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一部三国史,就是半部安徽史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以史为鉴 2023-07-07 09:37:32

一部三国史,就是半部安徽史的说法是怎么来的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跟着对百科小编一起探寻。

三国史中,有一种说法叫:一部三国史,半部安徽史。对此,在笔者看来,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战役,很多就爆发于今安徽省一带,而是汉末三国时期的武将谋士,很多就出自今安徽省一带。就第一点来说,在东汉末年,袁术曾割据淮南。在袁术被曹操消灭之后,东吴和曹魏之间围绕着合肥这座城池,展开了多次较量。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淮南三叛也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此外,石亭之战、东兴之战等三国后期的战役,也基本上发生或者涉及到今安徽省一带了。就第二点来说,对于魏蜀吴三国的武将谋士来说,确实有不少出自今安徽省一带。

曹魏

首先,就曹魏来说,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基于此,不管是曹丕、曹植等人,还是夏侯渊、夏侯惇等夏侯氏的将领,还是曹仁、曹休、曹洪、曹真等曹氏武将,基本上都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曹魏的核心力量,就出自今安徽省亳州市一带。基于此,根据《三国志》裴松之引注《魏略》里面提到的“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也即魏文帝曹丕建立曹魏后,以谯县(今安徽亳州)作为曹魏五都之一,从而和长安、洛阳等城市相提并论。

当然,对于曹魏来说,出自今安徽省一带的,没有局限于曹氏和夏侯氏。比如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许褚,也是谯国谯人(今安徽亳州市古城镇),这应该是曹操非常信任许褚的原因之一。而就三国后期曹魏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朝的蒋济,就是楚国平阿(今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孔岗)人。此外,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和曹操是同乡,也即他也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华佗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东吴

对于东吴来说,也有很多关键人物出自今安徽省一带。就东吴四大都督来说,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一带人。在周瑜病逝后,鲁肃担任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在鲁肃之后,吕蒙成为东吴第三任大都督。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吕家岗)。众所周知,大都督在东吴武将中,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了。而东吴四位大都督中,除了陆逊,其他三人都出自今安徽省一带。

除了三位大都督,还有不少东吴将领也来自于今安徽省一带。比如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再比如蒋钦(?-220年),字公奕,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此外,就大乔和小乔这两位美女,也是今安徽人,大乔和小乔,都是庐江郡皖县人(今安徽安庆潜山),两人分别嫁给了孙策和周瑜。

至于当时的蜀汉,其人才主要来自于荆州和益州,也即今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河南等地,所以,在蜀汉阵营中,几乎没有出自安徽的文臣武将。当然,如果硬要算一个的话,就是夏侯霸了。夏侯霸原本是曹魏将领,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归降蜀汉,成为蜀汉后期的一员大将。对此,你怎么看呢?你同意“一部三国史,就是半部安徽史”的说法吗?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怎么看“一部荆州史,半部三国史”的说法呢?

有句话说,东汉末年,荆州发生了三次战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在赤壁战役中萌芽,在襄樊战役中发展,在夷陵战役中确立。赤壁、襄樊、夷陵都在当时世界十三州之一的荆州

三国史是荆州史的一半。

荆州是东汉十三州之一。它位于长江两岸,包括河南省南部、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西部,贵州省东部,广东省和广西自治区北部。当时,一个荆州等于今天的三省。

东汉十三国

荆州之所以在三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荆州在世界中部的地位,是中国中原进入江汉平原的唯一通道,也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中国的重中之重。自古有?得荆州者胜天下?之说。

东汉末年,刘彪一人进入荆州后,荆州成为中原以外相对稳定的无战乱地区之一。在刘彪统治的几十年里,荆州很难和平。当北方霸王曹操开始打着统一世界的旗号南下荆州时,荆州开始在东汉末年的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荆州的第一个重要作用是赤壁战役阻止曹操统一世界。

赤壁战役发生在荆州

赤壁市是湖北省咸宁市下辖的赤壁市。当时属于荆州的江夏县,曹操南下荆州,为统一而战。刘彪的继任者刘聪放弃了这座城市。曹操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江夏县以外的所有县都夺了下来。曹操只要走得更远,拿下江夏的刘淇、刘备,就占领了荆州的七个县,然后他就可以挥舞它,施江东攻打了苏州,统一了整个江南。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在周瑜的领导下,孙刘联军仅5万人,就在赤壁用炮火击败了曹操东征的主力,有力地推翻了曹操统一南方的计划。客观上说,曹操不能统一世界。如果不能统一,就应该分裂。虽然赤壁之战不能保证三国是否分裂,但三国之间的三方对峙局面不能保证它是在赤壁战役之后形成的。

=

安徽历史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淮河文化、庐州文化、皖江文化、徽文化四大文化圈。 安徽与江苏、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

安徽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扬越、百濮)和诸侯国。西周出现了吴国、六国、舒国3个诸侯国。

东周出现了越国、楚国、吴国、萧国、桐国5个诸侯国。春秋期间(前770年-476年),分属宋国、楚国、蔡国、徐国。秦代实行郡县制,境内长江以南属会稽郡、九江郡,以北分属泗水郡、砀郡、陈郡。

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增置鄣郡、衡山郡、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西汉,安徽先后分属为淮南国、庐江国、衡山国、六安国、荆国、淮阳国、梁国。东汉,省境长江以南属扬州,以北属徐州、豫州。

三国鼎立期间,分属孙吴、曹魏二国。东晋时期,淮北地区分属“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常守旧制,仍为徐、豫(含东豫)2个州分领。

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战场。陈朝后期则以长江为限,江淮及以北地区分属北齐、北周。南朝后期,安徽长江以北先后分属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唐隋统一中国后,境内分置庐江、谯郡、汝阴、淮南、钟离、戈阳、同安、宣城、新安、历阳。唐分中国为十道,安徽分属河南道、淮南道、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分属吴国和南唐国。宋元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分属江南东路、京西北路、京东西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5个路。宋室南渡,宋金对峙,金人据有淮北,南宋据有淮南、江南。

元代实行行省制,安徽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明朝,属南直隶,安徽分属庐州府(合肥)、凤阳府、安庆府、太平府、池州府、宁国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广德府。凤阳府为明朝的陪都明中都。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辖庐州府(今合肥)、安庆府、徽州府、宁国府、池州府、太平府、凤阳府、徐州府、广德府、和州府、滁州府。这是安徽建省之始,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简称“皖”。

太平天国在安徽境内占领区建政是采取省、郡(州)、县三级管理体制,改清代的府为郡。

扩展资料:

安徽古代著名人物: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2、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3、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合肥市舒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4、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5、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安徽

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听从刘备的遗言取而代之?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说白了,要是刘禅不行的那天,你可以取而代之。

我们知道刘禅根本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取而代之呢?

刘备表面托付诸葛亮,暗地里下的双保险防止诸葛亮篡位

刘备死前对于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其实也是不放心的,在白帝城托孤,实际上更像是一种对诸葛亮的考验,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才能有限,很难驾驭这个王位,所以将刘禅托付于诸葛亮。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刘备就愿意将蜀汉政权拱手相让,刘备与诸葛亮的感情应该没有这么深。

刘备实际上,设置了两道保险,来防止诸葛亮篡位,在托孤之臣方面,我们知道有诸葛亮,其实还有李严,李严虽然名声不大,实际上也是蜀汉政权中的肱股之臣,在刘备伐吴失败的时候,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实际就是用来钳制诸葛亮的,相对于诸葛亮的职务,李严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除了李严之外,在刘备死前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登场,那就是赵云,后世广为流传其为?常胜将军?,他跟随刘备有三十多年,帮助刘备平定了许多战乱。随着关于三国史料的挖掘,人们认为赵云战功不多,完全不符合蜀汉五虎上将的标准,其实赵云的职责更像是京畿卫戍司令,对于成都的安全,具有重大的作用。

刘备在临死之前曾将赵云叫到自己的面前,他告诉赵云,在他死后,要好好照看他的孩儿们,不能辜负了他的一番嘱托,赵云也是谨遵刘备的嘱托。

其实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如果有人篡位,你应该知道怎么做。

刘备利用诸葛亮的忠君思想来防止诸葛亮篡位

除了李严和赵云,刘备还利用思想来控制诸葛亮,在古代,大臣们和君主都以爱国为本,对于诸葛亮来说,他作为一个臣子,若想要一举夺得天下成为君主的话,这就是谋权篡位,这是一生的污点,要一辈子遭到世人的唾弃。

依照诸葛亮的聪明头脑,绝对不会做这种大逆不道,谋权篡位的愚蠢之事。所以在承诺刘备辅佐刘禅之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实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在三顾茅庐之后和赤壁之战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相当的融洽,用现代的话语可以形容为?蜜月期?而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的力量已经储备的差不多了,这时的诸葛亮就很少出现了。

在诸葛亮做了蜀汉的丞相之后,并没有自己的府邸,这就意味着,没有自己的政治机构,从这时就可以看出,在刘备后期对诸葛亮其实是不重用的。

刘备建立蜀汉的旗号是匡扶汉室,仗着的是刘备刘氏宗亲的血统关系(虽然现在来看是真假难辨,但是当时应该是没有什么质疑的)。

诸葛亮的定位就是一个臣子,因此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取代刘禅的政治借口。

在蜀汉当时的情形之下,如果诸葛亮篡位,自己当皇帝,不仅需要面对严酷的外部环境,就连内部估计都压不住。

刘备这个人看人很准,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愚忠式的人物,不可能违背封建伦理道德,因此才重用他。

诸葛亮的家族背景使得诸葛亮并没有取代刘禅的资本

实际上,刘备重用诸葛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诸葛亮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在三国时期,诸葛家族可能算是一个比较厉害的家族,在东吴和曹魏都有诸葛家族的人。

然而,一个家族要去侍奉三个政权,本身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族其实实力有限。

正常来说,一般的家族最起码也要是一个小军阀,比如魏延这样的,虽然我们感觉他是一个特别low的人,但是魏延在投靠刘备的时候,还带着几千部曲,所谓部曲就是私兵,相比于魏延是带着私兵来投靠刘备,诸葛亮只身一人,来到蜀汉,就可见其势力的孱弱。

刘备之所以扶持诸葛亮,会不会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考量呢?假如诸葛亮是一个像司马懿那样的人,估计刘备也是不会重用的,刘备虽然打着刘氏宗亲的旗帜,基本上和草莽出身也没有出去,所以他必须大量扶持寒门出身的人,才能够维系自身的统治。

东汉末年,门阀家族崛起,像人家袁绍,那是豪门大户,四世三公,在当时一呼百应,而司马家族也自是不用多说。

一部三国史,半部门阀斗争史,诸葛亮这一辈人之后,就很难听到诸葛的姓氏了。

相反,你看人司马家族,在当时很有实力,即使是曹操对司马懿也要客客气气,曹丕即位之后,干脆和这些世家大族进行合作,不跟他们深入斗争了,毕竟这是政治趋势。

总体来说,不是豪门大族出身,想要篡位就是有点困难。

诸葛亮只是一个传说,在真实历史当中并没有取得什么成绩

三国这段历史,一直是我国古代最热门的历史,没有之一,之所以会有如此轰动,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罗贯中却是一个诸葛亮粉,为了塑造诸葛亮高大上的形象,不但贬低诸葛亮的敌人曹操,就连诸葛亮的队友周瑜、领导刘备都贬低了个遍,实际上这是有失公允的。

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没有演义中的那么厉害。

如果你翻开历史书,以客观的态度来看诸葛亮的生平,你会发现其实诸葛亮也没创造过什么战绩,多次北伐,没有一次胜利,蜀国的实力没有增强,国界也没有扩大,和刘备生前的统治结果,没有区别。

其实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的loser,刘备死后,一事无成,想要谋权篡位,没有点功绩是不行的。

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被骂个奶奶样,其实司马懿在给曹魏打工的时候,干出了很多成绩,在后来已经成为曹魏的灵魂人物,多次危难的时局都是司马懿帮着读过的。

最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以三千死士一举成功,靠的不是绝对的武力,而是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当时曹魏政权的世家大族看来,曹魏政权可以没有曹家,但是离不开司马家。

假如诸葛亮真的北伐成功,或许还真的有篡位的资本,但是诸葛亮如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所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说起来,这不仅尴尬,还是一个悲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