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字伯约,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下面由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伐蜀,蜀汉灭亡,从建立到灭亡,共四十三年,前后两位皇帝。
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击败诸葛瞻父子,诸葛瞻父子战死沙场,绵竹丢失,直接导致了后主刘禅投降。
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率军在剑阁与钟会作战。
刘禅下令,让姜维等立即率军向钟会投降,不要再抵抗了,尽管将士们心中愤怒,拔刀砍石,但是,皇帝都投降了,而且也命令他们投降,谁也没有办法,只有投降。
那么,值得注意的是,姜维向钟会投降的时候,手中是多少兵力?
要知道,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作为主力,他手中的兵马,是保证蜀汉这驾马车安全行驶的重要力量。
姜维到底有多少人马?
史书记载,姜维的兵力,一共只有四五万人。
这个数字是谁说的?是钟会说的。
刘禅投降,将姜维也投降,姜维投降之后,钟会大喜,立即上表朝廷,钟会在上表中,明确说明姜维的全部人马只有四五万人。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如果姜维手中的兵力,只有五万人,那么,蜀汉全部兵力是多少?也就是说,加上成都等地的,还有多少人马?
蜀汉灭亡,有史书记载:刘禅派尚书郎李虎送上士民薄,数据显示,一共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两千人,官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
这是蜀汉的全部家底,这个数据是王隐《蜀记》记载的。
这个数据可靠吗?
王隐是东晋的史学家,按理来说,距离蜀汉灭亡的时间不长,应该可靠,但是,可以推测,十万人马,是蜀汉的全部兵力,包括姜维的四五万人,还有镇守汉中等各地的兵力,再加上保护成都的兵力,包括在沓中屯田的兵力,除了姜维,这几处的兵力,加起来,大概五万人。
也就是说,姜维手中,能直接调动,北伐中原的部队,只有四五万人,这四五万人,是直接归姜维指挥的,也是数量最多的一支部队。
就算有这十万人,比起魏国,还差得太多了,魏国伐蜀,一共三路大军,钟会一个人就带了是十余万人。
姜维用手中的四五万人,死死把钟会的十万人马挡在剑阁,不能前进一步,姜维真英雄也。要不是刘禅投降,姜维还不一定输给钟会。
公元263年8月,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汉将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作为一场灭国之战,魏灭蜀之战自然带来了非常大的伤亡。尤其是蜀汉一方,多位将领在蜀汉灭亡之际战死沙场。其中,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就在绵竹之战中阵亡。
彼时,邓艾率领大军偷渡阴平,成功进入到蜀汉腹地,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一带)。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在此背景下,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那么,问题来了,蜀汉灭亡之际,除了诸葛瞻、诸葛尚父子,还有哪些蜀国将领战死沙场?
张遵、黄崇、李球
在绵竹之战中,不仅诸葛瞻、诸葛尚父子战死沙场,还有多位名将的后代也阵亡。其中,张遵是蜀汉五虎上将张飞的孙子,黄崇是黄权之子,李球是蜀汉将领,建宁太守李恢侄子。由此,在绵竹之战中,蜀汉无疑出动了最后的精锐力量,也即这些名将的后人,都为守护蜀汉而壮烈牺牲了。等到绵竹之战后,邓艾大军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放弃了抵抗。
赵广
赵广是赵云的后人。根据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六·赵云传》中的记载:“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陈战死。”在魏灭蜀之战开始时,姜维一开始驻军沓中,并且遭到了邓艾等曹魏大军的进攻。此战,虽然姜维成功突围,回到剑阁一带防守钟会,但是,赵云的次子赵广,则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了。对此,在笔者看来,很可能是为了姜维的主力能够顺利撤回蜀地,赵广为了殿后而付出生命。毕竟,作为赵云的儿子,赵广自然不希望看着父辈们一手建立的蜀汉毁于一旦。
傅佥
傅佥(约220年—263年),义阳(治今湖北枣阳)人,傅肜之子,蜀汉后期名将。傅佥官至关中都督。魏国攻伐蜀汉时,傅佥和蒋舒防守阳安关,兵败战死。也即为了阻挡钟会大军突破汉中防线,傅佥付出了性命,在傅佥阵亡后,钟会大军成功攻破阳安关,朝着剑阁一带进军。值得注意的是,就傅佥的父亲傅肜,则是在夷陵之战中为了保护刘备撤退,才阵亡的。
以上这些将领都是在魏灭蜀之战中阵亡的蜀国将领,还有一些将领,则是在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被杀的。
姜维
在魏灭蜀之战中,姜维率领大军退守剑阁,以此挡住了曹魏大将钟会所率领的大军。蜀汉灭亡后,姜维向钟会投降,姜维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曹魏将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是,因为事情败露,不仅钟会被杀,姜维也被乱兵所杀。对此,在笔者看来,姜维可以说是为蜀汉倾其所有,竭尽所能。
张翼、蒋显
在三国时期,张翼历任蜀汉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初封关内侯,进爵都亭侯。在钟会、姜维策动的兵变失败后,张翼、蒋显等人也被杀害。值得注意的是,蒋显(?
—
264),荆州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是蜀汉大司马蒋琬的次子。彼时,蜀汉后主刘禅派蒋显到姜维军中,让姜维放弃抵抗。于是,留在军中的蒋显,最后也被乱兵所杀了。
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姜维自幼博学多识,精于谋略,善于用兵,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兵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记梁虔、主簿尹赏等,跟随天水太守马遵四处巡视,后得知蜀军到来,各处郡县都响应。马遵因怀疑姜维有异心。将其丢弃,姜维不得已投靠蜀汉。诸葛亮北伐期间,姜维屡建奇功,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先后九伐中原,忠心耿耿。
景耀六年(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伐蜀,姜维绕过邓艾诸葛绪的防御,驰援汉中,并在剑阁与钟会僵持不下。然而邓艾却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刘禅惊慌失措,率蜀汉文武百官投降,并要求姜维即刻放下武器投降。姜维仰天长叹: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无奈之下,姜维向钟会投降,然而不久后,姜维被卫灌剖腹取胆,全家也被杀害,这究竟是为何,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首先姜维投降钟会,却是别有用心,意图借钟会之手复国。话说太傅蒋显到达剑阁,传后主命,要求姜维投降。维大惊失语,将士们也是怨声载道,姜维拔剑砍断大石,率将士哭拜于诸葛亮灵位前。姜维突然安抚众将士:众将勿忧,吾有一计,可复汉室。随后便投降钟会,原来姜维投降钟会,是想劝说钟会谋反,借他之手复国。钟会素来志向远大,非池中之物,况且当时邓艾灭蜀,抢得头功,钟会对其十分反感,二人都想赢得灭蜀第一功。
而姜维也看出了二人的矛盾,但当时钟会拥有十余万兵马,实力远超邓艾,况且邓艾虽然居功自傲,但并无谋反之心。而在姜维死后八十二年,一封密信的现世,也为姜维抹去投降的污点,这封书信正是姜维写给刘禅的: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由此看来,姜维投靠钟会,也是情非得已。
其次姜维欲借钟会之手斩杀邓艾。话说邓艾夺取成都之后,未经司马昭允许,私自任用蜀汉官吏,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督尉,蜀中大小官员都受到不同的赏赐。邓艾声称,若是百官落入其他人之手,恐怕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于是众人都感激邓艾的恩德。
他又在绵竹地区修筑高台,为自己歌功颂德,于是邓艾在蜀中的威望日益增强。这一切让钟会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毕竟他才是三军统帅,拥有的兵马也是最多,功劳全被邓艾夺取,若不是钟会在剑阁牵制住姜维,邓艾根本就没有机会偷袭成都。
钟会于是便找姜维商议,姜维建议他上书司马昭,弹劾邓艾在蜀汉笼络人心,训练军队,图谋不轨。司马昭本来就对邓艾有防备之心,加上邓艾功高盖主,在蜀汉不听从号令,因此司马昭也想借助钟会之手除去邓艾。钟会有派人截获邓艾给司马昭的表文,令人模仿邓艾的笔记,改成傲慢之词。司马昭读后勃然大怒,令钟会即刻捉拿邓艾父子,押回洛阳。钟会于是令监军卫灌前去捉拿邓艾父子,姜维钟会见到邓艾都破口大骂,维因痛恨邓艾灭蜀,会因痛恨邓艾抢夺功劳。
随后邓艾父子被押回洛阳。后来卫灌发现,想谋反的是钟会,不是邓艾,又怕邓艾回到洛阳后自己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命部下田续率军追赶邓艾,并在绵竹地区,将邓艾父子斩杀。毛宗岗在《三国演义》中曾这样批注:
姜维欲先杀诸魏将,然后杀钟会,而重立汉帝,其计不谓不深,其心不谓不苦矣。且除邓艾,而假手于会,将除卫灌,而又假手于艾,是谋杀诸将者姜维。
再次姜维成功劝说钟会谋反,却功败垂成,壮烈殉国,满门被杀。卫灌收押邓艾父子,钟会尽得邓艾兵马,佣兵几十万,一时间钟会的实力大增。司马昭早已察觉到成都的异样,对钟会也是万分提防,于是率大军进驻长安。昭写书信给钟会,声称因害怕钟会不能捉拿邓艾父子,特率大军至长安,以防不测。钟会看到书信后,与姜维商议,司马公明知我军数倍与邓艾,却又率军赶来,这分明就是在怀疑我。姜维也声称主上怀疑臣下,臣不久将死,邓艾就是个例子,钟会于是更加恐慌。
姜维借此劝说钟会谋反,钟会于是决意谋反,声称若能称霸蜀汉,也不失为刘备也。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会大惊曰:“吾兵多艾数倍,若但要我擒艾,晋公知吾独能办之。今自引兵来,是疑我也。”随与姜维计议。维曰:“君疑臣则臣必死。岂不见邓艾乎?”维曰:“吾意已决!事成则得天下,不能则退西蜀。亦不失为刘备也!”
姜维成功劝说钟会谋反,于是建议以谋反篡逆,背君弑主的罪名讨伐司马昭。钟会于是召集曹魏将士商议,当日正值元宵佳节,钟会于酒宴之上突然大哭,声称司马昭背君弑主,今郭太后新亡,我等应该讨伐此大逆不道之人。众将士听后,无不惊慌失措,面面相觑。钟会因看到将士们不敢谋反,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严加看管。并在宫中挖掘一个大坑,钟会声称,将不服从命令者,先打死再坑杀。
然而消息却不胫而走,传播消息的人正是丘建,他原本是护军胡烈的部下,当时胡烈也在被困人员当中。丘建因感激胡烈的恩德,又深得钟会的信任,这才成功将消息传递给胡烈之子胡渊。胡渊即刻召集本部人马,与监军卫灌一起星夜杀奔成都。姜维正欲坑杀曹魏将士,突然心痛如绞,昏死过去,半晌方醒。这才听到四面喊声大震,无数曹魏兵马赶到。钟会拔剑斩杀数人,却被乱箭射杀。
姜维也拔剑在手,左冲右突,突然心痛加剧,随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姜维自刎而死。卫灌等人,因痛恨姜维谋害曹魏官员,策反钟会,将姜维破腹取胆,并将姜维的家属全部杀害。可怜姜维,至死还想着复活,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后人有诗叹姜维曰:
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公元263年,掌握魏国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在魏灭蜀之战中,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
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到了公元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成为魏蜀吴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诸侯国。在蜀汉灭亡之际,笔者今天要说的三位老将全力抵抗,无奈还是没能阻止蜀汉的灭亡。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位老将在见证了蜀国的灭亡后,最终都是什么结局呢?
首先,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对于公元202年出生的姜维,在魏灭蜀之战爆发的时候,已经60多岁了,也即是不折不扣的老将了。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听闻钟会治兵关中,上奏后主刘禅,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但是,因为黄皓这位佞臣的谗言,导致后主刘禅没有放在眼前。所以,在魏灭蜀之战正式爆发的时候,蜀汉一方自然是缺乏防备的。同年8月,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
此战,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才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在剑阁一带,姜维和钟会僵持不下。在此背景下,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就在钟会已经有撤军的打算时,邓艾改变了魏灭蜀之战的走向。
彼时,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在得知蜀汉灭亡的消息后,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对此,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位60多岁的老将,姜维几乎为蜀汉奋斗了一生。
因此,在蜀国的历史结束后,姜维就算不在魏国朝廷谋取一官半职,也可以告老还乡了。但是,姜维对于蜀汉的忠诚,加上诸葛亮的托付,促使其不愿意放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2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李治为什么会让后宫干政
下一篇: 胡太后为什么最后会在烟花之地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