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藩王并不像前朝那样拥有高度自治权,但明朝还是被侵蚀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今天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可怜天下父母心",大部分的父母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过上好的生活。平民百姓如此,王侯将相亦是如此。
朱元璋是历史上第二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汉高祖起兵时好歹还是个亭长,而朱重八那时候不过是个吃不上饭的乞丐。
他先是赶走了元朝统治者,而后又与陈友谅等军阀展开决战,最终问鼎中原,建立了明朝。紧接着,他就开始裂土封王,先后分封了二十五位子孙。同时,为了外人夺权,他早早的就将那些义子们改回原姓,保证了自己直系后裔的绝对利益。
(一)、虽有前车之鉴,仍然不得已为之
周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当时分封了太多的诸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们不再尊重周天子,最终导致了这个王朝的覆灭。秦始皇吸取了经验,推行了郡县制,结果几十年就亡了国。
汉高祖上位,结合东周以及秦朝的经验,推行了郡国并行制。就是也有藩王,也有郡县制。而且刘邦为了防止藩王作乱,还做了充足的准备。他除掉了很多异姓王,认为剩下的藩王们大家都是刘姓,都是一家,肯定不会出现春秋战国那种情况。
1."藩王守国门,藩王死社稷"
刘邦的本意倒是挺好,可是他太低估了权力的力量。没过多少年就出了《削藩策》,而后紧接着就是八王之乱。汉武帝又借着父亲平叛的余威,颁布推恩令,紧接着就是夺爵。
血淋淋的教训,就在眼前发生着,白手起家的朱元璋不会不明白。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分封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并且以他认为更为高明的方式去裂土封王。明朝的藩王们不像汉初那样,拥有高度自治权。
朱元璋封藩王,给军权不给治权,他们每个人有两三个卫,一个卫大约是五、六千人。虽然是王,但土地也不是他们的。这些人只有名义上的封地,但不治民。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算盘,打的天衣无缝。既能够有效避免像周朝那样,异姓诸侯王并起,架空皇室;又能够以血缘为纽带牢牢的将皇权与王权捆绑到一起。
而且藩王们又不像西汉那样,有军队,有食邑,皇帝应该也不会将其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那为何最终还是成为明朝的催命符?
他没有考虑到血缘亲情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也低估了人对绝对权力的渴望。
2.荫蔽子孙,且拱卫疆土
君王的妃子多,那么子孙自然就会多。朱元璋是想将皇位传给嫡长子,也就是朱标一系,而其他的孩子们,也不能弃之不顾,所以也得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让他们也当上人上人。毕竟,朱元璋又不仅仅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的爷爷。
除了让孩子们都能享受自己带来的利好以外,朱元璋还想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让那些藩王们镇守边疆。毕竟是大明是老朱家的,藩王和皇帝不论怎么说,那也是同出一脉。这些人在地方上,那就是皇权的化身,而且真的出了什么事,那也是皇帝的本家。
v"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天下实在是太大,朱元璋不放心将其完全交由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官员处理,所以还是自家人用的比较放心一些。
而藩王们只有较小的军权,又没有治理地方之权,不会对皇权形成为威胁;皇权也应该念及亲情,不会将他们连根拔起。
但是,朱元璋的设想在他的孙子继位后,很快就被打破。并且,藩王也在靖难之役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催命符"。
(二)、推己及人,逐出权力中心
朱允炆上位以后,急于求成而又太过软弱。他想削藩,让叔叔们交出手中的权力,还又不想背上不孝不义的骂名。他的那些叔叔,很多都是曾经跟随太祖皇帝打天下的功臣,不仅在军中威望很高,而且也很擅长攻伐之术。朱允比之于他们,显得太小儿科。
1. 恐惧他人重蹈覆辙
燕王朱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联合北面的宁王,一路南下,直取南京。自那以后,朱允炆杳无音讯。有人说他出家当了和尚,也有人说,他自海上南下,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觅建文帝的踪迹。
自从朱棣上位以后,就开始了另一轮的变相削藩。因为他其实就和宋太祖赵匡胤一样,上位以后时时刻刻防备着和自己一样的情况发生。所以,赵匡胤削弱武将权力,而朱棣,则是削弱藩王势力。他很害怕再来这么一出。
那个曾经带着朵颜三卫为朱棣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宁王,此时也成了成祖眼中的心腹大患。本来朱元璋封宁王和燕王,就是为了让这两个儿子在北面守住北元的袭扰。未曾想,两人竟然率部南下,夺得了本应该属于朱允炆的江山。
朱棣成了大明的皇帝,而宁王朱权,则被朱棣夺了军权,封地也从北方,挪到了江西。他就是害怕宁王今天能够帮助自己清君侧,以后难保此人不会反对自己,或者干脆宁王本人直接与自己分庭抗礼。
2. 变相圈禁,以防靖难发生
"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朱棣上位以后,虽然没有继续推行朱允炆的削藩之策,不过他以更加柔和的方式,达到了他自认为更好的效果。建文帝是直接夺其封号,废其爵位,如此自然引得大家不爽。
他们心里会想,朱元璋是你爷爷,那还是我们父亲。凭什么全天下都让朱允炆这个毛头小子占据着。所以,朱棣上位以后并没有这么直接的削藩。他先是给那些被建文帝夺去爵位的人,恢复了身份,并且给予其一定的优待。
很多人因此就认为朱棣的胜利,就是藩王的胜利。大家开始变得愈发膨胀,朱棣先是给予其书面教训,若还不知悔改,就借机将其铲除,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与此同时,他也着手削减藩王们的护卫,还将他们都从边疆调往内地。
这就违背了朱元璋当初封王拱卫疆土的意愿。朱棣还下令"王府不得朝命,不许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那些藩王们不能出自己的封地,时时刻刻都有人监督着,这就如同被下了禁足令一般。而藩王再也无法左右朝政,对皇权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三)、侵蚀王朝骨髓的蛀虫
那些藩王们既然不能参与朝政,左右军政,就开始变得极其无聊。虽然朱棣夺去了他们的很多权力,但毕竟还是正儿八经的皇家子弟,待遇自然不会差。更何况,明朝一直到朱瞻基去世,那都是国富民强的,养活这些藩王们毫无压力。那为何大明王朝最终还是被侵蚀掉了?
1. 朝政衰败,而藩王仍不知悔改
藩王们平日里困在府中百无聊赖,就开始豢养姬妾,然后生很多很多的孩子。这些世子们,那都是需要朝廷养活的。当时仅朱元璋就封了二十多个藩王,虽然后来数量有所减少,当时藩王们都很能生育,毕竟平日里闲来无事,找个乐子总是好的。
明朝的宗室子弟越来越多,这些人都需要靠着朝廷的俸禄过活。国库充盈的时候,那还好说。但是到了中后期,天灾人祸不断,还出现了很多荒淫无度的皇帝以及祸乱朝纲的臣子,国家的税收自然就入不敷出。
照顾流民百姓还应付不过来,还要应对关宁前线的边防战事,还要维持正常的官僚体制,此时的藩王就成了大明王朝沉重的负担。可是皇帝也没办法,还是要硬着头皮去养。毕竟,花点银两,总比逼着这些人造反要强之百倍。
2. 压垮大明的稻草之一
受到小冰河期的影响,明朝末年北方地区常年颗粒无收。朝廷不敢舍弃藩王们这些个累赘,又无法拿出足够的赈济灾粮,因此陕西各地一时之间涌现出了一百多只起义军。他们最初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吃饱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些藩王们依旧我行我素,他们个个吃的油头粉面,但就是不肯拿出银两来帮助受灾的百姓。就连他们养的宠物,都比人吃得好。当时李自成攻入洛阳,发现福王朱常洵家财万贯,奇珍异宝无数。
所以,他将福王的私财全部瓜分给部下和百姓,还将福王和他养的鹿一同烹饪,名曰"福禄宴"。百姓们对此纷纷叫好,也很欣慰终于能吃顿饱饭。而当时的大明皇庭,却是左支右绌,根本无力赈济灾民也拿不出足够的军费对抗关外的大清。
其实福王就是众多藩王们的一个代表。他们虽然不再参与朝政和军政,但那都是称霸一方,坐拥金山银山之人。而他们的钱财,不都是来自朝廷的税收,来自百姓的血汗。
如果没有这么多享受特权待遇的藩王,明廷就不会在后期财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拿不出足够的银两。
结语: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他把自认为是私有财产的天下分给了子孙后代,又不给其治理地方之权。如此一来,他们可以替天子守卫江山,又不会成为皇帝眼中的心腹大患。
可是在权力面前,亲情是显得如此单薄。朱棣也认为夺了藩王的权力,就该以好吃好喝好招待弥补他们,不过这些蛀虫们繁衍的越来越多,最终将整个大明王朝都啃噬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1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古代皇帝被“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