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临死前说子龙不可重用,刘备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 2023-07-07 15:25:58

刘备临死前说子龙不可重用,刘备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刘备和赵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临终前告诫:“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名著《三国演义》开篇的一句话。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路枭雄、才俊在此时期展现自己的才能,也为我们后人今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三国演义》因其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大家所喜爱,流传度一直很高。但从书本的性质来说,《三国演义》属于小说,与史书记录的方式不同,小说会采用一些夸张的描述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多智近妖的诸葛亮,礼贤下士的刘备,“一身是胆”的赵云,义薄云天的关羽还有枭雄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作者用近乎夸张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三国人物的形象与一生。当我们更加知道三国后,会发现三国的人物关系并不简单。

一、寻有仁德的明主

东汉末,群雄起,在历史的滚滚潮流中,刘备、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局势形成了,其中,刘备以汉室正统而立,虽然居于相对较弱势的地理位置,刘备还是以皇室正统的名号以及礼贤下士的做派招揽了许多文臣武将。

刘备招揽人才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三顾茅庐”将“卧龙先生”诸葛亮请出了山门,由此才开始正式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除了像诸葛亮一样是被刘备邀请一起打天下的,还有被刘备的理念吸引过来的,赵云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赵云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要说起“常山赵子龙”那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赵子龙正是赵云。古人一般都有名和字,正如刘备字玄德一样,赵云字子龙。

赵子龙与刘备初见时,刘备也只是一名普通官员,依附于公孙瓒。公孙瓒在东汉末年算得上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当时中国东部的大部分地区都是被公孙瓒占领的。

赵子龙虽然出生于普通人家,但打仗行军的本事不错,赵子龙年少时就常想能够拥护一位明主造福百姓,不再忍受战乱之苦,公孙瓒是赵子龙的第一选择,在加入时赵子龙说过:“要追随仁政所在”,惋惜的是公孙瓒没有将“仁政”贯彻到底。

明主不是简单就能找到的,但也不能说赵子龙在公孙瓒这里一无所获,在对抗袁绍时,赵子龙在刘备手下任职掌管骑兵,二人的缘分也由此开始。

刘备为人谦和又礼贤下士,不过开始的势力太弱,以至于一直依附于他人,但是刘备身上显示的仁德的气息则会吸引与他有相同理念的人,赵子龙就是其中之一。

赵子龙认为刘备身上有“仁德明主”的象征,在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击败时,赵子龙求见刘备,二人同榻而眠,共商日后大事,此后赵子龙确实也在建蜀大业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世也一直流传着二人大的君臣之义,但二人之间也有暗流涌动。

二、裂痕

常山赵子龙这个名号不只是在今天广为流传,在当时也是人人熟知,赵子龙最著名的事迹莫过于“长坂坡救幼主”。

赵子龙当时闯入曹营时,有人向刘备禀告说:“赵云要去投降曹丞相了。”刘备没有丝毫迟疑地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当时刘备处于战败状态依然相信着赵子龙,赵子龙同样没有辜负刘备,将刘禅与甘夫人救出。

君信臣,臣忠君,不需要言语,刘备与赵子龙十分坚信自己的选择,可是谁能想到,如此令刘备信任的赵子龙,在刘备的遗言中却是:子龙不可重用。二人之间的裂痕是从何时出现的呢?

刘备获得的最重要的城池莫过于荆州、益州。当时刘备在拥有荆州后想要攻打益州,赵子龙作为蜀中名将又深得信赖,刘备给了赵子龙独立作战指挥的权力,赵子龙不愧为“勇冠三军”之人,顺利夺取了益州,可是没有想到,他与君王刘备的隔阂由此产生。

顺利夺取益州后,一些谋士说要给众人分点土地,既能激励众人又能收买人心,刘备当时还没有开口,赵子龙率先站了出来痛斥众人不为百姓着想,此举损害了君主的仁德。

赵子龙确实是为民着想,但没想到他的这番话让刘备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意见,刘备虽然也是“仁德、仁政”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着深厚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作为一名君主,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基于一定的政治考虑。

赵子龙此举伤透了刘备的心,在论功行赏时,赵子龙的战绩没有得到表彰,并且刘备还是将土地分给了众人。君与臣,臣与君的裂痕由此产生。

三、刘备的遗言

刘备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兴复汉室,惋惜直到死亡也没有见到这一天,而他一手建立的蜀汉王朝也在刘禅的手中灭亡。刘备自然不会料到蜀国会是三国之中第一个被灭亡的,因为刘备认为自己为后代铺上了一条兴复汉室之路。

前文说过对刘备最重要的城池是荆州,建安二十四年,荆州遭遇东吴突袭,关羽惨遭杀害,刘备急于报仇又失败,兵退白帝城,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产生了。

刘备托孤中我们最熟知的就是对诸葛亮说的话:“你若觉得阿斗是可造之才就尽力辅佐,若不是,先生可自行当我蜀国的皇帝。”这句话现在看来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毕竟自己多年筹算取得的天下如何会轻易交到别人手里。

不过刘备对诸葛亮的一番话确实令诸葛亮惶恐与感动,诸葛亮也做到了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丞相为蜀国大才,必得重用,那跟随刘备一起打天下的其他人呢?新君主要如何善用旧臣呢?从史料中我们无法得知刘备的所有告诫,但有一句必定:子龙不可重用。

刘备真的如此小心眼吗?当年益州之事让他记恨到如今。其实不然,刘备是看懂了赵子龙的。赵子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想要的是事事为百姓着想的人。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必定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这种思想的差异会让君臣越走越远。

四、总结

整体来看刘备与赵子龙相互携手共建蜀国的过程,不免让人为这对君臣感到惋惜,当时如此契合惺惺相惜之人,最后因观念的不同有了隔阂。

或许也对应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不过即使刘备留下了“子龙不可重用”的遗言,也抹杀不掉赵子龙做出的贡献,虽然君对臣子有了隔阂,也没有对臣子赶尽杀绝。

赵子龙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这一生也算善始善终,在东汉乱世也是一种幸福。

刘备在临死前道:赵云不可重用,到底是为什么?

刘备临终时说?赵云不可重用?这句话,无论是在正史还是在演义中,都找不到它的出处。虽然这是一种没有依据的说法,但貌似赵云一生确实未被重用过。

赵云以?常胜将军?的形象被后世广为传颂,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儒将,被许多的演义爱好者认为是三国时的完美男人,?常山赵子龙?之名号是如雷贯耳。就这么一位响当当的名将,在刘备时期却只被授予个翊军将军职位,而他一生的主要功绩却是在刘备时期获得的。在演义故事中,赵云的角色更像是护卫长。

读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赵云跟随刘备近三十年,参与过不少恶战,也独自指挥过许多战役,而且战果还都不错。这些都说明,赵云是位忠肝义胆的良将。

在长坂坡一战中,赵云勇闯敌阵,枪挑数名敌将,就后主于危难之中。那么,为何刘备没有重用有能力有功劳的赵云呢?这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刘备不明。

刘备一直以仁义的形象示人,他的驭人之术在三国时期是顶尖的。刘备的选人原则是在精而非多,所用之人都可各尽其能,都有独当一面,横扫千军之本领。刘备的用人亮点就是知人善用,关羽有勇有谋,便被用作镇守一方的大将;张飞有勇而谋略不足,便只能用作大将;诸葛亮才智超群,用作丞相是恰到好处。还有刘备曾嘱咐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重用,结果被刘备言中,街亭失守。才有了诸葛亮后悔莫及,挥泪斩马谡的情景。由此可知,刘备用人的能力非常强。

刘备对赵云的使用,自然也不会有大的失误,正所谓人尽其能。但在许多历史爱好者看来,虽然刘备是个用人高手,但是赵云的功劳似乎与其职位不相匹配。在说这个之前,我们先看看刘备与赵云的关系到底如何。《三国志》中记载,赵云原本是公孙瓒属下,后来公孙瓒遣刘备对抗袁绍时,赵云成了刘备卫队长。

刘备能将家人和自己的安危交予赵云之手,这本身就是一种无限的信任。赵云的忠肝义胆是人尽皆知的,刘备也不例外,这侧面反映出赵云的特长并非为将。

在刘备的心目中,赵云是个武艺高强,一身是胆的绝好护卫。这在长坂坡之战中,就被体现了出来。实事求是的讲,赵云战功的含金量,在五虎将中不算高。除了长坂坡勇救后主外,其它战功都不急关张黄,马超就另当别论。但要论资历,除了关张之外,黄忠、马超显然不能与赵云相比。这就体现出他的独特性。

赵云没有既没封侯也没被重用,这是刘备对大局考虑后的选择。赵云能成为刘备托孤的重臣,说明赵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为了蜀汉只能让赵云作出牺牲。原因就是赵云不但浑身是胆,而且是位顾大局的儒将。赵云一生一心想匡扶汉室,怀揣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刘备在平定益州时,赵云劝谏刘备还田宅于百姓。赵云的大局观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在关羽、张飞被害后,赵云也曾冷静的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在黄忠、马超加入蜀汉时,赵云成为刘备拉拢二人的牺牲品。

相比其他四位五虎将,赵云的才能更多的体现在军师方面。单论武力值,赵云肯定是所向披靡的,但要说到排兵布阵与统帅能力,赵云显然是不及其他虎将。还有就是赵云没有赶上好的时机,关于赵云生卒年,史料中不是很清晰。有学者认为赵云年龄要比刘备大,在他年轻之时,刘备四处奔波,基本是无兵可用。等到刘备兵强马壮之时,赵云早已习惯护卫长一职,没有获得统兵经验,再加上其年龄已大,自然就不会得到统兵机会。赵云没有被重用的说法显然不客观。

如果赵云真是因一些原因而不被刘备重用,那刘备临终时怎会将儿子刘禅和蜀汉江山都托付给赵云?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是赵云在蜀汉重要性的最大体现。赵云的名号太过响亮,致使人们才有了实不符名的错觉。刘备之所以没有为其封侯,那是要把这种恩封留给后主,以便笼络人心,最终赵云也喜获永昌亭侯。

综上,赵云非将门名望,他完全是靠本领最终实现了乱世?封侯?的的夙愿。统兵作战是需要经验积累的,赵云一开始就不是统兵的,自然不会像关张一样。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

赵云是刘备的旧班底之一,早在刘备投靠公孙瓒之时,在公孙瓒帐下的赵云就和刘备私交匪浅,后来在刘备落魄之时,赵云义又无反顾地投入了刘备麾下。因此,赵云的资历在刘备集团也算是“元老级”的人物,并不比关、张差多少,比“外来户”马超等人更是资深得多!但是,在刘备称帝大封功臣时,赵云却没能进入列侯的行列,其职位也只是杂号将军,远不及张飞的车骑将军、西乡侯!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要说了:“赵云不是什么五虎上将噢!刘备对他不咋地嘛……”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程度恐怕要远在关、张之上!当年在荆州被曹操撵得四处逃命时,负责刘备安全警卫工作的实际上就是赵云!如果不是贴心之人,刘备是断然不敢在逃命之时将身家性命托付给赵云的!


刘备之所以不给赵云封侯,原因不难理解,他和赵云的关系最铁!不给别人封侯,别人会闹情绪。但是,赵云不会!而且,赵云行事一向低调、严于律己,不该伸手的地方从来不伸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对于刘备而言,赵云就是这样一种存在,需要赵云时,赵云二话不说、指哪打哪!无事之时,赵云不恃宠而骄、不争权、不夺利,安安分分当好刘备的小弟。这或许就是刘备相对于关、张更加信任赵云的原因所在,关、张身上“小毛病”都不少,尤其是关羽,恃功而骄、与同僚关系搞得都非常僵。唯有赵云做到了近乎“隐型”,不仅没有什么“毛病”,而且对刘备忠心耿耿。更重要的是,赵云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了!


刘备与赵云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件事可以佐证。章武元年,刘备一意孤行、兴兵伐吴。满朝文武、包括诸葛亮几乎都选择了沉默,唯有赵云上书刘备,提出了明确而激烈的反对!为什么?因为信任!别人怕惹事上身,所以选择了沉默。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他自认为必须给刘备提个醒。而提醒者是赵云,刘备也不会怀疑他别有用心。虽然刘备最终没有采纳赵云的意见,但内心还是认可了赵云这番忠心的。为什么小编这么说呢?因为赵云非但没有因此受到处分,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后反而把赵云召到了身边,为临终的自己和即将接班的儿子保驾护航。


刘备托孤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和李严托孤,让二人尽心辅佐儿子刘禅。甚至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贤,彼可取而代之。实际上,刘备此举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对诸葛亮的试探。刘备在说这句话时,恐怕身边早已埋伏下了刀斧手,只要诸葛亮稍有迟疑,恐怕早已人头落地了。同时,刘备也是想借这件事让诸葛亮当众表忠心,给诸葛亮制造舆论压力。如果刘备真心连皇位都可以给诸葛亮,他还有必要拉上益州派的李严与诸葛亮分权、相互牵制吗?那么,赵云在哪呢?恐怕这埋伏在暗处的刀斧手就是赵云的部下了!换言之,刘备托孤之前召来赵云就是来给自己兜底兼保驾护航的,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刘备还可以依靠赵云来收拾残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不言而喻。据说刘备私下还曾经给赵云留下了遗诏,如果诸葛亮、李严企图篡位,赵云可以直接以武力将二人拿下!实际上,赵云就是牵制诸葛亮、李严的第三股力量。


也正因为此,刘禅即位伊始便正式封赵云为永昌亭侯。一直都没有封侯,却在刘禅即位之后立即封侯,难道是刘禅和赵云感情深厚吗?显然不是!很明显,赵云在刘备托孤期间是“有功”的,同时刚刚即位的刘禅还要依靠赵云为自己牵制诸葛亮和李严!这才是赵云得以封侯的原因所在。刘禅毕竟不是刘备,他对赵云没有什么情分可言,只能靠利益拉拢。至于提问者所谓刘备说赵云不可重用,本人没有查到具体出处,如果有,想必是刘备出于对赵云的保护,避免树大招风,招致诸葛亮、李严的针对。同时,也是为了防止赵云在自己去世后因为地位上升而做大、生出野心,利用诸葛亮、李严制衡赵云吧。


刘备去世前为什么说赵云不可重用,他是怎么想的?

刘备在死前说赵云不可重用这个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传闻当中刘备是给诸葛亮说的,要知道孔明和子龙的关系,是相当不错的,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孔明和子龙两个人,他们都是不同意刘备发动战争的。


 就是说子龙从一开始就不赞同蜀国和魏国闹掰。不过,玄德确实是不怎么相信和重用子龙,这个是真的。从子龙的头衔就可以看出来,因为子龙在蜀国到死都是一个偏将军。


  很显然刘备是对赵云有意见的。要说赵云的功劳也不小吧!要是没有子龙长坂坡七进七出,刘禅,要么被杀,要么成为人质!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子龙之所以不被重用,就是因为他太耿直了,不会讨人喜欢,更不会溜须拍马!

? ? ? ? 比如说子龙加入到刘备的阵营,平生的志愿就是讨伐曹操,就是要帮助玄德把天下给平定了,然后再把天下让给汉献帝!

  玄德本来一开始起义的时候,就是想要讨伐无道,就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幌子,忽悠了很多人。但是,在这个起义的过程中,玄德的心思发生了变化,随着他的人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他起了当皇帝的念头。


  这个时候的子龙看出了主公的野心,有点看不起刘备的做法。两个人说不到一起去,作为将军的赵子龙,自然不会受到刘备的重用。

  或许,这就是玄德不重用子龙的原因吧!

  蜀汉后主刘禅不重用子龙可能也是受刘备的影响,刘备有可能会对刘禅说子龙不可重用这样的话,但是,他绝对不会给孔明说。

  所以说玄德临终之前说赵子龙不能重用,这个是不可信的,至少没有任何官方的佐证可以证明这一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6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