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个朝代,对待经济都是相当重视的。宋朝在篡夺了后周的帝位后建立,在政权交替初期,保存钱财就已经产生,并贯穿了整个社会。下面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太祖朝政局与皇位传承
1、太祖朝对德昭与德芳的封爵与授官
纵观中国历史,在确立皇储问题上无非出于两种目的考虑:“救时”与“救世”。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使其的子子孙孙都能够享受对这个国家的专制统治,因此,大多数皇储的确立都遵循着“救世”的目的。然而,在确立皇储的时候会有诸多影响因素导致其不能按照传统礼法要求的嫡长子继承制选择皇储,这时在确立皇储就是遵循“救时”的目的。太祖在位共十七年,在这十七年里,太祖一直致力于完成国家统一并确保赵宋王朝长治久安,避免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代”。
因此,在沿袭前朝旧制的同时,进行着自己的计划与改革。爵位,是封建时期等级地位的象征,同时与获封人的封土与食邑有关。到了唐宋时期,爵位已经变成了一种“荣誉称号”,待遇已远不如前。北宋成立之初,在封爵制度上遵循唐制,但对于皇子的封爵与唐制不同,依故事“皇子出阁即封王”,但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书中丝毫找不到太祖对德昭与德芳的“封王”记载。在乾德二年(964 年),皇子赵德昭出阁,太祖认为“德昭未冠”,故只授予其“贵州防御使”一职。
开宝八年(975 年),赵德芳出阁,一年后也只被授予“贵州防御使”一职,而无其他封爵。南宋学者陈傅良认为:“出阁封王,后世之夸心也。艺祖起百世之后,独追古意,自王礼杀而为防御使,非圣人能之乎?”陈傅良的这番言论固有夸赞成分在其中,但也说明太祖在对自己儿子的“封王”上经过慎重的考虑,不仅防止德昭或德芳在“封王”之后培养自己的势力,从而对皇权产生威胁,同时也防止了二子在皇权交替时与太宗发生冲突,导致不必要的流血事件,影响政权稳定与宗室团结。
2、太祖对太宗的态度演变
太祖继位之后,对身边之人大加封赏,建隆元年(960 年)“以皇弟殿前都虞侯匡义领睦州防御使,赐名光义”,建隆二年(961 年)“以皇弟泰宁节度使、兼殿前都虞侯光义兼开封尹、同平章事”。太祖此举不只将太宗作为一奶同胞看待,还将其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希望太宗能够在政治上对其有一定帮助。
在太祖征讨李筠、李重进时,曾任命太宗“留守帝京,镇抚都下”。留守一事,非亲信之人不可担任,太祖能够任命太宗,足见其对太宗的信任。太祖为了维护赵氏王朝的统治,赋予了太宗很大的权力,并且任由太宗发展其势力,特别是在太宗做了开封尹之后,利用自身的职位优势,结交四方豪杰,形成了独特的政治势力。太祖之所以会与太宗保持融洽的关系,一方面可能与杜太后“金匮之盟”所要求的传位于弟有关,使得太祖不得不与太宗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太祖也希望借助太宗的力量将唐末五代分散的权力重新收回到中央,防止大权旁落,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二、宋太祖治国思想
1、革除弊政的思想
以防弊之政作为立国之法,是宋太祖政权建设的一个重大特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精神就在于以制度上的平缓调适来达到政治上的稳定。找出弊源,这是革除弊政的基础。要使国家走向和平稳定,就必须革除五代时期的弊政。五代时,官吏贪赃枉法的现象很严重,贪吏滋横,民不聊生,所以太祖要整顿吏治,就必须先以重法治之。
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个极度混乱的时期,五代十国的统治者依靠武力,割据一方,互相吞并,倒戈兵变,改朝换代,如同儿戏,封建伦理纲常经常受到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是五代时人们公认的信条。五代之君“为国长者不过十余年,短者三四年至一二年,天下之人,视其上易军代国,如更戌长无异。”身处这样的乱世,用“忠臣不事二主”的忠节观来要求臣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五代帝王自己多以篡歉得国,而且庸残暴,“忠”对于他们到底有多大的价值可言?所以,任何一个在此之后建立的王朝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必须进行观念的转换。
2、吸收前朝的经验教训
唐末五代历经战乱,礼乐仪制遭到践踏,官籍散落,幸存下来的礼书也是疏略不备,互相矛盾之处颇多。在不长时间里,宋太祖将五代时期被破坏的礼乐制度恢复完善,是与太祖改变五代时期武人专政,实行文治分不开的。在太祖施政过程,经常体现出这种爱民思想,宋朝刚刚建立,太祖施行与民休息政策,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安抚流民,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太祖在平定南方各个政权时,劝戒将领不要杀百姓,在平定后蜀时,上闻西川行营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杀之者,函召之网,斩于都市。
三、从两次皇位继承看宋初政局的变化
1、皇帝权威的加强
宋初二帝充分吸取了唐末五代弊政的历史教训,为了防止唐末五代出现的文臣、武将、后妃、外戚、宗室、宦官等诸多群体对皇权产生威胁,制定出一套集政、兵、财、法于一身的“祖宗家法”。无论是对地方权力的分割、削弱,还是为了防止相权的膨胀,宋初二帝都采取了相对“温柔”的方法。这些“温柔”的方式同样被运用到解决皇位传承问题上,并且通过解决皇位继承问题达到集权的目的。宋太祖在位期间正处于北宋建国之初,一切制度都在慢慢地恢复中。由于一
些特殊原因,太祖并没有留下储君,更没有按照宋王朝的需要恢复储君制,这才导致了在太祖死后,太祖认定的隐性储君——太宗才能得以入继。太宗即位之后,并没有着急确立储君,而是相应提高了宗室的地位,扩大了储君的人选范围。储君制度既是君主家族政治权力存亡乃至血统继绝的命脉所系,也是影响整个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黎庶生活状况的关健性因素。
宋太宗恢复“储君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赵宋皇室统治秩序的稳定,同样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储君制”的恢复在并非大一统的国家中会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同时也对皇位继承的稳定性以及皇权的连续性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宋代皇位继承无内乱的原因之一。
2、皇帝本人的谋划
太祖与太宗的关系更像是皇帝与储君的关系。并且太祖还利用太宗的势力与赵普的势力相制衡。开宝六年(973 年),赵普罢相后,太祖随即将太宗封王,正式达成“尹京封王”的条件。在太宗失去了赵普的制衡后,太祖依旧没有对太宗进行过多的限制,直到太祖去世,太宗都作为国家“二皇帝”存在。
正因如此,太宗的继位才没有引发朝臣的不满。太祖舍子传弟的原因,宋朝及之后朝代的史学家皆认为是太祖“因公废私”,这只是宋朝史官所展现出的说法。而太祖舍子传弟的真正原因恐怕如司马光借杜太后之口说出的“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太祖借太宗逐步收回权力,并与赵普为代表的相权相抗衡。在与赵普抗衡的同时,太宗逐步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加之太宗的政治经验与政务处理能力远非太祖而可比,如果太祖强行将皇位留给德昭或德芳,难保太宗不会与之争夺皇位,从而导致政局动荡,北宋也因此成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太祖舍子传弟更多是出于国家的稳定。
结语:宋太祖的治国思想来源与他个人的经历是密切联系的,他出生于五代十国这个乱世,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造成的生灵涂炭是他耳闻目睹的,这成为他以后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原因。周世宗虚怀纳谏,进行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致力于完成国家统一,这些举措使原本胸怀大志的宋太祖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启发。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那么为什么作为皇帝的他,会让人们觉得他很抠门呢?并且让人们一提到抠门这词,就会忍不住想到?抠门皇帝赵匡胤?,那么他到底是有多抠门呢?
其实赵匡胤能够成为?抠门皇帝?,与他的出身背景和早年间的经历,都脱不了关系。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并不像其他的皇帝一般,拥有较好的出身,相反,他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家族中。并且由于早年间家道没落,年纪轻轻的他就尝尽了生活的坎坷,也明白了贫困的无奈与烦恼。只不过后来的他着了一身黄袍,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所以人们就很少知道他在当皇帝前的经历。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即使当了皇帝,却仍旧难以改变自己那?抠门?的习性。
不过赵匡胤 的?抠门?,与登基后就开始向往奢靡生活的皇帝相比,倒成了他的特点。他的节俭似乎?随处可见?:在他所居住的皇宫里,能够发现窗帘的制作材料竟是最便宜的青布,而他所穿的衣物布质竟然也?抠门?到与小官吏的布质是一样的。他的内宫,可以算得上是历代王朝中最简朴的一个了,因为他在内宫之中就仅仅留了几十余的宦官,还有几百人的宫女,其他众人都遣散回家了。不过更?抠门?的是,他居然很少换新衣,这样的举动恐怕连大臣也比不了。毕竟这样的他,看过去就和普通的老百姓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会因此让大家心生疑虑:?这样的人真的是皇帝吗??。然而这样节俭的他,在历代王朝中却能够算得上是一个十分可贵的存在。
不仅如此,当上皇帝的他,在看到民间经济的困苦后,为了帮助百姓脱离疾苦的生活,他便亲自示范,引导大家一起养成节俭的习惯。经过努力,百姓的生活渐渐改善。
历史证明?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没毛病,诚如历史上号称仁慈皇帝的宋太祖赵匡胤,杀起功臣也毫不手软。
看到这种局面,他手下一个聪明能干的大臣杨信,被老赵提拔成为都虞侯的第二年,突然变成了哑巴。
当时人们以为他是得病成了哑巴,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做了12年哑巴的杨信,临死前突然又会说话了,就在人们惊诧不已的时候,杨信对身边的亲人,道出了他当初装哑巴的经过。
先说明一点,此杨信不是杨家将杨继业的父亲那个杨信,同名同姓而已。杨信之前和赵匡胤一样,都是后周周世宗柴荣手下禁卫军头目。
▲杨信
我们都知道赵匡胤是怎样得到的江山吧?
赵匡胤原来是五代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的殿前司都检点(相当于京城卫戍司令),柴荣生前对他宠信无疑。
后来柴荣因病去世,临死前拉着赵匡胤的手,把7岁的儿子柴宗训交给他辅佐,赵匡胤含泪答应了。
小皇帝称帝不久,突然朝廷上下流传着这样一句谶语:?都检点做天子?。
这句谶语并非空虚来风,都检点掌握着国家军事最高权力,在五代十国时期,凡是做过都检点的最后都做了皇帝。
原来这都是赵匡胤玩的鬼把戏,赵匡胤看到后周?孤儿寡母?好欺负,于是想篡夺后周江山。老赵有十个拜把兄弟,历史上称之为?义社十兄弟?。
▲赵匡胤和义社十兄弟
这10个拜把兄弟,掌握着禁卫军大大小小的权力。赵匡胤的都检点是禁卫军的老大。十个小弟想拥立赵匡胤当皇帝。于是接下来发动了?陈桥兵变?。
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随后建立北宋。他就是历史上的宋太祖,这一年赵匡胤34岁。
赵匡胤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不傻,他的十兄弟能拥立他当皇帝。有一天有人出价更高,十兄弟就会就会拥立其他人当皇帝。
赵匡胤感同身受,心说,?别给我讲兄弟情深,当初柴荣待我犹如亲子,我不是一样夺了他的江山!?
十兄弟吓得一个个都辞去了兵权。赵匡胤重新任命了一批新贵。他认为,?新人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本,总比老将听话?。
?杯酒释兵权?后,赵匡胤做了第二件事。
就在任命禁卫军新官职时,老赵做出了取消禁卫军:【1.殿前司都点检; 2.殿前司副都点检; 3.侍卫亲军马步军司都指挥使; 4.侍卫亲军马步军司副都指挥使】这四个职位。
老赵意思很明显,你们不是传说?都检点?坐天子吗?现在我取消了?都检点?这个职务,看你们还怎么做皇帝?
于是,禁卫军最高职位就从?都检点?落到了?都虞候?身上,那么,谁做第一任都虞候呢?
有道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个重要的职位,非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莫属。赵光义为哥哥称帝立下汗马功劳,赵匡胤并没亏待弟弟,两年后把他提升为最高军事长官大内都部署加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孟子,名轲,字子舆或子居,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
关于孟子的生卒年月有两种说法:
一、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
二、认为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或朝代更替,当朝的新皇帝对前朝皇帝及子嗣,均是斩草除根,赶尽杀绝,以至于出现?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这样的流传千古的名言。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黄袍加身坐上帝位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呢?事情是这样的。
北宋文人王铚的《默记》中记载:周恭帝柴宗训在?陈桥兵变?之后便禅位给了赵匡胤,随后搬出皇宫到天清寺居住。有一次,赵匡胤前往天清寺探望时,看到跪拜在路边的原后周后宫的太监、宫女中有两人非常特殊她们竟然各怀抱着一名男婴!赵匡胤派人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两个男婴正是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随即令侍卫将他们?提去?。在场的所有大臣都不敢做出反应,因为任何反应都可能被现任皇帝怀疑为不忠,也更不敢替这两个孩子求情。赵匡胤发现只有大将潘美用手掐着廊柱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你觉得不应该吗??潘美则回答:?我哪里敢觉得不应该呢,只是于情于理都觉得不安啊!?赵匡胤随即命侍卫将那俩孩子带回来,将其中的一个交给潘美收养,这个孩子即史书中记载的潘惟吉,赵匡胤对他终生没再过问。
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中记载:赵匡胤称帝、建立宋朝后,便带着宰相范质、赵普及大将潘美等人首次巡视皇宫大内,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听取管事太监、宫女们的细心讲解,脸上难掩兴奋之情。忽然间,皇帝看到一位前朝宫人怀抱婴儿,神色慌张地向他行礼,宋太祖疑心大起,便将那位宫人叫过来,询问她这个婴儿是谁。宫人不敢说谎,便吞吞吐吐地告诉宋太祖,怀中的婴儿正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
宋太祖听后,脸上微微变色,转回头便向赵普征询意见,该如何处置这名前朝皇子。赵普为人果断决绝,考虑到新朝初建、人心不稳,若留下这个男婴,恐怕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制造动乱。所以考虑到此,赵普便做出砍头的手势,并且恶狠狠的说:?斩草要除根,否则后患无穷。?其他随从官员见宰相这样说,也纷纷附和,只有潘美和另一位将领沉默不语。
宋太祖觉得奇怪,便转而征询潘美的意见,但潘美却唯唯诺诺,不敢回复。皇帝稍稍思虑一会儿,便明白潘美的用意,于是对众人讲:?朕昔日深受周世宗厚遇,本想尽力效忠周室,只因迫于形势,所以才不得不承袭皇位。朕行此违心之事本来就有愧于周世宗,如今再杀掉他的儿子,天下人将会如何议论朕呢??
潘美听后甚是感动,便向宋太祖解释之前沉默的原因:?臣与陛下都曾侍奉过周世宗,并深得其厚待,就此事而论,若臣劝说陛下除掉这个婴儿,则有辜负当年世宗恩养之嫌,世人皆会骂臣是忘恩负义之辈;但是若臣劝阻陛下处决他,那么陛下很可能会怀疑臣的忠心,为臣不忠者必受显戮,臣惶恐无计,所以不敢妄言。?
宋太祖听后微微一笑,接着便对潘美说:?仲询(潘美的字)所虑极是,可既然是前朝皇子,自然不能再养于皇宫之中。朕思虑再三,觉得将他送给你为好,只是周世宗的儿子不可再做你的儿子,你就把他当做侄儿抚养成人吧。?潘美领命,将婴儿抱回家并给他取名为潘惟吉,对外则宣称是自己的侄儿。此事过后,宋太祖便再也没有问起过潘惟吉的情况。
潘惟吉成人后历仕太宗、真宗两朝,担任过供备库使、天雄军驻泊都监等职务,在晚年曾以生辰副使的身份出使辽国,前后奉命办事皆以勤勉干练著称。
从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赵匡胤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赶尽杀绝,而且还做出优待后周(前朝)皇室的决定,其宽容的胸襟气度,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并成为后世帝王效仿的楷模。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事情还要从后周说起。
1、后周政权的建立。
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早年是一个混混。郭威曾经在街头跟一个屠夫发生争执,一刀把人家捅死了。此后,郭威坐牢,被一位赏识他的刺史救了一命,并把他带到军中。
当时后唐的李存勖因为不善治国,导致军队哗变,李存勖被部下射死。李存勖的一个妃子就被放出宫。出宫之后在洛阳的一个逆旅时,见到郭威,非要嫁给他。其父母无奈,只好把女儿嫁给郭威,这就是柴氏,柴氏成为了郭威的贤内助,不但从经济上资助他,在人事关系上也帮助他,让他投到了当时的军将刘知远的帐下。而刘知远是石敬瑭的手下,石敬瑭因为跟后唐皇帝李从珂产生矛盾,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请来了辽国人,从而夺了江山,建立了后晋,而他的大将刘知远成为了太原节度使。后来,郭威随刘知远部队南下,入主中原,建立了后汉,成为了后汉的大将。
到了后汉二代时,皇帝刘承祐不满权臣操纵朝政,一口气杀了三位辅政大臣和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柴荣的前三个儿子,而郭威恰好不在洛阳,逃过一劫。郭威带着部队回去要说法,最终打败了刘承祐建立了后周。当时还玩了一把皇袍加身,赵匡胤此时还是郭威的一个亲兵,就在那一众送皇袍的人当中。就此建立了后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6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