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大将,年少在乡里便十分有名。后来曹操兴兵之后便一直跟随着他,算的上是曹魏大军最早的将领,也是元老级的人物。常年的征战生涯虽然给他带来了声望名誉,但同样也付出了不少,这也是战争时代无可避免的东西,虽然出名快,不过在这名声的背后绝对伤痕累累。
公元194年,夏侯惇奉命留守濮阳,却恰逢陈宫等人叛变,曹操家眷受到威胁,夏侯惇便轻装前往救援,谁知路上竟然碰到吕布的军队,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也正是在这一战中,他被射中了左眼,因此也被称为“盲夏侯”。除此以外,他还给曹操招揽了一员大将---典韦,在陈留时夏侯惇上山打猎,看到一个人赤手空拳竟然追着老虎跑,觉得此人必定不凡,便兴起招揽之意,后收入麾下。
而且夏侯惇自身武力值也相当高,可以和关羽交战而不败而且是在他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的情况下,所以即便是曹操这种多疑的人,对夏侯惇也相当信任和器重,他可以随意出入曹操的卧室,并且俩人还能同乘一辆马车,如此殊荣在曹魏将领中也极为少见,当初曹操之所以选择先灭掉蜀国,进而再称帝,也是听从了他的意见。后来曹操病死,曹丕极为对夏侯惇也是一样敬重,他死的时候曹丕身着素服亲自发丧。
当然上面的这些还不足以称之为曹魏第一大将,除了在战场上面颇有建树外,夏侯惇还是经济建设的一把好手,当初曹操兵分三路——扬州、关中、荆州,其中以扬州最为紧要,而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正是夏侯惇,他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局,一旦出现问题对曹军的打击可以说是灭顶的,但他却为前线提供了相当好的补给,保证了此次行军的顺利。
曹操在征讨天下的过程中,基本都是留夏侯惇看守河南,此地情况也相当复杂,暗地里各种军阀都在使小手段,内部派系相当复杂,但是在他看守的时间里,却没有出现大问题,由此可见此人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能力绝对不低,这也是一个全能将领应该具备的才能,不单要有很强的武力值,更要在策略上有所建树,进可攻退可守,冲锋陷阵留守重镇缺一不可。
在名将辈出的三国时期,夏侯惇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仅在《三国志》中,他就有五次大败仗的记载,而且还都是实实在在的败仗:
败仗一:当年讨伐董卓时,夏侯惇自告奋勇打先锋,结果大败而归。不过当时的西凉军骁勇善战,打不赢也很正常;
败仗二:曹操征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结果吕布偷袭,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杂兵俘虏了,丢了大脸;
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三国志?夏侯惇传》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中计并被伪降的吕军劫持后,军中震恐。他的部将韩浩声称:按照国法,曹军将不考虑人质(夏侯惇)的安全,并做出要强攻的姿态。拿现在的话说就是警察不接受任何的谈判,人质和绑匪都会被消灭!
此举将劫持者吓尿了,便赶紧放了夏侯惇。韩浩顺势把劫持者全杀光,以振军威。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点了个赞。并将攻击劫质者不用顾忌人质定为法令,于是以后就没再发生劫持人质事件。
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三国志?夏侯惇传》
败仗三:曹操从徐州撤回,搞定吕布后,夏侯惇率军尾随追击吕布,然后中了埋伏,一只眼睛被射瞎了;
败仗四:吕布与刘备翻脸,夏侯惇奉命去救刘备,然后被高顺击败,没能增援成功。导致刘备被吕布暴揍,妻子被吕布俘虏。而刘备本人则单身逃走;
败仗五: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夏侯惇奉命去攻打,结果博望坡一战,夏侯惇被刘备狠狠的给教训了一顿;
并且,这也是刘备为数不多的完胜战例!
如果再加上曹操征张绣,自傲兵败,由夏侯惇统领的青州军乘机烧杀劫掠的话(最后是于禁替他擦了屁股)。夏侯惇的领兵失败案例,就是六次了。
原因:
夏侯惇是老曹的族亲(老曹本姓夏侯,过继给曹家的);
夏侯惇勇猛有才能,与夏侯渊并称“两夏侯”,是老曹手下最忠心、最核心的战斗力量;
前期老曹手下人才、大将相对少,夏侯惇还是经常上阵的,其实战绩还是不少的。后来随着老曹手下渐渐增多,加上夏侯惇在战场上受伤变成独眼,老曹安排他担任类似于卫队司令一类的职务(属于亲近显贵的位子),上阵机会少了,自然没啥战绩了。
谯郡有壮士,伏波照乾坤。
负土知忠力,敬师见高风。
啖睛失一目,孤勇敌万军。
壮哉盲夏侯,大名列三分。
做为一个整日里在枪林箭雨中穿行的武将,谁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在沙场上,再也无法见到明天清晨升起的朝阳。咱们普通老百姓纠结的是贫与富,暖与寒;枭雄们纠结的是成与败、兴与亡;文臣们纠结的是高与低,得与失。
兵者,大凶也。而做为武将面临的只是――生与死。
而武将也有各种类型,有的善胜,似摧枯拉朽,如关羽;有的善围,似巨蟒绞石,如孙策;有的善守,似铜墙铁壁,如曹仁;有的善伏,似深林卧虎,如张飞;有的善袭,似雷霆天降,如张辽。
打仗就是这样,有吃肉的仗,喝汤的仗,也有啃骨头的仗。要论战绩,有的猛将在万军中取敌将之首级,有的猛将能歼敌无数,不使一人漏网,有的猛将则能远袭敌后,缴获大批粮草。
但战争胜负最终考验的还是敌方双方的忍耐力。决定你成就大小的,是你啃骨头的能力。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七,为什么?大家别光看到他的计谋和智略,白门楼擒吕布,铁壁合围,连吕布这样的天下第一猛将都突不出去;官渡之战,光看到乌巢劫粮,却忘记正面大营是如何以少敌多,众志成城;只看到远征辽东,奇袭破敌,别忘了那大漠中千里行军,一路艰辛苦熬。
夏侯惇就是这样一个能吃苦,能啃骨头的战将。论上阵厮杀的武艺,他不如典韦、许禇,论运筹帷幄的才华,他不如张辽、曹仁;论心机缜密,他不如李典、张郃。但要论打硬仗,啃骨头,曹军阵营中没人能硬过夏侯惇。
夏侯惇极富“亮剑精神”,有仇当下就要报了,也不管对手多么强悍,是天下无敌的吕奉先,还是勇猛无匹的赵子龙,或是威震华夏的关云长,夏侯惇都不会怯阵,而是“挺枪跃马,直取XX”。
夏侯惇就是曹魏大军的“军胆”和脊梁骨,有夏侯惇在,无论敌人有多么强大,将士们都会勇往直前;无论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战士们都会永不屈服,挥刀再战。
所以说,曹操永远把夏侯惇立为诸将之首,万军之帅,可不仅仅是因为亲戚关系。
咱们再盘点一下,蜀汉和东吴有没有像夏侯惇这种打不死的小强类型的战将?蜀汉和东吴有没有这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精神?东吴合淝一败,被张辽威震逍遥津,吓得“小儿不敢夜啼”,再无问鼎中原的勇气,丧的是胆;蜀汉失荆州,败彝陵,元气大伤,失的是魂。
而曹操呢?荥阳被追得泅水逃命,宛城外光着脚狼奔豕突,濮阳城中被吕布撵着敲脑壳,赤壁之战被周瑜烧得焦头烂额,渭水河畔被马超追得割须弃袍,汉中一战,还被魏延一箭射中嘴唇,“折却门牙两个”。无论遭受到何等挫败,跌倒多少次,曹军仍然能爬起来继续打。所以曹魏才能够三分天下有其七,永远让吴蜀忌惮和胆寒。
因为曹军中有夏侯惇这样的帅,这支军队的魂就没有失,胆就没有丧。而对夏侯惇这种类型战将的态度,就体现了曹、刘、孙三个枭雄不同的境界和胸怀:刘备看重的是过去,孙权关注的是当下,曹操着意的是未来。
一支永不言败的强军,第一大将可以没有关羽的“绝伦逸群”,也可以没有周瑜的“英隽异才”,但绝不能没有夏侯惇的“险不辞难”。
夏侯惇(?-220年),字元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名将,曹魏开国元勋,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的后代。
少年时以勇气闻名于乡里。曹操起兵,夏侯惇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多次为曹操镇守后方,曾率军民阻断太寿河水,筑陂塘灌溉农田,使百姓受益,功勋卓著。历任折冲校尉、济阴太守、建武将军,官至大将军,封高安乡侯,追谥忠侯。青龙元年(233年),得以配享太祖(曹操)庙庭。
夏侯惇一生虽多在军旅,但仍不忘治学。他常亲自迎师,虚心求教。他为人俭朴,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将士。一生不置产业,至死家无余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6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