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已经投降大顺,为何又反悔了?感兴趣的读者和对百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1664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是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的统治被推翻,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可接下来不久,吴三桂对李自成降而复叛,在山海关大战中,清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一起打败了李自成。李自成随后撤出北京,清朝的统治开始在关内确立。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吴三桂的选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在当时,清朝入关的总兵力不过才十几万人,而吴三桂从宁远撤回关内的时候,带领的人员足有五十万之众。从这一点来看,吴三桂的手下比清军入关的兵力还要多两倍。那么,有如此实力的吴三桂,为何会选择投靠清朝呢?
让我们先看看吴三桂手下这五十万人的组成。在李自成率军逼近北京的时候,崇祯多次派人命令吴三桂放弃关外据点,率军勤王。当时,明朝重要的宁锦防线经过松锦大战后,已经被清军破坏。在关外只剩下四座城池,这其中就包括吴三桂死守的宁远城。
吴三桂在接到崇祯的命令后,在撤军的时候,将当地的百姓全部撤回关内。这样一来,就耽误了行程,当吴三桂到达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的军队已经逼近了北京。不久,北京就陷落了。吴三桂从宁远带回的军民总数有五十万之众,看似人多势众。但是,这并不是吴三桂军队的数量。这些人中,军队的人数只占一小部分,大概有三四万人,其他都是平民百姓。所以说,吴三桂手下的人数不少,可能够打仗的军队数量却是不够的。
这样一来,吴三桂的三四万人马就夹在了清朝和大顺朝的中间。他所能够控制的地区,也只有山海关一隅。为了自己的生存,吴三桂就必须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选择一个,来投靠他。由于吴三桂控制的山海关是关外进出关内的要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因此,吴三桂的选择就直接影响着清朝和大顺朝的发展。
如果吴三桂选择了李自成,清军就难以入关。即使是清军从以往的入关途径,绕道北方长城进入关内,可也会因为无法打通关内外通道而无法立足。这样,李自成就可以一面稳定北方的形势,一面南征,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同样的,吴三桂入关选择了清朝,他就为清军打开了入关的大门。清军可以从山海关源源不断的进入关内,争夺天下。
吴三桂所处的位置如此重要,当然受到了清朝和大顺朝的关注,他们都向吴三桂伸出了橄榄枝。清朝派和吴三桂有关系的明朝降将们,多次向吴三桂写信招降,并许以种种好处。而李自成则派人封其为侯,并赏赐金银犒赏他的军队。吴三桂在衡量双方的利弊后,决定归降李自成。
可是,就在吴三桂率军去北京的途中,事情发生了变故。李自成在北京开始了追赃助饷的运动,明朝的那些勋戚大臣都受到了冲击,很多人被关押拷打,甚至死亡。吴三桂就是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产生了异心。后来有人说,吴三桂是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了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说法对也不对,表面上吴三桂背叛李自成是因为陈圆圆被刘宗敏夺走,可实际上,在这个表面的原因后还另有原因。
当吴三桂得知北京城发生的追赃的事情时,他还是很冷静的进行判断的。当其他人报告说家产被抄,他说自己一到北京就会发还。当报告他说父亲和家人被抓,他说自己回到北京就会释放。可当他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时候,就怒发冲冠,说男子汉连自己的妻妾都不能保护,如何活在天地之间。于是,吴三桂下令回师山海关,背叛了李自成。
那么,为什么吴三桂对于家人、家产都不在乎,可是对陈圆圆的下落那么在乎呢?以至于吴三桂选择了背叛李自成,不顾自己父亲的安危。要知道少年时的吴三桂,就是因为以十几个家丁从清军重围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而名声鹊起的。这是因为,从陈圆圆的遭遇,让吴三桂感到了危险的临近。
吴三桂对于家产被抄,自己的父亲家人被关押,还抱有一丝幻想。那就是大顺朝对于自己的归降还没有确认,在这中间产生了误会。同时,也可能是大顺朝为了逼自己投降所采取的手段也未可知。从李自成封自己为侯的举动来看,李自成对自己还是比较器重的。如果自己到了北京,得到了李自成的赏识重用,那么这一切误会都会烟消云散。自己家产会归还,家人也会被释放。
可是,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事情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从这件事上,吴三桂看到了对自己的威胁。首先,吴三桂看到了李自成集团内部的隐患。李自成集团并不是一个牢固有力的集团,李自成在这个集团中,只是一个领导者。可是他的手下并不是对他言听计从。如果表现在吴三桂身上,就是李自成想要拉拢吴三桂,而他的部下并不赞同他的意见。这些人中就包括刘宗敏。
其次,吴三桂在陈圆圆这件事中,感到了李自成集团对自己的敌意。对于查抄吴三桂的家产,扣押自己的家人,吴三桂都可以用误会的理由来理解。自己如果到了北京,得到了李自成的重用,这些误会自然可以解除。可是当吴三桂得知自己爱妾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就感到了这些行动是不能按照误会来解释了。
这只是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大顺朝没有把自己当作自己人。刘宗敏身居高位,李自成要招降吴三桂,他是不可能不知道的。可是他居然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这显然是把吴三桂当成了敌对人员看待了。吴三桂一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生恐惧。如果吴三桂到达北京,交出军队,他的生命安全都可能失去保证。这样一来,吴三桂就不得不对投靠李自成的决定,再做一番考虑了。
第三,吴三桂虽然投降了李自成,可是他的心里依然还是抱有首鼠两端的念头的。在当时,吴三桂是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进行选择,那头对自己更有利,就投靠那头。即便是在他投靠李自成的时候,吴三桂还是留了一手的。那就是他没有交出自己的军队,在去北京的途中,依然是率领着全军。
他这样做,就是为了防止事情发生变化。而且,吴三桂的大批亲戚朋友都投降了清朝,他也没有放弃和清朝的接触。所以,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还是处于犹豫彷徨之间。他一面行军,一面注意北京方面的动静,如果有什么风吹草动,吴三桂马上就会做出反应,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军队。
当吴三桂判断投靠大顺朝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他马上就全军撤回到了山海关。吴三桂击走了李自成在山海关的军队,控制关城,为崇祯发丧,宣誓报仇。不过,在这个时候,吴三桂派人去清朝请求救兵,还是打着为明朝报仇的旗号,还没有最后下投降清朝的决心。
第四,山海关大战打碎了吴三桂的幻想。吴三桂虽然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同时以明朝臣子的名义向清朝请兵。可是,清朝统治者却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办事。清朝统治者明确要求吴三桂投降,并许以封于故土,晋爵以藩王。
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已经没有选择的权力了。因为李自成在得知吴三桂反叛之后,亲自率领六万精兵攻打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根本就不是李自成的对手,在半天的激战后,吴三桂已经支撑不住,只得退守关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吴三桂不答应清朝的条件,他就面临着灭亡的命运。
吴三桂在无奈之下,只得连夜出关,到清军营中,剃发投降。在第二天的决战中,吴三桂战至中午,已经渐感不支。这个时候东北风大起,清军骑兵乘机迂回到李自成军的左侧背,发起攻击。猝不及防的李自成军队因此大败,只得退回北京。
结语:
吴三桂在明朝灭亡之时,虽然拥有撤回的五十万人员,可是这其中的能够作战的军队只有三四万人。吴三桂想要依靠这点人马,中立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吴三桂想要依靠自己手中的军队,还有占有的山海关的要地,在清朝和大顺朝之间获取最大的利益。
吴三桂原本经过考虑,想要投靠大顺朝。他接受了李自成的封侯的诏书和犒赏军队的金银,向北京进发。可是当吴三桂接近北京的时候,他得知北京追赃助饷的运动,连同自己家人的遭遇,预感到自己在这个政权中的前景不妙。这给了本想依靠自己的能力,在新建的大顺朝中建立功勋的吴三桂当头一棒。
吴三桂见势不妙,马上回到山海关,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背叛了李自成。在这个时候,吴三桂还幻想自己能够保持明朝遗臣的身份,可清朝并不给他这个机会。在面对李自成攻打的灭顶之灾,吴三桂终于接受了清朝的要求,剃发降清,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明朝崇祯17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尽,此时辽东总兵吴三桂拥兵驻扎山海关。背面是南下的清兵,南面是提兵挺进的大顺军队,吴三桂的进退将对当时的战事起到近乎决定性的影响。
吴三桂最终选择了降清之路,和李自成双方在山海关附近激战之时,关外的清军突然出现,攻打李自成,李自成措手不及惨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在清朝军事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
那么当时吴三桂为什么选择投降清军,是真心投靠清朝廷?还是另有所图。为什么不归顺李自成一起抵抗清军?
对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这件事,历史上的争议颇多,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降清原因,在民间几乎成为定论。
但笔者认为,吴三桂降清不可能起因于陈圆圆被掠,对于帝王将相来说,陈圆圆虽然美貌,但她却是一个风尘女子,只不过是别人当做礼物送来的政治投资罢了,犹如吴三桂这样精明能干的人,不太可能为了女子,一时冲动出现重大政治决策失误。
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北京城后,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投降了闯王的军队。当时吴三桂率领的军队仍然是号称“关东铁骑”的数万精兵,李自成和清朝都非常想得到他。但是吴三桂持观望态度迟迟没有作出决定。
后来据传,李自成手下的将领刘宗敏贪图陈圆圆的美色,于是带兵到吴三桂的府上,带走陈圆圆从而使得吴三桂决定投靠清军,这种说法,笔者也觉得不靠谱。从刘宗敏这个人来讲也是不符合情理的,刘宗敏是一个忘我投身李自成事业的人,是李自成手下的忠实部属,甚至曾经在危难的时候,杀掉了自己的妻子追随李自成。这样一个人他不会不明大义,为了一个女子而影响大顺政权前途,跟吴三桂翻脸。
吴三桂为了女人投靠清朝廷,应该是后人对此事加工以及文学创作上的需要,来进行讽刺。还有一个说法也不靠谱,吴三桂为父亲报仇。
李自成进北京城以后,实行了一项追赃助饷的政策,对大明朝的大小官吏严加拷讯,逼要银两助资军队,据传吴三桂父亲被捉拿拷打强逼交银。后吴三桂得知父亲被大顺军靠打将死,悲愤不已,于是放弃了本要投靠李自成的计划,转投清朝,攻灭大顺为父报仇。
《明季北略》记载,吴襄投靠大顺后,曾经充当说客,写信给吴三桂劝降他。吴三桂对此非常气愤说:“儿与父亲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后来,起义军以全家性命威胁,吴三桂也同样置之不顾,结果全家30多口人被杀,这样一个人可能会为父报仇?
笔者认为,吴三桂之所以投靠清军,不选择李自成,是出自吴三桂阶级的本性和野心,什么意思?
吴三桂也许曾经有过投靠李自成的想法,但那也只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无奈之举罢了。尤其是当他知道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城内拷掠明朝降臣后,他对李自成的幻想就已经破灭了,选择清朝廷他才会有高官厚禄,本身出于大官僚地主阶级的本性,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保证荣华富贵,他必然会做出投降清朝的决定,这是最坏的结局。
除此之外,吴三桂有称帝之心,为什么这样说,实际上当时他的兵力,在李自成和清军面前是最弱的一股,他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否则就会覆灭。实际上,在清军入关之前,吴三桂是一直坚持抗清的,而且吴三桂还曾多次拒绝了明朝降将对他的劝降。
在李自成逼迫他,他决意跟清联合时,他写过一封信给多尔衮,说灭了大顺政权后,“我朝之报北朝者,将裂地以酬”,可见当时他只是想借兵联合,并无投降归附之意。
在清军入关以后,清朝廷对吴三桂是极不放心的,并且吴三桂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能控制当时的局面,因此吴三桂发布了檄文称“周命未改,仍是朱家之正统”,并且要求:“凡我臣民,为先帝服丧,准备迎候东宫”,还在为明王朝摇旗呐喊。此外,他还在招揽奇才,训练士卒,囤积财货。最后在1673年,还是起兵反清了。
这一切足以说明,吴三桂有称帝之心,吴三桂和李自成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人,因为他们所处的阶级层次不一样,并且李自成在北京城对明旧臣的做法,也让吴三桂看清了李自成的本性,于公于私,两个人都不可能走在一起,即便走到了一起,最后吴三桂还是会跟李自成决裂,就像他跟清朝廷一样。
冲冠一怒为红颜吗,呵呵。
吴三桂投降大顺本来就是无奈之举,看到大顺政权打下北京后,奢靡无度,荒废朝纲,而关外清朝又虎视眈眈,相比之下清朝才是大势所趋,所以造反是必然的,至于夺回陈圆圆和为明朝的皇帝报仇只是个幌子罢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3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大臣被处死后,小妾一般什么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