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孝定李太后是什么出身历史上的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众妙之门 2023-07-07 12:12:20

孝定李太后是什么出身历史上的她是个什么样的人

孝定太后,李氏,明穆宗朱载垕之贵妃,明神宗朱翊钧之生母。以上问题对百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在十五岁的时候,她就进入了裕王府,起初只是一个小小的宫女,后来受到朱载坖宠幸而诞生下第三子朱翊钧,由此便成功进封为侧妃。

等到朱载坖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隆庆皇帝后,她也顺利被晋封为贵妃,地位仅仅位于孝安陈皇后之下!

六年后,隆庆皇帝就病逝了,由朱翊钧继承皇位,此时由于万历皇帝的嫡母和生母不是同一人,所以原本按照旧制,需要共同尊嫡母和生母为皇太后,但嫡母要上徽号,生母不能上徽号,以此来体现嫡庶之别!

可是由于当时的太监冯保想要讨好李氏,所以便在暗中让大学士张居正,同廷下的大臣们进行一番商议,最终同意将两个皇太后一同上徽号并尊,生母李氏被封为了慈圣皇太后,居住在慈宁宫里,嫡母被封为了仁圣皇太后,居住在慈庆宫里,两人没有什么地位上的区别,就此破了大明礼法的惯例。

李氏作为万历皇帝的生母,在对儿子的管教方面,她可谓明朝历史上最为严格的一位太后。

根据史书记载,明神宗一旦有出现不想读书的念头时,李氏便会立刻将其召到自己的寝宫内,毫不留情面地让他长时间罚跪。

每次他在经筵听儒臣讲授完毕,李氏会第一时间跑去检查作业,让其当面复述儒臣所讲授的内容!

每天到了需要上早朝的时候,李氏会一大早地跑到皇帝的寝宫里,催促他起床,还想要继续睡懒觉,就直接下令让左右下人挟持他起来,为他取水洗脸。

一些宦官由于仗着有太后撑腰,对于万历皇帝的管束也显得有些严格和过分。

有一次,万历皇帝喝了一点酒,有点忘乎所以了起来,想要让内侍为自己唱歌,内侍以自己不会进行推脱。万历皇帝当即气得想要拔剑砍下他的头颅,左右的人赶忙进行劝解,方才让万历皇帝消气,只是用剑割下了该内侍的头发。

第二天,这件事被传到了太后李氏的耳朵里,她立马上张居正,上书给皇帝,劝谏他起草罪己诏,又将其召到自己的跟前罚跪,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万历皇帝的过错,万历皇帝都直接委屈的哭了起来,此事方才得以过去!

还有一次,万历皇帝在慈宁宫服侍李太后的时候,被问起为什么这么久都不愿意册立太子。

万历皇帝十分直白地回应道因为他是宫女所生的,李太后当即大怒地表示,你母亲我也是宫女所生的。

万历皇帝这才恍然明白,自己说错了话,惶恐地跪伏在地,不敢起身。

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足以说明了李氏是一个颇为严厉的皇太后,而万历皇帝对于她这位严母,表现出来的感情,与其说是孝顺、敬重,不如说是恐惧和不安!

当一个人从小在过于严格的管束中成长时,其精神必定受到极大的压抑,难免为积压了巨大的逆反心理。

李太后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让万历将来成为一个勤于政事的好皇帝,可是在这种巨大的逆反心理之下,当李太后一去世,没人能够管得住他时,就会产生出一种同预期完全相反的效果。

你越要我勤政,我就偏偏不勤政,就像现代的很多父母,拿着藤条硬逼着孩子读书学习,最终的结果却是,孩子变得更加的不爱学习!

综上,万历后期的怠政问题,是有李太后过于严格的过错在里面的!

历史上垂帘听政从而让国家兴盛的女人是谁?

古时的女子没有现在平等的地位,所以无权涉及政治。有些过人的女子便和这个规定较劲,选择干政。然而在当时看来始终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有如武则天直接做皇帝的,也有如慈禧败了国家的。而这位太后没有登基,却将国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甚至超过了同朝的一些皇帝。她就是万历的母亲——李太后。

万历的母亲原本是个普通的宫女,十五岁就被送进了王府。在王府侍奉着王爷的时间,李氏也慢慢的长大,她出落的亭亭玉立,虽然谈不上国色天香,倾国倾城之类的,也至少是个美女。二十六岁那年,裕王宠幸了她,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怀孕了。第二年,她就为朱载垕生下了一个儿子。母凭子贵,她的身份也从此改变。

隆庆元年,裕王朱载垕继位,是为明穆宗,李氏也被册封为贵妃。不久,隆庆驾崩,年仅十岁的万历登上皇位,李贵妃也成为了李太后。由于万历实在太小,国家大事只能交由内阁处理,但全权交由内阁又不能让孤儿寡母放心,李太后只好选择垂帘听政。当时的首辅是大明最著名的政治家张居正,李太后为了不耽误国事,就将国家大事和孩子的教育都托付给了张先生。张先生没有辜负母子二人的信赖,不仅忠心耿耿,而且国家也被治理的井井有条。


鉴于以上李太后对张居正几乎毫无保留的信任,市坊间一直流传有他们二人之间有爱情的故事。因为张先生不仅才华横溢,治国有方,而且一表人才。这样有才华,有能力,又帅气的男子,被喜欢似乎很正常。在我看来,不管李太后是否真的有过那么些想法,张居正一定是那种全心全意为国家和社稷着想的人,儿女情长对他而言,与大义完全不能相比。

在皇家的支持下,张居正改革可谓十分成功。然而李太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直接导致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甚至险些开棺鞭尸。李太后对万历教育十分严格,对万历犯错的惩罚,竟然都是和张居正有关。换句话说,张居正成了那种用来逼迫万历好好学习的工具!

任谁都会对此产生反感,更不用说身为皇上的万历了。因此,万历在张居正死后,边对他展开了报复,抄家,逼死了张居正的儿子,如果不是做得太过分了,迫于舆论而停止,可怜的张先生还要被掘棺。李太后分离了君臣关系,此后万历更是长达二十八年没上朝工作,这也让本来蒸蒸日上的明朝开始下滑。

后来结果姑且,就当时而言,李太后真的做到了让国家兴盛。总而言之,李太后是一个十分贤明的太后,一个严格的母亲,也是推进国家发展的助力之一。

清朝历代帝王,为何都会供奉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即孝定李太后?

很明显,这位皇后对于清朝额的开国皇帝有过大恩,不然就算这个皇位功绩再高,也不可能说就让清朝世世代代都去祭拜她。确实,在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还是少年的时候,曾经被明军俘虏,而问及如何处置他的时候,孝定皇后认为他的父辈都是因为明朝而死,所以应该放了他,就这样努尔哈赤被放虎归山,从此有了资本去发展。



清代皇宫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新春祭祖大典时,皇上都要率领群臣们食用一种白水猪肉。而就是这样简朴的仪式,却不是每一个大臣都有资格去执行,只有正一品的大臣有资格去祭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虔诚的行为既不是对先祖们起兵白山黑水间的缅怀,也不是对后世子孙切勿贪图安逸的告诫,而是感恩一位明朝太后。



孝定皇后是平民出身,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最后和陈皇后一同执掌后宫,而陈皇后膝下无子,而且早已不被宠爱多年,那个皇后不过是个称谓而已。当孝定皇后的儿子当上了皇上以后,后宫的实际掌权人就是孝定,但是这个万历皇帝确实不怎么样,整日懈怠朝政,长期怠政横征暴敛,引得民怨沸腾。

但是因为,不经意间听到那个努尔哈赤被抓,正好万历皇帝来寻求母亲的建议。李太后认为,既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双双为明朝而死,那就是有恩于大明,朝廷不赏赐他已然难以服众,于是,明朝赦免努尔哈赤的罪过,并归还努尔哈赤祖、父的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这也使得努尔哈赤有了资本去发展。

历史上哪些皇后是由宫女变成皇后的?

王政君、万贵妃、赵飞燕、窦漪房。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政君十八岁那年,王政君应选入宫,适皇太子刘奭的爱妃司马氏死,司马良娣临死前,对皇太子说:“妾本不该死,是那些妃嫔咒的。”

司马氏死后,刘奭十分悲伤,他想起司马良娣的话,发誓不再接近嫔妃,汉宣帝怕太子忧伤过度,令皇后挑选五名宫女,供太子选妃,王政君位列于候选人中,她穿着一件绣着红色花边的艳服,刚好坐在最靠近太子的位子上,太子还陷于思念爱妃司马氏的悲痛之中,无心选妃,皇后在旁边催促,刘奭随便指着靠近自己身边的一位宫女,皇后看王政君长相还算说得过去,更何况皇太子点头,于是就忙命人将王政君送到东宫。

就这样,相貌平平的王政君,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成为了太子妃,太子刘奭并不喜欢王政君,谁知政君侍宿一夜而怀孕生子。

此后太子刘奭再也没临幸于她。公元前49年十二月,宣帝驾崩,刘骜三岁,皇太子刘奭在宣帝驾崩的当天,登上未央宫前殿的龙位,他就是汉元帝,刘骜是他的长子,前被立为皇太子。


“母以子贵”,由此,王政君成了掌握实权的皇太后、太皇太后。然而,王政君万万没想到,她一手栽培的侄儿——王莽,竟篡夺她儿孙的皇位。王政君思念汉朝,最后在悲愤、忧郁之中度过她的晚年。

王政君生于汉宣帝时,一生经历七朝,历尽沧桑,她一人虽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但愚庸无能,软弱寡断,终于断送了汉朝刘姓的江山。公元13年(新朝始建国五年)二月,太皇太后忧愤而死。享年84岁,她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后之一。太皇太后的遗体被运往渭陵,与元帝合葬。


万贞儿宣德三年(1428)出生。其父万贵本是山东诸城人,在县城里当一名县衙掾吏,后因亲属犯法受到株连,丢官之后,举家被发配到霸州(河北霸县)。


根据<明史演义>记载,她原是孙太后的宫女,太子朱见深两岁的时候被孙太后派去做他的保姆。她一直照顾朱见深,在朱见深成为成化帝登基以前便已与他私通。


根据《明史》记载,朱见深十六岁登基为帝(明宪宗),万妃已经三十五岁,心性机警,善于迎奉帝意,遂谗废皇后吴氏,宠冠后宫。宪宗每每游幸的时候,万妃都戎服前驱。成化二年正月,万妃生皇长子,宪宗大喜,遣中使祀诸山川,册封万氏为贵妃。皇长子不久就死了,宪宗和万妃都悲痛非常,万妃后来也不能再生育,当不了皇太后,因此对其他能生育的妃嫔痛恨非常,毒杀了宪宗好几个儿子。


万妃勾结宦官外臣,弄得朝廷上下贪污一气,连宪宗也不能制止。据说明孝宗生母纪淑妃之死,其实是万妃迫害。后来万妃百般想废掉明孝宗的太子之位,结果都不能行,气怒攻心,成化二十三年春,暴疾薨之,享年59岁,宪宗伤心非常,辍朝七日,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葬天寿山。



赵飞燕出身平民,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进宫为宫女,并非勾栏或者奴婢。父亲赵临家很穷,因为生的是个女娃,赵飞燕一出生就被抛弃,三天后竟然还没死,便把她抱回家中抚养。进宫长大后,属于阳阿公主家,学习歌舞,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而得名"飞燕"。





由于她的舞姿轻盈,人们反而忘却了她的真实姓名,而称呼她"飞燕"。当时,宫中有一湾清水,叫做"太液池",中间有一个小岛,叫赢洲。

汉成帝命人在上面筑起一个高40尺的台子。有一次,赵飞燕身穿美丽透明的薄纱,在上面跳舞,下有乐队伴奏,汉成帝亲自指挥,看着高台上的赵飞燕飘飘欲仙的样子,汉成帝格外高兴。

玩得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忽然一阵大风袭来,赵飞燕薄薄的宽大的衣袖随风飘舞,好像要随风飘去一般,汉成帝忙命人用力拉住赵飞燕的衣裙。自此以后,汉成帝真的怕大风把赵飞燕带走,特意为她建造了一个名为"七宝避风台"的住所。由此可见赵飞燕在汉成帝心里的地位。几年后,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

汉惠帝时以家人子的身份应招入汉宫,侍奉吕后左右,成了第一女主吕皇后身边的宫女。
称后代宫。


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皇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


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但是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国后,深得代王刘恒的喜欢,宠爱并封为美人。

初入代宫代王刘恒已有王后,等代王王后病死后,代王独幸的窦美人被封为王后,在代国期间先与代王刘恒生长女刘嫖(即馆陶公主),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刘启(即汉景帝)、次子刘武(封梁王)。

张居正李太后


张居正李太后
张居正与李太后没有关系。
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母亲李太后,在民间被称为李彩凤。她出生于公元1546年,而张居正出生于公元1525年。也就是说,张居正比李太后大21岁。公元1572年,10岁的万历皇帝登基。当时,张居正已经48岁了,而李太后只有27岁。这两个人的年龄差还是蛮大的了。
民间传说,张居正和李太后之间有一种模糊的关系。如果这是真的,那只能是张居正在威胁李太后,而且有这么多小鲜肉,所以李太后没有理由喜欢一个糟老头。而且万历皇帝抄张居正家的时候,李太后是一声不吭的。如果他们真的有感情,李太后就不会看万历这样做。
明朝的妃子基本上都来自民间,这就是明朝没有外戚乱政的原因。李太后也是民间出身,最初是一名宫女。因为她生下了万历帝朱翊钧,所以李太后才从宫女的身份,被提拔为侧妃。当时朱载_还是裕王,等到朱载_登基以后,母以子贵的李太后则被提拔为贵妃。
与此同时,陈皇后仍然在位,所以当朱翊钧登基时,是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明朝规定新皇登基以后,嫡母也就是皇后会被尊奉为皇太后,而生母虽然也是皇太后,但是没有徽号,给嫡母加上徽号以示区别。
李太后做事非常谨慎,因为她没有庞大的家族来帮助她管理政务。她唯一的依靠就是她的儿子朱翊钧。因此,她对朱翊钧的管理非常严格。在朱翊钧大婚之前,一直是李太后在管教着他。此后,朱翊钧被正式委托给张居正管理。她也不愿意插手政务,严格遵守后宫不干政的原则。可以说李太后是一个非常严于律己的太后。
而张居正志图高远,没有这方面的爱好。当时他一边要忙于改革,他一边还要教育万历皇帝,所以他没有任何闲暇时间做其他事情。
张居正号称大帅哥一枚,即使年近五旬了,张帅哥的颜值应该也是在的。而当时李太后也才二十来岁,这样一个女孩被一个英俊的男人迷住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张居正经常出入皇宫,并负责教导万历学习,所以张居正与李太后之间有任何关系似乎并不奇怪。
但我们必须明白,在客观条件下,这是不允许的。李太后四周都是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陈太后在看着,张居正想要做任何事情,都有若干双眼睛盯着。
他们俩也不能公然把所有人都打发走,这样更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此外,张居正入宫就是为了教育万历皇帝,时间也是掐得死死的,而且写皇帝起居录的人,也都时刻在一旁侍奉着,张居正哪里有什么机会开小差,去和李太后私会呢?
只是因为这种事情,宣传更引人注目,所以民间久而久之就传开了。百姓们天真地认为在皇宫里私会和在民间一样容易,所以他们自然相信这一点。事实上,这是一个古代版本的谣言,内容不堪一击。
朱翊钧为什么杀李太后
朱翊钧没有杀李太后。
孝定皇后李氏,后世有传名彩凤,女,汉族,北直隶顺天府_县人,明穆宗朱载_的妃嫔,明神宗朱翊钧的生母。
慈圣皇太后与太监冯保都喜欢书法。所以,朱翊钧很小的时候书法就极为工整。冯保在宫中,被皇帝称作“伴伴”、“大伴”,小皇帝对于冯保非常畏惧。每次小皇帝与小太监玩的时候,看到冯保来了,就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
冯保的职责不但是对皇帝实行一般的教育,有时还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与张居正之间的联系要紧密一些。实际上,正因为内有冯保,外有张居正,万历初年的新政才能顺利地推行。张居正对于朱翊钧的辅导和关怀无微不至,他为皇帝安排了详尽的视朝和讲读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宫中的一些小节,张居正都要细细地与皇帝说。
张居正到底有没有睡李太后
大明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病故,年仅58岁。20岁的神宗皇帝朱翊钧亲政。没多久,朝廷就下令追夺了张居正的爵位,并派人将他抄家。张居正老家的荆州令,为配合上级查抄,提前封锁张家大宅,其家人被迫住到空屋子,查抄结束,饿死了十几人。但张居正家并没有查到多少财物,从张居正的兄弟子侄家里倒是抄出了大量金银。这并不能证明张居正敛财。
万历皇帝剧照
张居正对大明居功至伟,为什么刚死就遭到这样的下场?有一个传闻说,张居正生前与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关系暧昧,皇帝已经忍了许久,亲政掌权当然要报复。这个传闻还说的有鼻子有眼,什么张居正仪表堂堂,掌权时候才四五十岁,李太后年轻而孤独,两人关系如何不寻常之类的。流言肯定是早就有了的,不过杀伤力最大的一记补刀,出自清朝的一段戏文。
这段戏文里讲到,当年张居正考公务员时候,拿了头名状元。有个叫艾自修的考生,也入了榜但排名靠后,用北宋起就流行的说法就是不在“龙榜”而在“虎榜”里。据说张居正看到榜单上艾自修的名字,觉得好笑,随口就来了一句“艾自修,自修不修,白面书生背虎榜”。
张居正剧照
这句话艾自修听说后很生气,但一时找不到回怼的话,这是个很难对上的的上联,嵌入了他的名字,还捎带说事儿。艾自修这口闷气就生了很多年,整日抓耳挠腮冥思苦想也想不来下联。
后来张居正当上了丞相,推行“万历新政”,得罪了朝野无数人。有关张居正的坏话,坊间层出不穷。艾自修想必是有所耳闻,灵光一闪,终于对出了下联,这个下联把张居正怼得人仰马翻,“张居正,居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就是说张居正与李太后暧昧不清,“黑心宰相”对“白面书生”,“卧龙床”对“背虎榜”,的确对得很妙。
这段故事的出处,其实是《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等对联书收录的清代戏文故事。不用说《明史》,连最详实的明代历史笔记《万历野获编》,也没有记载艾自修其人其事。艾自修的简介出自地方史《云南通志》,他比张居正要小二三十岁,根本不是同一届考生。
有人又说了,李太后为什么那么支持张居正变法,两人关系不一般。那么先看看李贵妃是怎么当上太后的。下文摘录《明史·张居正传》一段话:
“保欲媚帝生母李贵妃,风居正以并尊。居正不敢违,议尊皇后曰仁圣皇太后,皇贵妃曰慈圣皇太后,两宫遂无别。慈圣徙乾清宫,抚视帝,内任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保”就是大太监冯保,冯保的权势是张居正也惹不起的。张居正就很聪明多次讨好过冯保。上面一段话记述的是,明穆宗隆庆皇帝死后,冯保想讨好万历皇帝的亲娘李贵妃,让张居正出面倡议,尊李贵妃为太后。按理说隆庆皇帝的陈皇后才是太后人选。怎么办?张居正不敢违拗冯保,只得变通,于是李贵妃和陈皇后都当上了太后,一个叫“慈圣皇太后”,一个叫“仁圣皇太后”。
李太后剧照
这种“两宫并尊”的情形在明朝景泰帝时候就有过,所以也不稀奇。这样一来,张居正左右逢源,两宫太后、皇帝和冯保都满意。李太后上位后懂得感恩,宫内大权给了冯保,朝政大权当然给了张居正。所以张居正推行新法,李太后和冯保都鼎力支持,不然张居正寸步难行,一个冯保扯他后腿就够喝一壶的。
张居正独揽朝政多年,又强力推行新政,恨他的人多到数不过来,就像王安石一样背负骂名无数。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张居正初到内阁,还不是首辅时候,大搞权谋,与人联手,一连排挤走了好几个对手,《万历野获编》说他“此公才术,故非前后诸公所及”,就是说张居正权术很厉害。
大太监冯保剧照
最后分析一下,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在张居正死后对他“夺封抄家”:
第一,万历皇帝对张居正和冯保长期独揽权柄心怀不满,因为冯保也很快就被万历皇帝处理了;
第二,内外朝臣、地方大族呼声一片,要求严查张居正罪状,出一口恶气。万历皇帝听信谗言,才对张居正处理得如此之重。
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朱由校上台后,就给张居正平反了。所以本文认为,张居正的“绯闻”,纯属无稽之谈。
参考书目:《明史》、《万历野获编》等
嘉靖为什么要赶走吕芳
嘉靖皇帝是个聪明人,嘉靖灭严党后,清流必然做大,一方做大,嘉靖就感觉头上悬了一把剑,以前是在清流与严党头上悬剑,嘉靖感觉到了危机。
明朝有一个思想,君权、相权、监权,只要任何两方相连就可以控制整个大明帝国!
嘉靖最后和自己孙子说的那句话,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简单的说就是,我必须是绝对的老大,嘉靖最要紧的就是分化,不让相权做大,让太监为自己所用,曾有说在御前会议上,嘉靖让徐阶内阁补个贞字,是胡汝镇,我倒不这么看,就是赵贞吉,因为赵贞吉能够揣测圣意,用赵贞吉可以分化官僚体系。
而不用吕芳,也正像严世蕃所说:吕芳这个老狐狸早就靠不住了,他是把宝都压在后两代人身上,而嘉靖也早就对吕芳不满,还记得,嘉靖给完吕芳丹药后的咆哮吗?没有可靠的人了,现在连你也没有真心了!杨金水说过,我们只有一个上头,那就是宫里,严世蕃能看出吕芳押宝,嘉靖一定也看得出!
个人想法,将吕芳放到南京,既是保他,也是防他,雍正王朝里面康熙快不行之时,将能臣干吏全部贬职,目的是将此能臣干吏监押保护,一旦新主登基,立即官复原职,成了新皇帝的臣子,如果留吕芳在北京,试想,新天子登基,吕芳会不会因自己有拥立之功而把持朝政?而此时北京已经是巨大漩涡,20年的无为天子,严党被清算了,下一个被清算的会不会是吕芳?如果被清算了,我能不能保住他?需要有人背黑锅,外一吕芳与徐阶连起手拥立裕王,我怎么办,可是哪个能顶替吕芳,不太笨,不太聪明,还要跋扈张扬,为我所用,还要被清流瞧不起,陈洪!
张居正与万历皇帝母亲的关系
张居正是明朝著名的辅政大臣,也是万历皇帝的老师,但是民间有传言,说是张居正和万历的生母,有一些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这么一个民间故事广为流传,说艾自修参加科举考试,屡次落榜,于是张居正就出了一个上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后来艾自修成功考中,于是就找机会对这个下联,不巧在后花园中发现了一个通往太后卧室的密道,随机出了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但是历史上的张居正,并不是这样一个人。
一、张居正是个正人君子。
张居正正人君子的形象,是被朝政所认可的。张居正父亲去世的时候,作为儿子的张居正本应该回家守孝三年,但是当时万历皇帝还是一个小孩子,离不开张居正,于是皇帝就下旨夺情,说张居正不用辞官守孝。当时张居正也正在推行改革,所以就接受了夺情,所以才能得到朝堂的认可。
二、张居正对他的对手也是比较仁慈。
如果说没有守孝是因为权利的压制,但是张居正确实做到了一个大臣的责任。严嵩失势的时候,整个朝堂避之不及,埋都没有埋,那个时候,也只有张居正站出来埋葬了严嵩。此外,高拱被处理的时候,连大太监冯宝都要栽赃陷害他,虽然高拱是张居正的政治对手,但是张居正还是想方设法制止了冯宝,可见张居正是一个比较正直的人。
三、张居正一心为朝堂。
张居正在位时期,是一直在推行万历新政的,此时的他根本就无瑕顾及儿女情长,毕竟万历新政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张居正为了明朝的发展,情愿身负骂名,可见张居正对明朝,绝对是一片忠心的,这样一个人,怎么回去做苟且之事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2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