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三国时期蜀汉靠什么立国蜀汉的立国根本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7-07 17:06:03

三国时期蜀汉靠什么立国蜀汉的立国根本是什么

三国时期蜀汉靠什么立国?蜀汉的立国根本是什么?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将农业作为治国之本。自汉以来,战乱不断,人口流失,影响社会生产,对于统治阶级构成一定困扰。蜀汉作为三国中国力最弱,连年北伐征战,粮食供应更为重要。因此诸葛亮重视农业发展,是的巴蜀成为天府之国。

蜀汉政权控制下的益州地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益州本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巴蜀地区;二是作为益州北面门户的汉中盆地;三是益州西南部的南中地区。

前两个部分自战国以来已得到较好的开发,其经济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故而很早便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美誉。公元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以后,刘焉、刘璋父子先后领益州牧,统治益州本部;而汉中则在道教首领张鲁的控制之下。那时,中原大乱,益州独安,故而流民不断迁入。

史载:“南阳,三辅人流入益州者数万家”,而关西(关中陇右)民从子午谷奔汉中者亦“数万家”。在刘备规取前,益州是“国富民强,户口百万”,汉中地区也是“民殷国富”。这同惨遭破坏,户口“十才一在”的中原形成显著的反差。

由于刘备集团占据益州之后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同北方的曹魏集团不一样,因而治理蜀汉,恢复、发展经济的政策便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首先,恢复农业生产不是采取以大规模屯田为主的措施,而是大力扶植和发展州郡农业经济。史载,刘备既定益州以后,曾有人建议,将成都城内屋舍和城外园地桑田分赐将士,赵云反对说:“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刘备接受了这个意见。

这样,让百姓“安居复业”,然后征其赋役,就成为蜀汉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并得以延续下去。小农经济是蜀汉立国的基础,诸葛亮作为蜀汉政权的实际治理者,深谙足兵足食是“富国安家”之根本,也是匡复汉室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始终重视“务农殖谷”这件大事。为了保证农业丰收,诸葛亮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自战国时秦蜀守李冰作都江堰以来,它一直是西蜀农业的命脉,诸葛亮继续维护这里的水利设施。

诸葛亮在发展州郡农业的同时,也进行屯田。由于益州的经济没有遭受如中原那样严重的破坏,没有广行屯田的必要和可能,故而,其屯田的规模也不如魏、吴大。尽管如此,它对减省军粮转运之烦,减少小农的经济负担,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诸葛亮征南中后,促进了南中的进一步开发及其与内地的联系。李恢为庲降都督(今云南曲靖),重视农业生产,所在屯垦,政绩颇著,故南人称味县为“屯下”。他又迁濮民数千落于云南、建宁二郡从事农业生产。他在任期间征调耕牛、战马、金、银、犀革等,使军国所用充足。史称诸葛亮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畜积饶。”就是对他发展农业的肯定。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继续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重视内部安定,没有轻易出兵攻魏。因此,蜀中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能持续稳定发展。直至蜀末,犹谓“男女布野,农谷栖亩”,农业也未受到根本损伤。

三国时期蜀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1、蜀汉于公元221年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三国之一。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历二帝,公元 263年亡国,共四十二年。
2、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3、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历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败后国力受损,后经诸葛亮治理之后开始富强,并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窃取了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政权所灭。

蜀汉国的来历:刘备建立的到底是蜀国还是汉国?

当谈起三国,人们都知道是魏、蜀、吴三国。但是追根究底,蜀国昭烈皇帝刘备当初建立的并非是蜀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产生如此之大的讹误呢?刘备建立的又是什么国家呢?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在得知曹丕代汉自立后,有传言汉献帝被害。于是发丧制服,追谥刘协为孝愍皇帝。尔后诸葛亮等一干大臣劝刘备登基以继汉统。于是刘备建国号汉,定都成都,改元章武,是年为纪元221年。及至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摄政辅汉,一直沿用汉朝国号,从未有所改动。哪怕以后蜀汉灭亡之后,刘禅也被十六国匈奴汉光文帝刘渊追谥为汉怀帝。那么,既然刘备创立的国家国号从未有所变动,为什么流传后世的国号反而被讹传成蜀国呢?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撰写该书时,一直以蜀汉来称呼刘备创立的汉国,刘备一系的汉书也被写作蜀书。故而这是最早讹误刘备国号的来源。那么,陈寿为什么不称呼汉国呢?笔者认为,陈寿是蜀汉亡臣,并且算作晋朝新臣,为了维护晋朝的正统地位,必然要维护魏国这位禅让者的身份。如果以汉称呼刘备之国,则对魏国正统的地位产生了撼动。而刘备的汉国自然而然就成了东汉王朝的传承者,而魏国自然成为了逆国,那么晋朝的地位也就是违法的了。出于当时的政治考虑,使得陈寿必须将汉国称为蜀汉或蜀国,这样才能得以在司马氏统治的晋朝得以将蜀汉的历史传承下去。

所以,对于刘渊在纪元308年建立十六国中的汉国时,以刘备建立的汉国的传承者自居,一则是因为他所创立的汉国是为他割据的土地寻找合法性的来源,而刘备是大汉皇叔,自然可以接替刘协延续汉朝历史了。后来,随着历朝历代掀起的三国热,在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的渲染下,刘备的蜀汉帝国已经是深入人心了。到了今天,我们再去讨论蜀汉的国号问题,已经显得不重要了。毕竟我们不代表刘备集团的利益,也不是大汉王朝的传承者,而是真正意义上当家做主的人民。

解密三国刘备建蜀汉其实是因为他有钱的外表吗?



刘备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景王刘胜之子刘真的后代,拥有汉家皇室血统。生于汉景帝贾夫人,汉武帝之弟,名中山,中山国。刘胜擅长诗词歌赋,但好色厌政。他终日纵欲,结果毫无建树,却生了120多个儿子。


因此,“中山刘氏”成为汉代发展最快、分支和后代最多的宗族。西汉中期,刘胜的一个家族非常繁荣。刘备出生在这样的皇族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重要的是,刘的潜伏在孙中山故里,汉代的孙中山王国位于今天河北中西部,大概就是易经以南、滹沱河以北的地区。孙中山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据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一个缺乏才能和德行,被赶到蛮荒之地。他们的后代被称为易迪。西周末年,夷狄分裂为赤帝和白蒂两个分支。


其中,白蒂后来分裂成鲜危、胖子、大鼓等。公元前459年,先玉先君死,先玉即位,自称中山王文。因为他是炎黄子孙,所以改姓姬,改国号钟山,建都市。刘胜的封地是中山国。


战国时期,中山古国是除“战国七雄”之外的“千人之地”。到公元前323年,国力完全可以和赵、韩、魏、燕这样的强国抗衡。当时孙中山在河北保定和石家庄之间的太行山区,范围包括保定的定州、曲阳、唐县、阜平、顺平、深泽和石家庄的正定、行唐、灵寿、平山。为了巩固城市,孙中山特意修建了长城,一些险要的关隘戒备森严。


中山长城的城墙有的是石头砌成的,有的是土石砌成的,上宽下窄。它被称为“土龙”和“龙脊”。此外,保定周边障碍物较多,如易县西北的紫荆关,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形成陡峭的“三道内障”。这个关隘是北京西部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之一,两座山峰相对,四面环山。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后来,中山国被赵国灭了,却沿用了国名。汉景帝第三年,刘胜被封为中山王,建立中山国,定都于鲁豫。刘胜统治了中山42年。


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刘氏家族几经兴衰,到东汉末年,已经是摇摇欲坠。没想到,中山王刘胜的后代刘备竟然能在空中出世,重振汉家大业。


为什么“龙脉”代代相传,最后落在刘备身上?这和当时的社会环境、个人修养、志向有很大关系。但是,古代的堪舆学者认为,任何家族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脉搏。除了龙脉的祝福,这也取决于家庭的“秘密房子”的风水。如果一个家庭受到好风水的庇护,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兴旺,否则就会衰落。


刘胜墓地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当时河北满城也是中山国的地盘。中山王刘胜死后,他和他的妻子葬在这里。刘胜墓所在的灵山古称凤凰山,由三座相连的山峰组成。


主峰立于中间,两侧山峰呈东南东北对称列,略呈“品”字形,犹如一把由西向东的太师椅。看起来像一个童话海龟前


一天,一位老司机起了个大早,搭上一辆车就出发了。不幸的是,这只凤凰经过一天的飞行后疲惫不堪,在喷泉边专心喝水。大车来的时候,没有做好防范。就在车轮碾过它的脖子时,这只凤凰被勒住了脖子,临死前,它下了一个蛋。一眨眼,凤凰消失了,几座相连的山竖立在马平川面前。


听到这个故事后,刘胜亲自登上凤凰山,想看看这座山有什么神奇之处。远远望去,发现良田沃野,天地相连,紫气升腾;再向西望去,太行山的群峰像一个屏风矗立在天空中。真是风水宝地。


他当即决定将凤凰山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降旨割据诸侯国,中山王刘氏一大群人失去了爵位。刘振,一百二十余子之一,人,原名陆澄,是刘的始祖。在一次镀金事件中,他被汉武帝认为黄金质量不足,于是被剥夺了职位,成为平民。


当时汉朝规定,诸侯除了象征性地向朝廷贡献地方特产外,还要缴纳“鎏金”,这是一种特殊的黄金,供皇帝在祠堂祭祀时使用。受此事件影响,刘氏家族从此一蹶不振,沦为平民。


刘备,卓君人,刘真的后裔。据史料记载,涿州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叫涿鹿,黄帝和蚩尤在涿鹿之地打仗,就是被提到的地方。汉代设立朱鹭郡,号称“天下门户,京师门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卓君以它的水而闻名。这条神奇的内陆河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卓君在道士眼里是风水宝地,但在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眼里却是一片沃土,这里随处可见华夏祖先的遗迹。


水经注,北魏地理学家李道元写道:“下洛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汉泉,泉上有黄帝庙。晋太康地理说:汉泉也是地名,泉水向东北流,与蚩尤泉相遇,水出蚩尤城,无东侧。土地记载涿鹿城东南六十里有蚩尤城,泉水深而不流,绵绵雨水入汉泉,入东北濯水。”


刘备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大的。当刘备的父亲李卡斯来到这一代时,卓君的刘家变得更加穷困潦倒。可以说,当时刘备的家庭举步维艰,连日常的生活费都难以为继。刘备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当时刘备的母亲以卖鞋、织席为业,刘备经常和母亲在街上卖草席、草鞋。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贫穷的家庭会培养出一个未来的“真龙天子”。


虽然家里很穷,但刘备看起来很富有。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身高七尺五寸,双手在膝盖以上,耳朵垂在肩上。他回头的时候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他沉默寡言,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情绪。他看起来真的像个皇帝。


有一次,刘备在和同伴做游戏的时候,刘备说出了一句狂言:以后一定要像皇帝一样坐有盖的车!此言一出,当时被朋友嘲讽为笑话。其实刘备的天子精神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


当时,刘家房外有一棵茂盛的桑树,有五尺多高,远远望去像亭子和华盖,就像皇帝坐车的华盖。邻居们对此非常好奇,他们都认为这棵树预示着刘家一个大贵族家庭的诞生。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以至于都在说的刘家将来会出人头地。因此,刘氏家族继承了的王位


平邑元年黄巾起义期间,刘、关、张三兄弟开始了他们的斗争生涯。当时刘备审时度势,带领部下讨伐黄巾军。刘备凯旋后,被任命为安溪县县尉。从此,刘备走上了一条追求东西方,建立蜀汉大业的道路。

诸葛亮北伐的现实考量:蜀汉立国之本是正统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公元221年秋7月,蜀汉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不顾诸葛亮等大臣反对,发兵大举进攻东吴。222年,蜀军出峡与吴军相持于夷陵,V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蜀中。次年4月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永安宫。临死前将国事托付与丞相诸葛亮。后主刘禅即位,改元建兴,封武乡侯,开府治事。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从此,诸葛亮成为蜀汉事实上的决策者。此时,诸葛亮42岁。

当政之后,诸葛亮首先和吴国停战,再度交好,这样就解除了来自东面的威胁。安居平五路解决了燃眉之急。然后在国内致力发展生产,积蓄军粮。然后便开始了所谓的连年征伐。

我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对得蜀之后的计划: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可以看到诸葛亮当政之后的作法是完全按部就班来的。不过其中的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是不可行了,因为荆州此时已经在东吴手中了,此时便只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一途了。

外结好孙权,内政理之后,这样就该开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了。西羌由于马超的原因,一直都很支持蜀汉政权的,而南中的少数民族,就不是能抚平的。因此三年春,亮率众南征,七纵七擒,南中平。这样,解除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有些人一直以为诸葛亮的北伐误国误民,使得蜀国民生凋敝,最终亡于晋。其实结合当时的环境分析,北伐是必须的。

从表面看来,当时天下呈三分之势,相互牵制。但实际上,在刘备东征失利后,蜀汉的形势是最严峻的。V亭一战,大军死伤过半,本来就危险的蜀汉犹如雪上加霜;再看一下三国的户口,魏有户六十六万余,口四百四十余万;蜀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吴有户五十二万余,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再看一下地理方面,要知道,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重心都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广大的长江、珠江流域都是很贫瘠的,很少开发。至于蜀地,虽有天险,但是也是由于太多的山区,虽然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也不能和占据中原广大土地的曹魏相抗衡。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无一不是以地为本,以人为本,地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弱。面积大的国家,收成和生产力高,人口增长快,兵源和军饷充裕,在军事上就占到了决定性的优势。历代的兵家,均是寸土必争。而当时曹魏就是占据着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中原黄河流域地区以及北荆州。而东吴所处的江东即南荆州、交州以及扬州,蜀汉所处的益州、南中相比来说是很贫瘠的。

那么,有人就会认为了:既然蜀汉处于劣势,那么就应该全力发展内政为上,以逸待劳。但是曹魏政权会如宋襄公一样任你发展,等到你发展好了再和你开战?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放弃军事就是自取灭亡。在这种意义上讲,北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不仅如此。

此时荆州已失。蜀国经历大败,魏国却有渔人之利,此消彼长,力量更是悬殊。关中已经成为魏国的首号攻击目标。虽然再度和吴国联盟,但是两国关系亦不牢固。蜀国发展的唯一出路,只能是自力更生。但单纯的防御又不太可能给予足够保证。因此,蜀国只有先发制人,出兵伐魏。

而在当时的当时曹魏政权虽然已经完全统一了中国北方。开始休养生息。但是仍未完全巩固稳定,人心也完全归化。百姓们一旦过开了和平时代的生活,经济上有了起色,对现任统治者便不太会有极端的反感情绪。任由这样的局面延续下去,曹魏政权的统治便越来越有根基,对原来的东汉刘氏政权的忠诚度也就更淡了。长此以往,蜀汉仅存的正统有时势必丧失殆尽。因此,北伐也是不得不为之。

而第一次出征,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之前降魏的孟达也打算再次归蜀,正是曹魏人心不稳的表现。

具体到战略上,战争当中,防御方有个心理上的劣势。攻方如果失败,可以撤退。但防守的一方如果失败,就难有活路,甚至面临灭亡的危险。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

所以诸葛亮除了主动北伐,再没有其它选择。

主动北伐,目的有三。最保守可以保国,保证蜀汉政权的正常运作。中可把战线推前,并控制陇右一带,扩张领土,进而增强国力。最理想的是能通过北伐完成先帝夙愿,一统天下。

公元227年,蜀汉建兴五年,蜀汉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并向后主献上了名传后世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纵使时隔近两千年,每读出师表,字里行间,仍能感受出武侯之情,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之情,千古之情。

蜀国内部,反对和阻挠北伐的派系一直存在。尤其是本土的川系,反对北伐是出于其地主集团的自身利益。这些集团在蜀地拥有土地家业。即使蜀国灭亡,投降魏国或西晋仍可安心做大官。而开战不光有危险,还损害其经济利益。

当然,北伐对蜀国的经济有一定副作用。史家并不讳言,在历时多年的北伐期间,一段时间内蜀国百姓面有菜色。但是,相对于不北伐的亡国亡土,流离失所要好的多。而且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也很注意修养生息。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这说明北伐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严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发展。倘若诸葛亮的北伐比纯粹发展内政更损害百姓利益,令百姓怨声载道,绝不会为其立祠至千百年后。

北伐当然不是轻易,而是充满风险。对于诸葛亮而言,在后方安安稳稳做太平丞相,把握大权,当然比风餐露宿,出生入死,决战沙场更符合其利益。然而诸葛亮却为自己选择了最崎岖的路。平生之愿?报先帝之恩遇?还是为了天下人......

六出祁山历时七年,星殒五丈原。诚如杜工部言: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相满襟。

渭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军中,年54岁。之后,姜维的北伐也被迫终止。于是西晋使邓艾钟会攻蜀。彼时,蜀国并非无兵无粮,成都亦是天下闻名的坚城,何况外头还有姜维守住各处关隘。但投降派却马上就劝阿斗弃械。蜀汉从此灭亡。

天险可守,人心不可守。自古皆然。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进......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8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