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明代朱标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标有多厉害?甚至死后待遇超过诸多皇帝。
说起明代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他最终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一事在历史上并非轶事,甚至在后世中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可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作为他们爷孙之间纽带的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朱元璋的长子、朱允炆的父亲——朱标。
人们都说,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怎就偏偏传位给孙子,难道这二十几个儿子中还挑不出一个储君吗?其实,长子朱标作为太子,的的确确是朱元璋钦定的储君人选,只惋惜病逝得早,令朱元璋痛心不已。
或许是念及已逝的太子,朱元璋十分亲睐身为皇孙的朱允炆,更册立其为皇太孙。这下,朱元璋的儿子们更不乐意了,尤其是燕王朱棣,好不容易熬死了太子,不想被亲侄子截胡。
或许也因为不服气吧,后来,朱棣便发动了靖难之役,直接取而代之。那么问题来了,太子朱标究竟是何等人,他当太子时为何朱棣不敢反抗呢?
舐犊情深,寄予厚望
朱标乃朱元璋的长子,生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朱标出生时,朱元璋正在外征战,初为人父的喜悦使他兴奋之下在一座山上刻下了这几个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可见,长子的降生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是给了他莫大的鼓舞,此子的地位终究与众不同。朱元璋对长子抱以极大的希望,特意寻求名师教授朱标,悉心教导、培养这个儿子。
朱标也没有令父亲失望,洪武元年,朱标正式被立为太子,成为皇储。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人狠厉、手段残忍。与其父朱元璋大相径庭,朱标为人仁慈宽厚。
史料上经常称朱标“忤太祖意”或“不称太祖意”,说明二人的政见有不合之处,大致因为太子朱标时常劝谏自己的父皇不宜过于严厉、苛责,不宜杀人过多,伤了和气。
可是,太子此举不仅没有触犯龙颜,地位也没有丝毫动摇,仍旧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视。当然,朱标也没有因此得意忘形,他不会一味忤逆父皇的意思。
与父皇理念相悖的“宽通平易之政”,他只会小范围实施,绝不会逾矩,以下犯上。另外,朱标也会为臣子、兄弟向父皇求情,从中调和。
要了解,除了马皇后,也就只有太子能劝得住这位暴戾的皇帝。这些小事皆体现了太子朱标的仁孝之心,也足见朱元璋对太子的感情深厚,《明史》评价朱标其“仁慈天性然也”。
的确,朱标做太子的二十五年间,为人处世皆以“仁厚治天下”为宗旨。洪武二十五年,这位温文儒雅、敦厚善良的太子正值壮年就病逝,朱元璋痛失爱子,将其葬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
独得父皇青睐所因为何
历史上,暴戾的帝王对上仁厚的太子,这样的组合并不少见,好比汉高祖刘邦和太子刘盈、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放宽一点甚至可以算上秦始皇和公子扶苏。
可是,这几位太子却遭到了父亲的“嫌弃”,被认为是懦弱,父子关系也是剑拔弩张。然而,朱标却没有这般“霉运”,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在前文提到过,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而且不仅是长子,更是嫡长子。朱标的生母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元配,马皇后一生与朱元璋伉俪情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
朱标作为二人感情的结晶,还是头一个,地位自然尊贵。况且,嫡长子在古代的宗法制度中本就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立皇储更有“立嫡立长”之说,便是受到当时盛行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
因此,对于皇室来说,嫡长子是令诸皇子望尘莫及的身份。其次,朱标身上仁慈宽厚的天性并非被朱元璋厌恶。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曾告诫太子朱标要牢记几个原则,总结起来即仁、明、勤、断四条。
朱元璋说,能仁才不会失于疏暴,他把“仁”字放在首位,显然是认为这是作为储君将来治国理政所必备的卓越品质。朱元璋是个善明断又勤政的皇帝,但他的铁腕政治使他实在称不上是一位仁君。
或许是朱元璋自身比较欠缺这一品质,他更加告诫太子要重视“仁”,重视太子的儒家教育,还请了名师为太子讲授儒家经典。幸好,朱标不负众望,成长为一位慈仁殷勤的卓越皇储。
亲兄弟之间的过节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如果说仁厚的朱标是马皇后的镜子,那么同样狠厉的朱棣自然就是朱元璋的镜子。说来奇怪,朱棣作为马皇后和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标的同胞兄弟,却不似兄长一般温柔宽厚。
回看他的人生,朱棣反而像极了朱元璋的性子。按照常理而言,皇帝应该会更喜欢脾气性格像自己的儿子,可是朱元璋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朱棣虽然阴狠,但也能成事,朱元璋显然是看清了这一点,因此朱棣自小就受到了父皇的历练,十岁受封燕王。可是,无论朱棣怎样出色,只要兄长朱标在,储君之位都注定与他无缘。
由于朱标的太子之位十分稳固,自己羽翼未丰无法与之抗衡,朱棣不敢贸然行动,只能静静等待机会。况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朱标有朱元璋的支持,蓝玉的鼎力相助,文臣的拥护,这样的名望是朱棣无法企及的。
当然,朱标虽然对待自己的兄弟们都十分亲厚,但是与朱棣之间似有嫌隙,原因是受到晋王的挑拨。太子册立以来,诸王一直在明争暗斗,晋王朱棡忌惮燕王朱棣的功劳。
于是,他便向太子告发朱棣不服管,使太子将此事汇报给朱元璋。自此开始,朱标与朱棣兄弟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终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病逝,朱棣总算等到了机会。
岂料,或许是由于朱元璋太过悲痛,竟然册立了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储。不仅如此,朱元璋很清楚朱棣实力雄厚,对继任皇帝构成威胁,但也只有他才能成为皇权的支撑,于是临死前下遗诏:“诸王临国,毋得至京”。
惋惜,朱棣不满之心已久,尤其在朱允炆即位后,燕王朱棣因皇帝力行削藩而起兵造反,夺得皇位,是为明成祖,大明王朝的历史也为之改变。
话又说了回来,朱标死后,先是被朱元璋谥“懿文太子”,后被其子朱允炆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登基后,复称朱标为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南明弘光帝又复称他兴宗孝康皇帝。
可见,朱标的为人在明代历代帝王、储君中颇为少见,死后能被如此追尊,也算是实属难得了,甚至超过了一些皇帝的礼制。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朱元璋一直对他寄予厚望。但朱标性格比较软弱而且身体很差,年纪轻轻就死去。其实以朱标个人性格与能力,就算他没有死去并且顺利继位,他也很难压制住各位藩王。首先明王朝开国时所封藩王,多数都在早期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而且不仅仅打仗厉害,有文才之人也不少,比如朱棣就是最有代表性一位。当时所有藩王在各地不仅仅是有治权,而且有财权与军权,所以后来朱棣才能顺利起兵向南京进攻。这种局面直到朱棣继位后才发布命令,藩王只有治权而没有财权与兵权。还有一点在于朱标天生性格柔弱,在朝堂上看见朱元璋将一名贪官杀死后,就能吓得生了大病。各种原因加起来,藩王们必然是对这个侄子很不服气。
1、朱标性格太过柔弱
朱元璋没读过太多书,而且是马上得天下。为了培养太子也是花了很多心思。但朱标性格柔弱,只喜欢读书不喜欢舞枪弄棒。朱元璋让他在朝堂上听政,结果只因为当场杀了一个贪官,就把他吓得生病一场。这种人将来就算做了皇帝,也不容易服众自然也就压不住藩王。
2、藩王们无法从心中服气
朱元璋在明朝开国时封了十几个王,这些儿子们多数都是自小跟随他四处征战,有一定战场经验。而朱标在这方面完全就是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叔叔们都会觉得,要不是我们当年拼命哪能有你今天。就像后期朱高煦对待仁宗朱瞻基,其实就是这种心态。
3、藩王手中权力太大
朱元璋封藩王原本是想着,让他们在边疆地区保卫朱家江山。但忽略了一个问题,他是有能力镇得住这些儿子们,但后代子孙是什么样子并不好说。偏偏当时藩王们在地方上都是有兵权,财权与治权。像朱标这种人做了皇帝,但凡有一个不服气的马上就会起来造反。
朱标不仅是权力最大的太子,还是地位最稳固的太子。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嫡长子,出生于龙凤元年(1355年),朱标出生那一年,朱元璋正在率军攻打江南重镇集庆(今南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朱元璋得知长子出生的消息后万分高兴,攻下集庆城后,朱元璋曾兴奋的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长子的出生无疑给了朱元璋莫大的安慰和信心,他有志于一统天下扫清六合,而朱标的诞生自然令他信心倍增,由此也对这个长子报以了极大的希望。
令人欣慰的是,朱标非常争气,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朱元璋很关心朱标的教育问题,请了宋濂这样的大儒为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的儒家教育。
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燕王朱棣等曾多次有过犯错,朱标都从中调和求情,是他们免受太祖责罚,因此在诸王之中威信很高。
朱标礼贤下士,亲近贤人,虽不类父好武善战,但也是个有尧舜之风的贤德储君,因此深得文武百官的拥戴。
朱标的地位之稳固,可以从他监国的经历看出来。
龙凤十年(1364年)在应天府自立为吴王的朱元璋,立朱标为吴王世子。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朱标被立为皇太子。
储君之位虽已正,但朱元璋依然为朱标的将来打造了一个最强的辅政班底,其中左丞相李善长兼东宫少师,右丞相徐达兼东宫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另外还有开国元勋冯胜、刘基、廖永忠、汤和、邓愈等兼领东宫职事,这些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建功立业的开国功臣组成了历史上最强的东宫班底,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和寄予的厚望由此可见一斑。
在封建社会,太子监国并非常态。而朱标的监国时间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在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朱标与鄂国公常遇春之女常氏成婚,至洪武十年(1377年),太子妃常氏已经先后为朱标诞下长子朱英雄和次子朱允炆,这一年朱标才二十二岁,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正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并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就这样,年轻的皇太子朱标开始接受父皇的安排协助处理政务,虽然每每在理政过程中总因自己希望的?宽通平易之政?而与父皇多有意见不合,但在长期的监国生涯中依然为朱标未来御临天下处理政务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标巡视陕西归来,不幸染上疾病,虽经太医竭力施救,但依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不幸病死。朱标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将他祔葬在孝陵东侧,谥号曰?懿文太子?。
在长达十五年的监国时间里,朱标无负圣望,经常代帝巡边,也正是长期的协助处理朝务,才使本来体质就不好的朱标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这个在明朝历史上评价最高的皇太子,赢得了身前身后名,他的死,也为明朝在不久的将来爆发的第一场王朝危机埋下了伏笔。
朱标监国时间长达十五年,而且是具有实际处理政务权力的监国,首先,他有着非常豪华的东宫班底,人数众多的开国功臣兼领东宫属官这说明朱元璋对太子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其次,朱标监国期间,具有?听断决定,然后奏闻?的权力,也就是说,朝廷官员所奏之事,要先交与太子处分,最后才奏闻皇帝做最终决断,如此看来,朱标监国是实打实的监国,其手上的权力,确实已经有了很大一部分属于皇帝的实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8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