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饮茶文化有何不同

以史为鉴 2023-06-13 09:51:12

揭秘,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饮茶文化有何不同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宋朝,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茶,这一片小小的叶子,一度成为古代中国的象征。直到今天,茶依然是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那么,我国又是如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的呢?

茶在中国出现的较早,战国时期的《尔雅》中,便有关于茶的记载,其《释木》一篇,讲到“槚,苦荼”,“荼”古音正是cha,湖南古县荼陵(今茶林)正因产茶而得名。到了西汉,士人王褒在《僮约》中,写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可见其时饮茶之风已逐渐兴起。同时代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只竹笥在其标签牌上写有“槚笥”二字,正是一件盛茶叶的器具。

古人煮茶

饮茶之风源远流长,各朝所饮之茶亦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粥茶法、末茶法、散茶法三个阶段。

一、粥茶法

西汉到六朝时期,国人大多采用此种颇具喜剧效果的方法饮茶。首先要将茶叶和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一同滚煮,其间用勺舀出浮沫,然后再盛出饮用,所谓“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一顿操作猛如虎,和煮菜汤相仿,再加上各种调料,想必入口味道格外酸爽。唐代茶圣陆羽便吐槽这种粥茶“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也!”

六朝时期,这种粥茶在南方比较盛行,吴主孙皓常在宴会上以茶代酒,桓温也曾用茶宴客标榜自己节俭。北方人民表示压力山大,实在难以欣赏,普遍饮用牛乳类饮料,并嘲讽茶为“酪奴”。权贵宴饮时,仅有南方归降士人方才饮茶,归降北魏、官至尚书令的琅琊王肃酷爱饮茶,相传每次都要饮茶一斗,得了一个“漏斗”的绰号。茶在北方的尴尬地位,可见一斑。

茶碾碗

二、末茶法

直到唐代,饮茶之风方才盛极大江南北,“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中唐以后,茶已经进入民间,和米盐无异。

北方人逐渐放弃对茶的抵抗,一方面是因为盛唐开元年间,佛教禅宗一派于北方大行其道,学禅之人需要少睡参禅,古人又不吃晚饭,为了提神抗饿,北方人只好煮茶来喝,“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时出现了改变茶叶命运的划时代大师——茶圣陆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事学春茶。”陆羽著有《茶经》三卷,对茶道论述详尽。《茶经》中提倡饮用的茶已不再是粗放的粥茶,而是逐渐向精致的末茶转化。陆羽提倡饮用以茶饼碾碎而成的末茶,茶末以米粒大小为宜,先将水在茶釜中煮至冒小气泡,再投入茶末,用竹荚搅拌,等茶末铺满水面时,便可舀出饮用。《茶经》成书短短数十年后,陆羽便登上神坛,受到卖茶商人供奉。卖茶人将瓷质陆羽像供在茶灶旁,生意好赚钱时候用茶供奉,生意不好就上开水浇。

晚唐时,唐人又兴起一种“点茶法”,即将茶末放在茶盏中,再将开水注入冲饮。点茶法能发挥末茶特点,加上注水时对水流、水量、落水点有颇多讲究炫技之处,在两宋时成为饮茶的主流方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宋人多将茶制成茶饼饮用,味道上追求“香甘重滑”,不喜茶中苦涩原味,并以茶色“纯白为上真”。在这种独特的要求下,宋人茶饼制作工艺可谓另辟蹊径:首先精选原料,只取选中茶叶的茶心一处,用泉水浸渍,然后上锅蒸,再用小榨榨去水分、大榨榨去茶汁,以求色白味甘;榨过之后,将茶放在盆里研磨,好的茶饼一般要研磨一天以上,等到盆中膏状物匀滑细腻后,再加入龙脑等香料,和上香米熬成的薄粥,一并揉成茶饼。这样制成的茶饼因为有淀粉,样似牛乳;因掺有香料,口味甘香,与之前粥茶法下的咸汤茶味道大相径庭。

这样复杂工艺制成的茶饼往往价格不菲,出自名家之手的更是天价。宋仁宗时蔡襄制作的“小龙团”一斤售黄金二两,还极难买到,时人称“黄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徽宗时,郑可闻用“银丝水芽”制成“龙团胜雪”,每饼售价四万钱,备受推崇。

宋代的文人雅士

宋人不仅茶饼制作繁复,点茶时也颇多讲究。首先要将茶饼烤干、锤碎,再用类似今天药碾的茶碾细细碾做茶末,茶碾越小越好,大了会被嗤笑为蠢物;随后将茶末倒入似今日筛子的茶罗中,筛取细碎茶末放在茶罐中,以备饮用。制好茶末后,为避免开水注入冷茶盏降温影响口感,要先将茶盏烤热,再用长柄小勺茶则从茶罐中舀茶末置于盏中,倒入一点开水将茶末调匀,再用长嘴茶壶注水,同时以筷子、长柄勺或是筅(圆形竹刷)搅匀。注入的水并不是“老不可食”的滚水,而是“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初沸之水;调茶手法要求更高,须得“先搅动茶膏,渐加击沸,手轻筅重,指绕腕悬”,达到“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茶面上银光翻涌,才算是点好了一盏茶。

点茶手法繁复,技术含量颇高,正适合比试,宋人常“斗茶”为乐。斗茶主要考量茶和水的融合程度,搅动茶水转动,先在茶盏上留下痕迹的算输。茶色纯白,比斗时盛在在黑盏中最为明显,位于今日福建建阳的建窑所出产的黑色茶盏因外形美观、颜色纯正、久热难冷等特点大受欢迎,名品“兔毫盏”、“一碗珠”“金油滴”售价颇高,“曜变天目”盏更是价值万金。然而茶盏精美的只是盏心,其外腹、足底因可以置于配套使用的漆制茶托中隐藏,往往做的颇为粗陋,漏胎、流釉比比皆是,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三、散茶法

元朝后期,随着饮茶群体扩大和胡风浸染,精细的末茶逐渐隐退,原汁原味的散茶大行其道。明代洪武帝提倡节俭,下令禁止制作高级茶饼,由此,散茶彻底取代了末茶的地位。

散茶饮用与今日饮茶相似,采茶后将茶叶焙干,直接在茶壶里沏茶喝,茶叶不再掺淀粉、香料,也不再制饼、碾末。随末茶一并消失的,还有用来制作末茶的一系列复杂茶具,只有装开水的长嘴茶瓶摇身变为茶壶,继续笑傲江湖。曾风靡一时的吉水窑黑色建盏在元末停止烧制,明代“建盏”一词转而专指德化窑的白瓷茶盏。

饮茶方式的改变,也使茶文化出现了转变,明清文人往往难以理解宋人对茶的论述。如蔡襄在《茶录》中谈到“茶色白,宜黑盏”,元初依然以白色茶为贵,饮用本色散茶的明人则认为“茶色自宜带绿,岂有纯白者?”,并进一步认为试茶应该用白色茶盏,宋人用黑色茶盏乃是不知所云“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还把斗茶时先粘上水痕一方失败的评价标准改为“以水痕先没者为负”,闹了大乌龙。

由粥茶、末茶到散茶,小小饮茶方式的转变折射的正是古人生活方式的转型。

一杯清茶,初品清甘,渐至佳境,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愿淡雅隽永的文人意趣能透过尘封的时光,带给忙碌的现代人一份清静,一丝慰藉。

与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的茶文化有哪些特点?

清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由于时代的不同其茶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与其他朝代相比,清朝的茶文化又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茶文化不仅具有封建社会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近代化的气息。具体而言,清朝的茶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茶叶栽培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种类更加丰富。在清朝,随着茶叶栽培、制作技术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更加优良的茶叶品种。例如当时的插枝繁殖技术就是茶叶栽培技术的一个突破性发展,是传统茶叶栽培技术的最高水平。炒青绿茶制法虽然在明末的时候就开始普及,但清朝根据前人的经验和方式,提升了烘青、晒青的制作工艺,由此出现了许多外形和内质都极具特色的绿茶名品。茶叶种类的丰富性表现在清朝的名茶约有?40?种,我们现在熟知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云南普洱、紫阳毛尖、庐山云雾、闽北水仙等茶名都源自清朝。

2、饮茶的方式不断多样,出现新的饮茶用具。在清代以前,民间比较流行品茶,但清朝的茶馆将饮茶进一步世俗化。品茶实际上带有一定的贵族气和书卷气,相当程度是为了显示文人雅士的高雅素养。茶馆的出现让饮茶的方式不像以往那般繁杂,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要求。在饮茶用具方面,清朝将明朝才出现的紫砂茶具发展到了顶峰,成为朝廷贡品。清朝的紫砂茶具造型风格多样,上面还有诗歌、书法、绘画等。紫砂茶具从饮茶用具成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此外,随着瓷器技术的发展,清朝的青花瓷茶具也别具特色,在国内外都备受喜爱的商品。

3、茶馆文化格外繁荣。在清朝,茶馆光佐茶小吃就有酱干、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茶、饺儿、糖油馒头等数十种。清朝的茶馆还分不同的种类,如专供商人洽谈生意的清茶馆、说书表演曲艺的书茶馆、有供文人笔会、游人赏景的野茶馆、可容三教九流的大茶馆等。

上述回答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朝对待茶道的方式都不一样,唐宋茶道文化与宋瓷之风华,有何不同?

陆羽把整个煮茶过程中茶汤的不同生态取了极优美的名词,有的叫“饽”,有的叫“花”,随着水温变化无穷,有的形成浮萍状,有的又如同虚空当中的流云,有的又像洒落满地的花瓣。水经过煮沸之后,便有许多泡沫浮沉在茶汤最上层,又如同冬日里降雪,大地呈现整个银色世界一般。茶汤的流程圆满之后,开始可以斟茶,这是最精华的部分。通常所煮的茶汤前面三泡茶是最好的,这时候所分、所供茶的第一碗茶汤便叫做“隽永”。

在唐朝也有一种现代人看起来颇新鲜的煮茶方法——把葱、姜、枣和橘皮等等的物品和茶混放在一锅里烹煮,但此种方法因会破坏整个茶汤的质量,后来只盛行在一些地方,这也是往后油茶和擂茶的前身。陆羽在《茶经》之中,分别把茶的形制和流程都配合了艺术和当时的文化背景融合其中,令人在喝茶的环境里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真善美的境界,因此《茶经》便成为了中国饮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经典著作。

茶道的文化进展到了宋朝,形成了“点茶”文化,这一套方法较于前朝更加完善,更有章法。宋代的茶大多用饼茶,后把茶饼研磨成粉,筛选成为如春雪般之细末之后,再配合煮沸的汤水,酌量把前面研磨所成的精粉放置茶盏之内。些许沸水和着酌量的茶粉,用茶筅轻轻地摇晃轻击,再渐次加以滚烫之水,此时便会清楚看到汤花自然地凝结在杯缘上,如如不动,这类流序之下所冲泡出来的茶汤在茶人心目中便是一碗上好的好茶。

在宋代,茶的文化可说是发展到了最顶端,人们喝茶讲究的是茶真正的质量和气味,绝对不能揉合其他的物品,由于冲泡简便,于是从朝廷至民间都流行不歇。到了南宋,日本僧侣大批来中国求取佛法,学成后返回日本,把此套方法流行于日本国,这便是后来日本茶道的雏形。

在宋代,不仅仅是把茶道思想推展到最高峰,当时有三部影响饮茶文化极重要的书,一位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蔡襄,他的书法直追柳公权,自成一格,后人把苏轼、米芾及黄庭坚,再加上蔡襄,史称书法四大家,但是在当时蔡襄还出了一本极有名的茶学专书《茶录》。

在宋代另外有一本极重要的书介绍泡茶工具,用白描所成的《茶具图赞》,相传是由身世不详的审安老人所著作。更值得一提的是,连宋朝的皇帝宋徽宗以其尊贵的身份,也为茶的世界编写了一部《大观茶论》。

宋徽宗除了对茶有极深入的专业知识,并且热爱饮茶,几乎时时不离和茶相关的事项,他个人认为除了茶叶质量好坏,茶具更是重要的一环,在他的影响之下,茶道在宋朝的社会里便这么一般地盛行起来,由于当朝的推动,使得当时许许多多的匠人争先恐后地烧出不少传世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目碗”,也就是后来的“建盏”。这是后话,因为天目碗和福建建阳所产、所出的建盏根本是两回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宋徽宗的一阙宋词,字里行间看出他对当时的茶碗是极为讲究的,“螺钿珠玑宝合装,琉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

宋代人喜欢黑色系的器皿,因此当时所烧出来的茶盏几乎都是以青黑色为主,由于温度和釉色的作用,宋徽宗最喜欢的是黑色为底的兔毫杯盏,也因为如此,兔毫和油滴便是宋代贵族斗茶时很重要的茶具文化。由于宋徽宗的推动和喜好,在当时的上层社会里,文人雅士也都热爱饮茶,也收藏名贵的茶盏,甚至也在他们的诗词里面都有所描绘,这在欧阳修和苏东坡等人的作品中时有看到。当时会流行建盏是因为此地所产的茶碗坏土较厚,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有保温的效果,并且黑色的釉底和当时所流行的茶种有关,因此建盏就这样子渐渐地流行开来。

宋朝始太祖赵匡胤时代,文人的地位便高过于武人,由于在他的统治下,升平一片,战事渐少,因此国内几乎都以科举为重要的前途发展,所以造就了不少的文学家及艺术家。即便到了最后,在历史上被称为误国的宋徽宗,在艺术和文物的造就上,如今仍然是为人所歌颂,在他主政期间极力地推广文学、诗词、书画、艺术、茶艺和陶瓷……方面的文化工作,在中国历代所有的君主当中,至今还未有人可以超越他的艺术才情。他除了鼓励并且也增设了许多相关于艺术、书院方面的机构,在全国各处宣扬艺术方面的教育,有其不可抹煞的地位。

虽然他不是一位受人爱戴的帝王,甚至为了提供他个人爱美和爱物成癖的喜好,特别建立了“造作局”,蔡京掌握住宋徽宗的习性,从各处搜集奇珍异石,满足徽宗的需求,那时还多设立了一处“应奉局”,原本供国家战事所使用的船只,也都因为从全国各处运送提供皇帝满足玩赏,而奔驶于各州各县,也因为如此,民间哀声载道此起彼落。

可能是阴错阳差,宋徽宗喜欢花石成癖,为了要让举国各处搜集于皇宫的大量花卉有所着落,所需之花器便极多,因此徽宗就在河南禹县成立了官窑,专门用来烧制各类陶瓷器皿,谁知道此创举竟然成为日后创造中华瑰宝重要的来源和宝地。

钧窑和汝窑所烧制的各类器皿、碗盘、瓶罐等等,以及所烧制的釉材和烧法,及支钉烧制后在各类器皿下端所发现的钉痕,立器的烧法通常以垫烧为主,圈足的中心也都有保留釉彩……这些也都是后代人研究、收藏极重要的判断所在。宋徽宗这位艺术皇帝除了是一位茶痴以外,他对于和品茶相关的器皿也都特别地着重讲究,甚至于数度亲自去官窑里给予意见,也因为如此,才有传世的精典汝瓷。

自古汝瓷即被看成是青瓷之最,它的重要性胜过历朝的金石鼎器,流传了一句话,“即便拥有万贯的家财,还不如拥有汝瓷一片”,可见珍贵之一斑。宋代的瓷器可说是中国最优美的一抹幽梦,多少个浮云掠月,多少个朱槿花开花谢,多少的艳红残退,又有多少个狼烟弥漫的岁月,多少个雨打风吹的日子,凋零的四季,王朝的兴替,无论是繁华或者是凋瑟,那冰凉的宋瓷,即便落花成冢,那些器皿总有守候的主人,也许是玩物丧志,也许是思古幽情,也许是感喟逝者如斯般的岁月,却又可以和当时的遗物于抚摸之际,从开片的裂缝中参与古人。

中国茶文化可分几个时期?各个事情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神农时代是中华民族成长史中极为远古的时期。茶叶的发现及开始应用应看作是整个神农部落时代的历史活动。有关研究表明: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三国以前以及晋代、南北朝时期应属于茶文化的启蒙和萌芽阶段。大量资料证实,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源产中心,更确切地说在云南省,但茶文化的起点却在四川,这是由于当时四川巴蜀的经济、文化要比云南发达。大约在商末周初,巴蜀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西汉初期(公元前53年),蒙顶山甘露寺普慧禅师(俗名吴理真)便开始人工种植茶树。公元4世纪末以前,由于对茶叶的崇拜,巴蜀已出现以茶命人名、以茶命地名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的巴蜀地区是人类饮茶、种植茶最早的地方。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盛行。并且,这一时期饮茶开始进入文学和精神领域,中国最早的茶诗在这一时期出现,其代表是西晋杜育所作的《赋》。

到了唐代,中国茶文化已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了较丰富的茶叶物质,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定的规模:二是茶叶科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茶事活动由实践开始上升到理论;三是饮茶在精神领域有了较完美的体现,如提出茶道、茶礼、茶文化与中国的儒、禅、道哲学思想紧密结合;四是有较多的茶文化著作和茶诗茶画作品产生等;五是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政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世界第一部茶叶、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它由唐代陆羽所著,成书于公元780年。《茶经》内容十分丰富,是一本茶叶百科全书。它涉及生物学、栽培学、制茶学、分类学、生态学、数理学等;同时,还记载了唐代以前有关茶的不同神话、寓言、史籍、诗赋、传记、地理、数理等书籍,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到宋代至明初,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到了鼎盛时期。因此,我们说:“茶兴于唐、盛于宋。”在这一时期,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茶区也大面积地进行了南移,使茶业上市提前一个月。这一历史时期茶文化空前繁荣,宋徽宗赵佶带头在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

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初,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普通人家的礼仪美德。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青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综观中国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概括地说,茶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的结构体系包括有关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茶文化的物质形态表现为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诗词、茶书画、茶歌舞、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饮茶技艺和茶艺表演等;精神形态表现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等;还有介于中间状态的表现形式,如茶政、茶法、茶礼规、茶习俗等属制度文化范畴的内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