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高宗与武则天究竟是对立关系还是战友关系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10:07:10

唐高宗与武则天究竟是对立关系还是战友关系

在高宗朝,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具体关系如何?后世是如何界定的?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界目前的观点大致无外乎这两种:第一种认为是经历了由合作到对立的关系转变;第二种认为二人大体上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关系,在此小编是较为赞同第二种观点的。

梳理史料,不难发现,上元元年前政事的真正主导者是高宗,以皇后武则天为眼线,是高宗愿意与皇后分享皇权的表现,武则天权势日隆的趋势是伴随着高宗强化皇权的脚步。

不论是百官朝皇后亦或是组建北门学士集团,武后都是在高宗的默许下进行的。从其在临终前夕仍然坚持以武后协助新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举动来看,高宗对武后的信任度和对其能力的认可度是极高的。

一、战友情结的早期显露

唐高宗与武则天战友情结的早期显露是在高宗对武氏与王皇后、萧淑妃之间斗争的处理上。一方面王、萧与武氏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另一方面,出于对武则天的宠爱,高宗给予武氏足够的宠爱和信任。

为了提高武昭仪的地位,首创宸妃的封号,对其进行册封。宸妃位列唐后宫四大一品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之首,可称得上后宫内皇后之下第一人。但此行为受到新晋宰相韩媛、来济的抵制,以“宸妃古无此号”的原因,反对立武氏为宸妃。

继而高宗将斗争目标更换为立武氏为后,为了使长孙无忌赞同更换皇后,“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绫锦十车”,随后更是请武则天母亲杨氏去拜访长孙无忌宅。在官员眼中,高宗俨然已经成为一位不遗余力欲更立武氏为后的皇帝丈夫。

由此才会发生王德俭向官场失意的李义府建议“上欲立武昭仪为后,……君能建策立之,则转祸为福矣。”封建王朝时期,不只是帝王要笼络官员,不少的官员们也在不断揣测帝王心思,期冀得到帝王赏识来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源,而皇后问题正是永徽六年政治问题的中心问题。

继李义府之后,许敬宗、袁公瑜、崔义玄等人相继表态,支持立武氏为后。但在之后的宰臣会议上,除李勣外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坚决反对更换皇后。可不论从哪一官员群体的角度出发来观察,高宗与武昭仪在这个时间节点都是紧紧依靠、共同奋斗的战友关系,二者有牢靠的感情基础以及共同的目的和利益。

二、两人战友关系的细分与固定

自显庆二年,韩媛、来济被外贬以及显庆四年长孙无忌倒台后,高宗和武后消除了执政的最大隐患,二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开始酝酿一些微妙的变化,由更立皇后问题时的亲密战友关系逐渐细分、固定下来,表现出以高宗为主导、以武后为辅佐的状态。

显庆五年,高宗由于身体原因,令武后协助处理政事,李治与武则天的战友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致使武后“权与人主交矣”。借此机会武氏得以正式走出后宫,来到帝国政治的正式舞台参与政务。

从李义府表示支持立后开始,其在官场便平步青云,无论是出自高宗的宠爱还是武后的暗中支持,都使得以李义府为代表的第一批公开支持高宗立武氏为后的官员,获得丰厚的政治资源和赏赐,成为朝廷新贵。

加之显庆五年武后有机会参政,武后在官员眼中就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皇后身份,渐渐成为拥有丰富政治资源的常青树。但这并没有改变高宗主导朝局的状态,在高宗在位期间,武后始终是处于辅佐地位,二人之间小矛盾也有,但始终是可以信任依靠的夫妻、战友。

在永徽六年,李义府向高宗上表请立武昭仪为后,不仅得到高宗的赞赏和升官,且“昭仪又密遣使劳勉之”,二人对李义府的分开赏赐既是人之常情,又成为以后官员围绕在武后身边的滥觞。

显庆三年李义府与杜正伦不和,义府被贬为普州刺史,“是时义府虽在外,皇后常保护之。”即使皇帝对宰臣予以警告处理,但皇后仍为有拥立之功的官员提供政治保护。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多数情况下要保持公允的形象,但身为女性的皇后显然没有这些桎梏。

皇后身份带来的优越性以及支持武后的所带来的政治红利,势必会吸引更多的官员,围绕在武后周围为唐廷服务。武后可以借此优势弥补丈夫李治为政举措的一些不足,就比如对被外贬宠臣李义府进行适当的安抚。至于,李义府被处理的问题,部分人认为是高宗不满武后擅权、敲打武后一派的措施。

孟宪实在其《李义府的靠山》一文提到,李义府的真正靠山还是高宗,笔者是赞同此观点的。其一,李义府是在龙朔三年以“窥觇灾眚,阴有异图”为主的罪名被告发的,在封建王朝这是大忌。永徽五年,王皇后和其母就因在宫中压胜而被处理。而“阴有异图”的解释就要与李义府命令其子卖官予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的行为联系起来。

在高宗朝,官方恢复长孙无忌之官爵是在上元元年,在朝廷即高宗还没有正式通知赦免之前,李义府擅自授予罪臣之后官职的行为,显然是触动了高宗的神经。此两罪名应该是高宗处理李义府的核心原因。其二,李义府在龙朔三年正月乙酉左迁为右相,如若要处理武后一方势力,升迁之举就显得毫无意义。

其三,在处理李义府之前,高宗曾劝诫李义府应当约束后辈,李义府“勃然变色,腮颈俱起”反问高宗告密者身份。这种在皇帝面前无法无礼的行为明显可以作为借口处理李义府,但高宗却没有行动。究其原因,还是高宗自己才是李义府的真正靠山,武后对李义府的器重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而无法做到雪中送炭。

在高宗决意抛弃李义府时,就暗示其注定是失败的人生。至于多数史家认为李义府是武后宠臣的观点,大多是因为武后在“如意中,赠义府扬州大都督”荣誉的举措,固然此举有感谢李义府永徽六年的拥护之功,但其背后明显还藏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内涵。

其目的应当有二:其一,自然是褒赞李义府的拥护之功;其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希望借由此事件展示武则天对拥戴自己官员的优待政策。如意元年是武则天改唐为周的第三年,是其身为太后临朝称制的第九年(光宅元年684年——如意元年692年)。在武后称帝第二年即天授二年“冬十月,制官人者咸令自举。”

与此同时,诛杀文昌左相岑长倩、纳言欧阳通以及地官尚书格辅元。岑长倩、格辅元二人因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而被诸武记恨,进而被政治清洗。

此时武则天正为立储问题所困惑,但岑长倩明显是支持返政于李唐王室血脉的,在此前曾建议“改皇嗣姓为武氏,以为周室储贰”,目的是要武则天与高宗的后代来继承皇位,而非更立武姓族人。但二人后来被诛杀就说明武则天还是意欲巩固武周统治。那么就不难理解令官员自举政策的意义,还是要吸纳更多拥戴武周统治的官员。

加之武则天在此前施行的一系列巩固自身权威的政策如:诛杀李唐王室、设置铜吏、任用酷吏等,造成的政治紧张恐怖,势必需要一些措施来缓和矛盾,而褒奖、追封高宗朝拥立自己的功臣李义府等人就是其中措施之一。

同时可以发现一些由高宗朝过渡到武周朝的官员,尤其是公认为是以前被武后提拔的官员,如北门学士,实际上多数成员仍旧是为唐王室服务的。北门学士的主要成员有刘祎之、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等,皆为文学之士。

其中刘祎之因反对武后临朝称制而被赐死家中;而元万顷、范履冰、苗神客、周思茂、胡楚宾几人中,元万顷因与徐敬业兄弟友善,于永昌元年被酷吏陷害,流放岭南而死。在此之后,范履冰和周思茂相继被酷吏所杀。

算上《旧唐书》未提及卒年的苗神客,以及因个性机谨得以保全的胡楚宾,仅有两人得以善终。六人中有三分之二在武周朝因政治原因被杀,可见北门学士既不是武则天称帝的忠实拥护者,也非武后私人所属性质的官员。另外,这一团体建立是得到高宗默许的,并且高宗对这一团体建立的目的是知情的。

最初是修撰,至于后来参与朝廷决议和百司奏事,并成为秘书小团体,可能与当时的时局有关。北门学士名号出现在大约乾封年间,但《资治通鉴》将其列入“上元二年乙亥”条。

针对北门学士的源流,孟宪实提到早在武则天建议之前,类似北门学士性质的文人就已存在,高宗只不过是延续了武德、贞观年间的做法,其职责在于草拟诏敕,难免部分取代宰相的议政权。

《资治通鉴》、《新唐书》将北门学士的组建与侵夺宰相职权与武则天联系起来是有强烈政治意图的历史书写,将北门学士的组建放置在上元年间,可能是为了与上元元年末武后提出的“建言十二事”中的部分内容相呼应,进而妖魔化武则天,但这却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

武后此时也没有那么大的政治能量。再者乾封元年以后,唐廷开始大规模征伐高丽,欲彻底解决辽东地区的边疆问题,同时吐蕃于西北边地不断侵扰,一度侵占安西四镇。边地危机的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问题,间接促成皇帝令北门学士草拟诏敕时产生了侵犯宰相议政权的行为。

不论是李义府还是北门学士,皆是高宗与武后在政治上优势互补的结果,武则天在恰当的时候为高宗提供帮助,且这可能是李治的有意为之。从李渊开始,作为正妻地位的女性就有为李氏家族提供政治帮助的传统。

高祖皇后窦氏出身名门,是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之女,在幼年就展现出高绝的政治素养,曾劝舅舅周武帝要优待出身突厥的皇后。在高祖李渊任扶风太守期间,劝说高祖将骏马献予炀帝。高祖当时没有决断以致被贬,后曾对诸子表达悔意。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同样出身名门,是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在太宗与建成、元吉斗争中,极力弥补李世民与高祖、后妃之间的紧张关系;玄武门事变起事前夕,亲自去玄武门勉励将士,有学者认为此举意在激起将士斗志。

太宗即位后,长孙皇后对太宗的帮助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劝诫太宗要重用魏徵、勿抛弃房玄龄;二是始终劝告太宗勿重用后族之人。那么,不论是窦皇后还是长孙皇后,皆是政治素养较高的名门之女,也都在不同时间节点为丈夫提出过正确的建议。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李渊和李世民都认为皇后对自己的政治建言能弥补自己的缺漏。再之李治本人是非常尊敬长孙皇后的,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治“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在祖母、母亲事迹的感染下,李治继位后,定然也期冀自己的皇后可以承担窦皇后、长孙皇后那样的隐性政治功能。

三、战友关系经历“波折”的考验

武则天比王皇后更符合李治对于皇后角色的要求:可以在政治上给予帮助的贤内助。武后成长起来后确实在政治上给予高宗不少帮助。一方面,在高宗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下,夫妻协作主持朝政,不放松对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控;另一方面,以皇后身份上表,为高宗提供更多的政治选择。

这种亲密无间的战友关系,更多的是在政治上为高宗保驾护航,确保其政治稳固。当然二人的战友关系也经历过一些被看似“波折”的考验,包括:上官仪于麟德元年被下狱处死,被看做是二人矛盾的表现;武后嫉妒其侄女贺兰氏得宠,在乾封元年借武惟良、武怀运献食之际毒死贺兰氏。

四、虽产生矛盾,却并未从根本上动摇战友关系

二人真正可能产生矛盾恐怕是由于高宗宠幸韩国夫人之女贺兰氏。贺兰氏年轻貌美“颇承恩宠。则天意欲除之”,通过投毒将其杀死,可后来处理的人员却是先死的武惟良、武怀运。此事件性质类似于永徽年间高宗欲强硬册封武昭仪为宸妃,两个事件皆是由皇帝对后宫个别妃子的宠爱引发的。

区别在于贺兰氏之死对皇权冲击不大,远比不上永徽年间提高武昭仪地位对皇权复兴的意义。此事对高宗武后战友关系究竟是否产生影响,限于史料所限,目前无法得知。

但从上元元年,天后上表“建言十二事”被高宗采纳以及上元二年高宗欲令天后摄知国政的举动来看,二者的战友关系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在身体状况变坏时,高宗还是希望以了解熟悉自己为政理念、能力出众的武后来掌舵唐朝。

五、总结

其实,不管是和谁做到对立,还是战友关系,两种观点皆是后世史家梳理了高宗朝的不同政治事件,在对大量历史记载分析后得出的不同结论。小编认为,欲要探究高宗、武后之关系,必须要把高、武之关系放到彼时的大环境去考虑。

通过梳理永徽元年到上元年间,事关高宗与武后的政治事件,理清政治事件背后的涵义,分清高宗、武后在政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相对准确的勾划出高宗武后关系发展的脉络,确定建言十二事提出时高宗武后的关系性质。

揭秘:李治和武则天之间有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大唐王朝第三代皇帝。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即便从长孙皇后的角度讲,他也只是嫡出的第三子。按照常理,太子应该是轮不到他做的。他于贞观五年,即公元631年被封为晋王。两年后,被遥授并州都督。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这让唐太宗异常愤怒和十分失望。为了保持大唐王朝江山社稷的稳定,唐太宗痛下决心,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黜。就这样,按照继承顺序就轮到嫡出三子李治了。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晋王李治被册封为太子。

就在李治当上太子之后,他在夜以继日地侍候患病卧床父亲的同时,竟然在父亲的更衣室与父亲的女人武则天偷情。从此,开始了他与这位年轻美貌庶母的恋情。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5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

唐太宗死后,武则天依唐朝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即公元650年5月,唐高宗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唐高宗即位后,萧淑妃专宠后宫。永徽二年五月,王皇后主动帮助武则天回宫,企图“以毒攻毒”。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唐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便被晋升为昭仪,后来,还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儿子李弘。随着她地位的变化,武则天的欲望也随之水涨船高,开始动起了当皇后的念头。王皇后和萧淑妃结成一派,和武则天周旋于后宫。

不久,因为武昭仪所生小公主突然夭折事件,唐高宗废皇后王氏,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朝中形成了“拥武派”。这打破了原来铁板一块的局面,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集团,让唐高宗基本迅速实现了君主集权制,进而改变了整个唐朝的政治走向。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情况被一举改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那么,唐高宗李治为何对武则天这位父亲的女人情有独钟?他又是怎样将自己庶母抱上龙床的?究竟谁是李治贪恋美色而不顾 *** 荒唐行为的幕后推手呢?那还要从武则天进宫说起。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进宫一年多之后,终于被召入掖庭宫,受唐太宗初次宠幸,被太宗赐名叫武媚。这时的武媚娘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渴望拥有权势男人的宠爱。可是,她在唐太宗身边十多年,只是个“才人”,比一个侍女的地位高不了多少。唐太宗是隋末唐初乱世走出来的一个英才皇帝,他要求女性的只是贤德、温顺、体谅、娇柔,而如此看来,武则天的美貌与才干都没有不到唐太宗的赏识。武则天作为唐太宗的才人,在宫中度过了整整十二个年头,她从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逐渐走上了成熟。不过,这一时期,由于她没有能得到唐太宗的宠遇,因此也没有为唐太宗生养子嗣。

唐太宗晚年患病卧床,李治身为太子,常常来宫内奉侍病榻上的父亲,有机会见到了比他年长四岁的武则天。有一次,李治进宫侍奉汤药,恰好武媚娘正在一旁侍奉,李治见她长得美丽动人,不禁心神摇荡,两人目光交错时,武则天面含羞色愈加秀色可餐。当时,李治苦于没有机会与她说句话,心中十分烦恼。一天,天赐良机,武则天手捧水盆跪进,李治看周围无人,便将手伸进水盆里,把水洒在武则天衣服上,挑逗说:“乍忆翠山梦里魂,阳台路隔岂无闻。”武则天随即宛尔一笑道:“未漾锦帐风云会,先沐金盆雨露恩。”李治心理神会,当即拉起她的手,来到父亲更衣室内,凤倒鸾颠,极尽缠绵。那一年,李治十九岁,武则天二十三岁。

从此之后,二人便不由自主地私下往来。就这样,武则天明里虽是唐太宗的才人,暗地里却是李治的情人。在唐太宗患病卧床期间,武则天就这样同这对父子一明一暗交往起来。

当时李治已有太子妃王氏,出身太原王姓大家,声名显赫,王氏自己也是一位出名的美人,同安长公主以其美貌推荐给唐太宗做儿媳妇。唐太宗对这个儿媳颇为满意,曾称她和李治是一对“佳儿佳妇”。但王氏似乎并不得宠,也未曾生育,当时,得宠的是萧淑妃。萧氏出身齐梁皇族后裔兰陵萧氏,也是士族高门。贞观末年正是萧良娣宠幸最盛之时,一子二女都在这一时期诞生。然而,这仍然不能代替李治和父亲的女人偷情的 *** 。由此可见,李治对于“父亲的女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

其实,李治对于“父亲的女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这还不是唯一的一次。除了武则天之外,李治身边还有一位徐婕妤,她是唐太宗贤妃徐惠的胞妹。唐太宗驾崩后,徐惠哀慕成疾拒绝医治,其妹入宫来照顾她,徐惠去世后,其妹便成为唐高宗的婕妤。据说,这位徐婕妤不仅与其姐容貌极为相似,而且也是一位才女,人称“女中班昭”。说起来,按辈分,这位徐婕妤应该是李治的小姨母。其实,不论是将庶母册立为皇后,还是把小姨母封为婕妤,这些恐怕都与李治的恋母情结不无关系。

李治从小生长在宫廷,耳闻目染,深知政治斗争的血腥残酷,作为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三个嫡子之一,他是幸运的,他从出生就拥有高贵的血统,不但比常人高贵,也比其他庶出的兄弟高贵,他是天生的第三储君,在他前面只有大哥太子承乾,四哥魏王李泰,慈爱的母亲长孙皇后溘然早逝,使年幼的李治从小便要独立面对一切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大哥承乾和二哥李泰为了争太子之位,争斗了十多年,结果两败俱伤,命运之舟将李治推到了风头浪尖。李治本该对天上掉下来的储君之位感到高兴,但李泰的一句“尔善元昌,得无及乎?”却让李治不寒而栗;再加上目睹自己的亲哥哥被流放他乡,李治的心中又有多少兴奋可言。

唐太宗病重卧床期间,李治日日在病塌前尽孝,正是在这时,李治第一次见到了武则天。这个比他大四岁的女人,却是李治的初恋。据《唐会要》记载,“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正是在如此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中,武则天的出现,给李治战栗不安的内心带来了一种久违的温暖,这种埋藏在心底的温暖一直伴随着李治登上九五之尊,并让他对在感业寺出家为尼的武则天恋恋不忘,不但把她接回宫中,还力排众议,将她扶上了皇后的宝座。

直到一千多年后,在遥远的欧洲,有一位伟大的学者解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佛洛依德提出的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从小缺少母爱,又要过早独立面对险恶的政治斗争,李治自然地产生了恋母情结,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李治正因为对武则天有强烈的恋母情结,才会对她言听计从;才会一直对武则天恋恋不舍,这是那些靠容貌取悦皇帝的后宫佳丽们永远也做不到的。

当然,纵观古代帝王史,李治的恋母情结还不算登峰造极,最登峰造极的,要算是后来明朝的宪宗皇帝,他与那个比他大十九岁的万贵妃的姐弟恋,应该是恋母情结的最佳典范。由此不难理解,像唐高宗李治这样的生于宫廷,长于宫廷的皇子皇孙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强烈的恋母情结了。

李世民和武则天的关系到底是什么


武则天是李世民在位时的才人,也就是妾。武则天并未得到唐太宗的宠爱,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李世民比武则天大26岁,其实在当时那个时期,武则天的出身并不算卑微,而且还是多才多艺,但跟随李世民多年地位却迟迟没有提升,甚至没有个一儿半女。
其实,武则天也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该寻找靠山了,至少保障自己的后半辈子吃喝不愁,在李世民晚年患病期间,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经常在床前尽孝,一找到机会的武则天就和李治眉目传情,暗通款曲,两人联合给李世民带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不过李世民对此并未察觉,不久便去世了。最终武则天成为李治的皇后,不久,外廷的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韩瑗等人或免或贬。自此,武则天正式成为李治的妻子,李世民的儿媳妇。
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武则天名武_,祖籍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中国历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认和众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_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