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代藩王造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古代造反的藩王这么多,为何只有朱棣能成功?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创建了很多新的制度,很多对后世影响都非常大。其中有一个就是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秦朝之前,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都是实行分封制,诸侯分封建国。秦始皇觉得这种制度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废除分封实行军衔。不过秦朝历二世而亡,西汉建立后,实行双轨制,就是分封制和郡县制并行。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有一定的分封。当然,秦朝之后的分封,诸侯的实力和之前完全不能相比,后来被限制得越来越小。但不管怎么说,还是有诸侯王存在的。
诸侯王的权力再小,也都是有一定大权的。有些朝代的诸侯王还能掌握地方大权。这些诸侯并不是都会听从中央的,有的则会反对中央,甚至进行进行造反。不过纵观整个历史,造反的诸侯有很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或者众多个。但成功的却之后朱棣,而且他不仅成功了,还名垂千古。我们看一下朱棣是如何做到这些的。
我们先看一下古代藩王造反的案例,比较出名的无非就是以下几个。西汉时期的七王之乱,因为汉景帝削藩导致的,最后被平定。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因为贾南风乱政导致。明代后期的宁王叛乱,最后被王阳明平定。清代时的三藩之乱,也是藩王造反的一种,结果被康熙平定。这些藩王造反最终都被平定。可以说朱棣和他们相比是非常幸运。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而且是嫡子,被封为燕王,镇守元大都北京。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继位,在大臣的建议下开始削藩。朱棣可以说是为了保全自己,最后才决定造反的。说真的,这个状况和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差不多,都是因为削藩出现的。不过人家朱棣造反却成功了。
1399年,朱棣在北平起兵。当然,任何时候起兵造反的都要有理由,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朱棣的理由很简单,说皇帝被奸臣掌控才开始削藩,逼死其他诸侯王。自己起兵主要是清君侧的,这个理由和七王之乱一模一样。经过三年的时间,1402年,朱棣攻占了明代首都南京,建文帝朱允炆消失不见,朱棣正式称帝。朱棣的造反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持续的时间非常长,但是参加的诸侯国却非常少。可以说,朱棣造反能成功真的是不可思议。当然,成功肯定是有理由的,不可能是巧合这么简单。我们看一下,哪些原因促使朱棣成功的?
首先朱棣在皇位继承上有绝对的优势。其实,对于绝大多数大臣来说,不管是谁称为皇帝,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天下是朱家的天下,不管谁是老板,大臣还是打工领工资。当然,也有极个别的大臣不这么认为,这些大臣肯定是参与储君之争了,有自己支持的人,这些人肯定是希望自己支持的人当皇帝。
我们看一下朱棣在皇位继承上到底有什么优势。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儿子。从这点说,朱棣是嫡子。按照我国古代正常的继承顺序,一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比较多。即使不是嫡长子继承制,也都是坚持嫡子继承。除非没有嫡子,才会在其他皇子中选择。可以说,历朝历代都是这样的。朱棣是四子,本来机会不是很大。而且朱元璋很早就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结果朱标在朱元璋去世前早逝了。所以朱元璋在选皇位继承人上一直很纠结。当时朱元璋的二儿子、三儿子都去世了,所以朱棣此时变成了嫡长子。按照正常的状况,朱棣成为皇帝的可能性非常大。
不过朱元璋想了很久,最后把皇位传给朱标的长子朱允炆,跳过了儿子辈,直接传给孙子。说真的,这种状况在历史上有,但并不是很多。朱元璋这样做,让很多藩王不高兴。跳过儿子传给孙子,本来就不适合规矩。其中最不高兴的就是朱棣了,按照正常的状况,朱棣极有可能成为皇帝,但朱元璋却跳过了他。这种状况下,朱棣如果造反的话也很正常,因为很多人也都认为皇位应该是他的。此时其他人并不反对,尤其是地方官员,谁当皇帝都可以。反正都是朱家的人,其他人也没有这个机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次造反的主角就是朱棣,一旦朱棣成功的话,皇帝肯定就是他,不会是别人。朱棣就不需要继续和别人争夺皇位了。
其次建文帝的举措很大程度帮助了朱棣。建文帝即位后就开始进行削藩,因为很多藩王手握大权,对中央的威胁非常大。削藩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君主都会做的。不过只要削藩就会得罪那些藩王。当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一出来,很多人心里都是反对的。当朱棣出来造反的时候,这些藩王虽然只有宁王加入了朱棣的队伍,其他藩王看起来是中立,但心里都是向着朱棣的。其实这些藩王的中立对朱棣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了。因为他们一旦再反对朱棣的话,朱棣是没有可能成功的。
当然,建文帝不仅得罪了藩王,还有就是他上台后实行的一些政策还得罪了武将,他重视文官,轻视武将。重文轻武是很多王朝建立后都会做的事情,因为王朝建立之后,武将的存在对王朝是个重大威胁。所以才有刘邦杀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的胡蓝之狱。建文帝这样做没有什么错,要是在正常状况下,这些武将也做不了什么。不过此时朱棣起兵了,所以那些武将立刻投到了朱棣的麾下,追随朱棣。反正跟着建文帝是没有出路了,跟着朱棣或许还有出路,这样状况下,大家肯定选择追随朱棣。就这样朱棣的队伍越来越大。
建文帝还做了一件错的离谱的事,就是在让大将平叛的时候不要杀朱棣。要了解朱棣这可是造反,你让自己的手下去平叛结果还不让杀对方主将,这下自己人肯定施展不开。再看一下朱棣,当他了解对方不敢杀自己之后,每次打仗都冲在最前面,这非常鼓舞士气,对战局非常有利。
第三朱棣个人非常有谋略。朱棣在靖难之役前,在外征战多年。朱棣的封地在北平,这个地方是元代的首都,同时也是明代北方的边关,对对抗蒙古的前线。朱棣做燕王期间,多次对外征战,而且功劳非常大。可以说在带兵打仗方面,朱棣还是非常厉害的。而且他手下个个都是能征善战的老兵,这些大军是朱棣造反成功的重要因素。
朱棣在造反开始的时候,打着是靖难的旗号。说白了,人家不是反对朝廷,只是反对小人。因为有小人在建文帝面前建议削藩了,所以朱棣才反对。这个旗号就确定了一件事,朱棣是认同削藩的。这样的话,那些藩王肯定是支持朱棣的。因为朱棣反对削藩,这是藩王最想看到的。
除了这些,朱棣最后的决策非常聪明,就是直接进攻南京。纵观朱棣的起兵,前面几年打的虽然顺利,但地盘一直仅限于北京附近,距离南京非常远。所以最后朱棣决定直接进攻南京,不打其他地方了。由于朝廷平叛不断失败,所以很多人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在朱棣进攻南京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这样顺利的打进了南京。
最后一点,建文帝的结局让朱棣顺利继位。其实不管朱棣有多大的优势,建文帝做了多少错事,朱棣毕竟是藩王,建文帝毕竟是皇帝。朱棣造反的旗号是靖难,说白了如果建文帝在世的话,朱棣根本不好处置他。无论是杀了他还是废了他,都违反自己的初衷。要是继续让建文帝当皇帝的话,跟着自己造反的人肯定不愿意。而朱棣想要登基为皇帝也肯定是难上加难。巧合的是,建文帝消失了。这对朱棣来说是最好的消息。他不关心建文帝是怎么消失的,但只要他消失,朱棣就能顺利继承皇位。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
这些就是朱棣造反成功的重要因素。当然,朱棣后来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并不是因为他当上了皇帝。而是因为他当了皇帝后还做了很多其他的事。比如五次亲政蒙古、修建《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疏通运河、建造北京城等。也正因为做了这些事,朱棣才名垂千古的。如果没有后面的这些事,即使造反成功了,在历史上的名声也不会好的。
不管怎么说,像朱棣这种造反成功的都非常难得了。成功之后还能流芳千古,更是难上加难。
看到大家都从朱棣的角度来答,那我就反其道而行之,来给大家说说建文帝为什么会失败。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的失败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性格的宽厚仁慈
?建文帝“颖慧好学性至孝”“天资仁厚”“性聪颖,善读书,然仁柔少断他生于安乐未经创业之举.日与诗书为伴,身边多
是文墨之士.生活波澜不惊,经历平平静静,性格仁厚孝友.这使得建文帝在与燕王朱棣的斗争中缺乏果断和沉稳 ,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和指挥作战的能力也是不足。果断和元稳,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和指挥作战的能力。早在太祖时期他就主张对藩王“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法之”由此可见后来的削藩之计应为其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他优柔寡断、宽厚仁慈的性格可见一班,这种性格在他平叛靖难之役中产生了消极影响。面对战争,建文帝下诏说: “一门之内自极兵威不仁之极.近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休此意,无使负杀叔父之名。这种妇人之仁决定建文帝必将成为政治败将。战争初期建文帝一方?
?二、 竞争对手的强大?
建文帝的竞争对手是朱棣,虽然“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但是对于诸王的军事权却始终没有触动.并且有所强化,以致造成枝强干弱的局面。朱棣在朱元璋“分封诸王,外卫边陲内资夹辅”的命令下,就藩北平,节制沿边士马“其至北平者皆听燕王调用。燕王自此朱棣与蒙古多次作战.多次打败元朝益强残余势力。积蓄了实力积累了作战经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同时北平又是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朱棣成为北方诸王中最有实力的一个。朱棣不但握有军权,而且拥有统帅权和指挥权。这种权力以《皇明祖训》的颁行而合法化。“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这就为朱棣后来的起兵提供了依据。在建文帝翦燕手足的时候。朱棣却在日事练兵,准备了近一年的时间。朱棣蓄谋已久,准备妥当.其谋士得力,武将能战.故能够取得最后胜利.?
?三、能臣悍将的匮乏?
建文朝内无出谋划策之臣.外无能征善战之将,人才匮乏成为建文帝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王朝长治久安,屡兴大狱。滥杀功臣胡惟庸一案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蓝玉一案族诛者万五千人.其他功臣如朱亮祖、周德兴、徐达等大多数未能幸免。建文帝初期,经过洪武年间的杀戮,功臣几被杀尽“元功诸将相继尽矣”当年随着朱元璋打天下.能征善战的元勋宿将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差不多了,幸存者寥若晨星.所以战争伊始,建文帝只能派年近古稀的长兴侯耿炳文出征,结果惨败.全军覆内乱之下,没有杰出的军事人才,因此也就不会打赢战争‘’再加上朝中大臣拙于计谋,所以建文帝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够提出一个准确有效的解决方案,遇到强敌时不能够进行持久而又步步为营的进攻,君优柔而弗断,臣躁愎而寡谋建文帝最终败给朱棣。
?四、用人方针的不当?
建文帝缺乏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的能力也导致了他失败。建文帝与李景隆是表兄弟,李景隆“贵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建文帝对李景隆颇为信任让其代替耿炳文为大将军,委以重任。这种任人唯亲的行为对建文帝造成不利影响。建文帝几乎倾注了全国的兵力合兵60万.企图一举消灭燕军,结果出乎意料60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从此南军“进退失据”而罪魁祸首李景隆却没有得到惩治。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力主杀李景隆,但建文帝念他是至亲始终没有杀他。这一念之差酿成大祸,朱棣兵临城下.李景隆打开城门,引狼入室使朱棣不费吹灰之力就进入南京城。李景隆是个叛徒但是在建文阵营内部,像李景隆这样的叛徒还不在少数.比如前方战线的张信、顾成、李友,直朝廷内部的朱穗、徐增寿、王宁,这些人与朱棣勾结私通瓦解了本来就不牢固的建文阵营。削弱了建文实力。建文四年(1402年)魏国公徐辉祖统率南军阻燕军于灵璧西南,取得齐眉山大捷,建文帝却疑忌徐辉祖是朱棣妻弟,将其召回并控制起来。“从此南军统帅无人燕军所向无敌。灵璧一战南军“败绩”从此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徐辉祖这样的忠臣不被重用,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卓敬,“凡天官与地。履历,兵刑诸家,无不博可以说是天下奇才。朱棣曾说:“国家养士三十年。惟一卓敬。但是建文帝却弃之不用。。疑人滥用、用人起疑、能人不用、任人唯亲的用人方针削弱了建文集团的实力推动着建文帝一步步走向败亡的境地。?
很多历史知识可以关注百家号:狂奔老斯基
我在这里等你哦
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中,朱棣管理的地方受到明朝其他地区的围剿。其次,在经济上来说,从宋代三易回河开始,整个北方的各个方面,就不是很稳定。朱棣所控制的北平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更是因为元末明初的很多战乱,从而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虽然经过洪武皇帝时期的移民和休养生息,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些恢复,但是和占据江南地区的明朝朝廷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整个靖难之役大部分时期,明朝军队在数量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而燕王一方,即使能够俘获大量明军,但因为无法供给,而被迫放还。其自身,也多次因为后勤难以补充,而被迫北归。
整个北方的经济和财政,都必须依赖于南方的补充。最后,是军队的质量和数量的对比问题。从军事科技上来看,其实两者本身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在质量上,虽然燕王朱棣本身有着质量较高的本部军队,但是为了能够和明军在数量上对抗,因此还聚敛了大宁卫包括朵颜三卫的军队,以及一些内附的蒙古牧民。
因此整个燕王一方军队,其实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状况。而且由于要保证物资的补给,因此燕军在南下时,必须靠近大运河行动,这也抵消了燕军中骑兵比例较高所带来的战略优势。
燕王朱棣的军队中,有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蒙古骑兵助阵与燕王相比,建文方的军队从很多记载来看,基本可以肯定是以步兵为主,但是也不乏一定数量的骑兵。而且与燕军鱼龙混杂所不同的是,虽然这些明军也算得上是一些打下江山后的兵二代甚至兵三代,但是他们的战斗力,远没有清代八旗那样急剧退化。
甚至可以说,从很多战役的表现来看,都保持着极高的训练水平。至于明军中的骑兵,虽然可能很多并不及朵颜三卫或者燕王所有的精锐,但在战斗力上,也算的上合格可用。
从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至今,中国历史上有数千次的农民起义或是王侯将相间的夺位之争。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深刻的影响,甚至改写着后世的历史走向。
而在明朝最初的几十年里,就有这么一位王爷,他本可以位极人臣,一生荣华富贵,做一个太平盛世的藩王。奈何皇帝刚上位就要实行“削藩”,先后削掉了周、湘、齐、代、岷等五个藩王。
其中下场最好的是贬为庶人,收监入狱,最坏的是被逼全家几十口闭门自焚而死。可谓是令人心惊肉跳,闻”藩“色变了。此时惊恐万分的他即便装疯卖傻以求自保,却仍旧被皇帝猜忌,下一个就决定拿他来开刀。
影视剧照 齐泰
他不愿坐以待毙,被迫奋起反抗,历经三年多的艰难奋战,最终以弱胜强,谋反成功,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谋朝篡位成功的藩王,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那么,在中国华夏文明纵横五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各朝各代谋反的藩王那么多,却为什么唯独只有朱棣能够成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朱棣自身高超的军事才能
朱元璋一生共有26个儿子,其中大多数都是庸碌无为之辈,最有军事指挥才能的就是四子朱棣了,因此,在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朱棣就藩于北平,镇守明朝北部边疆,此时的元廷虽已被灭,但蒙古人的势力依旧不小,时常劫掠边境百姓。
朱棣到任后,先后两次大规模深入漠北,追杀北元的残余势力,在战争中练就了一身领兵打仗的好本领,同时也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威望。
影视剧照 朱棣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振臂高呼,发起“靖难之役”初期,能快速将北平周围,数万北方将士笼络在自己麾下的原因。
以及后来,登上皇位之后,在身边没有合适的人选领兵北伐时,他在位的22年里先后御驾亲征,讨伐蒙古,还都打胜了,由此不难看出,朱棣就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将星,最夺目的军事统帅。
建文帝性格软弱,决策失误
“靖难之役”爆发之初,朱棣虽顶着燕王的封号公然对抗朝廷, 但当时手下的将士实在少得可怜,不得已只得亲自挂帅,为鼓舞士气,冒着箭雨带头冲锋陷阵, 多次被数倍于己的南军(朝廷的军队)所包围,却又能多次脱险,逃之夭夭,并非是朱棣运气好。
影视剧照 朱棣(右)
而是建文帝朱允炆一再下旨,命令前方将士“毋使朕背负弑叔之名”(不要让我背负上杀害叔叔的千古罪名),南军将士带着这样的旨意去“围剿”朱棣,谁又敢伤害他分毫呢?就怕哪一天,他们叔侄二人重归于好,这时再来个秋后算账,那就冤死了!
古往今来,藩王谋反的人不在少数,但像建文帝朱允炆这样下达如此“妇人之仁”的旨意来“平叛”的君王,还真没有第二个了。
建文朝无良将可用,以致用人不当
朱元璋在位的31年里,洪武朝(朱元璋的年号)在历经了“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等四大惊天大案之后,朝堂之上已经被血洗了一空,且诛连甚广,曾经的开国功勋们,都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殆尽,可谓是国中无能人,朝中无良将的地步了。
等到建文帝接过皇帝宝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削藩”逼反朱棣之时,再放眼此时的朝堂,已经找不到一个能力挽狂澜的领兵大将了,这时的建文帝是非常无奈和绝望的。
朱允炆 剧照
不得已,一筹莫展的他只得听信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任命官二代李景隆(其父李文忠是开国功臣,一代名将)为三军统帅,统兵50万进攻朱棣的北军。
结果“虎父无犬子”这句话被打脸,李景隆大败,折损数十万大军,惊慌失措的逃回京城,其罪可诛,建文帝却不予追究,也是太过于仁慈软弱了。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北军将京城团团围住,此时建文帝再派李景隆与朱棣谈判,希望可以划江而治。
朱棣于是私下贿赂李景隆,许以高官厚禄,密使他作为内应,结果,李景隆竟真的大开城门,放朱棣进城,建文帝悲愤交加,放火烧宫,自此下落不明。其用人不当,自尝苦果,令人唏嘘不已。
朱棣运气好,关键时刻能把握战机,扭转战略格局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与朱棣的北军在白河沟遭遇,双方随即摆开阵势,展开厮杀。由于南军人数众多,且准备充足,开战不久北军就处于劣势。
为了挽救不利的北军,朱棣冒着箭矢和飞石,身先士卒,带头冲入敌阵,连斩南军数员大将,却也吸引来了更多的南军将士围攻,不一会儿就被敌军团团围住,朱棣三次换马,弓箭射完了,佩剑也砍折了,左冲右突,仍旧不得脱身。
李景隆 剧照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其子朱高熙率数千精锐骑兵冲入敌阵,奋力死战才把朱棣救了出来。可此时朱棣虽然暂时安全了,但南军却越战越勇,北军将士惊慌失措,渐渐抵挡不住。
为了鼓舞士气,朱棣再次冲入敌阵,正当他竭力死战,与南军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突然由北刮来阵阵大风,吹得南军将士真不开眼,还把李景隆的帅旗给吹断了,这在古人看来可是不祥之兆啊。
就在南军将士被突如其来的“妖风”整得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的时候,朱棣趁机命令士兵借着风向用带火的箭矢射向南军,顿时,南军阵脚大乱,互相践踏,向后溃逃,北军趁势掩杀。眼见兵败如山倒,统帅李景隆再次上演他的逃跑绝技,抛弃大军,独自逃命。
此战也成为了战略格局的转折点,自此,朱棣的北军由防御态势转为进攻态势。
自身力量不足时,能运用手段,胁迫宁王借兵
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个儿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被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今内蒙古的宁城县)为战略要地。他坐拥8万大军镇守边关,尤其是麾下的“朵颜三卫”(由投奔明朝的蒙古人组成的三个卫所的军队)更是一支精锐之师。
建文元年,刚起兵不久的朱棣深感自己的实力不足,完全无法以北平府一地对抗全国,因此他很快盯上了离他最近的宁王。
于是朱棣佯装兵败逃到大宁府,求朱权救助。朱权念及兄弟之情,仅放朱棣一人一骑入城,见到弟弟后,朱棣开始了他的表演,他握着朱权的手大哭起来,说自己完全是被齐泰,黄子澄(建文帝的宠臣)之流陷害,起兵纯属被逼无奈,只求自保而已,希望弟弟能够代他起草奏章向皇帝谢罪。
影视剧照朱权
朱权表示答应,于是对他放松了警惕,朱棣在大宁府住了好几天,期间,他暗中勾结朱权的三卫部长及诸位高级将领,重金贿赂,个个许以高官厚禄,还密令自己的亲兵卫队埋伏于城门外,以为策应。
待一切安排妥当后,朱棣即告辞离去,并骗朱权送自己出城,由于毫无戒心,所以只带了少量的随从出城相送,没想到突然被朱棣的卫队所挟持。
为了降低朱权的抵触心理,也为了让他甘心为自己效力,朱棣许诺他——事成之后,平分天下!哼,这种鬼话朱权当然是不相信的,但迫于当时的不利形势,为了保命,只得勉强答应借兵,协助他谋反。于是,朱棣兵不血刃的得到了8万多精锐之师,大大增加了他的军事实力。
所以说,朱棣之所以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谋朝篡位成功的藩王,正是在那个由他老爹朱元璋为皇太孙量身打造(老朱知道他的孙子不是那些功臣名将的对手,所以在临死前为他扫除障碍)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由于朱棣自身的才能以及这些外在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成就的。对此,你又有什么看法呢?
这要看对手啊。
汉七王之乱时,对面是谁?一代贤君汉景帝,细柳营千古名将周亚夫。反倒是七国没听说有什么大将。靖难时候呢,对面是小学生朱允炆,大草包李景隆,我方是开国一代后最强之将朱棣。
清三藩之乱其实是有那么一点希望成功的,奈何吴三桂老了不行了,但朱棣正是年富力强,带头冲锋的年纪,朱允炆估计都活不过他。
宁王之乱就别提了,一个没有正规军的笨蛋王爷,对面是大明第一圣贤六边形战神王守仁,打个锤子。
西晋八王之乱其实从结果来看,不能说是失败的。第一大反派贾南风死了,第二晋惠帝变成傀儡了。司马越在先后击败了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诸王的势力之后开始掌控西晋政权,并在晋惠帝死后立太弟司马炽为皇帝,自任太傅辅佐朝政。他只是没有篡位,但客观来说,已经掌控朝政立皇帝,这个勉强可以算成功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2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