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经历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10:14:16

历史上真实的孙太后是个什么样的人一生有何经历

孙太后 ,孝恭章皇后,明宣宗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这是今天对百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孙若薇是19年电视剧《大明风华》的女主,由大美女汤唯进行扮演,其历史原型为宣宗皇帝朱瞻基孝恭皇后孙氏。

由于受到古装大女主剧惯常思路的限制,该剧将这一角色,将其形象进行优化,然而真实历史上的孙皇后并不像剧中这般简单,她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盗子夺后,要不然也难以做到三朝皇太后的高位!

孙皇后是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根据史书记载,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从小就长得颇有姿色,与明仁宗张皇后的母亲彭城伯夫人是老乡,在她的引荐下,孙氏才获得了进宫的机会,并由张氏来亲自教导她一些宫中的礼仪!

后来,朱瞻基大婚,朱棣下诏选妃,最竟然空降了一个济宁胡妃下来,让其当了正妃,而孙贵妃就只能退而成为嫔了!

然而很快转折点来了,在宣德二年十一月,孙贵妃成功为朱瞻基诞生下第一皇子朱祁镇,而在此之前胡皇后只是为其生下两个皇女顺德公主和永清公主罢了,这两相对比之一,朱瞻基就更加宠信孙贵妃了!

借此机会,孙贵妃便可以疯狂地在朱瞻基身边吹耳边风,渐渐地让其产生了废胡立孙的想法!

朱瞻基此时已经三十岁,才获得了第一个皇子,这在古代帝王之中是属于比较晚的了,由此便自然像确立好朱祁镇的太子之位,而按照礼法而言,母凭子贵,如果要将朱祁镇立为太子,怎么可能让孙氏依旧顶着个贵妃之位呢?

由此朱瞻基被召来几个心腹大臣,以胡皇后无子且体弱多病为由,让其主动上表请求退位。其实按照惯例,朱祁镇为庶长子,要想将其扶持为太子,需要等到胡皇后五十岁,确定无生育能力之后,方才可以这么做!

当时胡皇后同朱瞻基相近,不到三十岁,也就是说还需要至少等上二十岁,这很明显是不行的。

很快在宣德三年,朱瞻基便早早地将胡皇后给废了,让其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

可胡皇后无过便被废,惹得天下人共同怜悯她,就连张太后也时常公开护着她,将其接回寝宫里,孙氏因此而怏怏不乐!

宣德十年,朱瞻基便早早去世了,张太后稳住朝局,将年幼的朱祁镇立为皇帝,孙皇后就此晋升为孙太后,张太后也就此晋升为太皇太后张氏!

至于原本的胡皇后,则在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以后一年便也跟着西去了!

在太皇太后张氏去世的那一刻起,明英宗朱祁镇也正式亲政,她孙太后也就此成为了后宫当之无愧的主人!

可好景不长,很快就有一个重大的危机急需要她去出面解决!亲政后的朱祁镇没过多久,便受到宦官王振的蛊惑,出征瓦剌结果兵败被俘。

朝廷内部乱作一团,外部又有瓦剌大军,孙太后出来坐镇朝局,力主让郕王朱祁钰监国,在派人筹集银两去同瓦剌沟通,想方设法地赎回朱祁镇!

朱祁镇成功还朝后,被朱祁钰直接幽禁在南宫里,这时候经常去看望他的也只有孙太后一人了!

当景泰八年,朱祁钰病危之际,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政变,复辟明英宗朱祁镇,在行动之前,特意跑去请示孙太后,得到了对方的同意,如此这一次的夺门之变方才如此顺利。

如果没有孙太后在背后支持的话,朱祁镇未必能够复辟。复辟后第六年,孙太后也与世长辞了。

关于孙太后,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其先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又是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

作为后宫之主,她在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中都表现出色,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力挽狂澜、稳住朝局,对维护明朝统治和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孙太后一生基本没什么缺点,如果非说有的话,那就是逼走胡皇后退位这件事了。所以后人便在这一点上下功夫,竟然编纂出来一则故事称朱祁镇并非孙氏所生,而是她偷梁换柱拿宫女孩子来冒充的。

这件事情被实实在在地记载在《明史》这本最为官方的史书里,而这本史书是清朝时期修的,其中对明朝历史多有诋毁,朱祁镇是孙氏抱养的便是其中之一。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推敲一下,就能够发现这个故事编得太过于离谱。当时孙氏只不过一个贵妃而已,胡皇后和张太后才是后宫的真正主人,抱养皇子这么大一件事情,凭借她当时的地位和能力绝对是做不到的!

所以,对于孝恭章皇后孙氏,说她夺后尚且合理,说她盗子,未免有点过分了一点!

一生为帝,两度在位,三次惊变,明英宗朱祁镇人生是怎样的呢?

朱祁镇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明宣宗贵妃孙氏生下了宣宗的长子朱祁镇,因为宣宗皇后胡善祥无子,所以孙贵妃生下的庶子朱祁镇实际上是明英宗的长子,由于孙贵妃深受宣宗宠爱,所以朱祁镇出生后仅四个多月,便被明宣宗立为了皇太子,不久胡皇后被废,孙贵妃母凭子贵成为了宣宗的继后。

朱祁镇

宣德十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次年改年号为正统元年。这位继位时仅九岁的皇帝朱祁镇是大明王朝开国以来的第一位幼帝,因为年幼无法理政,所以正统初年的朝政事务实际上由英宗的皇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四人共同主持。

这四人实际上是正统元年至正统七年这段时期的辅政集团,在这个时期,太皇太后张氏扮演了国家元首的角色,而“三杨”则负责了具体朝政事务的处理,张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执行了仁宣两朝以来的积极政策,正统初年的明朝,国力依旧蒸蒸日上,仁宣之治的盛治得以持续。

然而,这种大好的形势随着正统七年一个人的离去戛然而止了。

人生第一变:土木之变,亲征被俘,成为太上皇

正统七年,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太皇太后张氏病逝,随后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加上已于正统五年去世的杨荣,随着这些治世能臣的谢幕,年轻的朱祁镇逐渐荒于朝政,而明朝的大权则逐渐被宦官王振所把持。

王振掌权后,倚仗英宗的宠信,结党营私,祸乱朝纲。至此明朝开启了宦官专权乱政的先河,直到明朝灭亡。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欲效仿曾祖父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建立不世之功,因此亲率明军精锐之师及六部九卿全部官员北征瓦剌,由于政治腐败加之王振的乱指挥,明军贻误战机,又遭瓦剌埋伏,大军行至土木堡时,八十万明军全军覆没,六部九卿几乎全部战死,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成为了有明一代唯一被俘的皇帝。

因为该事件发生于土木堡,所以史称土木堡之变,这是明英宗38年的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惊变,当时的明英宗时年23岁。

英宗被俘的噩耗传至明廷,留守京城的明朝官员如五雷轰顶,皇室内部,孙太后默默垂泪,钱皇后痛哭失声,相比明朝内部的群龙无首而言,来自外部的威胁更是明朝开国八十多年来最为危机的时刻,瓦剌大军挟持英宗,

欲南下进攻明朝京师,此时的京师,只有留守的老弱残兵万余人,根本不足以抵御乘胜南下的瓦剌大军。就在这种关乎明朝生死存亡的万分危急时刻,朝堂之上一个人的振臂一呼,顿时让乱成一团的明朝官员有了指望,他就是时任兵部左侍郎的于谦。

人生第二变:夺门之变,二度登基,冤杀功臣

英宗被俘后,摆在明廷面前的当务之急有两项事宜需要马上解决,首先,英宗被俘,明朝需要解决群龙无首的情况;第二,瓦剌即将进攻京师,无兵可用的明廷需要立即组织北京保卫战。

面对这种万分危急的情况,因为英宗太子朱见深年仅两岁,因此于谦当即上奏英宗之母孙太后,请求册立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与此同时,于谦奏请郕王以监国名义向全国各地下诏,要求各地兵马火速进京勤王。

景泰元年,郕王朱祁钰在群臣的拥戴下即位,这便是历史上的明代宗。代宗即位后,在于谦的支持下,驳斥了部分大臣扬言“南迁”的言论。同时代宗还重用于谦,召集人马,组建军队,成功地组织了北京保卫战,明朝自此转危为安。

瓦剌进攻北京失利,明廷又已册立新君,因此手中握有的英宗已经没有了价值,成为了包袱,因此急于将英宗送回明朝。而明朝一方,尤其是景泰帝,对于英宗的还朝确是有着深深的顾虑的,虽然此时的英宗已经被尊为太上皇,但是英宗还朝后,明代宗的皇位确实非常尴尬,于谦察觉了景泰帝的顾虑,因此当众说了一句:“大位已定。”景泰帝因此不再有所顾忌。

太上皇朱祁镇

明英宗还朝后,被以太上皇的身份安置于南宫之中,实则为是软禁,英宗与钱皇后共同居住与南宫之中,虽然饮食有所保障,但是却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基本上与囚徒无异。这期间,除了英宗之母孙太后能够定期来探望英宗夫妇之外,其余人都不能与英宗接触。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八年之久,让英宗最为绝望的是景泰三年,儿子的皇太子之位也被废黜,这让明英宗彻底失去了指望。就在明英宗以为将老死于南宫之中时,景泰八年的一个夜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景泰八年,徐有贞、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趁代宗患病,发动夺门之变,将囚禁于南宫之中的明英宗接出,拥立其复位,31岁的明英宗至此开始了第二次皇帝时期。

这也是明英宗人生之中经历的第二次惊变,史称夺门之变。夺门之后,明英宗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并追废景泰帝太子朱见济以及景泰帝继后杭氏,同时为了师出有名,英宗还听信了徐有贞的话,将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之中的功臣于谦冤杀,同时,改年号天顺元年。明英宗此举不仅为人所诟病,亦对不起庙号中的“英”字。

人生第三变:曹石之变,铲除乱臣,晚年悔悟

明英宗复位后,石亨、曹吉祥等人因为拥立之功而备受明英宗宠信,二人因此倚杖功劳,开始相互勾结,朝中官员见石亨、曹吉祥得宠,因此争相攀附,石亨,曹吉祥因此大肆卖官鬻爵,景泰一朝刚刚扭转的见好的形势再次颓废,不仅如此,原为王振党羽的宦官曹吉祥还获得了监军之职,开启了明朝宦官担任监军的先河,从此明朝出现宦官专权,祸乱超纲,明朝由此走向了下坡路。

天顺二年,曹、石二人的种种不法行为愈演愈烈,因此引起了朝中忠正之士的反感,大臣李贤和御史等官员联合上奏弹劾曹吉祥和石亨,原本十分信赖二人的明英宗开始对二人有所疑心,曹吉祥和石亨见皇帝疑心自己,担心被清算,因此密谋发动叛乱,推翻明英宗统治,曹吉祥和石亨的的叛乱还未及实行,便因消息泄露而失败。

最终,石亨被下狱,病死于狱中,曹吉祥被凌迟处死,亲属大都被杀,其余流放岭南。因为该事件主谋者为曹吉祥和石亨,因此史称曹石之变,这也是明英宗人生中经历的第三次惊变。

在平定了曹石之变后,一生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的明英宗的生命也即将走到了尽头,不知道是受家族遗传疾病的原因还是自身体质不佳的缘故,英宗与其父宣宗一样,都没有活过四十岁。天顺八年,一生两度在位,历经三次惊心动魄的惊变的明英宗驾崩。

明英宗并不漫长的人生中,实际上并不太光彩,他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就冲这些,他绝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要说他是个好人,恐怕争议不大,连被俘期间,伯颜帖木儿都与其成为了好朋友,更值得一提的是,明英宗临终前废除了明朝开国以来便一直实行的惨无人道的嫔妃殉葬制度,并且释放并赦免了建文帝的后人,这些都不难看出,他人性中闪光的一点。

大明风华中,是孙太后毒死了皇后母子吗?历史上真实情况又如何?

大明风华徐滨返回京师,带回了朱祁镇亲笔书写的禅位诏书,并建议朱祁钰早立太子以固国本。之前,朱祁钰千方百计阻止朱祁镇回京,就是担心自己只是个过渡,而唯一能让他安心的条件,就是立自己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如此他这一脉才算真正得到了天下的认可。

朱祁钰喜出望外,立刻同意迎接朱祁镇回京。然而,命运又将他作弄,当他宴请满朝文武之时,却得到皇后母子服毒自杀的消息。宫中太监先将此噩耗禀告孙太后,孙太后顿时脸色十分复杂。有人猜测是孙太后毒死那娘俩,我们不妨来分析其动手的可能性。

杀人必须有动机,如果两人为孙太后毒死,那么孙太后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首先,就本剧而言,孙若薇好不容易盼来朱祁钰的松口,能够迎接朱祁镇回宫。而太子的册立正是使朱祁钰松口的直接原因,现在出了这档子事情,朱祁钰会有什么想法?太子死了,自己的皇位再度不稳,此时将朱祁镇迎接回来,那不是等着让他撸下来吗?因此,他随时可能反悔。

其次,假使朱祁镇已经快到京了,也就是说,朱祁钰来不及撤回命令。那么,朱祁镇回京后,朱祁钰会善待他吗?朱祁钰没有生下其他儿子前,朱祁镇始终是他皇位的最大威胁者。再者,朱祁钰时年不过22岁,后宫三千,死了一个儿子,就不会生其他儿子吗?别忘了,他还有一位横行后宫数十载的老娘胡善祥,要是孙若薇下毒,哪里会逃得过她的法眼?

最后,太子死得这么巧,大臣们会怎么想?原来迎接朱祁镇回京是朝中大臣的共识,他们的目的是挽回大明的颜面,不能像宋朝那样丧权辱国。但是,如今朱祁钰这边才松口,朱祁镇还未到京,太子就死了,难道没有争夺帝位之嫌吗?恐怕本来支持朱祁镇回来的朝臣,此刻也要重新站队了吧。综上所述,太子之死,孙若薇非但得不到任何好处,还有可能恶化朱祁镇与朱祁钰的关系,因此孙若薇不可能那么傻。

剧中朱祁钰也没有怀疑孙若薇,因为事实上,胡善祥一直把皇后当作自己的出气筒,打巴掌就是家常便饭,胳膊上被打得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朱祁钰贵为皇上也无法解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没办法,她自杀之前才跑到孙太后这里来求助,结果孙太后也无能为力。皇后是满心绝望,才会一死了之。皇后母子之死,终于唤醒了朱祁钰,一向对母亲唯唯诺诺的他顷刻间爆发了,愤怒地将胡善祥赶走,胡善祥因此一夜白头。

《大明风华》如此演义,那么历史上又是怎么回事呢?

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同意朱祁钰即位为帝,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同时册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试想,当时朱祁钰并非帝位的唯一选择人,朱见深也可以登基。但是当时瓦剌来势汹汹,北京军力不足,人心不安,朱见深才3岁,大臣们担心主少国疑,如果启用20多岁的朱祁钰,效果会好很多。

朱祁钰临危受命,当初也没想那么多,但是瓦剌撤退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过渡啊。于是,竭力阻止朱祁镇回京,后在于谦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

朱祁钰将朱祁镇安排在南宫,阻止官员与其见面。然而,这仍不能让其心安。只有太子是自己这一脉,他这皇位才算是坐稳了。于是,他又开始密谋换太子,不惜贿赂朝臣,还杖毙反对者。1452年,原太子朱见深被废,由朱祁钰的儿子朱见济取而代之。然而,第2年,朱见济就夭折了。这时,朝中有大臣公然认为这是天意,请求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钰怒不可遏,将他们下狱。

也许朱祁钰真的是个悲剧,在位8年,那么多嫔妃,竟然一无所出。不过,按理来说,朱祁钰此时大权在握,而且时年不过20出头,难道就能认为其无后了吗?那么,大臣们为何如此苦苦相逼呢?

从宣德(朱瞻基)末年开始,气候变冷,饥荒、蝗灾、洪水接踵而来,等到朱祁钰登基后,这些间或出现的灾害终于大爆发了,并在1455年到达极点,成为百年不遇的大灾年。于是,有些大臣便将其归罪于朱祁钰的易储,没有遵循继统正道而造成的。

朱祁钰本想处死那些大臣,谁知道次日北京风沙漫天,只能怏怏作罢。从此,朱祁钰郁郁寡欢,2年后便一病不起,石亨、徐有贞等人便趁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令人诡异的是,朱祁镇复位后,灾情很快便结束了。因此,朱祁镇的复辟反而被世人认为是顺应天意,继承正统。

其实,朱祁钰即位之前,天灾也不少,为何大臣们一言不发?

说到底,朱祁钰废了原太子,破坏了游戏规则。其母吴太妃一说是朱高煦的侍妾,被朱瞻基看中,寄养在太监处,直到临终之时,其母子才被接入宫中,并赐予名分,这样的出身比起孙太后母子自然是卑微得多。朱祁钰所倚重的于谦无意卷入这种宫斗。朱祁钰一个儿子夭折,反而被软禁在南宫的朱祁镇生了一堆儿子,能怪谁?

《大明风华》历史上真实的孙若微结局是什么?

《大明风华》历史上的孙若微结局是突然去世了。

孙若微原型孝恭孙皇后,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政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正月十二日,明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代后宫的徽号自此开始。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初四日,孙太后崩逝。上尊谥曰“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与明宣宗合葬于景陵,祔太庙。

全剧剧情简介:

明永乐元年,靖难之役,建文帝削发入山,行踪遂成千古之谜。建文旧臣,尽遭屠杀,御史大夫景清,夫妻罹难,长女若微,被副将孙愚所救,次女蔓茵,为太子朱高炽所救。骨肉同胞,一在宫中,一在江湖,同时长大。

十年之后,若微图谋刺杀朱棣,妹妹蔓茵嫁入宫中,若微在刺杀中,遭遇皇太孙朱瞻基,目睹了金陵城波云诡谲的政治叛乱,苍茫暮色中,曲折隐微的帝王心事,国家正在从乱象中恢复,平关外,迁首都,通运河,郑和下西洋,扬威海外,编撰《永乐大典》,盛世将成。

最终若微决心放弃个人仇恨,辅佐登上皇位的丈夫,为天下人谋取最大的幸福和安宁,她历经了五帝六朝,以自己的气度和智慧,数度救大明王朝于危难,在历史洪流中,孤身一人,溯流而上,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诞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9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