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时至今日,苏东坡脍炙人口的诗词仍被传颂和品鉴,也是学生课本和读物中必不可缺的阅读和背诵内容。但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在仕途之路上却并非一帆风顺,正相反,苏东坡在政治之路上几乎处处碰壁,本来是皇帝亲选的“国家相才”,最后却漂流半生、客死他乡,着实令人惋惜。
1,苏东坡与父亲苏洵
苏东坡出生在宋仁宗执政期间,因为宋仁宗的仁政爱民,因此苏东坡生活的时代也相对安稳、祥和。苏东坡的祖上都是吃公家饭的朝廷官员,但到了父亲苏洵这里却戛然而止,父亲苏洵年轻时并没有把精力放在奋发图强的学业上,因此在仕途上一无所获。到了而立之年,苏洵受到周遭人的压力以及自悔不能在放任而活,于是开始苦读诗书 ,因此我们在《三字经》中,可以看到这么一句“二十七,始发奋”,这里说的就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苏洵止步于进士,连考数次都名落孙山,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在家中一边教育两个儿子,即长子苏东坡和小儿子苏辙,在这个过程中,苏洵的学问十分了得,可以说远近闻名。后来苏洵也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但并不是走的科举之路,而是通过学识经张方平、欧阳修、韩琦等人举荐。其次,苏洵的主要成就还是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同时一举高中,可以说轰动了当时的整个京城。
2,苏东坡科举高中
苏东坡在父亲的亲自辅导之下,又拜了多位名师,到了二十一岁这一年,在父亲的带领之下与十九岁的弟弟苏辙一同赴京参加科举。当时负责监考的是文学泰斗欧阳修,当时的欧阳修不仅在朝廷上地位颇高,在文学上也备受推崇,可当他看到苏东坡的文章时极为震惊,苏东坡的文风清新洒脱但却十分有力量,本来可以首获第一,因为中间有了些误会,欧阳修只给了他第二名,是怎样的误会呢?原来为了防止徇私舞弊,所有考生的文章都是被录入官重新抄写并且隐去参试者的名字,然后才呈递给主考官的,欧阳修看到苏东坡的这篇文章后误以为是自己侄子的笔风,于是为了防止别人说闲话就仅给了个第二名。
3,苏东坡为父母守丧六年
苏东坡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器重,在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下,苏东坡的名字不仅被家喻户晓,而且凡是有新作出现必将很快就被传颂和品评然后是无尽的感叹。宋仁宗曾看着苏东坡的文章,赞赏其实国相之才。可随着苏东坡母亲的去世,苏东坡不得不回家乡守丧,待到1066年,父亲苏洵去世,苏东坡又回家守丧三年,待到再次回归朝廷时,整个国家和朝野已经被“王安石变法”笼罩了。
4,得罪王安石
苏东坡的性格爽朗明快,因为他直率的个性,在朝廷上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但他的性格也得罪了不少小人,特别是在他诗意大发的时候,就会通过诗词展现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对于王安石的新政,朝廷百官几乎都持反对态度,但怎奈此时宋神宗在位,而这位宋神宗对王安石是百般信任和纵容,因此大家都敢怒不敢言,可在苏东坡的诗中却处处透露着对新政的反对和质疑,因此也就得罪了王安石。此时王安石正得势,只需在宋神宗面前稍加进言,苏东坡就被委派出京了。
要说苏东坡在政治上有什么狂大的野心,还真没有,只不过在古代文人只有仕途这一条路而已,因此,对于苏东坡来说在京城当官和在京外当官都差不多。此后,苏东坡先后在徐州、湖州、黄州等地任职,虽然仕途之路一路被贬,但苏东坡却有机会游历名河大川,更有诗性和灵感创作出无数的脍炙人口的佳作,比如我们从课本上都学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且还铸就了自己“美食家”的身份,比如“东坡肉””东坡酥”等美食。
5,苏东坡一路被贬
宋神宗驾崩后宋哲宗继位,这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失势,他的变法也最终被确定是失败的,司马光接任其相位,而当年一起作战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也再次被调入京城。可好景不长,苏东坡很快就发现如今的新党和当年的旧党如一丘之貉换汤不换药,按奈不住内心的无奈,他又把所有的质疑与批判展现在诗中,不久,苏东坡又被外调了。在杭州过了一段惬意的生活后,苏东坡又开始一路被贬,离京城越来越远,最后直至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在海南岛的儋州度过了三年光景,宋徽宗继位全国大赦,苏东坡再次受到圣旨被调回京城,但这一次他没有准时回京,因为在回京的路上便病逝了。
苏东坡为什么创作东坡肉?东坡肉是哪里造的?
苏东坡,又名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苏东坡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让让我们抛开字画,让让我们谈谈诗歌、歌词和散文。苏东坡的许多杰作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大家应该都知道苏东坡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就。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苏东坡也是有名的美食家。它这不是因为他吃得多而且擅长,而是因为他吃得多。这是一道流传千古的东坡肉,至今仍是人们喜爱的一道菜。
很多人都吃过东坡肉。可能有的人连东坡肉都烧过。可能大家都知道东坡肉是苏东坡创造的,但是你知道苏东坡为什么会创造这样一道菜吗?
据后人说,苏东坡东坡肉是他贬谪湖北黄冈时创作的。那时候黄冈本地猪多,猪肉价格比较低。恰好苏东坡喜欢吃肉,后来就创造了这样一道菜。
竹坡诗话记载:东坡酷爱猪。他在黄冈的时候,尝剧食猪肉诗,说,慢火,小水,火足了,他自美。每天起来做一碗,饱到你自己的君主都不会我不在乎。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东坡三八线11肉不是湖北黄冈造的,是徐州造的。不过那时候不叫东坡肉,叫回锅肉。
记载于徐州古今名馔年,书上是这么说的:
苏轼被调到徐州周知。他在任期间,正好遇到黄河决堤,徐州危在旦夕。在这危急时刻,苏轼身先士卒,与军民一起筑堤护城。
洪灾过后,苏东坡带着大家修了一个堤坝,就是后来的苏堤。
苏东坡一心为民,也是筑坝英雄,苏轼也带头筑坝。大家看得出来,徐州人很爱苏东坡。
大家都觉得父母为自己做了这么多,总要报答这份恩情。所以当中国新年来临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带着礼物去拜访苏东坡。
因为苏东坡爱吃肉,所以早就传开了。所以当时老百姓带的礼物最多的,就是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猪肉。
苏东坡对人民自然是感恩爱。但是有这么多肉,我们可以不要把它全吃了。如果它让它晾干。真是浪费大家的头脑。
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指示家里的厨师做一道肉菜,然后分给百姓吃,让官民同乐。因为是附赠菜,当时叫附赠肉。而这个赏肉就是东坡肉的前身。
所以东坡肉虽然只是一道菜,却是苏东坡最好的见证的政绩。
那为什么苏东坡创造了东坡肉,苏东坡也写了炖肉歌来说明这个秘密:文火,缺水,柴火可以我抽不起烟。唐熟了不催,饱了就美了。
东坡肉始创于徐州,扬名于杭州,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所在。出品类似红烧肉,却没有那么腻,是因为多了蒸制这一工序,让东坡肉滑嫩软糯、香浓不腻。
一、选料
东坡肉在选料上非常讲究,选到一块好肉,此菜就成功了一半。
在历史记载中,做东坡肉的最佳原料是金华“两头乌”,这种猪的头尾为黑色,中间肚皮为白色,成年后体重在130斤左右,肉质肥瘦相间。
但因为“两头乌”比较稀有,价格太高,如今大部分酒店的东坡肉是选用普通猪肋条肉的“五层肉”制成的。
“五层肉”中的“五层”分别指猪皮、肥膘、精肉、薄层肥肉、薄层精肉,猪肋条肉中间靠头位置的肉层次分明,最符合这一标准。
选择猪肉有三个要求:
第一是猪皮薄,表面毛孔细腻;
第二是猪皮下的第一层肥膘肉厚度在1.5-2厘米,不能再厚了,否则做出的东坡肉油腻腻的让人没有食欲;
第三,五层肉的总厚度不超过6厘米,大小适中,可以避免东坡肉制熟后各层出现分离。
图片
二、改刀
东坡肉改刀时要把握两个标准:
第一是肉块的大小,控制在4-4.5厘米见方最佳;
第二是每块肉的重量约为100克-125克。
如果按这一尺寸改刀后肉块重量超过125克,则将肉块打薄,去掉最下面的一层,以缩小其高度,但不能减少肉块的长和宽,保持4-4.5厘米见方是最重要的。烧好后东坡肉的长和宽会缩小四分之一,如果生肉块过小,则当肉块被烧烂时,还没出现最浓郁的香味,卖相和口感都不好。
三、制作
很多人埋怨自己做出的东坡肉卖相不好,颜色过黑或不够光亮,这是因为没有掌握东坡肉的上色诀窍。煮东坡肉时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是煮制中途要翻面,第二是小火焖烧3小时。
1、首先在锅底铺一张竹箅子,再放入小葱100克和生姜50克,取肉块1500克,皮朝下放入锅中码整齐,浇入料酒250克、酱油150克、白糖100克和清水2斤,此时汤汁没过肉块,加盖大火烧沸后改小火,保持水面中心始终有气泡向上冒的状态,加盖烧1个半小时。
2、当锅中汤汁还剩一半时,将肉块翻过来,皮朝上,仍保持小火加盖继续煮1.5小时,至此汤汁只能没过肉块的三分之一,非常浓稠,这时便可以出锅了。
3、东坡肉烧八成熟后取出,肉皮朝上摆入罐中,原汤撇去浮油,浇入罐中盖上盖。之后需要在盖子上包一张桃花纸(用来做风筝的纸)密封,这样可以防止水蒸汽进入罐中,稀释东坡肉的香气。
4、最后将罐子入蒸箱蒸1小时,蒸好的标准是:用手碰一下猪皮,感觉类似嫩豆腐,且肉块会自然抖两下。
图片
四、制作关键
1、烧肉全程都要扣紧锅盖,把汤汁和原料析出的香味留住。
2、煮东坡肉时切忌加香料,此菜关键是要吃猪肉的原汁原味,融入少许葱姜解腻去腥即可。很多师傅做出的东坡肉发苦,就是加香料的原因。
3、蒸制可以减少猪肉的油腻感,肉皮表面出现油光色后即达到最佳效果。
苏轼,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上学的时候,谁还没有背过苏轼的词呢?其实,苏轼不仅在文学方面造诣颇深,他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东坡肉许多人都吃过,而这道苏杭地区的名吃就是由苏轼发明的。
苏轼性格耿直,在朝廷中屡屡碰壁,当时的皇帝也特别不喜欢他,因此他曾多次遭到贬黜。1089年,苏轼到杭州任官,当时的西湖已经淤堵了一大半,随时都有洪涝的危险。在他上任的第二年,他就立即发动百姓疏通西湖,并且用百姓挖上来的泥土建筑苏堤。不仅如此,他为了方便百姓们的日常生活,还建造了六座桥连通苏堤。今天,我们看到的著名景观——三泉映月也是有苏轼主持修建的。
那时候杭州的百姓都知道苏轼爱吃红烧肉,逢年过节百姓们就不约而同地给苏轼送大块大块的猪肉,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苏轼的感谢。而苏轼又不好意思自己独享这些猪肉,他就想着用自己的方法将猪肉好好烹饪一番,然后分与大家共享。百姓们都没想到苏轼送的红烧肉能这么好吃,之后,百姓们就将苏轼送的的红烧肉称作“东坡肉”。一传十,十传百,东坡肉的名气越来越大,一直流传至今。
苏轼极其喜爱猪肉,他曾经还写过一首词《猪肉赋》专门赞扬猪肉。不仅如此,他也作词介绍过“东坡肉”的烹饪方法,“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其实,无论东坡肉是谁发明的,它都代表着百姓对苏轼的称赞。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深受人们喜爱,东坡肉名字的由来有一个典故,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在浙江城乡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东坡肉,已流传近千年,其故事相当有趣。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名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们都称他苏东坡。因他曾两度做过杭州的地方官,并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
在浙江城乡有一道家喻户晓并与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的名菜,叫“东坡肉”,已流传近千年,其故事相当有趣。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名子瞻,号东坡居士,所以人们都称他苏东坡。因他曾两度做过杭州的地方官,并为当地人民群众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所以苏东坡的事迹在浙江民间流传极广。至今人们仍称西湖那条湖堤为“苏堤”,相传“东坡肉”的流传还与修“苏堤”有关。
苏东坡早年曾在北宋京城做官,因与当时的革新派王安石政见不同,自动请调到地方做官,1071年到杭州做通判,以后还到密州、徐州和湖州等地当过知州。1079年因所谓的“乌台诗案”受到弹劾,被捕入狱,几个月后被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团练副史”这样一个挂名小官,其实质是流放。在这个时期苏东坡心境之悲凉、门庭之冷落、生活之清苦是不言而喻的,不过那时黄冈一带猪肉比较便宜,苏东坡在贫寒境遇中常亲自煮猪肉与友人共同品味,曾作诗一首介绍他煮猪肉的经验,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鲜煮。慢着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可见“东坡肉”的研究工作是在谪居黄州时开始的。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一派重新执政,次年苏东坡奉调回汴京做官,但这时他与保守派在对待王安石新法的积极意义上看法发生分歧,于是再次被贬为地方官。1090年再次出任杭州地方官。那时苏东坡发动杭州数万民工疏浚西湖、修筑湖堤、兴修水利。老百姓为感谢这位太守,便把猪肉、绍兴酒***黄酒***等送给苏东坡。苏东坡则吩咐家人:把猪肉烧好后连黄酒一起送到工地慰劳民工。谁知家人误认为将猪肉和黄酒放在一起煮,于是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用这种办法炖出来的肉格外香醇味美,别有一种风味!此事一时传为佳话,讯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功德,同时也纷纷仿效他的烹调技法,从此,“东坡肉”也就成了杭州的传统名菜,名扬四海。
东坡肉的简介
东坡肉又名滚肉、红烧肉是江南地区汉族传统名菜,属浙菜系,以猪肉为主要食材。菜品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东坡肉,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爱。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这道菜的诀窍。滚肉是福建莆田地区知名的一道菜,莆田滚肉在当地有很高的地位,因炖制翻滚,就可知是滚肉。滚肉、红烧肉、东坡肉是一种肉,叫法不同,感觉滚肉最贴切这道菜,满口留香,想吃肉就吃滚肉。
东坡肉的营养价值
猪肋条肉***五花肉***:猪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但由于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偏高,故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肥肉中的脑磷脂与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健脑补脑物质。 肥肉能强身健体,没有脂肪食物,人体内必须的维生素A、D等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食品***就无法吸收和利用。
东坡肉的热量***以100克可食部分计***是534大卡***2234千焦***,单位热量较高。每100克东坡肉的热量约占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普通成年人保持健康每天所需摄入总热量的23%。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3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