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为什么会被赞誉为“小太宗”?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提起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恐怕是人尽皆知。然而明清两朝在祭祀唐朝皇帝时,一直坚持的却只有三人,其中两人分别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另外一个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唐宣宗。唐高祖和唐太宗的功绩暂且不说,开创“永徽之治”的唐高宗和将大唐王朝推向顶峰的唐玄宗竟然会“落榜”,倒是让一个知名度不高的唐宣宗“上榜”了。
唐宣宗是唐朝后期的一位皇帝,他去世后,不到半个世纪,大唐就覆亡了。他在史书中的形象是相当不错的,后世多把他和唐太宗相提并论,赞他为“小太宗”。然而,真实的唐宣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1、收复河湟之地
对于古代皇帝来说,要想成为“大有为之君”,必然需要在疆域方面下点功夫,或收复失土,或开疆拓土。唐宣宗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他收复了河湟之地。安史之乱期间,朝廷为了尽快平定动乱,从安西、陇右抽调了大量兵马,使得西北空虚,进而让吐蕃占了大便宜,朝廷由此失去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
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上下一直想收复西北失地,可国力衰退过于严重,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从公元758年开始算起,一直到唐宣宗收复河湟,这些地方脱离了唐朝近百年。公元844年,雄踞西北的回纥已走向衰落,吐蕃也发生内乱。
大唐之“大”
当时在位的唐武宗得知消息后,迅速召集朝臣,意图趁机收复河湟地区的十八州之地。可惜唐武宗突然离世,这个机遇被新皇帝唐宣宗给捡到了。唐宣宗初登大宝,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决心以武力来让自己斩获这个不世之功。要说老天真的是待唐宣宗不薄,公元848年,沙州一位名叫张议潮的豪强逮着机会起事了,他一口气收复了西北十一州。
公元851年,他派人将十一州的相关资料都送到了长安,并表示效忠唐朝,他后来被唐宣宗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唐宣宗等于是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西北十一州,不仅他自己认为这是天命许之,后世也将这份大功归到了他的身上。然而,如果没有吐蕃内乱和张议潮的起事,以唐宣宗的本事,恐怕会是另外一番结局。
2、善于制造佳话
唐宣宗能够以一皇叔的身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熬了三朝,最后还成功登顶,可见他的权术之高!他继位之后,处处以唐太宗为榜样,制造出了不少历史“佳话”。有一次,他出宫打猎,期间碰到一群砍柴的樵夫,他就问了一下当地县令的情况,结果樵夫们对县令交口称赞。
待他回宫后,他就把这个县令的名字给记了下来,没两年,这个县令就被提拔为刺史。按制,县令需要入宫向皇帝谢恩,君臣相见后,唐宣宗异常欢喜,不仅重赏了县令,还把个中缘由告诉了县令。唐宣宗做过不少类似的事情,可见他在吏治方面还是有一套的。
难怪有些有识之士说唐宣宗不称职,才能上只能胜任县令一职。唐太宗以知人善任著称于世,一心效仿他的唐宣宗不可能不知道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可唐宣宗的效仿简直是让人发笑,为了让天下臣民能够把他捧到唐太宗的高度,他提拔一些太宗朝名臣的子孙进入朝廷中枢,比如魏征的后代魏谟等。在他看来,他所重用的大臣和太宗朝的大臣关联在一起,他也就可以和太宗关联到一起。这种行为有没有一点邯郸学步的味道?
1、尽反武宗之政
唐武宗在位期间,着实为天下做了不少大事,尤其是灭佛。唐朝对宗教发展一直持以比较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结果到唐朝中期,佛门子弟满天下,佛家寺庙随处可见,大量的人口和土地都成为佛家的了,导致国库收入减少,百姓负担加重。唐武宗能够下令灭佛,绝对是有大功于社稷。
表面上看,唐宣宗只是废掉了灭佛这项政策,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让朝廷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
只要是受到唐武宗重用的能臣、贤臣,唐宣宗是一概不重用。当然,这只能算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范畴,可是唐武宗明明是为了精简官吏才裁撤的官员,唐宣宗却也反其道而行之,不仅让大家伙官复原职,还额外增加了很多官员。总之,只要是武宗朝的政策,他都要反对,完全是一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态度。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人说是因为他和武宗关系不好,其实这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主要原因是他想把自己的“光辉”形象给树立起来。他一边不断给自己的父亲唐宪宗戴“高帽子”,一边想把自唐穆宗始的四朝定义为“伪朝”,好向朝野宣示自己继承的是唐宪宗的皇位,是妥妥的“正统”皇帝,同时给自己来一个“拨乱反正”的大功。
2、晚唐三大主要问题皆未解决
北宋亡在了“冗官、冗兵和冗费”这三大问题上,唐朝灭亡主要也是因为三个问题,分别是,藩镇、宦官和党争。唐宣宗在把武宗手下堪比张九龄、宋璟的贤相李德裕给贬谪后,竟然又让早已退出朝廷核心的牛党诸人回到了朝堂上。如果说“牛李党争”中的李党是锐意进取的改革派,那么牛党就是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晚期的唐朝如同一位重病缠身的老人,需要的不是无为,而是改变,相信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皇帝都能明白这个道理。然而,唐宣宗却把有心“改变”的李党上下悉数贬谪,简直是脑里长了个包。一些历史学家把唐宣宗贬谪李德裕视为“自毁长城”不是没有道理的。
牛李党争
由于唐宣宗在用人方面完全没有领会到唐太宗的精髓,导致他拿“三大问题”是一点办法也没有。针对宦官专权,他曾经也想过去解决,也曾向自己所重用的那些个臣子问计,可他得到的答案不是“以宦制宦”这种老生常谈的策略,就是无计可施。“以宦制宦”根本就无法解决问题,实属下策中的下下策。对于这点,唐宣宗倒是看得明白,所以他并未采纳。
随着时间的发展,他认为只有“以力证道”一途可行,斩草除根。可惜的是,他迟迟下不了决心,还把这种要命的事情拿去和朝臣商量。天下哪里有不透风的墙?待权宦们收到消息后,不断兴风作浪,让朝堂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在他去世后不久,“三大问题”集体爆发,唐朝也快速滑向深渊。
密密麻麻的藩镇
唐宣宗临终前向自己信任的几位大臣明确提出皇位继承人是夔王李滋,可是掌握宫廷禁军的权宦王宗实却不买唐宣宗和大臣们的账,他强势地把郓王李温给推上了皇位,也就是唐懿宗。很多有识之士当时都觉得大唐时日无多,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在唐宣宗身上。若不是他过于热衷权力,迟迟不立太子,也不会给王宗实等人留下机会。
早前,不少大臣建议唐宣宗早立太子,可他竟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天下和个人,孰重孰轻?唐宣宗选择了个人,他的所作所为和“小太宗”这三个字之间的距离简直是十万八千里。
唐宣宗 李忱 是唐朝的第十六位帝王,是 唐宪宗 李纯 的 第十三个儿子,唐穆宗 李恒 同父异母的弟弟。在晚唐的几位帝王之中,唐宣宗李忱是名声最好的一位,一直以来他都有“小太宗”的称号,并且 历史 上将他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是“大中之治”。那么唐宣宗李忱是靠什么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呢?下面咱们就看看唐宣宗在位期间,在文治和武功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为了对 唐宣宗 李忱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咱们有必要先从他继位之前说起,唐宣宗在没有登上皇位之前名叫李怡,曾被唐穆宗封为光王。李怡小的时候与其他的皇室子弟不同,性格木讷,很少说话,很多人都觉得他不够聪明,唐文宗和唐武宗在位的时候都很瞧不起这位皇叔,经常在宴会的时候逼着他说话,并以此为乐。
但是李怡面对这些侄子的捉弄毫不在意,依然是沉默寡言。他这样的表现,受到了宦官 马元贽 势力集团的注意,这些人认为,如果 李怡登上了皇位,一定很好控制。于是在唐武宗病危的时候, 马元贽 等人就将 李怡立为了皇太叔,并让他改名为李忱。公元846年,唐武宗驾崩,李忱登上了皇位,继位之后,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这时满朝文武官员以及后宫的宦官集团才发现,原来 唐宣宗 李忱是有大才之人,之前的他只是一直在隐忍自己。
唐宣宗 李忱继位之后一直努力地效仿他的祖先唐太宗,并将《贞观政要》写在了他书房的屏风之上,以“ 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 ”作为他的座右铭。
继位之初,为了加强皇权,他首先将前朝的重臣李德裕赶出了朝堂,然后大力扶植李德裕的政敌 牛僧孺 ,这一举措直接解决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之争。然后唐宣宗 李忱又矫正了之前唐武宗在位期间的灭佛行为,得到了那些信仰佛教的朝臣及百姓的拥护。
唐宣宗 李忱很重视人才的选拔,他对前朝留下的一些没有才能的皇亲国戚实行零容忍,有一次他与自己的舅舅郑光讨论政事,发现郑光才疏学浅,他丝毫没有顾忌郑光的皇亲身份,直接免去了他的节度使职务。兵部侍郎蒋伸虽然出身不高,但是由于在平时的论证之中见解独到, 唐宣宗 李忱直接将他提拔成了宰相。
蒋伸在得到了提拔之后,向唐宣宗 李忱进言,认为之前几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漏洞太多,以至于很多侥幸之人身居高位。 唐宣宗 李忱认为蒋伸的进言很有道理,于是他开始严格控制官员选拔,坚决不以个人喜好封官,没有政绩的官员坚决不受官爵。地方刺史在确定被任用后,必须到京城来接受他的当面考察,通过考察的才可以去上任。
唐宣宗 李忱还有一点与太宗比较相像,他在位期间也很善于纳谏,可以说是从善如流,不论是谏官论事,还是门下省的 封驳 ,他都能够虚心接受。唐宣宗 李忱本人的私德也非常好,宫中的一些低下的杂役他都能记得住名字和样貌及这些人都负责什么工作,有时候这些宫人生病了,他甚至会亲自前去探望,这在历代帝王之中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了。
说完了文治,再来说一说 唐宣宗 李忱在位期间的武功。公元847年, 唐宣宗 李忱派, 卢龙节度使张仲武 带兵北上,击败了 北部诸山奚,禽酋渠,烧毁对方营帐二十多万,得到牛羊七万余头,缴获辎贮五百乘,这场胜利之后,大唐的北方再也没有了军事威胁。
安史之乱过后,吐蕃趁乱占领了河西诸州,廓州、 凉州 、兰州、 瓜州 等地相继陷落。 唐宣宗 李忱继位初期,先后收复了三州、七关,陷于吐蕃的沙州首领 张议潮 在公元848年发动了起义,与大唐军队里应外合,收复了陷于吐蕃手中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在河西归唐之后,唐宣宗 李忱也是异常兴奋,他说道:“宪宗常有志收复河、迫地区,然忙于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遗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
早在唐武宗在位期间,便曾多次发兵讨伐党项,但是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 唐宣宗 李忱继位之后,了解到了党项人之所以起兵反唐,主要原因是大唐的边将经常纵容手下抢夺党项人的羊马,从而激怒了党项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唐宣宗 李忱决定派遣儒臣代替贪暴的边将,这一举措修复了与党项人多年紧张的边界关系。
说完了唐宣宗李忱的文治武功,再来说说他在文化方面的功绩,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曾任命 崔龟从 、韦澳、李荀、张彦远撰写了《续唐历》二十二卷。他本人在诗歌和书法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当初唐宣宗李忱刚刚继位的时候,他准备任命白居易为宰相,但是当他下诏之时,白居易已经去世了,为此李忱非常伤心,他写下了《 吊白居易 》,深表怀念之情。
这首诗周祥地介绍了白居易的一生行事,被后世称为是悼亡诗中的名作,尤其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后人在说到白居易的时候经常会提起。
另外唐宣宗李忱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尤其是行书,他的作品《 宣和书谱 》被称为“当时 法书 之盛,如 裴休 辈尚能追步颜柳。故诸宗承袭太宗之学,皆以翰墨流传,至宣宗复以行书称,盖其典型犹在也”。
综合以上内容,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间一直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解决了之前困扰大唐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成功地限制了宦官和宗室的权力,并将为死于甘露之变中的百官平冤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了吐蕃,收复了河西地区,并解决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威胁,安抚了党项。正因为唐宣宗李忱取得了这么多的成绩,所以 历史 上才对唐宣宗有如此高的评价。
唐末时期,唐朝处于回天乏术的阶段,这时期的皇帝大多没有太有实际意义的作为,但是在唐末诸帝中,宣宗是值得称道的一个。 史载“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纵观宣宗大中年间,政治相对清明,社会也较为稳定,宣宗本人也能够厉行节俭,能于任事,赏罚有度,确实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当然,《资治通鉴》不无溢美之词,宣宗也并非一无是处,也就需要我们辩证而客观的评价宣宗。 宣宗名,宪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被封为光王,即位时已37岁。史载他“外晦而内朗,严重寡言,视瞻特异。幼时宫中以为不慧”。自幼生于深宫之中,又眼见安史乱后宦官专权,父皇为宦官所杀,其少语寡言之性格亦可察其缘由。宣宗“历大和、 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巨游处,未尝有言”,曾被文宗、武宗戏称为“光叔”事实上,这正是宣宗韬光养晦之权谋。正是他木讷寡言,貌似憨厚,因而得以被宦官拥为皇帝。 及宣宗即位,“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那么,宣宗到底是怎样“咸当于理”的裁决庶务,从而使后人皆思大中之政的呢?宣宗即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贬斥武宗重臣李德裕。“宣宗素恶李德裕之专”,即位后便将李德裕调离中枢,而后将其先贬为潮州司马,后又贬死崖州司户。随着,李德裕的死去,唐代有名的“牛李党争”也告一段路。不过,宣宗贬斥李德裕是利是弊,无法一概言之,下文将加以详细分析。 武宗灭佛是佛教史上的大事,佛教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宣宗即位后停止了灭佛举措,恢复了僧、尼应有的地位和待遇。但他又开启了另一措施,那就是打压道教。武宗灭佛而兴道,宣宗即位后,“杖杀道士赵归真等数人,流罗浮山人轩辕集于岭南”。
吐蕃与唐王朝的关系时好时坏,至唐中晚期成为唐朝政权不稳定的一个因素。吐蕃不时入侵唐朝腹地,给社会安定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都造成极大的影响。自以来的吐蕃内乱,削弱了吐蕃的实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据有的秦(今甘肃天水)、原(今甘肃固原)、安乐(今宁夏中卫)三州以及原州七关,归附了唐朝。大中五年二月,沙州义士张义潮遣其兄义泽 “以瓜、沙、伊、肃等十一州户口来献,自河、陇陷蕃百余年,至是悉复陇右故地。”这是宣宗时期对少数民族取得一重大胜利。 由于宣宗历经宪、穆、敬、文、武,眼见宦官为祸,且其父宪宗为宦官所杀,“自即位以来,治弑宪宗之党,宦官、外戚乃至东宫官属,诛窜甚众。”不仅惩治,对于外朝官员他也加以整治。宣宗赦免了甘露事件中除李训、郑注外的其他涉案人员。对于高等官职的授予,宣宗极为慎重。史载“上重翰林学士,至于迁官,必校岁月,以为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对于文士,宣宗则非常优待。《旧唐书》说他“每山池曲宴,学士诗什属和,公卿出镇,亦赋诗饯行。”其以上举措,对于澄清吏治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在纳谏一点上,亦足以媲美先祖。《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上欲幸华清宫,谏官论之甚切,上为之止。上乐闻规谏,凡谏官论事、门下封驳,苟合于理,多屈意从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读之。”另外,宣宗朝有大臣曰魏谟,乃是唐初魏征之后,“谟为相,议事于上前,它相或委曲规讽,谟独正言无所避。上每叹曰:‘谟绰有祖风,我心重之’。”作为帝王,宣宗能够纳谏至如此,足见其英明之处。 从个人角度来说,宣宗也是一个好君主。《旧唐书·宣宗纪》里的“史臣曰”部分有后世史官对宣宗这样的记载:“上宫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过数器,非母后侑膳,辄不举乐,岁或小饥,忧形于色。虽左右近习,未尝见怠惰之容。与群臣言,俨然煦接,如待宾僚,或有所陈闻,虚襟听纳。……宫人有疾,医视之,既瘳,即袖金赐之,诫曰:‘勿令敕使知,谓予私于侍者。’其恭俭好善如此。”或许史官之言不无溢美,但何以此等赞誉只见诸宣宗本纪?由是可以看出宣宗之待人接物亦值得称赞。 因此,史载“大中之政有贞观之风”之言应该不为虚言。但是,宣宗所处时代为唐末世,纵使宣宗之政有贞观遗风亦无法挽大厦之将倾,更何况宣宗之为人为君也有其短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3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为什么会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