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鸿门宴上如果项伯没有出现,项羽最后还会不会杀刘邦

以史为鉴 2023-07-07 14:33:09

鸿门宴上如果项伯没有出现,项羽最后还会不会杀刘邦

对鸿门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鸿门宴上没有如果项伯的话,项羽还会不会杀刘邦?

相信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了解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它是楚汉战争的转折点,同时也为日后刘备一统天下,项羽乌江自刎埋下了伏笔。

在鸿门宴上有很多关键的人物,比如项羽、范增、张良、项伯、刘邦、樊哙等。而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项伯。很多人都觉得项羽没有成功的杀死刘邦,主要的责任在项伯,甚至有人觉得项伯就是项羽军中的汉奸。

鸿门宴本来就是项羽和范增合谋为刘邦设下的局,意在杀死刘邦。面对鸿门宴,刘邦可谓是进退两难,去的话相当于狼入虎口,不去的话项羽也会拿违约做文章将刘邦杀死。就在刘邦骑虎难下的时候,手下的谋士张良站了出来。

张良对刘邦说,项羽的叔父项伯早年时候和自己有过命的交情,只要能够说动项伯为刘邦求情的话,刘邦就会有一线生机。于是,张良找到了项伯,刘邦对项伯说,本来自己和项羽是结义兄弟,情同手足,惋惜项羽却背信弃义想要杀了自己。项伯可是和项羽一样是和直性子,所以很容易就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答应在鸿门宴的时候帮助刘邦。

正是有了项伯的帮助,刘邦成功的逃脱了项羽的陷阱。可是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项伯的话,刘邦就会死在鸿门宴上吗?其实不然,了解项羽的人都了解项羽十分重情义,而刘邦恰好是项羽的结义兄弟,所以在项羽的心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杀了刘邦。

至于鸿门宴,可以说完全是范增的注意,本来面对范增提议杀了刘邦的时候,项羽内心就是抵触的。因为如果杀了刘邦的话,项羽必定会落下来不仁不义,残害手足的骂名,这对于非常在意自己名声项羽来说是课允许的发生事。但范增又是自己的首席军事兼亚父,对于范增的话项羽又不得不听。

因此可见,在项羽的内心深处,对于杀刘邦这件事是不愿意的,而项伯只不过是给了项羽一个借口,刚好给了项羽一个台阶下,所以就算没有项伯,项羽也不会杀刘邦。

背叛项羽,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的项伯,最终下场如何呢?

秦国的始皇帝是我们都比较了解的一位皇帝。主要是因为他的影响太大了。可以说是古往今来第一人。虽然秦始皇有许多的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却不能够掩盖住秦始皇在历史上留下的足迹,秦始皇是一代雄主,毫无疑问的。但是雄主也有老去的一天。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前浪不够大,那么只能被后浪推到沙滩上,在秦始皇统治的末期。天下四地纷纷起义。

举起了对抗朝廷的大旗。而在经过了一番龙争虎斗之后,最终只剩下两大集团。来争夺中原之地。问鼎天下。而这两人就是有楚河汉界之称的刘邦与项羽。这两位是在对推翻秦朝统治过程中的主力部队。先说项羽。项羽本是楚国的贵族。从小就有良好的教育。说是要背景,有背景,要能力有能身后还有一大帮人的支持。而刘邦呢?刘邦只是一个亭长出身。可以说是要背景没背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但是有时候地位低。反而更有可能和别人进行交易。而这个人就是项伯。

项伯本本身是楚国的臣子, 但是谁能想到他竟然和刘邦勾搭上了呢。而且项伯还有一个女儿。好巧不巧的。竟然和刘邦成了亲家。

项羽和刘邦正式撕破脸的时间段就是在那一场鸿门宴。可以说经过了鸿门宴之后,二人就开始了争锋天下的战争。也可以说是项羽最后一次杀死刘邦的机会。但是就是因为有项伯这个人的存在。而在一场战争中,有一个内奸在敌方阵营进行策应。那么这个人他想输都有一点难,虽然刘邦差点儿死在了那场宴会上。但是有惊无险。因为有项伯的存在,所以在这场宴会上,楚方的目的是完不成的。


在宴会上。项庄以助兴为借口。想要一剑刺死刘邦。如果项庄成功了。那么历史一定会被改写。也就不会有中国历史上的汉朝了。将会出现一个楚国。但是项伯不知是不是吃错了药。竟然阻拦项庄杀死刘邦。最终项庄没有达到目的。在这场宴会上。刘邦中途离席。使这场宴会没有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可以说这场宴历史的一个节点。而项伯就是这个节点的关键性人物。


可以说没有项伯就没有了刘邦的未来。也就不会有刘邦称帝的那一天。或许如果没有项伯,那么西楚霸王项羽也不一定会饮恨自刎。


刘邦是有很大的恩惠的。比如说在后来的战争中,项羽曾经抓住了刘邦的爸爸。项羽想要凭借这一杀手锏逼迫刘邦投降。但是刘邦站在那个位置,已经不是他所能够决定的了。因为刘邦已经不是只是单纯以自己的利益而争夺皇位。他的背后有支持他的人。有着他背后的人的利益。

而且刘邦也是一个狠人。毕竟如果刘邦不是一个狠人,怎么可能从社会的底层爬到如今的这个地位。所以当项羽抓住自己的父亲,并且威胁说要煮掉自己的父亲时。刘邦甚至说煮熟之后可以分自己一碗。项羽见这一计策不能成功。感觉刘邦的亲爹没什么用了,于是就想要杀掉刘邦的父亲,这个时候项伯又出手了。项伯劝说项羽。认为这样做是不怎么道德的。有失风范。就这样,项伯保住了刘邦父亲的性命。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打败了项羽。刘邦做了皇帝。而身为项羽叔叔的项伯,却并没有遭到任何打击。因为项伯对刘邦有恩。而且在刘邦成为皇帝之后,还给项伯封了一个官。虽然没有实权。但是对于项伯来说,这个结果已经是不错的了。而且刘邦还给了项伯一块封地。可以说项伯是寿终正寝了。


项伯因为站对了队。所以一生无忧。可以说项伯打了一手好算盘呀!因为无论最终刘邦胜利。还是项羽胜利,他都能够活得好好的。在他去世之后,虽然最终因为自己的儿子没有能力守住封地。最终家族被除名,但是项伯本人却是寿终正寝的。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自己的队伍出了问题。可以说项羽输得不冤。只能说项羽识人不明。在鸿门宴这一个节点上没有把握住机会,我们都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项伯的存在。但是项伯两手下注。这才是真正聪明人的做法。只能说项伯心机之深。是我们所无法揣度的。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

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从《鸿门宴》项羽心理谈起
何伟
鸿门宴上,项羽居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但他并未杀了弱势的刘邦。因此,千百年来,项羽几乎不约而同地被贴上了“刚愎自用”、“妇人之仁”、“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有勇无谋”、“沽名钓誉”等等标签,不一而足。 “鸿门释刘”,如果单从结果上看,似乎确为项羽失策,但世事哪能一概以最终的成败论英雄,鸿门宴上,项羽究竟是由于什么原因放掉了刘邦呢?本文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对《鸿门宴》上的项羽心理作一番探析。一,守义的谦谦君子 中国人讲究一“义”字,古语曰“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项羽,出身于楚国项氏望族,他秉承了上层贵族文化的诚信守义、知恩图报、光明磊落等品质。鸿门宴中,项伯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诺之。项伯一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说得项羽一时没了底气,缺少了攻打刘邦的把柄。所谓杀之无名,因此,既然项羽已同意了项伯的意见,就不能名正言顺,大张旗鼓的讨伐刘邦,那么,他更不会以小人行径,在宴会之上,置刘邦于死地了。因为对一个已经来谢罪的人还要杀害,更是杀之不武,胜之不武。在当时,项羽的这种信义之举可称得上是真正的英雄,直到今天,坚信守义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刘邦自项梁起事,便紧随项氏集团南征北战,抗击秦军,虽然没打过几次胜仗。但刘邦曾和项羽联手攻打城阳、定陶、雍丘、外黄……他们可谓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战友”。刘邦在灭秦战争中是有功劳的;况且,怀王曾与诸侯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尽管灭秦的真正功臣是项羽,但毕竟刘邦先入了咸阳。如今鸿门宴,刘邦前来谢罪,俯首称臣,若再杀之有违良心,这是诚信守义的项羽心理上所不能承受的。 再者,此前项羽曾答应季父项伯,君子一言九鼎,再杀刘邦则失信于叔父。鸿门宴上樊哙以“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为由责备项羽时,为何出现“项王未有以应”的尴尬局面,原因即是“义”在起作用。 因此,项羽宁可在战场上与刘邦真刀真枪地拼命,也不愿玩弄这种不仁不义的阴谋。因此,他对范增的多次暗示才“默然不应”,故作不闻不知,并宽容了樊哙的不敬,甚至产生了英雄相惜的情感。这些问题的关键,都是“义”字在起作用。二,高度自信的心理刘邦进入咸阳时,他的下一步是如何打算的呢?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因此,“沛公欲王关中”,此事应属实,从沛公的言行中,我们也可窥得一二,“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而范增据当时情势,因势利导激励项羽,并得到一个假想的结论:“此其志不在小”、“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这是范增的审时度势,也是他高常人一等之处。 刚刚破釜沉舟,打败秦军主力,取得辉煌战果的项羽,怎能会忍受刘邦的如此气焰嚣张,因此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至少秦汉时期的古人一天只吃两餐(食时、晡时),项羽准备一大清早要将士吃饭,是要快速解决问题。旦日,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此时本不该吃饭。因此项羽命令、举动反常。但若仔细分析又合情合理,项羽犒劳将士的目的是早点攻破刘邦的军队,把刘邦消灭。因为刘邦“军灞上,拒关,勿纳诸侯”。“旦日飨士卒”,集中表现了项羽他不可一世、叱咤风云,急不可耐消灭要敢于抵抗自己的神态。 但是,项羽不杀刘邦也是建立在他对自身勇气和实力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钜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项羽本纪》)。这种惟我独尊、谁与争锋的气势,撼三军,动天地。虎狼之秦尚不在他眼里,区区刘邦又岂在话下。鸿门宴发生时,项羽不仅携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势,而且与刘邦实力悬殊(“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由此看来,鸿门宴上项羽的确没有必要采用暗杀的手段来消灭刘邦。即使后来,如果他在其他方面得策,他完全有能力控制全局,清除刘邦。他的自信心理是有雄厚实力做基础的,并非妄自尊大。即使项羽死前还三番五次地叹息:“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至死,项羽还觉得他有实力,失败是上天的意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上项伯的撮合和刘邦登门谢罪,项羽终于放弃剿灭刘邦的打算。应当说,这不是项羽的妄自尊大,而是他深思熟虑的明智选择。三,仁而爱人的君子心理 一般人认为,项羽个性格残暴、动辄杀人。但项羽杀人也有他的原则:他杀的都是阻挡他灭秦兴楚的复仇大业和冒犯他尊严的人。“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秦世仇,尤其项羽家族,祖父项燕即为秦所杀。号称卿子冠军的宋义奉命救赵,却徘徊观望四十余日,使抗秦事业岌岌可危,项羽果断杀宋义,排除进军障碍;当他发现秦国降卒“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史记·项羽本纪》),毫不犹豫地下令“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于新安城南”(《史记·项羽本纪》)。但是,项羽还有至情至性的另一面。范增对项庄所言“项王为人不忍”(《鸿门宴》),即使韩信也曾对刘邦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史记·淮阴侯列传》)作为一名横刀立马、驰骋疆场的武将,项羽本是性情中人,他不是政客,不像刘邦那样惺惺作态,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高祖本纪》)项羽仁而爱人,敢爱敢恨,因此才会有分食推饮的举动,才会见伤病者而落泪,才会流传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楚汉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虽这想法幼稚,但爱民之心天地可鉴。 也许,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在项羽看来,至少在当时刘邦还算不上是他的对手,如果随意杀了有功的刘邦,会引起诸侯的不满和恐慌,造成抗秦联盟的瓦解。四,“勇武”的角度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对于刘邦的到来,项羽定然高兴。最重要的是,刘邦没有让项羽在将士面前食言。项羽也是懂得兵法的,而且不少。不然,也不会“破釜沉舟”,《史记》也载“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本纪》) 古人所谓“武者,止戈为武。”(《说文解字》)《孙子兵法·谋攻篇》也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是我项羽不想打刘邦啊,而是因为刘邦他已经认罪,亲自上门向我项羽请罪来了?我怎能再打,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啊,我何乐而不受?这可是战争的最高艺术啊!因此,对刘邦的请罪,他得意忘形,一不小心脱口而出,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其次,鸿门宴上,刘邦主动臣服:乖乖让出关中之地、秦国所有财宝,使得项羽及其他诸侯实现了分封胜利果实的愿望。刘邦已经负荆请罪,使项羽兵不血刃地得到了所有,如继续动武,毫无必要,且不得人心。鸿门宴的结局以及以后分封都按项羽意志进行,一切完全掌控在项羽手中。鸿门宴上刘邦一无破坏他的大计之行,二无忤逆他的意志之言,刘邦是那么样“诚惶诚恐”地谢罪,那么样“诚心诚意”地解释,项羽有什么理由置他于死地?又怎能下得了手呢?再说刘邦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暂时也没法向怀王交代。 因此,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若我们站在常人的立场上去读解项羽鸿门宴上的所作所为,就会误读;若站在名利场上看,更会出错。唯有站在精神贵族的心理层面上来看,我们才能真正读懂项羽。

鸿门宴上,项羽为何不杀刘邦?

很多人都对鸿门宴这场饭局感兴趣。因为这场饭局不是一场平常的饭局,而是充满着各种阴谋,充满着勾心斗角,让人惊心动魄的饭局。尤其是刘邦,在这场饭局上可谓是吓破了胆。项羽与范曾计划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的,但是项羽为何改变主意不杀刘邦了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鸿门宴的导火索是这个样子的,当初楚怀王定下一个很诱人的约定,他说谁如果先入关中就封为关中王,其实楚怀王制定这一个约定的真正目的是制约项羽的。当时刘邦在张良与萧何的帮助下,率先入了关中。入了关中之后,刘邦见到这荣华富贵,就有一点迷失自我了。于是他颁布了一个比较荒唐的命令,就是大军休整3日。

这休整3日的意思就是在这三天中,谁都不要打扰他享受美女,享受美酒,而其他官员在这三天之中也荒唐起来,他们在咸阳城又是强抢妇女,又是抢夺钱财的,可以说是满城乱啊。萧何与张良都看在眼里,愁在心里,都想方设法地劝刘邦收回休整3日的命令。并且刘邦在这中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错误差点害死刘邦。



那么刘邦犯了一个什么致命的错误呢?那就是刘邦竟然派兵驻守了函谷关。正是因为刘邦派兵驻守了函谷关,项羽的人想进城,结果函谷关的驻兵却不让项羽的人进城,两军打了起来。张良得知此事后,非常的震惊,他对刘邦说,这样做就是置自己于死地,项羽一定会以此理由来消灭你,刘邦一听有道理,刘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赶紧率兵撤出了关中,驻扎在了霸上。

这个时候项羽与范增就合谋想要除掉刘邦,一开始他们想的是率大军攻打刘邦的,但是范增此时提出了另外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把刘邦请来赴鸿门宴,在鸿门宴上把刘邦给杀掉,这样既不用动用大军也不用耗费钱粮。项羽觉得很合适,于是就请刘邦来赴这鸿门宴,刘邦得知消息后左右犹豫不定。



刘邦对下面的大臣说:为之奈何。此时张良与萧何对刘邦说,应当赴这鸿门宴。因为项羽此时想杀他,用什么方式杀都可以,如果赴了鸿门宴,在鸿门宴上,可以当面与项羽推心置腹地说明情况,有可能会把局势给扭转过来。果然刘邦去了之后,利用他的口才竟然说服了项羽,改变了原先想要杀死刘邦的想法。

那么刘邦都是说了哪些话?刘邦对项羽说,自己从来就没有非分之想,始终都是跟着项羽走的,并且誓死效忠项羽,而且刘邦还说肯定有小人在挑拨我们结义兄弟之间的感情的。在这鸿门宴上,不仅刘邦自己,像张良以及樊哙,都提到了项梁被杀这件事。



在定陶之战的时候,项梁虽然被敌军所杀害了,但是当时只有刘邦前去营救项梁,虽然没有救得,但是却表明了刘邦这个人的立场。刘邦的人在鸿门宴上不断的提起此事,项羽的心里就愧疚了。刘邦说的这些话,都显得自己很有理,倒显得项羽理亏了。所以项羽才改变主意,没有杀了刘邦。



当时范曾非常的生气,他认为项羽这个人太过于幼稚,只听表面的道理而看问题从来就不能深入一层。从这个方面来看,项羽这个人还挺仗义的,因为项羽这个人做什么事都是有理由的,他的理由就是别人对不起我,我就要报复,而别人对我有恩,我一定要报答。他错误的认为刘邦就是仗义之人,所以就没有杀掉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5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