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中清军如何布防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对百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吴三桂起兵一个月后,康熙接到了吴三桂造反的报告,他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此后战报不断传来,清廷对吴三桂的进军方向有了预判,扼守长江咽喉要地的荆州就成了重中之重。
当时的荆州就是现在的湖北江陵,向来是七省通衢之要地,本身湖北地区的驻防八旗就驻扎在荆州府,有八旗官兵5700多人。
荆州一旦失守,则吴三桂顺江能取南京,南下能通湘粤,汉水、巴蜀皆在其掌控,守住荆州事关全局。
为此,康熙在1673年12月21日立即诏令前锋统领硕岱启程,率500余八旗精锐星夜赶往荆州布防,当时吴三桂军的动向是在贵州分兵,
康熙还是感到荆州兵力不足,三天后又派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调拨给他满蒙八旗共计11000多兵力,分两批开赴荆州。
三批八旗兵到达的时间,分别是1674年1月24日、2月1日和2月6日。
对面吴军的进度则是,1673年12月29日攻占沅州、1674年1月攻占、1674年2月攻陷湖南全境,在3月初进抵松滋。
以上兵力对比和进军速度可见,吴军三月初在松滋饮马长江时,对面八旗军已经得到了补充,并已布防良久。
康熙派遣的也不是无名之辈,勒尔锦是礼亲王代善曾孙,清初名将勒克德浑之子,名门之后。
在军中名气更大的是硕岱,在顺治朝扑杀南明永历朝廷的战争中,硕岱战功累累,并曾在磨盘山遇伏在先的情况下奋勇击败永历名将,曾两厥名王的李定国。
硕岱之勇在平定三藩后继续被重用,清准昭莫多一战,硕岱担任前锋,为大破准噶尔军立下汗马功劳。
有这样部署,康熙有了强硬的底气。
这也正是吴三桂所忌惮的,对八旗兵的战斗力,这个时期没人比他感受更深。从松锦之战洪承畴的13万大军土崩瓦解,到山海关之战李自成横扫北方的大顺军精锐在八旗狂风暴雨般冲击下溃不成军,更别提还有八旗军入关后对各方力量几乎一边倒的碾压,吴三桂所见证的,是八旗将领人才辈出,八旗军队横扫天下的一个巅峰时期。
吴三桂当然心有余悸,因此面对部下建议,吴三桂悄悄告诫心腹将领:“你等不知虚实,我与他同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如今我们依山阻水,还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们如何敌得过他?”
从敌人角度来看,此时对岸已有近2万八旗精锐,且还有数量更多的绿营兵,凭自己现在的实力,难有把握一举将其击垮。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
“三藩之乱”(1673-1681)是指云贵吴三桂、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1]三个藩镇掀起、并有其他多股力量参与的一场反清斗争,由吴三桂首先发难并主导。战争前后延续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清廷丧失刑部尚书莫洛以下将领多人,仅调动的绿旗兵即达四十万众。清廷最终虽平定了叛乱,但受到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三藩位极人臣,坐镇地方后又大肆搜刮,权势、地位、财富一应具有,何以还要铤而走险、悍然起兵反清?该怎样认识康熙撤藩?反清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本文试着浅析一番。就这场叛乱而言,吴三桂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分析三藩叛乱,侧重于讲述吴氏。
一、叛乱起因
康熙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清除了鳌拜集团后,开始乾纲独断,自主治理国家。这一时期,国内除台岛郑氏集团外,大的反清力量已剿灭殆尽,云贵的动荡局势也已平静下来。这样,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三藩的存在,就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康熙自少时,就“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2],及亲政后,更“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3],因为他担心“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4]。虽早有撤藩之意,但又虑及“三藩俱握兵柄”,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在尚可喜首先主动提出撤藩、要求归老辽东后,吴、耿两藩迫于形势,也主动上疏撤藩。康熙认为撤藩的机会来了,召集大臣讨论此事,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福康安曾祖父)、刑部尚书莫洛主撤,明珠赞同,多数廷臣都不支持。康熙没有认真对待大多数人的意见,坚持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5]。《清史稿》记录的康熙这句话明显源于昭梿的记载“(康熙说)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养疤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6]。昭梿是清廷宗室,努尔哈赤第二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曾袭爵礼亲王。康熙不加区分地把吴、尚(自然也包括耿藩)都看成敌人,都要施以“先发制人”,未免失于鲁莽,扩大了打击面。说尚可喜也“蓄彼凶谋”,是毫无根据的。后来尚可喜的所为,无疑给康熙一个响亮的耳光。尚至死未叛。“撤亦反,不撤亦反”的“必反论”,更是康熙自欺欺人、为自己的撤藩主张制造根据的谎言。叛乱平定后,康熙说了实话:“不图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日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7]?这就是说,叛乱的爆发出乎其意料。从撤藩令下达后清廷的实际作为也可看出康熙“必反论”的荒谬处,说他是事后诸葛倒很恰当。 (一),撤藩令下达后,清廷即开始煞费苦心地为三藩的搬迁做精心准备。(1673年)八月十五日,康熙迅即选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为钦差,专程前往云南催促三桂迁往辽东。折尔肯动身前,康熙又紧急指令户部侍郎达都前往陪都盛京,会同盛京户部侍郎,奉天府尹察看划拨给三桂的土地、住宅是否合适。十一月四日(折尔肯于九月七日到达昆明),三桂为麻痹清廷,上了一份要求增加土地的奏疏,康熙立即批示满足其要求:“王所属官兵家口,迁移远来,自应安插得所,俾有宁居以副朕怀,此所请增赏地方,著速议具奏”[8]。 几乎与此同时,康熙又“遣萨穆哈偕郎中党务礼...如贵州,具舟及刍粟,谕以毋骚扰,毋迟悮”[9],为三桂备搬迁所需办夫役粮草、船只等物。正是他们在得知三桂谋反的讯息后,“十一昼夜至京师,诣兵部,下马喘急,抱柱不能言,久之始苏,上三桂反状”[10],清廷始知云贵的情况。 (二),吴三桂反清初期,清军在军事上毫无准备。从康照十二年(1673)底,吴军首陷沅州,至次年三月,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三桂挥军长驱直进,连陷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而清兵未集,“处处无备”,“五千里无只骑拦截”,所经之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朝兵部惊呼:“吴三桂反叛以来,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11]。 如果康熙真的认定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何以还要为三藩搬迁一事费尽周折?且军事上不做任何准备?可见,“必反论”只不过是康熙用以吓唬反对撤藩的朝臣的借口罢。
从三藩方面的情况看,撤藩令下达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实他们会反叛。 上世纪80年代,史学界曾就吴三桂是否真正降清,有过一次长达两年的辩论。代表性的文章如左书谔的《吴三桂“降清”考辨》一文(首发于《北方论丛》1986年第二期),左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要联合清军共击农民军,不是求降,而是求助;入关后追击农民军,是受复仇心理促使,也是军事上被清朝所控制和驱使的体现;而出兵缅甸,处死永历,是由于永历与李定国的联合使吴三桂难以容忍,而且永历并非贤君,也难以完成反清复明的任务,吴三桂不惜用永历的尸体来遮挡他正在进行的秘密活动。总之,吴三桂自与清联合、引清军入关之日起,直至再次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始终未曾降清。作者列举了七点证据:一是吴三桂一贯抗清的态度;二是吴三桂与多尔衮磋商联军过程中的书信;三是多尔衮兵临山海关,吴三桂出迎的言行;四是山海关战役的布置及战斗;五是山海关战役后多尔衮加强了对吴三桂的控制;六是吴三桂的檄文;七是吴三桂在攻占北京前后欲立朱明太子的行动。 左文的这种说法,偶以为犯了逻辑上“以果推因”的错误,以吴三桂后来反清来推论吴从未降清,是站不住脚的。其所列七点证据,并不能推出吴三桂“从未降清”这一结论。结合史实分析,吴后来反清,实出于无奈,非其本愿,是被逼的。耿、尚两藩则是另一种情况。
清朝入关后,以其凶悍敏捷的八旗军风靡天下,迅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然而,随着生活的安逸,这个曾经的强国很快就变得腐败不堪。1657年,顺治皇帝无奈地说道。"今八旗之民,怠于武事,则兵败如山倒,不若昔日"。1673年,三藩市叛乱爆发。康熙皇帝该如何对待吴三桂呢?
吴三桂真的很难对付!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将军家庭,十几岁就参加了战争,打了几十年的仗,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其次,吴三桂手中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明朝时,吴三桂曾任宁远军节度使,统领关宁骑兵。入关后,他带领军队参加了北方和南方的战争。在此期间,招募了许多人才,如高德杰、马宝和王平凡。
吴三桂的部队人数达到十多万。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与清朝八旗相比,吴三桂的部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战斗。他必须与南明的残余势力以及地方首领作战,因此他的部队保持了很高的战斗力。反观清朝,八旗兵的战备和战斗力急剧下降,已经不是当年的部队了。
当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熙皇帝立即出兵,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金为宁南京口将军,统领八旗大队。之后,康熙帝又派兵南下,由建秦王拉布、北乐善、安秦王悦乐和康秦王介树率领。康熙皇帝几乎动用了所有的八旗兵,但效果甚微,还是在战场上闹出了不少笑话。
顺承郡王雷振,出生在一个将军家庭。他的曾祖父代善、祖父萨哈连、父亲乐德勋都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打打杀杀,战功赫赫。然而,乐二金是个败类,手握重兵却不敢出战,当他听到吴三桂出兵的消息后,急忙下令将火炮埋在地下,然后撤退,坚守营地,不肯出战。康熙帝再三催促,乐进却要求增援。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八旗将领都不优秀,比如,醇亲王奕譞就表现得很好。但总的来说,此时八旗的战斗力急剧下降,尤其是高级将领严重退化,以他们的能力是无法战胜吴三桂的。不过,大家都知道三桂之乱的结果,康熙皇帝最终平定了三桂,他靠的是什么军队?
答案是三个字,绿营! 清朝入关之初,大量的明军陆续投降,于是清朝在此基础上正式组建了绿营。在清朝入关过程中,绿营军并非绝对主力,主要起辅助作用。由于八旗的兵力有限,清朝开始招募绿营兵。到顺治十六年,人数已达60万。在六年多的战争中,绿营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承担着反叛乱的主力军作用。
同时,绿营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汉族将领,如著名的 "河西四汉将",张勇、赵良栋、孙思克、王金宝,以及蔡玉龙、傅鸿烈、许志德、万正社等。在这些将军的领导下,绿营最终平定了叛乱。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绿营由汉人组成,但在旧金山叛乱期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跟随叛乱,而是为清朝而战。此后绿营兵成为清朝的绝对主力,一直保卫着清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