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下雪冰雹天古人怎么过揭秘古人的御寒装备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3 09:50:23

下雪冰雹天古人怎么过揭秘古人的御寒装备

春日盎然,但最近天气实属奇怪,一下大着太阳,一下暴雨倾盆,前不久,有些地方突然下起了鸽子蛋的冰雹,突然转冷。

现代人对于天气已经有各种对抗办法,在古代,古人们下雪冰雹天如何应对呢?装备有那些?今天跟着古建中国一起了解一下!

超实用的“风帽”

风帽的名字,大家很熟悉了,其实从剪裁角度来说有各种各样的,最重要的特征是脑后要有披幅。所以它不算一个精确的唯一性的词,而且款式简单,没有排他性,符合特征的文物或古画很早就有,但是很难说都是一脉相承的东西。

幅巾与此类似,但是风帽有御寒作用,所以一般是夹棉的,甚至是用皮草来制作。

风帽之所以有披幅,当然也是为了保暖、抗风(有一些风帽可能单纯就是抗风沙)。所以为了增加风帽遮挡的面积,风帽会增加一些配件或改动设计,令它可以保护前面的脖子部分。

因为风帽实在是太实用了,所以它在民间被保留得很好,我们在许多老照片中都可以看到它。以及一些宗教里也有保留,道教有浩然巾,佛教有观音兜(也叫“风兜”),其实大同小异,俗世也使用。毕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瑟瑟发抖。

风帽。风帽也属于冬季棉帽。农村妇女一般不戴帽子,冬季出门时,除围围脖就是戴风帽。车青姑娘没有戴风帽的,老太太多戴风帽。风帽多系自制,戴它保温避风故名。风帽多用青大布或青花旗作面,内续棉花,脑后垂长舌形披至肩部,钉上长带系在脖子上,寒风难以侵入,戴它十分暖和。

甚至于我们现在在某宝的宗教用品店里还能买到。而且可以从售卖的样式中可以看出风帽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样式。

某宝宗教用品店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除了可选择的颜色真的是少了一些,但对于买一些实用又有传统色彩的服饰来说真的很有趣啦。之前《古风「斗篷」拯救计划:冬天嘛,还是要堂堂正正御寒呀!》里还介绍过很像清宫那件假两件的斗篷。

风帽+笠

风帽之上还能加帽子,基本就是出门在外的无敌状态了。别提斗篷,那个只能走路,我们无敌状态都是要骑个小毛驴的说!

可能是因为下雪天多少还是有湿度的,所以需要一些类似斗笠的帽子遮挡一下雪帽,免得积雪濡湿脑袋。之前也提过斗篷是可以单独只配斗笠的。

要风度也要温度的皮毛小件

以上看起来严严实实的,但实在是不仙,所以估计不太讨人喜欢。别急还有这些呢!

比如配合女性发型而出现的卧兔、昭君套以及披肩(注:其区别本号所述仅供参考,因为暂定论)。保暖程度是有所降低,价格也扶摇直上,但是好看呀!

把皮草融入在各种发髻中,还辅以首饰设计。皮草毛绒绒的样子衬得人十分娇俏可爱。

当然男士也有裹在帽子外面的皮草,就没有女性的这么变化多了。

暖手筒

冬天还有一个配件,其实算是清宫剧带起来的风潮,也就是暖手筒。

其实这个不能算,因为它和上面《金枝欲孽》里那种在斗篷上开俩洞伸手的思路一样,就是个西洋的东西。

可是它不见在越来越多古装剧里出现,在现实中贴着“古风”“宫廷”的标签也卖得特别好,究其原因除了跟风,主要是古风跟影视剧的风,影视剧跟老剧的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人不用这个是因为袖子是真的长,穿得层次也真的多,而现在古风的袖子短,且只穿一层皮。也就需要这样一个东西来遮挡一下尴尬的处境。

专用鞋

鞋子当然也很重要,种种迹象表明雪天应该有专门的鞋子,比如《红楼梦》里提到了“沙棠屐”,它们除了防寒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应该是防止雪水浸入鞋面。

日本就有雨雪天专用的草履。

而中国的种类就多了,就拿木屐来说就分成两种:一种鞋底有木齿的保暖鞋子,比如毛窝子,可以直接穿;另一种是只有半个鞋面的,可以将穿好鞋子的脚穿进去,大约就是穿了两层鞋子,进到室内直接脱掉外层鞋子就可以。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棉被,这个词语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许多人在冬天回家之后,晚上必备的一个东西那就是大棉被。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特别是对于宋朝以前的中原人民来说,恐怕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要知道,这个东西虽然在魏朝那个时候就传进来了,但是那个时候也只是传在了边疆之地,在关于记载宋朝历史的书籍当中也并没有任何棉的信息。

所以,在宋朝之前,绝大部分古代人都是没有棉被的。那么在冬天,他们是怎么御寒的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的御寒方式都一样。比如说现在也有区别,有晚上盖棉被的,也有晚上开空调或者是暖气的,在古代御寒方式一共是有两种,第一种是平民们的御寒方式,在以前人们的家里都会盖着?衾?睡觉,也就是我们现代被子的意思。被子是在秦朝就出现了的一个物件,所以古代人们在古代也是依靠被子来御寒的。

在最开始的时候,人们虽然没有棉花来种植,但是会种植另外一个东西,那就是葛麻。这是一种纤维,经过加工之后可以用来做成衣服或者是被子。

当然,在寒冷的冬天,如果是地势比较偏向于南方的还好一些,但是在古代很多年的经济中心都是在北方,所以那个冬天可不就是麻可以抵抗的了,后面人们就想到了往里面加东西,比如说芦苇花或者说是另外一些比较暖和的东西,可以让自己更加的暖和。

在当时,平民们普遍使用的是芦苇花、柳絮或者是其他的一些东西,而有钱人们使用的就是一些比较动物的毛,比如说鸭绒,羊绒这些都是有的。话说起来的话,其实羊绒应该是要比棉花还要暖和的。所以富人们在冬天一般都不用怎么担心,但是平民们要是只是靠着那些东西来御寒实际上还是不够的。

因此,平民们基本上就是在晚上的时候用,然后到了第二天出太阳的时候就去晒一晒,晚上再继续睡。而在古代,其实冬天算得上是一个很难熬的季节了,古代因寒冷而死的人并不在少数。相比起其他的三个季节来说的话,古人们最不喜欢的恐怕冬天了,一般来说难民灾民们在冬天也要更多一些,想要安全过冬,那是需要很多准备的。

在一些偏向于北方的村子里面,很多人就是因为熬不过冬天而去世的。另外还有一个小物件就是火盆,在以前没有棉被的时候就会用柴火来过冬,在家里升起一个烤炉,但是柴火也不能一直烧,所以经常会在半夜被冷起来,不过没有办法,虽然这个东西不能跟棉被或者是羊绒被来比,但是也要温暖太多了。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能够度过寒冬那都是靠着祖先们的聪明头脑才能找到取暖的办法的,不由得让人升起一股佩服之感。

四次历史上的寒潮,古代人是如何御寒的?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寒冷期,期间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第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

只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没有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记载中都能够看出来当时的天气极度寒冷。到了第二个寒冷期,大雪记载的逐渐就多了。

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记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当时正值荒年,再加上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宫架都压折了,一周后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古代人怎么熬过这些寒冷期的呢?

穷人 出门穿短褐 家里取暖用灶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穷人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贫穷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达官贵族过寒冬 爱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人家已经用上铜制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皇宫墙里建火道 堪比中央空调



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方法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