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韩信和萧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信之前很少打过仗,萧何是如何了解他有将帅之才的?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提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可见,人才什么时候都不缺乏,缺乏的是能够认识和举荐人才的人:伯乐。
一,萧何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这不是什么人都有的能力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就是说,人才,哪里都有,只是发现人才的那些人并不是哪里都有。
萧何,显然就是一个难得的伯乐。
二,萧何和韩信两人的相处,使萧何看到了韩信的潜力
韩信在管理粮饷的时候,肯定和萧何有过多次接触,故此,萧何便凭借他出色的眼力,慢慢认识到了韩信的军事才华。
三,萧何对刘邦的绝对忠诚
说实话,怎么选人用人,从古到今都是一个难题。古语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假如萧何和刘邦的关系不是那么铁,对于选拔人才这种事,他就不会特别上心。为什么呢?在古代,选对了人,上面对举荐的人会更加信任;但是,万一举荐的人才有问题,举荐的人也会受到牵连。也就是说,伯乐并不好当。
这就得提到刘邦和萧何的关系了。萧何出生于沛县,刘邦出生于丰邑,尽管两个人都属沛县,但其实不在一个地方。
史书记载,萧何这个人性格随和,脾气很好,又喜欢结交朋友,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吹鼓手周勃,都是他的朋友。
也就是说,萧何于公,是把刘邦当做了主子;于私,他把刘邦当做了铁哥们。故此,刘邦才把萧何当作最得力、最信任的朋友、下属。因此,萧何才会那么恪尽职守,大公无私,时时处处为刘邦集团着想。这样的话,他就能在现实生活中给刘邦发现好多人才。然后,再经过慢慢观察。当他确认韩信的确是非常杰出的军事人才后,便毅然决然向刘邦推荐韩信担任大将军。
说实话,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人才,只是看你怎么用他,把他放在什么地方。学非所用,用非所学,那显然都是在浪费人才。
五,历史的简略性
提起萧何究竟“是怎么了解韩信的将帅之才的?”这个问题,说实话,在史料上的确查不出来。这是因为,历史只会记载大事,以及历史进程中的大概率事件,不可能把一切细小的情节都记录在史书上,假如是那样的话,就成了流水账。
我个人认为,在萧何和韩信的交集中,肯定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因此,让萧何认识到韩信的军事才华。这是其一。第二,在史书记载上,我们找不到韩信的祖上来历。只了解,他是泗水郡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一说淮阴区 )人。
但据有些野史记载,韩信的父亲原来是战国时期的韩国贵族, 因参与到韩国太子之争端中,形势对己不利,逃离了韩国。后来一家人辗转流落在楚国,一直在等待时机。等待形势好转,能够回到韩国,恢复韩国贵族的身份.。韩信的父亲熟知兵法和击剑,自小就教育韩信击剑写字,尤其是重点教授韩信兵法。父亲常常教诲韩信等待时机恢复韩国的王侯身份。但是,他们等到的是,韩国被秦军攻破的消息。由此可见,韩信的军事才华,也不是凭空得来的。在秦始皇一统中国后,韩信父亲在公元前214年参加徭役,并在徭役中去世。父亲去世的那年,韩信才只有16岁。再后来,他母亲也去世了。因此,他的家世也就彻底断了踪迹。
刘邦也不是庸才
韩信能够被重用,除了萧何这个伯乐极力推荐,也有刘邦的慧眼。假如萧何发现韩信是人才,刘邦不用,韩信终究还是会被当做废物一样,终老一生。
正如刘邦自己总结取胜的原因所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
六,结论
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也就是说,对于萧何举荐韩信这件事来说,萧何是伯乐,但任用不任用韩信,则取决于刘邦。假如萧何举荐了韩信,刘邦不用,无论韩信的军事才华再怎么高超,也没有用。因此,关键的问题是,萧何举荐韩信,刘邦用了韩信,这才是最主要的。
萧何是个善于观察勤于分析的人,因韩信解决粮食发霉问题对此另眼相看,后续对韩信深入了解后发现他军事上很有才能且胸怀大志,加上韩信小时受过胯下之辱,能忍常人不能忍受的屈辱本身是个意志坚定的人,所以萧何认定韩信有将帅之才。最初韩信逃到蜀地投靠刘邦时并未受到重用,刘邦只是让韩信做个管理粮仓的小吏,而韩信把原本混乱的粮仓打理的井井有条,因管理粮仓管理出色才与当时的丞相萧何常打交道。
韩信从小热爱读书且喜欢研究兵法,因此从小就立志要从军。韩信长大后最早是投靠了项梁,后因项梁被章邯击败身亡后就效力于项羽麾下。韩信在项羽军中时,对项羽的每次对秦的战斗都非常了解。最有名的巨鹿之战韩信是参与其中的,项羽那种破釜沉舟以一当百的决心和策略使得韩信从中收获良多。
韩信在项羽军中的几年时间里虽然只是个守卫营门的执戟郎中,也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但韩信非常好学,对每次战斗都总结分析项羽和章邯的优缺点,再结合自身所学的兵法知识与之融合,由此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军事打仗策略方法。韩信曾多次向项羽提出过自己对于灭秦的一些建议,可惜项羽对于自己的谋略非常自信对于韩信提出的建议都没有采纳。
韩信因为在项羽军中未得到重用,所以转而逃到蜀地投靠刘邦。韩信转投到了刘邦军中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韩信是在这里遇到自己此生的贵人萧何。如果没有萧何对韩信的极力推荐和重视,刘邦不会对韩信刮目相看,也不会重用韩信。萧何的慧眼识英雄才挖掘出韩信这个军事天才,让韩信凭借着自身卓越军事才能帮助刘邦成就大业的。
有时候,一个人的本领和才能不仅仅是在打仗的时候才可以发挥得出来。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战场上,一个人的指挥是很有用的,我们口中所有的?将军?和?大帅?就是俩个指挥官,听起来不一样,但是大概意思都是一样的,在每场战争中,他们都是负责指挥队友的那一个,当然了他们也会参与打仗的,可是最重要的就是指挥了,他们要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战场上不仅仅是靠蛮力来打仗的,有时候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很重要,采取有效的对战策略这当然也很重要了,所以这时候就是凸现他们才能的时候了,因为打仗的布局方面等等都有可能会影响一场战争,也会影响着最后的结果。
但是一个人的才能不仅仅只有在战场上才能表现出来,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当然不能说你是将军大帅你就很厉害,如果你不是就说明你不厉害,这种说法是不存在的,在那个时候,人才到处都有,只是看你有没有发现人才的这个问题而已,所以即使韩信没有打过仗,他的聪明才智还是得以体现的。
一是萧何能够知道韩信这个人也是由于韩信自己能够勇于自荐。
当韩信找到萧何以后,萧何也是百般试探调查之后才向刘邦举荐。韩信心中有一番抱负,于是就四处奔走,寻找一个知人善用的明主。韩信自然是先选择项羽,因为在那时世人皆知刘邦根本敌不过项羽。我们知道刘邦又是一个重用人才的人,所以如果韩信是有真本事,刘邦当然会重用了,也可以这样说,刘邦之所以会重用韩信也是因为看重韩信的才能,刘邦很重视身边的人才,韩信是个勇敢的人,他找到萧何,他想要自荐,所以刘邦也看重了他。得到刘邦的重用,说明韩信也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这样说也对,因为韩信确实是个很厉害的人物,韩信在打仗方面很厉害,但是政治头脑缺乏,在帮助刘邦夺天下以后要求分封自己为诸侯王,刘邦怎么容忍这种功高震主的事情呢,所以对韩信一杀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韩信确实是个挺不错的人才。
二是萧何与刘邦是同乡,并且可以说是同事关系。
萧何是沛县长秘书,而刘邦当时只是泗水亭一个小小的亭长,萧何的官职甚至比刘邦要高好几个等级,那为什么萧何放弃高官厚禄,来辅助刘邦起义呢?因为萧何看得出刘邦是个成大事的人,果不其然,在最后确实是这样,可这也少不了韩信的帮忙,刘邦是个重用人才的人,萧何是个独具慧眼的人,他俩合作起来确实厉害,萧何既能够看出刘邦的成大器,也能够看得出韩信的本事,所以他才会帮助刘邦,所以他才会推荐韩信给刘邦。当然,如果韩信不勇敢一点的去自荐,可能没有人能够发现他,毕竟在那个时候,厉害的人、有点本事的人还是很多的,所以韩信要想被发现还是有点困难的,好在他去向萧何自荐了,这样子刘邦也重用了他,虽然刘邦最后还是杀了他,刘邦那是害怕,因为他也知道韩信是个有本事的人。
三是并且在与韩信的交谈中,萧何也能感受到将才之风。但是萧何还是不能凭借这些细枝末节就轻易地让韩信统率三军,必须还得考验考验。最后也是碰运气、放手一搏地向刘邦举荐韩信。没有想到最后韩信竟能一举歼灭楚军,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所以说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运气吧!自己的才能得到重用,这才是每个有才之人想要看到的事情,也是他们最想得到的结果。只可惜刘邦最后害怕,所以才会杀了韩信,只可惜了韩信这个人才,他对刘邦忠心,最后刘邦还杀了他。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7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