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乱世出神人,在三国时期,不光有出色的武将和谋士,同样有一批神童,他们的才智让人惊叹,往往还具有独到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比如年少的杨修,得罪曹操的孔融,十二岁就病逝的第一神童曹冲等。
在曹操去世后,曹丕为了巩固魏王大位,用尽手段对付自己的兄弟曹彰、曹植,让他的如此辛苦,就是因为曹操在继承人问题上的犹豫不决,根本原因就是这个早夭的神童儿子曹冲。
最初,曹操本想让曹冲来继承大位。这位和小妾所生的孩子,敏于观察,十分聪慧,《曹冲称象》的孩子相比大家都知道,就是在称颂曹冲。这样的孩子,什么人能不喜爱有加呢?在当曹冲因病去世时,曹操对曹丕说:“这是我的不幸,是你的幸运啊!”可想而知,曹操最想传位给曹冲。
曹冲不光聪明还宅心仁厚!当曹操南征北战的时候,军纪严厉,碰巧,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发现,曹操常用的马鞍被老鼠啃啮过,小吏以为必死,琢磨才能开脱。
曹冲知道后,对他说:“你等三天,三天之后,你再去自首。”于是曹冲拿着刀戳穿自己的单衣,装成像老鼠啃啮过一样,假装不乐意给曹操发现。
曹操问他,他就说:“民间风俗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就会不吉利。现在单衣被咬了,所以我很难过。”曹操说:“那都是瞎说的,用不着苦恼。”
正好,小吏也来汇报老鼠咬马鞍的事情,曹操顿时明白曹冲的用意,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最后宽恕了小吏。
后来很多被冤枉的人,都是曹冲暗中分辨事理帮助解困的,这样的人多达数十。这让曹操很钟意于他,当乱世平定后,自然需要一位治理明君才能让天下太平。纵观自己的儿子们,只有曹冲更适合去统治天下,如果曹冲不死,必然立为世子。
然而,曹冲的优秀却遭天妒,因为夭折。让曹操叹道:“我后悔杀了华佗啊,今天我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我这个儿子病死。”华佗如果不死,曹冲或许有救。
曹操痛失爱子后,对待他人变得狠辣无比,曾与曹冲相比的荆州神童周不疑,无冤无仇却招致曹操杀心。曹冲的死对曹操打击不亚于赤壁之战大败,遭受丧子之痛的曹操,迟迟不愿选定世子,或许也是怕再回忆起曹冲之痛。
曹子建,公元192年生于,是曹操与武宣皇后卞的第三子。因考虑死后追谥,又被称为陈。曹植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的诗歌苍劲有力,散文雅俗共赏,浑身上下都是素质。南朝薛灵芸评价曹植为天下第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他的文学素养之高。
曹植小时候聪明绝顶,才华横溢。他十几岁就能读《诗经》|《论语》等辞赋。他思维敏捷,每次都能在曹操面前回答问题,脱口而出,因此深得曹操喜爱。再加上曹植率真自然,不追求华丽,这让曹操更喜欢曹植。公元206年,15岁的曹植第一次跟随曹操抗击海盗。此后经常与曹操交战,如曹植的《求自试表》,《白马篇》,叙述其出征。
虽然曹操非常喜欢曹操,他几次想让曹阿智太子。但到了后期,在与弟弟曹丕争夺太子之位的过程中,由于曹植过于放纵自己,而曹丕又诡计多端,曹丕与曹操大打感情牌,导致曹操对曹植逐渐失去信心,最后曹操对曹植失去信心,立曹丕为太子。
然而,作为一名学者,曹植精通诗歌、书法、音乐和围棋。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为当时建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代表作有《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等。与曹操、曹丕并称“三大曹操”。
曹之德的故事
曹植,郭培人,从小就很聪明。他十岁之前就能背出各种关于《诗经》《论语》以及历代的诗词和书籍,被百家争鸣广泛阅读。他活泼好动,聪明伶俐,和曹操在一起的时候,经常是每一个问题都会回答。曹植的七步诗艺让人们连连称赞,更说明了曹植的文学修养。
曹植在生活中一直很坦诚,对自己的gfd不那么挑剔,也不追求那些华丽的外表。
后来曹操逐渐把重心转移到曹植身上。15岁时,曹植开始跟随父亲讨伐海贼。17岁时,31岁的曹植和父亲一起被封为鄄城王,32岁的曹植被封为邱勇王。38岁时封为东阿,曹植一生都非常重视隐士。他曾经想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隐士人才重新集合起来,但最后的结果并不大。曹植一生还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在他的《曹子建集》中记录了他所有的诗词歌赋。其中有80多首,一半以上是乐府诗。著名作品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描写洛川女神的曼妙容颜,是文远的一朵奇葩。曹植的历史评价也是相当高的,李白甚至说:曹植是建安的大才,但也只能称赞。这个世界那么帅,却很难见风使舵,对白色麻木不仁,贪高评价。杜甫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曹子建的文笔很强,他在河间的技巧非常出色。
曹植失宠了。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才华横溢,前期深受曹操喜爱。曹字子建,又名,因前面是,故又名陈。他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与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闪烁于文坛的“三曹”。
曹植在与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曹操本就很爱人才。曹植口才好,文笔也好。建安十五年,曹操在邺城铜雀台召集士人上台,曹植第一个完成《登台赋》。此后,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经常带他出征。曹植的失宠,完全是因为曹植的放纵,已经触及了曹操的底线。建安十九年,曹操征服孙权,让曹植留在邺城,并亲自告诫曹植要有所作为,发力强军。但曹植似乎有娇生惯养、骄横跋扈的味道,经常行事任性,这让曹操很生气。建安217年,曹操外出,曹植私自乘坐皇家马车,擅自打开司马门,一路打到金门。他早就忘了曹操曾经说过,只有皇帝举行仪式的时候才能打开司马门,这让曹操非常生气,直接执行了乘车令。曹操对曹植的不满爆发了,他不再信任曹植。他把好感转移到了一直很憨厚的曹丕身上,觉得曹丕。日后立曹丕为太子,彻底放弃曹植。
曹操为什么不选曹植做魏国继承人?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曹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写的一首好诗。每被曹操提问时,都脱口成章,而曹操也非常喜欢他。可是,曹操为什么不选曹植做魏国继承人呢?
曹操为了册立太子的事情,下密令询问一些重臣的看法。崔琰于是公开回答: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崔琰引用春秋,标榜一定要册立曹丕来继承魏国大统,并高调表示自己会以生命来I卫曹丕。曹植是曹操看好的热门人选,更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违反人情的事情呢?
首先是性格使然。崔琰此人身材高大,仪表出众,胡须长达四尺,就算是闲居家中也是正襟危坐,极有威严。能够留四尺长的胡须那是要何等细心。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匈奴使者来访,曹操觉得自己身材矮小,不够体面,于是让崔琰代替自己坐在王位上,自己则拿着一把刀站在旁边。等待使者拜见之后,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有和评价,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这个故事当然是为了衬托曹操,不过也证明崔琰长相不凡,气度高雅。在平常的生活当中,崔琰就是一个处世严谨,脚踏实地的人。可是曹植呢?
三国志记载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曹植是个才子,生活中一点架子没有,做事情不拘小节,经常和丁仪、杨修等好友喝酒高歌,不知道节制,有时候甚至不注意场合。曹植的生活中,喜欢的是随着感觉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和崔琰的严谨完全不同。
其次是崔琰的价值观念使然。崔琰是一个标准的儒家士子,心中常常想着的是天下,是百姓。当曹操大败袁绍之后,查看冀州的户口,非常高兴的对臣下们感叹,哎呀呀冀州果然很大啊,可以征召三十万士兵呢!崔琰听了,迎头给曹操泼了一瓢冷水,崔琰说: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现在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痛苦,冀州刚刚平定,你曹操不去关心百姓,了解风俗,却关心什么军队,实在是让冀州百姓失望啊!当时所有的臣子吓得半死,谁敢这么触曹操的霉头啊。还好曹操大度,反倒自己认错了。
崔琰在批评曹操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想到的只是百姓和天下。而在选择太子的时候,崔琰也没有计较什么曹植是不是自己的侄女婿。崔琰一腔忠义,正直无私,让百官震撼。连曹操也感叹崔琰公亮,这样正直无私的人太少啦!而最重要的还是崔琰的政治倾向使然。
曹植有才,可是曹植在写诗歌的时候很厉害,在处理政事的时候怎么样呢?曹植为人任性而行,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写诗词歌赋和喝酒上,不务实事,甚至做出一些越轨不合礼法的事情。像曹植就曾经乘车在只有皇帝可以通行的驰道上奔走,让曹操大怒,并表示从此之后再也不会相信曹植,相信任何儿子了。可是曹丕呢?
曹丕年轻时也曾经出外打猎,生活细节上有些缺点。可是当崔琰义正词严的告诉曹丕不能如此的时候,曹丕非常谦卑的回复说:昨奉嘉命,惠示雅数,欲使燔翳捐褶,翳已坏矣,褶亦去焉。后有此比,蒙复诲诸。曹丕表示,以后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由此可见,曹丕心中有政务,并且听得进他人的建议,对于礼法是非常看重的。
当然,曹丕这个人很虚伪,很多事情都是做出来给世人看,给曹操看的,可是,当虚伪可以给国家给百姓带来好处的时候,那也未尝不可。于是崔琰毅然选择了处世严谨,善于纳谏,有心国事的曹丕,而放弃了好酒轻狂,放诞任性的侄女婿曹植。由此可见,人品决定了谁是下一任继承人。
曹操为什么不选曹植做魏国继承人?看完以上介绍相信大家都清楚了。虽然曹操一直比较喜欢曹植,但是奈何曹植身上有很多缺点,难以治理江山。所以曹操最后听从劝告,选曹丕为继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操建立的曹魏,之所以只传穿几代就衰落的原因在于,曹魏的几代帝王都英年早逝,执掌朝政的时间不长,而他们的继位之君年龄都还十分小,无法掌控朝政,导致政权旁落,被权臣窃取。最后司马懿家族把控朝政,曹魏逐渐衰落,当司马家族谋权夺位的时候,曹魏就此灭亡。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奸雄。他为了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考虑,在他执掌大权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精忠报国,而是选择权倾朝野,自立门户。曹操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子孙后代打下的基础。
在曹操的不断努力和坚持打拼之下,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势当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了自己的统治势力,这就是后来曹魏政权的雏形。这个雏形继续发展,继续壮大,就成了一时之间不可一世的曹魏势力。
在三国时期,曹魏势力在当时是最为强大的,拥有最广阔的疆域,拥有最多数的人才,拥有天下间大部分的兵马钱粮,是当时的其他势力所不能企及的,也是最让人艳羡的。
看起来,似乎是前途一片光明,前程无量。事实,的确也是如此。如果,曹魏的继承人没有大量陨落并且多数都是英年早逝,如果没有存在这种状况的话。
命运,跟曹操这位曹魏政权的开创者,开了一次巨大的玩笑。他第一次看好的儿子,在一次出战当中,死在了战场上,尸骨无存。这看起来,似乎是命运对他的一次警告,提醒他就此收手,提醒他就算继续这样下去,也没有好结果。
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收手,而是继续壮大他的曹魏势力。后来,结果如上天第一次给他的提示一样,他每一次看好的继承人,都英年早逝。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子孙也是一样。
最后,曹魏没有合适的人选,因此被司马家族篡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5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