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北方前秦国与南方东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战事,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交战,史称淝水之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383年,一统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急不可耐地发动对东晋的南伐战争。在这场规模庞大的战役中,前秦国几乎倾巢出动,动用步兵骑兵共80万余人;东晋派出谢石、谢玄、刘牢之等名将率领的八万精锐之师抵抗。两者一强一弱,兵力更是十倍之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前秦军的失败?
前秦军虽人数众多,但无法发挥其优势
在两军人数相差甚大的情况下,打包围战和歼灭战是最合适不过的。但在淝水之战中,晋军依靠长江天险完全遏制对方的人数优势。毕竟晋军的目的是守,只有守住长江即可。这只是地理位置带来的不利因素,前秦军自身的战线也十分有问题。据《晋书》记载:前秦的军队绵延千里,最先到达的是苻坚弟弟苻融率领的三十万先锋军,而后面的军队还在慢悠悠地行进中。因此在实际交战中,兵力的压倒性优势并不能给前秦军带来实际的明显优势。
前秦根基不稳,东晋已在江南经营多年
不论从领土面积、军队数量、国力哪方面考虑,相比于偏安于江南的东晋而言前秦无疑是个庞然大物。但要知道,前秦这时统一北方没多久,前秦军经过无数次的征战也厌倦了战事;而且其他民族如氐、鲜卑、羌等都对前秦恨之入骨。可以这样说,前秦内部已经忧患重重,不知道多少被灭国的族人等着前秦土崩瓦解,自己能够重新立国。在这种情况下,前秦的南伐战争无疑加剧了其内部矛盾,为淝水之战的败笔埋下了伏笔。
东晋则不同,从北方迁移过来的汉人与当地的士族共同发展经济,经过多年的经营已是国富民强。在淝水之战中,晋军的主力是谢玄率领的北府兵,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精锐之师。比起前秦军舟车劳顿地远征,东晋军队则是在自己家门口打仗,而是还有长江天险的助力,可谓是赢尽了“天时地利”。
在淝水之战的历史记载中,有一个情节非常引人注意。当时两军交战,东晋军队猛虎似地冲过来,但实际上并没有对前秦军造成实质性伤害。这时一个叫朱序(估计早有异心)的人在后面大叫道:秦军败了,秦军败了!此举引得军心大乱,秦军兵败如山倒,听到草木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追杀过来!
轰轰烈烈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军的取胜而结束。此一战,使南方这个偏安政权得以继续苟延残喘,而北方又四分五裂。正可谓“胜与败,百姓皆苦哉!”
您好:
苻坚小传-淝水之战 ◎ 天蛇王 前言: 先前写了两篇苻坚的小传,虽然考证非我强项,可是我想司马光的考证还是值得一信的,故多引用资治通鉴上的东西。从前两篇可以看出苻坚的"有容乃大"的性格和苻坚穷兵黩武的做法,难道仅仅是这两点就可以导致了淝水之败嘛?也许下面这篇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吧。 前秦自取蜀,灭凉,伐代后,国势达到了颠峰的阶段,如同晋武帝一样,同样把目光瞄向了东南的一偶,都准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宏伟大业。正如同历史会惊人的相似一样,晋武帝司马炎也是借魏平定蜀地之余威,并扫平西凉树机能之乱后,开始实施伐吴的大业,而对比前秦苻坚也是平定蜀地后,安定西凉,而后也开始了第一次的伐晋之战。可是他们的结果却恰恰相反,一个功成,一个功败。也许通过对比他们形似的征伐过程可以从中体会一些东西。 让我们先从国势开始入手吧,司马炎取代了曹魏,建立晋朝,国内安定,内有张华,羊祜一心筹划伐吴大业,外有龙骧将军王浚在蜀地积极准备,作船七年,时时刻刻准备伐吴。可谓内外一心。而他的对手吴国却是一个挥霍无度的君主皓,吴国朝臣纷纷上书曰:"今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畜,而后宫之中坐食者万有馀人。内有离旷之怨,外有损耗之费,使库廪空於无用,士民饥於糟糠",可见其国之内衰。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晋终于在咸宁五年(公园279年),冬,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巴东监军鲁国唐彬下巴、蜀,东西凡二十馀万。命贾充为使持节、假黄钺、大都督,以冠军将军杨济副之。充固陈伐吴不利,且自言衰老,不堪元帅之任。诏曰:"君若不行,吾便自出。"充不得已,乃受节钺,将中军南屯襄阳,为诸军节度,全面展开伐吴的大举。 而当我们反观苻坚伐晋的国势,虽然已经灭凉,伐代,但是国内鲜卑,羯族等各个力量充斥了朝廷,而且因为苻坚的性格上的"仁慈"(个人评价感觉类似韩信评价中的项羽),所以内乱不断(详细见苻坚小传-识人篇),而在来看看他的对手东晋,自从桓温死后,桓冲还政于朝廷,在谢安的一力扶持下,东晋逐渐呈献安定的情况。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符融规劝苻坚:"陛下欲取江南,固当博谋熟虑,不可仓猝。若止取襄阳,又岂足亲劳大驾乎?未有动天下之众而为一城者,所谓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也。"梁熙谏曰:"晋主之暴,未如孙皓,江山险固,易守难攻。陛下必欲廓清江表,亦不过分命将帅,引关东之兵,南临淮、泗,下梁、益之卒,东出巴、峡,又何必亲屈鸾辂,远幸沮泽乎?昔汉光武诛公孙述,晋武帝擒孙皓,未闻二帝自统六师,亲执枹鼓,蒙矢石也。"可是苻坚并不听从,执意亲征讨伐。 从战争的战略准备看,晋灭吴前,羊祜在荆州准备了多年,并对吴人实行怀柔的政策,在粮食的储备上,到伐吴之前,自寿春到洛阳,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可见准备相当充足。 而反观前秦的战争准备,却并不充分,而且前秦还在战争的前几年遭遇天灾,百姓困苦不堪,而且东晋在作战的前几年(公元376年)已经把淮北的百姓迁往淮南,可见其战争准备已经开始进行。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战场的地理,从战场地理也可以感觉到晋灭吴和前秦淝水之战之间居然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来先看看晋灭吴前的战场吧: 扬州方面:晋有广陵,以北及涂中,合肥,六安等要点,而吴国有长江北岸,巢湖南岸,恒皖(潜山县),寻阳,两者的中间地带为无人区(曹操的功劳)。 扬州方面,吴国有武昌,西至江夏,而晋有安陆县(慕容垂之所在),在西,吴具有汉水下游和江陵,西陵。 再来看看前秦和东晋的战场吧: 前秦伐吴先攻取寿春,从读史方与记要看寿春:"自魏晋用兵,与江东争雄长,无常不事先事寿春,及晋迁江左,而寿春之势益重。" 淝水,从读史方与记要看淝水:"古者巢湖水北合淝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淝,瑶淝而趣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阻魏。。。。。。。" 洛涧:同上书,洛水在县,南七十里,有地曰洛和镇,上流自定远县流入,至此注于淮,亦谓之洛涧。这里是刘牢之破梁成地地方。 从战场的地理情况结合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出来,晋灭吴是分兵六路同时南下,正月,王浑率扬州军兵十万自寿春直指横江,寻阳方向,意图很明显就是意图切断吴国扬州和荆州的联系,而同时王亻出涂中,牵制吴军扬州方面主力于东。而同时,王戍越大别山南进,攻武昌江夏方面,而吴国望风而降,与此同时,王浚大军也袭破西陵,同杜预率领的荆州方面军在武昌城下会师,当诸路大军告捷后,王浚挥军沿长江北上,于是石头城下王气尽消。总体而言可谓准备充分,目标明确,而且兵分多路,让吴国无法相互支援,结果被各个击破,可见张华,羊祜筹划之精确。总观晋灭吴的要点在于多点同时出击,让吴国难以提防,牵制了吴国所有的机动部队在各个要点形成会战,当晋袭破吴国几个战略要点,例如寻阳后,形成对吴国的切割之势,使得吴国荆扬两个方面都形成双向,甚至三面受敌,例如,武昌的东,北,西三面守敌,当荆州安定后,主力会战于扬州,而吴军早已士气低下,无心而战,故一战而败。 再观前秦之灭东晋的战争,虽然慕容垂也屯兵于安陆,不过并没有对晋形成实际的威胁,而且虽然寿春已夺,而洛涧一败,东进之路被封闭,只能在淝水之岸于晋军作主力会战。而且从淝水一战可以看出,前秦并无大的战略准备,不仅兵力集中一点,而单点作战。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纵使一方兵力极多,也无法在一个局部的战场上展开并形成战术优势,故晋国兵力虽少,但完全能够防卫。这点我们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可以明显看出来,(详细请看小议三国战争一,二)出于内线的军队需要的是固守一点,力图等待敌人的失误即可。 所以作为战场总指挥的苻坚根本没有把握战场主动权的能力,只是简单的认为兵力多寡是战争的决定因素。这样的指挥官就类似官渡之前的袁绍和赤壁当年的曹操。(曹操在官渡之战就是利用官渡的地形来让袁绍的主力无法展开,而周瑜在赤壁破操也是知道曹操的兵力士气低下,而且利用陆口来抑止曹操的主力展开,让曹操兵虽多但无法充分利用。) 综述,也许从国势,从战略准备,从战场地理,从战争过程看,晋灭吴,都是精心准备,最后顺利灭吴基本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反观前秦的淝水之战,不仅国内隐患重重,而且战略准备匮乏,战争的总动员也是当年发动的,并且在战斗展开方面,形成战略上单点作战,并且因为其军队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兵败如山。 写到这里,也许对苻坚的后期印象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苻坚前期有王猛辅佐,可以平凉,灭燕,统一了北方,可是后期当王猛死去后,国势虽然没有立刻呈现颓势,可是种种隐患已经开始发作,亲族的屡次背叛,外族在朝廷上占据显位,朝廷用兵无度。 在苻坚自己独断的伐晋的战争前,对属下的屡次规劝听而不闻,而且执意独断专行,而苻坚作为全军总指挥却缺少对战争的总体把握能力,以至于战争的准备不足,导致了洛涧一败,最终淝水惨败的最终结局。 看其后期真是极为令人惋惜,当然苻坚之死也是需要让人大写一笔的,因为那一笔价值就是对苻坚一生的总结的回顾。 后记:至于对长江的地理分析和如何有效的对长江南岸进行进攻,在我以前的军事与地理系列里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谢谢!
史载,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安徽境内的淮水)两岸展开激战,结果东晋军以寡击众,大败前秦。
383年夏七月,前秦主苻坚(氐族)在国内大肆征马抽丁,并募集粮草器械等战略物资,发兵87万对外号称百万,倾国而出,大举伐晋。苻坚委派苻融为前军都督,统辖慕容垂等率领26万步骑先行,还任命姚苌为龙骧将军,命他率西蜀军和羌兵出川顺江东下以为侧翼,苻坚亲率前秦军主力从长安进发,因人马众多,行动缓慢,前军与后军竟绵延千里。前秦大军倾巢而出,军数甚多,乃至?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
面对汹汹南犯的前秦大军,东晋派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军都督。二谢领命率8万?北府兵? 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同时派遣大将胡彬率5000水军驻扎水陆战略要冲寿阳(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十万兵马扼守长江中游各要冲,阻击姚苌的秦巴蜀军。
苻融率前秦先锋部队强渡淮水,一举攻克寿阳。秦军屯驻洛涧(今安徽淮南以东),人喧马嘶,声势浩大,旌旗蔽日,将硖石围得水泄不通, 率部前来增援硖石的东晋名将谢玄因畏惧秦军的兵势, 暂时驻扎在洛涧以东而不轻举妄动。
由于前秦军紧靠淝水西岸排兵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江对峙。谢玄心生一计,派使者泅渡过江去见苻坚,建议他挥师后退数里,让晋军渡过河去,两军来他个?光明正大?的生死决战。此计并不高明,也不合兵法逻辑,不料苻坚竟一口答应。或许苻坚自忖兵多将广,因此自信满满,近百万对数万,一人一口,吃也把他吃了。前秦诸将均反对后撤,但苻坚一意孤行,他认为大可以将计就计,大军稍稍后撤,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迅猛击之,定可大获全胜。苻融表示赞同,于是指挥秦军缓缓后退。
不想,被强征来的各族联军士气低落,一后撤就秩序大乱,阵势也被冲的七零八落。谢玄见时机有利,立即率8000精骑飞驰而出,趁乱强渡淮水 ,一上岸就向秦军发起猛攻。有晋军细作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矣,秦军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争相逃命,后队践踏前队,一时溃不成军。秦军后卫不战自乱,引起整支大军的恐慌,大家丢盔撂甲,随之溃逃。
秦军不战而溃,自相践踏,伤亡惨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因之而来。
苻坚等人也被乱军裹挟着往北狼奔豕突,他本人也被流矢击中负伤,逃到洛阳时一清点,近90万大军只剩余十几万惊魂未定的士卒。此役令晋军士气大盛,而前秦则士气大挫,对淝水之战的结局影响很大。
淝水之战后,中华大地上南北对峙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再接再厉,乘胜北伐,收复了大片黄河以南的失地,但好景不长,晋军因丞相谢安病逝和主帅谢玄遭晋帝猜忌被逼退隐而转为守势。以氐人为主体的前秦因淝水之战惨败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酋姚苌所杀,各族纷纷举兵独立,北方重又陷入了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混乱局面,先后有十个割据小国轮番粉墨登场。而南方以汉人为主的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也即?刘宋? 。遍地兵燹、攻伐不断的南北朝时期缓缓登上了历史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