,以此,来抵挡契丹人的铁骑。
更有甚者,北宋的步兵都是靠着血肉之躯,抵挡契丹骑兵的进攻,就算赢了,也是惨胜。
在北宋刚刚建立不久,宋太祖赵匡胤就对国家进行了一番休养生息,国家力量也渐渐恢复。后来,宋太祖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接替了皇帝的位置,也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和哥哥赵匡胤的关系很好,但是,自古以来,汉人皇位的继承方式都是父死子继,也就是说:宋太祖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来接替皇位。那么,为什么赵匡胤的弟弟会继承皇位呢?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有着疑问的,据说,在宋太祖死的当天晚上,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在一起,还有人听到了二人房间里有动静。后来的事情就更加奇怪了,得知宋太祖死后,宋太祖的皇后非常震惊,用乞求的口吻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你了。”很显然,宋太祖的皇后已经觉察到了政变的味道,她自知自己的儿子肯定是新皇帝的最大威胁,这才有了那种惶恐的表现。
赵光义继位为宋太宗之后,有些人对这个新皇帝不服,所以,他急于表现自己。毕竟自己也曾跟着哥哥打过天下,并不是一个草包的他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他上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把年号改成了太平兴国。宋朝的年号比较有意思,和其他朝代不同,他们的年号都有一定的政治意义,这个年号的意思就是:要让天下兴盛,但是,事实上却没有做到太平。
急于求成的宋太宗,刚当上皇帝就展示了很大的雄心,他也是希望自己能像秦汉隋唐的这些大一统的帝王一样,他要再次统一全国,做一个名垂青史的皇帝。有了雄心之后,就是确立目标了,宋太宗的首要目标就是北汉,然后,再击败辽国,夺取幽云十六州。
契丹人建立了辽国,而辽国的前身就是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族,他曾接受过唐朝的册封,算是唐朝的属国,地位比唐朝内部的郡县稍低,但是,它仍是唐朝的一部分,可以说,辽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个正统的王朝。而北宋是赵匡胤篡位得来的,是他们夺了后周的天下,后周又没有了唐朝的法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曾经作为唐朝属国的契丹,在正统性上是要强于北宋的。之所以要说正统,是因为在古代,一个国家的正统性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正统性就不配得到天下。
宋太宗赵光义想要对付辽国,不仅要在正统性上强于辽国,更要在实力上强于辽国。当时,辽国的掌权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她的小名叫萧燕燕,听着挺温柔,实际上,萧燕燕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魅力的美女政治家。萧太后的家族非常显赫,在整个辽国,出现过五位皇后,十几名北府宰相,是货真价值的政治家族。
萧燕燕的父亲名字叫做萧思温,娶了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女儿,也就是萧燕燕的亲生母亲。长女萧胡辇嫁给了辽穆宗之弟太平王;次女嫁给辽景宗之弟赵王。生长在这样背景深厚的家庭里,对子女的教育肯定都是上等的,萧燕燕本人就深受教育,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很强的能力。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本人其实是,并没有多大的能力,但他审时度势的能力还是有的。
有一次,辽穆宗带着萧思温等大臣出去游玩,这个冷酷的皇帝,因为得罪了一些害怕被他杀掉的人,就被人突然刺杀了。这个消息非常重要,萧思温就展现出了审时度势的能力,他连忙封锁消息,并及时通知了与自己关系比较好的辽世宗次子耶律贤。
这个决断非常重要,因为,萧思温的这个举动,就明摆着是让耶律贤来继承皇位,因为,他只通知了一个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而没有通知其他耶律家有继承权的皇子。如果说,这是选举领导人的话,就是等额选举,在竞争性上就是零。
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耶律贤就赶紧带领自己的亲兵赶赴辽穆宗的死亡地点。当然,耶律贤在萧思温的帮助下,顺利的继承了辽国的皇位,也就是历史上的辽景宗。他非常感激萧思温的帮助,对他非常信任,一回到首都,辽景宗就对萧思温加封高官,赐予厚禄。之后,辽景宗还让萧思温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尚书令,并加封他为魏王。所谓北院、北府等都是辽国的地盘,“一国两制”最早的发端就在辽国。
辽国为了更好的统治汉地和原来契丹族的游牧地区,就创立了“南、北面官”制度,也算是“一国两制”的雏形。南面官主要就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区,在那里用传统汉人的管理制度,设置郡县等,主要管理汉人。北面官主要是契丹贵族们担任,主要管理契丹族等,地位要比南面官高。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智慧的创举,对于辽国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帮助。
因为,父亲萧思温的原因,萧燕燕就嫁给了辽国皇帝耶律贤。而耶律贤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面对千疮百孔的国家,辽景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耶律贤因为先天原因,身体状况十分糟糕,治理国家也是有心无力。
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辽景宗在虚弱的时候,连马都无法驾驭。这对于天资聪慧的萧燕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在与丈夫辽景宗的接触中,她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很有悟性,深得辽景宗的欣赏与信任。在辽景宗身体不支,不能上朝处理政务的时候,萧燕燕就被辽景宗委以重任,代替辽景宗处理国事。
最初的时候,萧燕燕还需要父亲的调教和指导。后来,萧燕燕在处理政务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女政治家。辽景宗对萧燕燕也更加放心了,将朝政基本都交给了自己的爱妻萧燕燕来打理,因为,这个女人是他最信任的人。可是,另一个打击很快就来了,萧燕燕的父亲萧思温被政敌刺杀,这时的萧燕燕才17岁。
失去父亲的萧燕燕变得更加的成熟,在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全力辅佐丈夫推行全面改革,大大增强了辽国的实力。而好运也是一个接着一个来,不久之后,萧燕燕就为辽景宗生下了一个儿子,这更加深了辽景宗对她的宠爱。随着国力越来越强,萧燕燕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甚至,她的话就是于皇帝的话,当然,这也是皇帝特地叮嘱的。从此之后,萧燕燕和皇帝就有了同等的地位,辽国的大权也彻底交到了萧燕燕的手里。而此时,磨刀霍霍的北宋皇帝赵光义刚统一了南方,可谓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赵光义不顾辽国的警告,继续向西北进攻,把北汉也给灭掉了。在辽国看来,北汉完全可以作为宋、辽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然而,萧燕燕想得太过简单,宋朝的最终目的是统一全中国,消灭辽国才是它的最终目标。
当然,北汉在宋太宗赵光义的强大攻势下灭亡了。按说这个胜利,是近百年来没有的,这时候除了辽国之外,南方已经统一了。应该在此时好好犒赏一下士兵,让大家休整一下。但是,赵光义此时已经是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战神,他已经下定决心要收复幽云十六州了。
赵光义在灭掉北汉之后,让自己的部队徒步六七百里进攻辽国,这种长途奔袭,已经透支了宋军的意志力和体力,在面对强大辽国的时候,无异于待宰的羔羊。萧燕燕为了能够诱敌深入,把麻袋阵扎好,想一举把宋军全部吃掉。
在宋军刚开始接触的契丹军队的时候,契丹军队就“一触即溃”。这是个大胆的想法,很符合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果然,赵光义的部队上当了,连续攻克了幽云十六州里的很多军事要地,宋军从上到下,都产生了骄傲的情绪,好像这不是打仗而是郊游。
在高粱河,辽国开始展示出了自己真正的实力,宋军多面受敌,在契丹骑兵的冲击下全线瓦解,死者无数。就连宋太宗赵光义都差点死在那里,他的腿部遭到了重创,被利箭射伤,甚至,为了活命,他不惜骑着一匹驴逃跑了。
此战,宋军的大量装备和粮草都被辽国缴获,辽军大获全胜。
甚至,为了真正打疼北宋皇帝赵光义,次年,萧燕燕领导的契丹军队又再次南下,把宋军打的是落花流水,还俘虏了北宋的几员大将。此时的赵光义,再也不敢进攻辽国了,毕竟,御驾亲征这种事,不是谁都能干的,去年要不是自己跑得快,估计已经成为俘虏了。
然而,宋太宗赵光义想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心,一直没死。对于宋朝来说,幽云十六州是自己的命门,契丹人控制了幽云十六州就等于卡住了北宋的脖子,北宋最大的软肋就在这里,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最担心的事情,后来北宋消灭女真族的金国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宋太宗是铁了心要收复这个地方。
不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辽国发生了变故,辽景宗去世了,萧燕燕12岁的儿子登基,国内形势很不稳定,所谓“主少国疑”。宋太宗一看机会来了,就再次收拢军队,将部队一分为三,在三个方向上全面进攻辽国,这一年是雍熙年,此次战役也被称为:雍熙之役。
萧燕燕再次发挥了她政治军事的才能,仍用老办法诱敌深入。北宋东、中部的两路大军被契丹人打的落花流水,最终,北宋的西路军却是先胜后败。这次,宋太宗赵光义可谓是被萧燕燕用相同战术再次打败,用同一只手打了两次脸。从此,赵光义再也不谈收复幽云十六州的事了。其实,辽国和北宋在文化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毕竟,契丹人已经被汉化了很长时间。当然,契丹人兼具草原帝国和中原王朝的特点,导致其王朝空前的强大,统治艺术也非常高超。在蒙古草原上的军事贵族,之所以不敢反抗辽国,就是因为辽国支付给了他们俸禄,让他们能够安心的在草原上守卫。
除此之外,草原上的军事贵族,也可以用自己的武力,来消除来自其它方向势力的威胁,以此来保障,包括辽国在内的中原腹地的安全,这对于身处内陆的北宋王朝也是一件好事。作为已经汉化的辽国上层贵族,他们本身的侵略性已经大大下降,也愿意与北宋和平共处。
因此,北宋也有了一个稳定而没有野心的“好邻居”。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北面这个“好领居”,北宋哪有日后的百年安定,北面很可能会经常遭到草原游牧民族的冲击,北宋也可能早就亡国了。后来,作为军事部落联盟性质的金国灭掉了辽国,北宋也随之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假如,历史可以重来,相信,北宋皇帝是不会资助女真族去消灭辽国的,不会让北宋失去一个最好的屏障,从而,导致北宋深以为耻的巨大灾难:靖康之耻。可是,历史不能重来,一切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辽天庆二年(公元ll12年),耶律洪基于混同
江行宫去世,延禧即位,群臣上尊号为天祚皇帝。
天祚帝位后,女真族的反抗斗争波澜壮阔。辽
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
朝。金收国二年(公兀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
昌据辽东京辽阳府自立,辽宰相张玉林征集了2
万余饥民讨伐。高永昌向金求援,阿骨打乘机派
兵攻打辽东,占领东京。之后,陆续攻下上京,中
京、西京、南京,天祚帝一直逃到天德军(今内蒙
古自治区乌梁海以北)与阴山之间。
金攻占辽五京的同时,宋宣和四年、金天辅
六年(公ll22年),北宋工黼、童贯按照与金联
合攻辽的协定,大举攻辽,充当先锋的是郭药师
率领的常胜军,十月间进兵燕京,交战时,郭药
师被辽萧干击败。已处危急存亡的天祚帝这时依
然不取孤行寡断的政策,辽国多次分裂。辽保大
三年(公兀1123年)正月,萧干自立,郭药师又乘
机来报前仇,萧干战败,为其部下所杀。
天祚帝正值上天无路,人地无门之时,恰遇
耶律大石率兵来归,又得阴山室韦的兵马,自以
为得“天助”,不自量力,谋划出兵收复燕、云。
大石劝阻,天座帝一意孤行。保大四年(公元1124
年)七月,耶律大石与天柞帝分裂,自立为王。次
年二月,人祚帝在应州(今山西应县)新城东60里,
被金兵所俘,辽朝灭亡。
2.蒙古蒙哥汗死后,忽必烈自鄂州返回开平。一二六○年三月,召开宗王大会,继承汗位,成为蒙古的大汗。忽必烈得到投降蒙古的汉人地主的支持,定都燕京,建立起新的封建王朝,一二七一年建号元朝。
在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封建统治的同时,漠北蒙古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另行拥立宗王阿里不哥作蒙古的大汗。忽必烈经过连年激战,打败了阿里不哥派的抵抗后,才又把兵锋转向了宋朝。
新建的强大的元朝再次出兵,目标已是最后消灭宋朝的统治。南侵的元军也以降附的金、宋汉军作主力,而不只是不习水战的蒙古骑兵。在贾似道当权的年代,南宋的潼川安抚使刘整在一二六一年以泸州等十五州三十万户叛变降蒙。一二六七年,刘整向忽必烈建策,进攻南宋,必须先取襄阳,由汉水渡长江,宋朝可灭。次年,忽必烈以刘整为都元帅,随同征南都元帅阿术(兀良哈台子)进侵襄阳。刘整与阿术计议,造战舰五千艘,练水兵七万,作渡江灭宋的准备。
元军要取汉水南岸的襄阳,必先破北岸的樊城。一二六九年春,元军围攻樊城。京湖都统张世杰领兵拒战,失败。七月,沿江制置副使夏贵领舟师至新郢,又被阿术战败。贾似道派爱将、吕文德婿范文虎部来援,又败。范文虎乘轻舟逃跑。一二七○年,原孟珙部将李庭芝出任京湖制置大使(吕文德已病死),领兵出援襄、樊。范文虎又给贾似道写信说:“我领兵数万人襄阳,一战可平。但愿勿使听命于京帅(指李庭芝),事成之后,功劳全属恩相(贾似道)”。贾似道接信,命范文虎从中牵制李庭芝,借故停兵不进。范文虎在郢上买歌童舞女,日夜寻欢作乐。
元兵围攻襄、樊不下。忽必烈又派史天泽到前线部署。史天泽采张弘范(张柔子)议,命张弘范军驻鹿门,断绝襄、樊粮道。一二七一年,派东路元军围襄阳。陕西、四川各地元兵出动,牵制宋军。六月,范文虎率领士兵和两淮舟师十万到鹿门,阿术夹江为阵,宋军大败。范文虎夜间逃遁。战船甲仗都被元军夺去。
襄阳由吕文焕(吕文德弟)驻守,被围五年,城中粮绝。一二七二年,李庭芝屯郢州,得知襄阳西北有清泥河,发源于均、房,造轻舟百艘,召募民兵三千人,乘船去襄阳。民兵领袖张顺、张贵乘船领先,船上装备火枪、火炮、巨斧、劲弩,顺流而下。元舟军封锁江口,无隙可入,张顺等斩断元军设下的铁链、木筏,转战一百二十里,黎明到达襄阳城下。城中宋军踊跃过望,勇气百倍。一时不见张顺。数日后有尸体浮起,身中四枪六箭,仍手执弓矢。张顺已在作战中牺牲。张贵入城后,又派能潜水战士二人,泅水去范文虎处投书,约定自郢州发兵夹击。吕文焕、张贵等到期举炮发舟出战。郢兵不来。张贵误认元兵为郢兵,仓促接战,身被数十创,战败被俘。阿术见张贵劝降,张贵坚持不屈,被害牺牲。
一二七三年初,张弘范又向阿术建策,截江而出,断绝襄阳和樊城间的联络,水陆夹攻樊城。樊城孤绝无援,被元军攻破。守将范天顺力战不屈。城破,自缢而死。守将牛富率百余人巷战,杀死元兵甚多,最后身被重伤,投火自尽。樊城破后,驻守襄阳的吕文焕竟在二月间叛变降元。
襄、樊相继失陷,南宋朝中震动了。给事中陈宜中上书,说襄、樊之失,都是由于范文虎怯懦逃跑,请把他斩首。贾似道不许,只降一官,知安庆府。监察御史陈文龙说:文虎失襄阳,还让他知安庆府,是当罚而赏。贾似道将陈文龙贬官。太府寺丞陈仲微上书说:“失襄之罪,君相当分受其责。误国者回护耻败的局势而不敢议,当国者昧于安危之机而不后悔。只有君相幡然(幡音帆f1n)改悟,天下事还可为。”贾似道大怒,将陈仲微贬斥出朝,任江东提点刑狱。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说:“今天下之势,十去八九,而乃酣歌深宫,啸傲湖山,玩忽岁月,缓急倒施。为今之计,只有二策:将内郡的兵调出充实江上,可有兵七十余万人。沿江百里设屯,平时往来守御,有事东西并起,战守并用,互相应援,这是上策。和敌人讲和以缓兵,二三年后边防稍固,可战可守,这是中策。二策如果不能行,就只有等待亡国。”贾似道看后,把信扔到地上,大骂说:“瞎贼(汪立信病一目)怎敢这么胡说!”随即将汪立信罢免。襄、樊失陷后,贾似道拒绝一切救亡的建策,一意孤行,坐待灭亡。
一二七四年七月,度宗病死。谢太后(理宗后)召大臣商议立帝。贾似道反对立杨妃所生的长子赵昰(音是sh@),拥立全后的四岁幼子赵显做皇帝。贾似道依然专朝政。赵昰封为吉王,弟昺封信王。
元军攻下襄、樊后,忽必烈召阿术等还朝。阿术说:在作战中看到宋兵虚弱,不如以前,现在不灭宋,时不再来。忽必烈下诏,水陆并进,大举灭宋。元兵二十万,由左丞相伯颜统领,分两道进军。伯颜、阿术一路,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以降将吕文焕为先锋。另一路由左丞相合答等率领,自东道取扬州,以降将刘整为先锋。咸淳十年(一二七四年)十二月,阿术军自汉水渡江,淮西制置大使夏贵领战船三百艘逃跑。鄂州都统程鹏飞投降。伯颜以四万兵守鄂州,自领大军东下,直指临安。一路之上,黄州、蕲州、江州、德安、六安等地宋守将望风而降,范文虎也在安庆降元。
鄂州失守,群臣纷纷上疏,要贾似道亲自出兵抗元,贾似道被迫出兵。一二七五年二月初到芜湖,与夏贵部会合。贾似道出兵不战,就先派使臣到元军议和,请许宋朝称臣纳币。伯颜不许。贾似道命孙虎臣统领步兵七万人驻守池州的丁家洲,夏贵领战船二千五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自领后军屯鲁港。伯颜的大军夹岸而来,用大炮猛击。孙虎臣军大败,逃到鲁港。夏贵临阵,不战而逃,阿术部乘胜追击,宋水军溃败。贾似道自鲁港乘小船逃到扬州。经此一战,宋水陆军主力全部瓦解了。
贾似道出兵时,汪立信受命为江淮招讨使,去建康府募兵,援助江上各郡。汪立信在芜湖见贾似道。贾似道说:“端明,端明(汪立信授端明殿学士),不用公言,以至于此。”汪立信说:“平章,平章,瞎贼今日更说一句不得。”还说:“今江南无寸土干净,我去寻一片赵家土地上死,但要死得分明。”汪立信到建康,见守兵已溃,率数千人到高邮。鲁港兵败,汪立信见宋朝将亡,自杀殉国。
贾似道败逃后,上书谢后(太皇太后)请朝廷迁都逃跑。谢后不准。陈宜中任相,上书请斩贾似道。谢后罢贾似道官,贬到循州安置。在路上被押解人员杀死。
元兵乘胜南侵,宋沿江制置大使、建康守臣赵溍(音晋j@n)逃跑,建康降元。镇江、宁国、隆兴、江阴等地宋守臣弃城逃跑。太平、和州、无为的守臣相继投降。伯颜率大军逼近临安。临安守卫空虚。谢后下诏,要各地起兵“勤王”。
勤王诏下,各地大批官员都在准备投降元朝,不予响应。立即起兵勤王的是张世杰和文天祥。张世杰原是金将张柔的部下,张柔降元后,张世杰率部投宋,这时驻守郢州,领兵入卫临安,途中收复了饶州。右相陈宜中因他来自元军后方,不加信用,调换了他原来统率的军马。状元出身的文天祥这时任赣州知州,接到诏书后,立即在当地募集兵士两万人,入卫临安。友人劝他说:“现在元兵三道而进,你以乌合之众万人去迎敌,无异于驱群羊去斗猛虎。”文天祥说:“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前往,我深以为恨。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或许天下忠臣义士闻风而起,社稷还可保全。”文天祥的妹夫彭震龙、门客刘洙等,也都随从起兵。四月间,文天祥领兵到吉州。陈宜中和朝中投降派官员竟说文天祥“猖狂”,“儿戏无益”,要他留屯隆兴府,不准来临安。
元兵继续进军。一二七五年三月间,临安危急。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官员和御史官都相继逃跑,朝中一片萧条。谢后急切下诏说:“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现在我和新皇帝遭难,你们大官小官都不曾说一句救国的话。朝中的官员离职逃走,外边的守臣丢印弃城。御史官不能给我纠弹,二三宰相也不能统率。正在里外合谋,陆续在半夜逃跑。你们平日读圣贤书,自许如何,乃在这时作这种事。活着有什么面目见人,死后如何见先帝?”宋朝亡国在即,谢后的恼怒焦急,并不能阻止士大夫的逃跑。“读圣贤书”的士大夫们,只求降元作官,并不顾什么面目。谢太后徒唤奈何了。
张世杰受命总都督府各军。四月,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以江陵降元。元朝任高达参知政事。元兵东下,所过之处,宋守臣相继迎降。元兵到扬州。镇守扬州的李庭芝、姜才拒降坚守。阿术、张弘范军来战,姜才肩中流矢,拔矢挥刀而前,元军稍退。姜才入城死守。五月,张世杰部刘师勇收复被元军占领的常州。浙东一些已经降元的州城,又与张世杰军会合,兵势稍振。七月间,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结集战船万余艘,驻于焦山,与元军对战。张世杰命令以十船为一方,非有号令,不得发碇(起锚)。阿术、张弘范以大船发动火攻。宋军死战,不能前进,多投江而死,舟师大溃。张世杰奔专山(专音船chu2n),刘师勇回常州,孙虎臣去真州。
文天祥继续请求入卫,得朝廷允准。八月间到达临安,被派到平江作知府。元兵分三路大举进攻。一路沿江入海,取嘉兴府的华亭,一路取常州,一路从建康攻打余杭县西北独松岭上的独松关。陈宜中以为独松关是临安的门户,又调文天祥领兵去援助。十一月,伯颜率领的元兵攻下常州,知州姚*■(音银yín)、都统王安节(王坚子)战死。刘师勇以八骑突围走平江。元兵随后又攻下了独松关,守将张濡(音如r*)逃跑。文天祥援兵未到,独松关已经失守。平江也被元兵攻破。文天祥只好返回临安。
南宋王朝这时由状元出身的留梦炎任左相,陈宜中任右相兼枢密使。文天祥到临安,与张世杰商议,勤王兵马尚有数万,决一死战,万一得胜,淮东出兵截杀元兵后路,国事或许还有转机。文、张联合提出这项建议,陈宜中等一意求降,不予采纳。元兵破独松后,临安危在旦夕。十一月底,左相留梦炎弃官逃跑。十二月初,右相陈宜中得谢后允准,派柳岳到元军求降。伯颜不准。
一二七六年初,元兵阿里海牙部围攻潭州三个月后,潭州城破。知州李芾(音费fèi)坚持拒战到最后。元兵入城,李芾对部下沈忠说:“我一家人不能受作俘虏的侮辱,请你把我全家杀死,再杀我。” 沈忠哭泣允许,杀李芾全家后,也把自己一家杀死,最后自刎殉国。潭州破后,袁、连、衡、永、郴、全、道、桂阳、武冈等州军相继降元。宋朝更加危急。
留梦炎逃跑后,谢后命吴坚为左丞相,在朝堂宣布。来上朝的文官,只有六人。谢后又命宗正少卿陆秀夫等去元军求降,请称侄或侄孙。伯颜仍不许。再派监察御史刘?(音节ji5)到元军,请奉表称臣。伯颜许在长安镇议降。文天祥、张世杰请三宫(太皇太后、太后、皇帝)入海,由他们领兵背城一战。陈宜中不许,随即向元军送上传国玺和帝显的降表投降。伯颜要陈宜中出议投降事。陈宜中在夜间逃往温州。张世杰见临安无望,领兵南下,准备继续抗元。
南宋王室决意投降,右相逃跑。谢后加给文天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称号,要文天祥与吴坚等去元军议降。文天祥与伯颜争辩不屈,又怒斥南宋降将。伯颜放吴坚等回临安,将文天祥扣留在军营,随后又押解北去。三月,伯颜入临安,荣王与芮投降。伯颜将全后(度宗后)和帝显等俘虏北去。谢后因病暂留临安,随后也被押解到燕京(元大都)。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宣告灭亡了。
宋朝当时是跟金国一起结盟灭辽的,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当然出钱这个说法也不怎么准确,毕竟宋朝也是出了人的,在联合金国灭掉辽国的战争中,曾经创下了宋军数十万大军被辽国几万人打败的光荣战绩。我们先说说金国和辽有什么仇怨呢?原来金国和辽都是游牧民族,从历史上金国原来是从属于辽的,是辽统治下的一个部族。那么当时的金国人民在辽的统治下过得非常的痛苦,他们每年都要上缴大量的粮食,而且就连自己的妻子女儿辽国的大臣也可以随意享用。
辽国人还非常喜欢打猎,但是那些打猎技术不太好人辽人就让当时的金国也就是女真部落的人去驱赶野兽,然后在假装打猎。好多女真人因此惨死,就连当时是女真首领的完颜阿骨打在辽国皇帝眼中地位也十分低下,跟唱歌跳舞的女子差不多。就这样世世代代的积累下,金国女真人民身为被压迫者,与辽国积累了非常多的仇恨。
而当时的宋朝就不用说了,自己的皇帝都被辽国抓走了。大将岳飞临死前的遗憾还是靖康耻,犹未雪。燕云十六州作为宋朝的领土被辽国抢去之后,每代宋朝皇帝都想把它抢回来。这时候,辽国一个叫马植的人在本国混不下去了,于是搭上了北宋的太监童贯,向当时的皇帝宋徽宗献上了自己联合金国灭掉辽国的计划。对自己国家实力盲目自信的宋徽宗没听大臣们的反对批准了这个计划,还给马植赐姓赵,这在当时可是皇族的大姓。
马植也没让宋徽宗失望,联合金国期间作为谈判代表不断地个金国的皇帝反映,跟辽国的皇帝反映情况。但是,宋朝的军队实力实在是太差了。金国几千人就打败了辽国好几万人,而宋朝没一个能打的。所以最后虽然辽国被灭,被盯上的北宋也差不多到头了。
一般历史上的王朝,在初期都能保持比较充沛的武德。北宋在创始人赵匡胤的时代,也的确有几分这样的意思。然而当宋军开始走上征伐辽国的征程,一系列的失败便由此展开。似乎宋军从一开始就在对辽作战时非常吃亏。这种历史上很少见的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杯酒释兵权开启了宋朝不同于前代的武装政策
北宋初年的军队就已经打不过辽国,或者说在赵匡胤死后就没有击败辽军的可能了。这主要是因为北宋和辽国在根本上就处于两种不同的制度建设之下。制度差异决定了他们军队的强弱对比。
辽国军队或者说是契丹人的军事组织,并不是在北宋建立后才与中原军队交手的。唐朝时期的早期部落伏击战不说,五代时期就有过数次契丹军队南下征讨中原的记录。在同当时的五代军阀交手中,双方是互有胜负的。然而辽国军队从未占据绝对优势,或者说是在某个方面获得巨大优势。甚至还有包围五代的军阀部队后,被对手破釜沉舟的冲出阵地,击溃全军的尴尬记录。
五代时契丹人就同中原军队多有交手
但也是在五代时期,各地军阀或者说节度使or地方军事团体,都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五代的政治发展脉络,就从最初的晚唐模式,渐渐发展为北宋模式。这个发展路径在军事上,就集中表现为抽调地方精兵到首都的禁军里服役。北宋后来的边防部队羸弱,就是这个演化路线的最终结果。
赵匡胤自己就是最后一个五代大军阀
当然,在赵匡胤依然在世的时候,北宋军队还能吃上唐朝到五代留下的最后老本。赵匡胤虽然是宋朝开国皇帝,自己其实也是最后一个五代大军阀。他的禁军里依然保留了很多后汉、后周时期的精锐力量。在他们认可的领袖赵匡胤的带动下,战斗力是不会低的。这也是赵匡胤掌握禁军之后,能够迅速扫平周围势力的原因。除了作为晚唐藩镇残余,并有辽国支援的北汉外,其他势力基本上都已经退化或被打的半残。
依靠手里的禁军 宋朝比较顺利的消灭了周边势力
但赵匡胤死后,上位的赵光义就没有哥哥的军中资历。经历过五代变局的人,对这种事情是会感到非常恐惧的。于是赵光义便着手进一步削弱将领的军权。最后发展到自己在后方用书信去遥控指挥前线将领的决策。
传统上出产优质兵源的地区 都不在宋的实际控制区内
另一方面,作为唐朝时战斗较强的几个边区藩镇,北宋基本上是一个都没有摸到。除了占据部分河东地域外,幽州和整个河套都不在自己的实际掌控之中。这些地方却恰恰是从汉朝到唐朝,最容易产出优质兵源的地方。因为当地人长期生活在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界线上,习武而善战,民风彪悍无比。大量来自中亚和草原的投诚番将,也会被安排在当地驻守。这些条件都是内地兵源所无法企及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9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