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张良和项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对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代圣谋张良,为何弃同为贵族的项羽,反而投身市井刘邦麾下?
《史记 留侯世家》:刘邦曾赞“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人称“初汉三杰”之一的张良贵族出身,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功成身退,封留侯。那是什么原因让他和布衣出身的刘邦走到一起的?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初汉三杰 影视剧照
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时期韩国“五世相韩”的贵族家庭。
张良的父亲张平,已经连生了9个女儿,在40多岁的时候,才盼到第一个老来子,张良相当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金疙瘩。
影视剧照 张良
国破家亡,决定远走他乡,拜师求学
公元前231年秦王派内史官滕攻打韩国,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滕占领韩国都城郑地,改韩为颍川郡,韩灭。
在反抗强秦入侵韩国的战役中,张良的弟弟张勇因敌军高级将领的反间计而被诬陷叛国罪处于死刑;其家人在张良于镜湖和敌人打游击战的时候,被秦兵将家里财物洗劫一空,房屋被毁,数十口亲人死于血泊之中。
料理完亲人后事,张良大病一场。
面对强秦国仇家恨,张良认真反思自己在对战秦兵时的优劣,虽然在镜湖的游击战中取得以少胜多的战果,同时也暴露了领兵的各种缺点,张良决定变卖家财外出拜师求学,这一年他20多岁。
几经辗转,获奇遇,学成文武艺
战国时期经过文学上的百家争鸣,特别到了后期非常盛行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都非常受大家追捧。
张良拜陈地一名儒生,刻苦学习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的文中的知识,老师倾囊相授,张良获益良多。跟着先生没有学习兵书的遗憾,在辞别先生,再次踏上求学之路。
经过下邳(曾经宋、鲁、楚三国交界处,常有侠士汇聚、隐居于此,也是常说的三不管地带)的时候圆满了:获得黄老翁赠与《太公兵法》,也称《六韬》。其中包括:文师、守土、奇兵、突战、火战、三阵、分合、练士等几十篇文。
偶遇项伯,结识于患难,相交于微末
张良获得《太公兵法》后认真研读,偶尔到街头、城外回忆书中的内容,猜摸其中的道理。通过观察各色路人,通过他们的举止,猜测每人的性格、才能。
项伯(项伯是楚国项燕,项将军之子,项羽的小叔。公元前224年秦伐楚,两年后楚灭。)为逃避杀仇人之祸,投奔下邳的友人不遇,走投无路之下,与漫步街头的张良偶遇,求其借水一喝,张良观其举止不凡,暗想或许对方是义士,将其带回家中招待。
言谈中张良得知对方是楚将军之子,便邀请其住于家中;项伯了解张良是昔日韩国相之子,加上对张良曾经策划刺杀秦王义举十分钦佩,交谈中两人结为患难朋友,项伯直言:今日援助之恩,他日必定报答。
影视剧中项伯
十年磨一剑:隐居下邳苦学兵法,响应起义偶遇沛公
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元年秋,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农民起义;
此后,张良在下邳响应义举,开始招兵。
距离下邳不远的留地,有一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也在招兵买马,名叫景驹的人称是楚王后代,张良打算率兵去投奔他。
而刘邦此时在干什么呢?
刘邦从沛县起兵(因沛县起兵,后人称刘邦为沛公),攻下丰邑后,继续攻打临县;然后留守丰邑的雍齿叛变于魏王。刘邦非常恼恨这个和自己一起发誓起义又背后捅刀子的雍齿,返身就攻打丰邑,惋惜久攻不下,而所帅部众又只剩百余人。
刘邦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丰邑,就请驻守在留地的秦嘉派兵援助(秦嘉是景驹的属下),可是秦嘉要保存自己的实力,未直言拒绝,也不派兵支援,害得刘邦白白跟他周旋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把他气得够呛。
这时,刘邦听说项梁在薛地已经拥兵6、7万,遂投奔项梁求助。果然,项梁借兵5千给刘邦,助他收复了丰邑,兵力增至几千人。
无巧不成书,本打算投奔景驹的张良和刘邦与梁伯三人在留县相遇了。
此时三人聚坐一起,谈起各自的打算时,刘邦直言秦嘉人品不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相交。
此时刘邦也急需扩充人员,就邀请张良一起共事,推翻秦王朝,张良听闻就跟好友项伯说道:暂且与沛公合兵也好,以后再找机会与项将军联系。
项伯对此表示赞同。
至此,张良就跟着刘邦,开始负责兵马事宜。
影视剧照 刘邦 张良
结语:
张良原本与项伯有旧情,按理来说,在和刘邦只是第一见面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更为熟悉、信赖的人合兵,可是张良为何选择刘邦而弃项伯呢?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1)张良不忘国仇,暂时没有打算跟任何一方长期合兵,时机合适就会复立韩国;
2)张良长达10年之后居于市井,细细观察人行为举止,分析人物心理活动, 一面之交的刘邦,从观察中分析其: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比较仗义,跟他暂时共事,进退有路; 而曾经有过患难之交的项伯,则是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故此,在留地初遇,张良选择了刘邦。当然,也就这一念之间的选楚择,成就了他不一样的人生。张良用自己的才智,帮助刘邦在今后的楚汉之争上献计献策,成为刘邦军事集团不可或缺的核心成员。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参考文献:
《史记》
《二十四史》
《辅国良臣系列:运筹帷幄张良》
人家项羽家大业大,投靠他最多就是当个小官,而且也根本不会拿他当一回事。
“我张良什么人,好歹也是个没落的韩国贵族,怎么能如此轻微度日呢。”(我猜他肯定这样想)
他这就有点像当年诸葛亮了,诸葛亮当年一不投靠孙权,原因是他哥就在那干,而且他哥好像也没有被人家孙权怎么重视,而他去了有能怎么样呢。二他也不投靠曹操,曹操都知道,他那里谋士如云,抢饭碗的可多着呢,去了肯定也要遭受冷落,所以诸葛亮就选择了刘备,因为刘备当时还并不强大,而且最关键的还是在用人之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家张良可是诸葛亮的高标楷模,甚至可以说影响了亮子一生呢。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生于阳翟(今禹州市),故居在城南张得乡张得村。
张良的爷爷名叫张开地,父亲名叫张平(传说张平乳名张得),两代为韩国宰相,辅保五代韩王。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在淮阳找到一位大力士,恰遇秦始皇东游,他便与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中(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待秦王经过时,力士以锥击之。可惜误中副车,没有杀死秦王,秦王求索刺客,张良遂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北)。
张良年轻时曾步游在圯桥上,有个老头走近张良,把脚上的鞋踢落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见是个老人,就到桥下把鞋给他拾了上来。老者又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就跪在地上给他把鞋穿上。老者笑笑说:“孺子可教,后五天平明在此与我相会。”到第五天平明,张良来到圯桥时,老者已先在那里。老人说:“你与老人约会,怎么后到!再后五天,早点来。”五天后,五更鸡叫时,张良便赶到圯桥,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怎么又后到!再后五天早来。”再五天后,张良半夜前往。稍候,老者来了。他给张良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可当王者之师。后十年,你将兴起。后十三年,你在谷城山下(今山东平阴县西南),见一块黄石,那就是我。”说罢就不见了。天明后,张良看这本书,书名是《太公兵法》。?
十年之后,陈胜起兵,张良也聚了一百余人,到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遇见沛公刘邦带领起义军几千人,占领了下邳一带。张良归从了刘邦。刘邦封张良为厩将,到薛城(今山东省南部)见了另两位起义军领袖项梁和项羽。他们立楚王之孙为楚怀王,以便号召百姓。张良又建议立韩国公子韩成为王,以便树党略地。韩成被立为王之后,组建了武装,西掠韩地十余城。项、刘便相互约定,分路指向咸阳,先至者为王。项军走北路,在巨鹿遇秦军,鏖战数日,才获胜利。刘邦令韩王成守阳翟(今禹州市)。自与良引兵南下,过南阳,至武关,遇到强势秦军据险固守。刘邦欲击秦军。张良说:“秦军尚强,不可轻取。可先给秦将贾竖送去金银,以懈其军心,然后击之。”刘邦照计办理,果然速获全胜,就先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 刘邦入秦宫,见重宝、妇女,数以千计,欲践“先至者为王”之约。良说:“秦王无道 ,你才能战胜他而来到这里。现今项羽更强,有实力,你入秦就享其乐,为形势所不许可。”于是,刘邦就把秦宫封存起来。自己还军霸上(今西安市东),据隘固守,等待项羽。
? 项羽随后经函谷关来到咸阳,驻扎在鸿门下(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打算击灭刘邦。张良劝刘邦央求项伯对项羽说:“刘邦不敢背叛,据隘防守,是防范其他盗贼,请把汉中地封给刘邦。”项羽假意答应了,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宴席前,让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张良给刘邦递了个暗号,刘邦假意入厕,离席逃回霸上,史称“鸿门宴”。
? “鸿门宴”后,项羽置刘邦于不顾,率兵血洗咸阳,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秦人大失所望。第二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市),封刘邦为汉王,居汉中、巴蜀之地。为防止刘邦东归,项羽又封原秦国的三员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以西;董翳为翟(dí狄)王,领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古翟人聚居地)。项羽如此三分关中,史称“三秦”。张良看透了项羽的心思,便劝刘邦烧掉了从汉中通往咸阳的栈道,并由张良去对项羽表白说,刘邦安居巴蜀,无心外出。然后趁项羽不加提防时候,刘邦却从汉中暗度陈仓小道 ,占领了三秦之地。紧接着,刘邦又策划东征楚霸王项羽。张良劝刘邦先封赏黥布、彭越、韩信三员骁将,而后东征。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遂赖此三将打败了项羽。
? 汉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打算封六国之后。张良说:“天下游士从你征战,应得封赏。你把国土封给六国之后,无地封赏你的群臣,他们便去保那六国之后。六国之后若去从楚,便没人保汉朝了。”刘邦遂止。后韩信破齐,欲自立为王,刘邦怒,张良附其耳曰:“你能挡住韩信自立为王么?不如先封他,落个人情。”汉刘邦遂封韩信为“三齐王”,避免了一场大分裂。项羽军至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南)被汉军包围,张良献计,让士兵在夜间都说楚地的方言,唱楚地的民歌。项羽听了大惊,以为汉王尽得了楚地。他的八千子弟兵也勾起了乡思,无心恋战,楚军便突围四散,项羽的霸业最后失败。此即“四面楚歌。”
? 刘邦封功臣,以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封他为齐三万户侯。张良说:“我不敢接受这样厚的封赏。我初见皇上是在留城,但愿封到留城那个小镇就可以了。”于是,被封为留侯。所以今禹州市张得北寨门上的石额就叫“留侯故里”,张得寨也叫子房寨。
? 刘邦择地建都。大臣们多建议定都洛阳。张良说:“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不如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遂定都长安。奠定了西汉二百余年的基业。
?圯桥受书后十三年,张良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便把黄石取回而敬祀之。他说:“我家两世相韩,韩灭,我为韩报仇;今为帝者之师,列位封侯,已是布衣之极;从此我愿放弃人间之事,从神仙赤松子学道。”后八年卒。葬张良时,并葬黄石冢。后人一同祀之。
张良是后人眼里的“谋圣”,也是刘邦眼里的“人杰”,刘邦在统一天下后,曾大发感慨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对张良的才能和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赞誉。
刘邦这个人草根出身的皇帝,当初虽然有点流氓习性,但说话却从不拐弯抹角,非常直爽,喜欢就喜欢,讨厌就讨厌,佩服,也是真心佩服,比如他佩服张良的谋略、萧何的治理、韩信的勇猛,便衷心佩服,大力宣扬,喻为“人杰”,“汉初三杰”,就是来源于刘邦的衷心喜欢和大力宣传中,对部下如此毫不掩饰的表扬,并做到天下皆知,这也是作为皇帝难能可贵的一面。
反过来说,这也就是张良誓死追随刘邦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良原是韩国贵族,其祖父张开地为韩宣惠王、韩襄哀王时期的丞相。父亲张平,是韩厘王和韩悼惠王时期的丞相。秦始皇灭亡韩国后,张良因韩国灭亡而生家仇国恨,立志反秦朝复韩国,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张良也聚集一伙人,加入了反秦的队伍,后投奔刘邦。刘邦西征,取宛城、收?i关、到霸上、招降秦王子婴,这一路势如破竹的胜利,处处时时可见张良在战争中所提的建议和所起的作用,真应了刘邦那句“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评价。
尤其是进入咸阳后的“约法三章”,获得了民心。同时,在项羽破函谷关,要消灭刘邦的紧要关头,张良在项伯通风报信之后,他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为刘邦出谋划策,最终使刘邦在鸿门宴安全脱离虎口,转危为安。
之后,暗渡陈仓、平定三秦,最终,张良以其大智大勇,帮助刘邦在楚当战争中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
所以,张良与刘邦,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刘邦,张良不过是秦末乱世中的昙花一现的韩国丞相而已,没有张良,刘邦统一之路也不会那么快速和平坦,君臣知遇,成就了张良位居人臣之极的事业,更成就了刘邦创立汉家三百年基业的辉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20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郤正是什么人蜀汉灭亡后他是什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