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曹丕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曹丕当上了皇帝,完成了曹操的遗志,建立了大魏国,只可惜曹丕才干了七年就一病呜呼,撒手人寰了,享年40岁。就在去世的前一天,曹丕才决定册立嫡长子曹叡为太子,同时任命陈群、曹真、曹休和司马懿辅政。为什么曹丕到临死之时才确定册封曹叡为太子呢?答案就是曹丕其实很不待见曹叡。
为什么曹丕到临死之时才确定册封曹叡为太子?答案就是曹丕不喜欢曹叡!
这个要从曹叡两个母亲说起,一个是生母甄氏(具体名字不详,一说名叫甄宓),一个是后母郭女王。甄氏出生在官宦家庭,嫁给了袁绍的次子袁熙。建安九年,袁绍被曹操打败后,曹丕进入袁府,发现一名蓬头垢面的少妇坐在地上,曹丕好奇地帮她擦了擦脸,发现是位绝色美女,当时就走不动路了,这位少妇就是甄氏,于是便迎娶甄氏为妻(妾)。
甄氏初嫁曹丕很是受宠,先后生了曹叡以及女儿曹氏(东乡公主),曹叡小的时候很被爷爷曹操宠爱,曹操曾经当面夸奖曹叡,并“指定”曹叡为第三代接班人,所以此时曹叡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
然而,一个叫郭女王的女人出现后,曹叡的前途堪忧了。
曹丕继承魏王位后就更加宠幸郭女王而冷落甄氏,并同时将郭女王和甄氏册拜为夫人。曹丕当上皇帝之后,迁都洛阳,将郭女王册封为“贵嫔”,地位仅次于皇后,而甄氏依旧为夫人。
郭女王想要当皇后,甄氏是“绊脚石”。于是郭女王先是把甄氏和曹植的绯闻汇报给曹丕,曹丕大怒三尺白绫赐死甄氏。17岁的曹叡也因此由齐公(公爵)被降为平原侯(侯爵)。
黄初三年,郭女王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后,可是就是生不出儿子来。曹丕见郭女王没有子嗣,就下诏令让曹叡称郭女王为母并奉养郭女王。
年轻的曹叡就这样一直侍奉着郭女王,如同对待亲生母亲一样,曹叡不是不记得杀母之仇,而是他非常清楚,郭女王对自己的重要性不用多说,这是他咸鱼翻身的唯一希望。要知道,如果曹叡不能够继承大统,那么他失去的不仅仅是政治地位,是极有可能小命不保的。所以,此时的曹叡必须学会忍辱负重,必须学会韬光养晦,更重要的他要学会持之以恒。还好,曹叡把一切都做的很完美,更好的是曹丕考验曹叡的时间不长,因为没过几年,魏文帝曹丕就死了。曹叡登基,成为曹魏第二位执政皇帝,史称魏明帝。
曹叡当上皇帝就为母亲甄氏平了反,追谥母亲甄夫人为文昭皇后,继续尊郭女王为皇太后,将其奉养宫中。
为什么曹叡没有杀了郭女王?曹叡这么做恰恰显示出他的高明,假如曹叡对郭女王痛下杀手,那么登基前后对待母亲的巨大反差势必会被很多人非议,引起诸多老臣不满,搞不好自己会身败名裂,甚至帝位不保,所以说曹叡对郭女王的好,恰恰显示出这位年轻人的城府和令人不敢小阙的政治头脑。
景初二年,年仅35岁的曹叡健康状况急剧下降,同年底便已经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听信了奸臣中书刘放、孙资之言,立曹爽(曹真长子)为大将军,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爽这个草包哪里斗得过司马懿,致使司马懿独揽大权,曹家皇帝沦为傀儡,当年曹丕篡汉的一幕即将再次上演。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了曹魏政权建立晋国,史称西晋。公元279年,司马炎完成统一,结束了三国分立。
曹叡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位皇帝,历史上称魏明帝,是曹丕与文昭甄皇后所生的儿子,围绕着曹叡的身上,存在着众多的疑点,有说曹叡不是曹丕儿子而是袁熙儿子的,这大可一笑了知,你只需要相信曹丕不会蠢到立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皇帝就行,还有关于曹叡的母亲甄氏是如何死的疑问,不过这不在今天文章的讨论范围,但这些疑问都不防碍曹叡成为曹魏政权的一代明主。
一、曹叡的身世
怀疑曹叡的身世无非就是:因为曹丕纳甄氏为妾与曹叡的出生年是同一年,也就是建安八年,公元204年,那一年曹军攻破了袁氏的大本营邺城,俘虏了袁氏的家眷,也就是在同一年,曹叡出生了,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曹操军攻破邺城是在公元204年4月,如果曹叡也是204年出生的话,那时间还真是有点紧张,正常情况下从怀胎到出生是九个多月时间,除非曹叡是早产,否则曹叡在204年出生就不太可能了。
《三国志武帝纪》:八年春三月,攻其郭,乃出战,击,大破之,谭、尚夜遁。夏四月,进军邺。五月还许,留贾信屯黎阳。
曹丕与甄氏
不过大可不必怀疑曹丕的智商,古人的智商不会比你我低,曹丕不会让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继承曹家的皇帝之位,他又不是没有别的儿子,不过因为甄氏的关系,曹丕不喜欢曹叡倒是真的,最明显的反应就是迟迟不立太子,曹丕直到临死的前一天,才正式立曹叡为太子,第二天就去世了,这个时间曹丕可是卡得真够紧的,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曹丕有意让另一个儿子曹礼做继承人,但最终没有成功,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两点:
1是曹叡是长子。
2是曹叡是贤子。
既长又贤,曹丕不立曹叡才是天理难容,长就是年长,曹丕40岁去世的时候,曹叡已经22岁了,按照古人的说法就是成年人了,已经是完全的自我处事能力,同时曹叡也是曹丕最贤能的儿子,从日后曹叡处事方式、对事件的独特看法及诏书中的文采来看,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曹叡颇有隐忍之心,曹叡甚至为了能当上皇帝,能够容忍并侍奉害死他母亲甄氏的现养母郭皇后,以及放弃对父亲曹丕的仇恨,换取曹丕及郭皇后对自己继承帝位的支持,这厚黑之术和司马懿有得一拼。
曹叡生母:甄氏
二、曹叡即位之后的魏国的环境
曹叡即位为皇帝这一年是公元226年,刚刚即位为皇帝的三个月后,东吴孙权便趁着曹魏主少国疑之际,发动了对江夏郡的进攻,曹叡以从未有过政治经验的年轻皇帝眼光判断,江夏太守文聘能够挡住东吴,无需派出援军,事情果然如曹叡所意料的那样,就这样,22岁的曹叡对于皇帝的位置立即就进入了角色,并且完全撇开他父亲留下的四大辅佐重臣(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而自己独立自主地做决策,这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要知道曹丕在位时,并没有加封曹叡为太子,所以也就没有特别培养曹叡的治国能力,能够在纷杂的国事中根据自己的判断迅速作出决策是一个英明皇帝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曹叡显然做到了。
从东吴发对曹魏发动的攻势来看,曹魏在曹叡时代面临着很大的外部威胁,并没有比曹丕时代好,曹丕在位六年,也只不过解决了内部徐州割据军阀臧霸的问题,对于外部的威胁曹丕是一个也没有解决,到曹叡即位之时,外部威胁显得更加紧迫,来自外部的威胁有:
1、南方的孙权政权
2、西南的蜀汉政权
3、西北的鲜卑势力
4、东北的公孙氏政权
魏明帝 曹叡
尤其是诸葛亮从228年开始北伐以来,更是曹魏政权的恶梦,而且是同一时间发动对曹魏的袭击,这是曹魏建国以来面临最严重的外部威胁,不亚于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时曹魏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不同的是当年可是老谋深算的魏武曹操在世,而曹叡作为一个刚刚即位的年轻皇帝,处理一个庞大曹魏帝国的种种军事及政治问题时,如果一失算则成千古恨,一个处理不好,导致曹魏陷入万劫不复之地都有可能,所以才显得曹叡更有政治能力。
除了外部威胁,曹叡同时还解决了政权内部的威胁,比如西平郡麴英的叛乱,新城郡孟达的叛乱。
三、曹叡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蜀汉政权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曹叡采取的是:攻其必救之策。
诸葛亮于公元228年发动的第一次北伐,曹魏方面的总策划人其实就是魏明帝曹叡本人,一得到消息,曹叡迅速作出反应,令曹真出兵关右,把守进入长安的要道,阻止蜀军赵云部,身为皇帝的曹叡立即进驻长安指挥作战,同时立即从襄樊军区派出右将军张郃率领5万大军攻向街亭,街亭是进入陇右的战略要地,曹叡明显看出了诸葛亮想要夺取陇右的战略目的,才派出张郃强攻街亭,夺取了街亭,就能进入陇右,同时向南又能切断诸葛亮的退路,这是攻其必救之策,诸葛亮不得不救援街亭,哪知道马谡这么快就丢了街亭,只能迫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功尽弃,这就是曹叡策划的能力。
诸葛亮北伐
对于诸葛亮后来的数次北伐,曹叡采取的政策是:尽量避而不战,以消耗战挫败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后面四次北伐都失去突然性,曹魏已经加强防守,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很辛苦很艰难,再加上道路运输不便、粮食供应不顺畅,诸葛亮的北伐有很多劣势,历史上总把阻击诸葛亮的功劳算在司马懿头上,其实曹叡才是那个幕后主使者,在与司马懿千里请战而不战的配合下,曹叡显得如此默契,以及他对第一次阻止诸葛亮北伐亲自上二线来看,作为皇帝的曹叡都是那个幕后策划者。
对付南方的东吴孙权政权,曹叡采取的是:密切关注、酌情而定。
孙权政权北伐的能力和意思其实是有限的,主要是东吴军队善于水战,不善陆战,曹叡一眼就看出东吴的软肋,虽然石亭之战曹休惨败,那不过是曹休骄傲自大,不听劝告,曹叡当时正坐镇长安无法顾及,才导致曹休大败,损失过万。从这一次之后,东吴对曹魏的北伐,再也没有胜利过,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期间,曹叡也曾亲自到合肥前线对抗孙权,并准确判断出司马懿能够挡住诸葛亮,这些基于前线战况的判断,就是曹叡对东吴进犯的密切关注和酌情而定,从来没有惊慌失措的感觉,每一次判断都比较准确。
比如曹叡拒绝了满宠放弃合肥新城,诱敌入寿春的建议,牢牢控制了兵家必争之地的合肥新城,阻挡了吴军,比如孙权想联合高句丽共同进攻曹魏,曹叡立即派出幽州刺史毋丘准备联全公孙渊一起击破高句丽,此时公孙渊也趁机反叛,则引发了曹叡派司马懿对辽东的攻击,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孙权
对于西北的鲜卑政权,曹叡采取的是:强力打击、威慑为辅。
公元233年,因为并州刺史毕轨的错误行为,导致了鲜卑首领步度根与轲比能联合起来反叛曹魏,曹叡迅速派出骁骑将军秦郎率领精锐骑兵平定鲜卑人的叛乱,并接受愿意投降的鲜卑部落,并在两年之后,指使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韩龙刺杀了轲比能,导致鲜卑人再次陷入内乱,彻底地解决于西北边境的鲜卑问题。
对于东北的公孙氏政权,曹叡采取的是:适时安抚,解决其他隐患后,再迅速平定。
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对于曹魏一直是若离若弃,对于曹魏的命令也是阴奉阳违,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曹叡对辽东的政策是安抚为主,比如公孙渊谋杀了亲叔叔篡位辽东,曹叡不予追究,反而封公孙渊为辽东太守,因为要避免两线作战,等到诸葛亮去世之后,蜀汉失去了北进能力,蜀汉的威胁自然消失了,曹叡才腾出手来命令司马懿平定了辽东,彻底解决了自曹操时代以来,一直困扰曹魏政权的辽东问题。
对于内部的叛乱,曹叡采取的是:快刀斩乱麻,迅速平定。
西平郡麴英的叛乱,曹叡迅速派出将军郝邵、鹿磐率兵平叛,新城郡孟达的叛乱,虽然是司马懿未经通告直接私自调兵处理了孟达,但从曹叡事后丝毫不计较司马懿先斩后奏之罪就能看出,曹叡也是同样的处理方法。
曹叡
四、魏明帝曹叡的功绩
曹叡一朝除了吴、蜀两个政权之外,所有内部和外部的威胁全部被解决,曹叡的这一功绩超过了他的父亲曹丕,让曹魏政权具备统一天下的优势,也是日后司马代晋之后能够统一天下的基础,没有其他外部威胁,曹魏就能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吴、蜀两个政权,日后司马昭之所以敢南征蜀汉,也就是因为没有了外部威胁,而这一切算是曹叡这个年轻皇帝的功劳。
在用人方面,曹叡罢免华而不实之人,杜绝虚浮之风,显示务实的心态,很多没有实际才能的官员都被曹叡弃而不用,比如后来曹爽的心腹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这些人实际才能没有,好高骛远,在曹叡时代都得不到重用,而被曹爽当成宝贝心腹,被司马懿算计都不明白怎么死的。在选人方面,曹叡加入了良才需要通晓儒家经典这一先决条件,实际上是提高人才的门槛。
自曹丕开启九品中正制后,世家大族与皇族共享权力的格局已经不可改变,曹叡时代,同样如此,身为雏儿皇帝的曹叡,手段可不雏儿,曹丕不是留下了四大辅臣吗,曹叡采取的权力格局就是以曹氏远亲为主,以各自代表的世家大族互相制衡,比如曹休与曹真两人,是曹叡时代的手握兵权的主要将领,曹休镇守东部边境,防守东吴,曹真镇守西部边境,防守蜀汉,而中间的襄樊、宛城地区则是司马懿防守。曹叡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职务变动,比如将太尉钟繇改任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改任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改任大将军,华歆改任太尉,司空王朗改任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改任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改任骠骑大将军。
曹叡托孤司马懿
曹魏政治权力中处理日常政务的是掌握在中书监手中的,包括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等官职,这些是执掌机要秘书的官职,位低而权重,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通过这些官员下达命令,三公如果不掌管机要,是没有执政权力的,别看曹叡给这些资深高官晋升,实际上除了掌握兵权的曹真、曹休、司马懿之外,都没有多大权力,曹叡刚牢牢控制着最高权力。
总结
有功就有过,曹叡也不例外,秦始皇还有不立太子,导致赵高乱政的事呢,而曹叡犯的毛病主要是托孤人选的错误问题,曹叡原本是想以四位曹氏及夏侯氏宗亲为托孤大臣的,却因为听从了孙资、刘放两位侍中的话,选择了曹爽与司马懿托孤,先不说四位托孤大臣有什么问题,就说曹爽和司马懿两人托孤就完全不合适,托孤必须得选两个资历与能力相当的人,才能相互制衡,保持权力平衡,可是曹爽资历太浅,能力有限,而司马懿老奸巨滑,精明能干,这就相当于把让两个能力相差巨大的来配合,造成了日后的高平陵政变。
除了这个错误之外,曹叡不失为一代明君,唯一可惜的就是命活得太短了一点,只活了36岁,如果曹叡多活几年,也不至于弄得司马懿抢了曹家的江山,曹叡在世时,司马懿可是被管理得服服贴贴的,丝毫不敢有半分的谋逆之心,但是曹叡一死,曹魏江山最后的顶梁柱坍塌,从此主少国疑,10年后,司马懿控制了曹魏权力,27年后曹魏江山被司马炎篡位,这个因果就是曹叡种下的。
曹叡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其实很无奈。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叡有三个亲生儿子。其中长子曹冏,出生时间不详。公元226年,曹叡刚即位时,曹冏被封为清河王。按照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曹冏确实有机会成为曹魏的下一任皇帝。然而同年,曹冏死了。
值得注意的是,曹叡并没有从曹丕的后代中寻找继承人,而是选择了贴近未来,抛弃侄子,寻找宗室分支继承皇位。对此,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曹叡之所以这么做,应该是为了防止养子父母影响皇权传承。如果是曹丕的后代,因为地位高,很可能会影响养子继位后的地位。但是,如果有宗室分支,几乎没有这种风险。
曹叡这辈子可能注定没有孩子。我的小儿子出生不久,突然去世了。当时曹叡心里可能已经绝望了。虽然他还年轻,但他将来可能会有自己的孩子。但为了以防万一,他不得不收养宗室的两个孩子,一个是曹勋,一个是曹叡的继承人曹芳。
曹叡临终时选了两个大臣托孤给他的儿子曹芳、曹爽、司马懿。曹爽虽然是曹魏族,是曹真的儿子,但是没有曹真的才华。他的任人唯亲和辅政后的独断专行起到了负面作用。司马懿虽然才华横溢,是曹魏中为数不多的有能力的大臣,但是心怀不轨,有谋反篡权之意。
曹睿立曹芳为太子的时候,几乎是无可救药。就连辅政大臣的人选,曹睿也是把关不严,因为他实在无法预测,自己死后,曹魏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曹睿想任命曹休为侍郎。但当时担任圣旨起草人的孙子和刘芳两人从中作梗,让司马懿和曹爽做了孤臣。因为他们都和曹秀不和,如果曹秀上台,他们就完了。
魏武帝本来是想立子建的,但曹丕耍了很多心计,加上子建率
性而行的性格,使曹操有些动摇他的念头.
但决定因素是因为他在请教贾诩这个问题时,贾诩说到了袁
绍就是因为没有立长子,而导致袁家最后一败涂地,
操听后便决定立丕为世子了.
(因为贾诩实在是一个很有分量的人物,论才智,已超过诸葛)
还有一些零碎的原因,比如一次曹操受命于他,但子建却一醉不醒,(其实是被曹丕故意灌醉的)这令操很失望;司马门事件,甚至让操震怒,从此他“异目视此儿”,渐渐打消了立子建为世子的念头。
(实在很可惜啊~~)
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常态,即使是一代枭雄曹操也逃不过死亡的阴影。在曹操晚年,择定继承人立为太子成为当时朝中的一件大事。
查阅史书,可以发现曹操明确可考的儿子有25个之多,可谓子嗣兴旺。但是曹操比较偏爱的孩子只有五子,即曹昂、曹冲、曹丕、曹彰和曹植。这五子之中,确如题主所说,曹操最满意的是曹昂和曹冲,那为什么二人都无缘角逐太子之位呢?主要原因是因为二人都太短命了,如果二人能活的时间长点,曹丕还真有可能没机会当上继承人。首先先说曹昂,曹昂是曹操和刘夫人生的长子,骁勇善战,传闻非常得曹操的欢心。但是不幸的是,曹昂在宛平之战中,不幸早早地战死了。再说曹操另一个最喜爱的儿子曹冲,这个孩子我们都知道,是个名气很大的小神童,曹冲称象就是说的他。但是也非常不幸,这个聪明的孩子也早早病死了。曹操为此非常伤心,据说曹操曾对曹丕三兄弟哭诉“此吾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是的,曹昂和曹冲的死亡确实是曹丕三兄弟的幸运。在曹操最喜爱的儿子去世后,曹操的继承人选落在了曹丕三兄弟中,即曹丕、曹彰和曹植。这三人中曹彰肯定不行,虽然他英勇善战,但是帝王权谋却玩不太转。曹植虽然有七步成诗之才,但是文人的习性太明显,非常任性妄为,这对继承人来说可是大忌。所以,虽然曹操也很喜欢曹植,但是却没有选择他当继承人。
就这样阴差阳错下,曹丕得以被立为太子。有人说,曹丕真是太幸运了,捡了个漏!其实曹丕也是很有才华,能文能武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曹丕作为嫡长子,在礼法上凭借嫡长子继承制也是非常有优势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