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提前退位给太子,这么做不是更好吗

众妙之门 2023-07-07 13:31:45

古代皇帝为什么不提前退位给太子,这么做不是更好吗

对古代皇帝和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皇帝为什么没人愿意当太上皇,让太子继位以保持局势稳定?

对中国古代的皇室来说,一等一的大事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皇位的继承。许多王朝都在皇位的传承过程中,付出了血的代价,新君即位,无法稳住大局,最后甚至出现家破人亡、改朝换代的惨剧。

于是有人突发奇想,为什么老皇帝不愿意提前几年退位,让太子平稳过渡呢?其实,这有点异想天开了。

让老皇帝提前退位来帮助儿子过度,光技术层面就做不到,因为老皇帝根本算不准自己的寿命!这种方式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到底要过度多久。如果老皇帝已经病入膏肓,时日无多,这时候就是传位了,似乎也没办法帮助新皇帝实现平稳过渡。

想象一下,新君即位时老皇帝就缠绵病榻了,如果有人真想篡位,他需要把老皇帝放在眼里吗?这样就完全起不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而如果皇帝年富力强就退位,结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不死,就问你尴尬不尴尬?甚至还有可能老皇帝没死,新皇帝先死了,咋办?难道让太上皇复位吗?

举个例子,乾隆三十年,乾隆已经55岁了,这个年纪的皇帝在古代也不算短命了。他想把五阿哥永琪培养成接班人,封他为荣亲王,结果第二年永琪就死了,而乾隆爷后来还有33年阳寿呢!

假设乾隆爷在前一年就退位了,太上皇做了几个月重新登基,一切照旧,这国家大事岂不是成了儿戏?

哪怕没发生这种极端情况,让一个享受过最高权力的皇帝做几十年太上皇,这得是一种什么样的折磨啊?

比如宋高宗赵构,做了35年皇帝以后觉得够了,退位.结果居然又活了25年,后人都没法想象他那25年是怎么过的。我们虽然不了解赵构自己是否觉得苦闷,但既然我们想着都难受,你怎么能要求其他皇帝也这么做呢?

技术难题还是其次,最关键的,是皇权从来不容许分割!

权力这个东西,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一旦沾手,便绝不会轻易放弃。到时候,恐怕就不是太上皇帮助新君平稳过渡,而是皇帝和太上皇各自为战,天下一分为二。

虽然太上皇帮新皇帝稳定局势的例子不多,但皇帝培养太子的案例却是比比皆是,而可悲的是,即使是皇帝和太子,也经常发生相互猜疑,甚至父子相残的悲剧。特别是那些公认雄才大略的君主,越发容易对儿子产生不满。

比如汉武帝培养太子刘据,最后因为刘据宽仁的政策与武帝的严苛方针背道而驰,导致父子猜忌,江充诬告太子行巫蛊之术,逼反刘据,最终太子惨死。

又比如清代康熙年间,太子胤礽一岁时就是储君,从小重点培养,结果说出“天下岂有三十年之待位太子乎”的话,行事愈发嚣张无礼,康熙失望透顶,最终将其两立两废。

可能有人会说,这只是太子啊,所以皇帝觉得可以换。如果真的让太子做了皇帝,就不会发生悲剧了。真的如此吗?

唐玄宗李隆基告诉你,无论是皇帝和太子,亦或太上皇与皇帝,都随时有酿成悲剧的可能。

开元盛世,玄宗逐渐沉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变得刚愎自用,疑心过剩。玄宗最宠爱武惠妃,对其所生的第十三子寿王李瑁偏爱有加,这让次子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瑶、八子光王李琚大为不满,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

武惠妃为保儿子上位,联合奸相李林甫,诬告三位皇子意图谋反,玄宗居然一日杀三子。但事后也产生了怀疑,再加上武惠妃心中有鬼,惊吓过度去世,玄宗最终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选择了年长的第三子忠王李亨。结果这个精挑细选的太子,还是没让玄宗省心。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爆发,玄宗西逃入蜀,太子李亨毅然与父亲分道扬镳,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玄宗莫名其妙成了太上皇。

等到唐军光复长安,肃宗毕恭毕敬迎玄宗回朝,玄宗也一度享受到了快乐的晚年时光。但是好景不长,肃宗身边的权宦李辅国为了自身地位,将玄宗从长期居住的兴庆宫(位于宫外)强行迁往西内(宫中)看管,玄宗身边的亲信宦官高力士遭流放、将领陈玄礼勒令致仕、女儿玉真公主出宫居住。

最终,玄宗孤苦伶仃,悲凉收场。而对这一切,肃宗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原因就是他听说父亲一直与外官、百姓接触,声望极佳,怕有人要拥护太上皇复位!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清代乾隆皇帝就因为年轻时夸下海口做满60年皇帝就退位,到时间了不得不信守诺言,传位嘉庆,做了4年太上皇,相安无事到乾隆驾崩。

但这是有代价的!乾隆的太上皇模式是“传位不传玺”,自己仍然掌管着最高权力。平时上朝,自己仍旧面南,嘉庆这个皇帝只能面西而坐,宛如客人。

甚至乾隆最信任的和珅都有“二皇帝”的绰号,嘉庆这个皇帝,实际上可能连个太子都不如。好不容易父亲驾崩了,急得他立马杀和珅立威。这要是乾隆多活几年,可真难说会不会闹出什么惨剧。

总而言之一句话,皇权是绝对不能分割的。而皇帝提前退位帮太子稳定朝局这种设定,势必会让太上皇和新皇帝共享皇权,这一定是不行的!

皇权交接局面不稳,为何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来帮助新帝稳定局面?

皇帝象征着至高无上,皇位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职业,皇权代表着独断专行。太上皇表面上看无比尊荣,除了乾隆这种个例,其余的都是华而不实。

退位让贤的皇帝,往往都是迫不得已,李渊和李隆基大势已去,他能不让吗?宋徽宗面对大军压境,是为了推卸责任而让位;至于乾隆,只怕是自己年轻时吹牛吹大了,君无戏言,只好到点下车,不过也是退而不休。

在封建社会,即使贵为皇帝,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更别说太上皇。

人在当皇帝的时候,总会得罪一部分利益集团。这些人对皇帝怀恨在心,时刻找机会刺杀,比如秦始皇就被荆轲和张良刺杀过。退位之后,安全防护级别自然会降低,仇家找上门难以应对。

皇帝与太子是父子关系,也是君臣关系,天生就有矛盾。在皇位面前,亲情淡薄,皇子为了上位会不择手段,李世民和杨广就是案例。

对于太子的活动,皇帝会时刻保持警惕。一般情况下,皇帝随时可以压制太子,觉得太子不行还能随时换人,比如汉景帝就废了刘荣,康熙、李隆基也废过太子。如果当了太上皇,就再也没机会换人。

皇权时代,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所有事情只能一个人拍板。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帮自己的嫡系,当了太上皇,原班人马听谁的话?新皇帝面对太上皇的干涉,如何应对?稳定政局是新皇帝的事,太上皇跑过来帮忙只会让大臣手忙脚乱,也会加深与皇帝的隔阂。

当皇帝的人,习惯了被大臣前呼后拥,就不会面对人走茶凉;习惯了指点江山,就不甘心孤苦伶仃;习惯了任性地使用权利,就不会遵守清规戒律。

皇帝拥有的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荣誉感,不是太上皇能够比拟的。除了宋高宗等个别人,没有谁愿意接受这种角色转换。

人性都是无止境的,没当皇帝的想过把皇帝瘾,当了皇帝的就幻想成仙。有些皇帝不仅不想退位,还幻想着长生不老,比如秦始皇到处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从历史上看,太上皇往往晚景凄凉。新皇帝的位置来源于太上皇,肯定不想被收回去。为了坐稳皇位,新皇帝会像防贼一样提防太上皇,比如唐玄宗、李渊的晚年都不顺心。太上皇不仅不自由,而且要被迫地接受皇帝表演给天下人看的?孝顺?。

皇帝在自己的生前,就会用各种形式对身后的权力交接做出布局,比如立太子,太子就是皇帝去世后的法定继位人;立遗诏;秘密建储。大臣每天歌颂?英明神武?,会让皇帝对自己的安排显得更加自信。

皇位是能者居之,如果新皇帝上位连坐稳龙椅的能力都没有,那如何治国理政?干脆像建文帝一样优胜劣汰算了。

为什么古代皇帝不临终前1-2年就把皇位传给有才干的儿子,那样中国的盛世将会更加昌盛,而不是每次帝王

回答你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历史帝位传承的方式及其演变。
上古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帝位传于有能力的人,无论高低贵贱。

经历了夏朝时候不健全的传位制度,商朝开始实施嫡长子继承制,并一直沿用到明朝。
清初,汗位由八大贝勒开会选举,顺治康熙两朝采用立贤,雍正之后是秘密立储制,光宣两帝是由慈禧太后独断定夺的。

第一,其实这个问题古代君王早就考虑过了,为什么嫡长子继承制能够使用上千年,其意义在于皇帝乃是受命于天,生为嫡长子,就有权继承皇位,这是天意,是命,不能争也不能抢。所以中国古代大多数的接班都是顺利的,因为在你出生的时候就注定了你有没有继承权。这个也就是你所说的提前传位了,而且比提前传位更具灵活性和可靠性,其实安定就是发展最好的基础,所以嫡长子继承制是稳定国家的重要手段。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你所说,老皇帝立贤,那谁是贤呢?不能说老皇帝说谁贤谁就贤吧,其他人也觉得自己才是贤才,就会引起争端。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天命所定,谁是老大谁来当,大家无话可说,所以不会引起争端。

第二,提前传位历史上有多例。
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宗李世明,为何?因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杀兄屠弟大权在握,尉迟敬德持刀立于高祖侧,高祖不得已而为之。
唐睿宗李旦传位于玄宗李隆基,为何?唐隆政变是临淄王李隆基一手操办的,其承皇位乃是众望所归,周围的大臣全是李隆基的心腹,睿宗不想多生事端而为之。
唐玄宗李隆基传位于肃宗李亨,为何?安史之乱,长安已经陷落,马嵬坡兵变,玄宗已经殚精竭力,自己逃往巴蜀,匆匆退位,把烂摊子甩给李亨。
还有宋孝宗,宋光宗,明英宗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传位。

除了周宣帝,宋高宗,清高宗,即使主动禅位,但是依旧执掌大权。
所以我要说的是传位要不就是迫不得已,要不就是还能独掌大权,在权力面前没有兄弟,没有父子,所以说权利是不可以通过正常转移的,除非老皇帝死去。

第三,针对你所说的巨大政变社会倒退,鄙人不敢苟同。
例如玄武门之变产生的一代英主唐太宗,九子夺嫡最后胜利的励精图治之君清世宗.....都是社会的进步,都是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优胜略汰,历史永远朝着他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

妄言行文 呈正大家

古代帝王为何不在活着时把帝位传给儿子,非要死了才传?

如果从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开始算起,中国封建历史上,皇帝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帝位让出去或者以各种原因成为太上皇的,一共有21位,而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和清高宗乾隆皇帝。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422位皇帝,太上皇的比例占到皇帝总数量的5%,其余95%的皇帝是等到自己临死后才把皇帝之位交出去,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皇帝,是不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皇帝之位让出去的,这是为什么呢?

秦始皇

而且,就算是这5%的太上皇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是被迫成为太上皇的,比如李渊,李渊原本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但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继承人之位,相互争斗,最终李世民依靠玄武门之变,亲手杀了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和亲弟弟李元吉,同时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全部诛杀,最后率军包围了皇宫,以威逼利诱的手段逼迫李渊先立李世民为太子,一个月传皇帝位给李世民,李渊这个皇帝完全是被迫交出皇位,并非出自他本意。

同样情况的,还有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后,李隆基被架空,他所宠爱的妃子杨贵妃也被赐死,他的儿子太子李亨在灵武强行称帝,夺取了原本属于李隆基的皇帝权力,由于李隆基的政策失误,需要背负安史之乱的重要责任,所以失去支持,李亨称帝后就是唐肃宗,李隆基则被称为太上皇,这完全是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有选择的话,李隆基一定不会把皇帝之位让出去。

唐高祖李渊

包括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样,虽然他打着禅让的旗号把皇帝之位让给嘉兴皇帝,但实际上乾隆皇帝根本不想让,从三点可以看出来:

1、禅让那天乾隆准备反悔不让了,还是大臣们据理力争。

2、禅让之后,乾隆仍然保留着自己太上皇的年号和宝玺,跟继位的嘉兴皇帝搞成了两套皇帝班子。

3、乾隆皇帝即使禅让帝位,但所有重要决策还是乾隆在做,乾隆仍然把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直到去世后,嘉兴皇帝才能亲政,这完全是让出名声,而非权力,所以乾隆也是不愿意禅让帝位的,可以这么说,历史上所有的皇帝,没有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帝位禅让出去的。

唐太宗李世民

也许有人会说赵武灵王不是让了,没错,赵武灵王是让了王位,但是后来又反悔了,怂恿自己的长子从次子那里夺权,妄图有两个儿子之间的争斗来让自己复出,结果把自己也害死了,赵武灵王明显也是不愿意让位的,即使让了也后悔了,如果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一定不会禅让帝位给儿子的。

所以,只要是正常的皇帝,都是不愿意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皇帝之位禅让出去的,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几点:

一、最高权力是唯一且排他的。

天无二日,地无二君,皇帝的最高权力是唯一且排他的,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拥有,皇帝之位是秦始皇发明的,他创建了一整套皇帝的礼仪和制度,同时运用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把整个国家所有重要的权力全部抓在手中。

封建社会的统治是以皇帝中心的,所有的制度和思想都是围绕着皇帝而产生的,并且封建皇帝家天下的思想深入人心,皇帝历来只有一个 ,如果出现太上皇,就会产生争执,就会造成困扰。

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

皇帝一旦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让出帝位,那么整个天下的权力就会集中到新皇帝身上,太上皇就会失去权力,原本太上皇一直是权力中心,忽然一下子什么也没有,那种失落感,是没有人能忍受得了的,像唐高祖李渊被迫让出帝后, 还活了九年,这九年李渊除了拼命生孩子,根本就没有其他事可干,谁会受得了呢?

二、权力是一种毒药,没有人舍得放弃。

皇帝成为天下唯一且最为尊贵的统治者,那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权力,如同吸毒一样,是会上瘾的,全天下的财富、土地、人口、美女都是皇帝的,一旦拿起权力,就没有人愿意放得下,除非死了,包括上文中提到了李渊、李隆基和乾隆皇帝,他们都是不愿意交出皇帝权力的,只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不得不交出皇帝权力,有选择的各方面,他们不会交出权力。

乾隆皇帝

人都是自私的,皇帝也一样,老皇帝一定要坐到自己去世后才会把位子让出来,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传统,所以也就没有皇帝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让位,一般会在临死前确定好继承人,等老皇帝去世后再让位。

三、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权力远比亲情重要。

封建社会,为了争夺帝业,手足相残、同室操戈的例子枚不胜举,比如说李世民,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杀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这可是亲生的,还杀了兄长和弟弟的所有儿子,这一切不过是为了争夺皇帝之位,都到了这个地步,又怎么会有皇帝甘心让出来呢?从老皇帝的角度想问题是这样的:帝位是我的,我给你,你必须要,我不给,你不能抢,如果你抢,就得死。

没人愿意做太上皇

比如汉武帝,在巫蛊之祸中逼死了自己的亲生长子刘据,只是因为担心自己的皇帝之位被儿子抢走,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老皇帝和他的继承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利益上的敌对关系,太子如果想早一点继承皇帝位,就有可能害死老皇帝,虽然太子一般不会做这事,但老皇帝一般会防备太子这么做,这种父子之间的亲情在帝王权力面前一点用也没有,所以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权力远大于亲情,老皇帝也不会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让出帝位的,因为老皇帝认为权力更重要,而不是亲情。

所以,古代皇帝一般不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帝位传给儿子,而是先立好继承人,等到自己去世之后,才按照继承制度让新皇帝继位,几乎所有的皇帝都是这样。

古代皇位传递往往朝局不稳,为何皇帝不提前退位帮新帝稳定朝局呢?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属于是家天下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遇上诸如秦皇汉武这样的雄才大略之主,王朝自然是开疆拓土高歌猛进。但坏处也很明显,如果遇上中庸之主甚至是昏君,那么王朝自然是江河日下,国力大衰,甚至有亡国之危。

而且家天下的模式之中,皇位的传递往往是伴随着血雨腥风,容易造成朝局动荡。新皇帝如果个人能力不强的话,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架空或者出现谋逆之事。

相信很多人心中有一个疑问,既然家天下模式中皇位的传递拥有风险,容易造成朝局不稳,那么为什么老皇帝不提前几年退位,成为太上皇来帮助新皇帝坐稳皇位呢,使朝局处于稳定之中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因为皇权的唯一性,所以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老皇帝提前退位几年,往往做不到替新皇帝坐稳皇位打下基础,反而会出现父子自相残杀的局面。

纵观中国古代的皇帝主动禅位成为太上皇之事,其实很少。而且他们这些皇帝的提前退位,并非是为了新皇帝坐稳皇位而打好基础。


这些皇帝提前退位,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被儿子架空。诸如唐高祖李渊在玄武门之变以后被秦王李世民架空,所以三个月以后禅位于李世民。

二是自己依旧拥有权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所以要禅位于儿子。诸如清高宗乾隆帝为了表示对爷爷康熙帝的尊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于是在在位的第六十年就禅位于第十五子嘉庆帝。

像乾隆帝禅位这种情况,虽说他是太上皇,但是?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可以说实际大权还在于乾隆帝手中。

可以说历史上虽然有皇帝提前禅位于儿子的情况,但综合来说,所谓的皇权,只能在于一人手中。要么是新皇帝,要么是太上皇。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那便是皇权具有唯一性,是不能被共享,哪怕是皇帝和太上皇父子两个共享也不可能。

而且中国的封建王朝家天下模式中,是不允许?虚君?存在的,皇帝受世人敬仰的前提在于权力。所以历史上皇帝一旦大权旁落,哪怕旁落于至亲之手,诸如西汉之王莽、唐之武则天(唐中宗母亲),也难免被取而代之,甚至有着性命之虞。因为皇权具有唯一性,这些掌握大权之人自然要迫不及待的取而代之。


再反观东瀛天皇之所以可以?万世一系?,就是因为皇权并非具有唯一性。因为天皇长期是虚君,没有大权,所以时间久了反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象征,因此这些虚君被人尊重的前提不是权力,而是他们大多数时间没有实权,长久以往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代表的不是大权,而是一种正统性,所以受世人尊重。

正因为中国古代的家天下特色,所以皇权往往具有唯一性,皇帝最不能容忍的是大权旁落。因此如果皇帝提前几年退位,往往不会为新皇帝打下基础,使新皇帝坐稳皇位,而是出现另一个更大问题,那便是大权到底在于谁手中?

老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多年,成为太上皇,让他放弃大权,很明显不太现实。最高权力的诱惑,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

更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肯定要扶持自己的心腹把控要害部门。而如果有老皇帝还在的情况,老皇帝往往代表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要害部门就那么多,肯定是老皇帝的心腹把控,新皇帝如果换掉他们,老皇帝作何感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4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