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曹操和十八路诸侯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在“十八路诸侯”里的地位是什么样,为什么没人待见他?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这是三国演义第五回的故事。这一回主要讲的是曹操发动了十七路诸侯联军共同讨伐董卓的事情。小说里曹操以一己之力策动十七路联军,如此大的号召力在当时的确是让人刮目相看的。不过在历史上,曹操当时的号召力却没有这么大。“十八路诸侯”也并非是由他号召而起的,甚至在“十八路诸侯里”曹操连个号都排不上。
“十八路诸侯”是谁发起的
既然“十八路诸侯”不是曹操号召起的,那么真正发起讨伐董卓的人是谁呢?首先我们纠正一下小说里的错误,当时参加讨伐董卓的诸侯联军并没有十八位。按照《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的记载,参加讨伐董卓的只有十位州郡长官,他们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曹操虽然参加了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但以他当时的级别还算不上一路诸侯。当时曹操在联军中担任的是行奋武将军,意思就是曹操担任临时的奋武将军。曹操只是一个杂号将军,无论身份地位还是军事实力都远不如上述的十位诸侯。
上面我们分析了曹操在董卓之乱时人微言轻,以他的能耐不可能振臂一呼各路诸侯就积极响应。而真正发起这场讨伐军事行动的却是另有其人,这个人便是陈留太守张邈。《三国志 魏书 张邈传 》记载:董卓之乱,太祖与邈首举义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最先起兵讨伐董卓的是曹操和张邈。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曹操当时是在陈留募兵讨伐董卓的,而陈留当时正是张邈的势力范围。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曹操其实是附属于张邈的一股独立势力。在诸侯联军里,曹操也是陈留义军的代表。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能促成十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除了张邈以外还有一人功不可没,这个人便是张邈弟弟广陵太守张超的部下臧洪。事实上十路诸侯联军就是臧洪借助张邈、张超的力量促成的。
当时臧洪在张超账下担任功曹一职。臧洪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却深得张超的信任。张超甚至把郡里的大小事务全部交给了臧洪来处理。董卓乱政时,臧洪曾劝说张超在广陵郡率先起兵讨伐董卓。张超毕竟势单力薄,于是便带着臧洪前去陈留找张邈商议。张邈早就有讨伐董卓的想法,双方见面后一拍即合。当时张邈和张超在酸枣合兵,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得知后也积极响应。显然这两个州牧级别的大佬都是看着张邈的面子来的,后来张邈将臧洪引荐给了诸位诸侯。
臧洪这个人一身正气,各路诸侯对他都很客气。后来诸侯们盟誓时,甚至共同推举臧洪上台致辞。臧洪在台上慷慨激昂,他凭借着出色的演讲能力激起了诸侯联军为朝廷报效的热情,虽然这个热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于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三国志 魏书 臧洪传》
曹操在联军里的真实情况
如果说曹操在联军里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那么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人微言轻”。上面我们说过曹操当时只是一个奋武将军,而这个官职还是个临时的。曹操是在陈留起兵的,按照当时的势力划分,甚至可以说他是隶属于陈留太守张邈的。
曹操当时的实力并不强,所以诸侯们没有几个待见他的。当时讨伐诸侯的联军有十多万人,但这些诸侯们只会虚张声势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军事行动。董卓为了避其锋芒烧了洛阳,带着天子迁都到了长安。曹操这个时候建议联军趁机追击董卓必能一战定乾坤,但却没有一个诸侯站出来支持曹操。只有张邈派了部将卫兹带兵随曹操前去追击董卓,张邈这样做可能是碍于曹操是陈留义军势力多少也要表示支援一下。而且张邈这个时候和曹操的私交也不错,他派兵帮助曹操也有和曹操交情方面的考虑。不过显然,张邈这次并没有出力,他赞助曹操的兵马实在是太少了。
曹操的这支孤军前去截击董卓,其结果是很明显的。曹操遭到了董卓部将徐荣的伏击,如果没有曹洪相救,曹操可能就命丧战场了。曹操败退回到了诸侯联军大营,而当时的诸侯们却在置酒高会。之后曹操狠狠地数落了一番诸位诸侯,但却没有一位诸侯买曹操的账。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论出身,曹操是宦官之后。他没有像袁绍、袁术那样“四世三公”的背景。论官职,曹操也仅仅是一个杂号将军,和张邈这样的地方州郡长官又没有可比性。人微言轻的曹操在诸侯受不到重视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从根本上来看当时的诸侯联军各怀鬼胎,他们虽然是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聚在一起的,但却没有什么凝聚力。这支联军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后来曹操得知联军指望不上,便独自去扬州募兵此后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霸业之路。
东汉末年十八路诸侯反董卓,有实力的无非那么几个:袁绍、孙坚、刘表、曹操等,其他的实力不强,但也有一颗称霸的心。
其实,无论有多少诸侯,在打乱的年代,根据“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原则,都会或被消灭,或被合并,最后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因此最后,这些小诸侯都会根据形势依附于大诸侯。
孙坚当然就是东吴的前身,但从他本身的实力来说,他并不是最强的,之所以后来能三分天下,成为一方霸主,主要依靠的有三点:
1、得到传国玉玺。传国玉玺是一个国家正统的标志。孙坚得到玉玺后偷偷潜回东吴,在诸侯中天然地拥有了号召力。
2、本身实力强悍。在长江以南这一亩三分地上,吴国本就是一方诸侯,拥有自己的幕僚及军队,实力强大。
3、长江天险阻隔。
在东汉末年,南方北方的分界线长江,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一条天然的屏障。诸侯大部分都在长江以北。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彼时,长江以南基本被认为蛮荒之地。
北方士兵不善水战,这是南方兵能以长江天险为靠山,以弱势兵力胜曹魏北方兵的关键。
在北方,袁绍、刘表实力不可谓不强大,但因为有曹操这个大boss的存在,这两大诸侯很快被曹操兼并。
曹操虽然在十八路诸侯中不是最强大的,甚至根基也没有刘表等强大,但曹操本身具有王者的智慧和气度,谋略比袁绍、刘表等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中,曹操胜出基本毫无疑问。
讨董十八路诸侯是《演义》的说法,历史上根本没有十八路。总体说来,演义出于抬高刘备的想法,把根本没有参加过讨董的刘备,以及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们都抬进了讨董中。
一、首先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陶谦、马腾、公孙瓒、孔融等人都没有讨董,那时还在公孙瓒帐下的刘备就更不可能讨董了。陶谦、马腾不但不讨董,甚至还和董卓掌控的朝廷保持的良好关系,陶谦向董卓的朝廷进贡,马腾和董卓结盟。公孙瓒没有参加盟会,表面扬言讨董,实则南下和冀州韩馥争夺地盘。孔融被黄巾余部围着,自顾还不暇,根本无力讨董。至于刘备,此时在公孙瓒手下混日子,谈何讨董?
2、为什么演义里上面这些人都讨董了?因为《三国演义》核心思想是尊刘的,于是但凡和刘备关系好的诸侯,都给上了荣誉榜。
3、其余的诸侯,应该大多参加过讨董,主体是兖州的官员。譬如刘岱、张邈、桥瑁、袁遗、鲍信等人,都是兖州的官员,张邈之弟张超、张邈好友曹操等人,此时也都在兖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讨董原本就是兖州官员发起的。
4、讨董真的是曹操最先发起的吗?这点恐怕连贬曹的《三国演义》都给搞错了,因为做为胜利者的曹魏政权很可能连最初历史事实也给掩盖了。星火辰认为,讨董最先是张邈、张超兄弟号召的,发端者是张超的僚佐臧洪。曹操行奋武将军这个官号,根本不是朝廷的任命,而是他自称的,他甚至连盟书都没有上。当时的曹操,应该是附属张邈麾下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后来曹操在袁绍推荐下当了兖州刺史,张邈会如此不服气,还接受了陈宫引吕布入兖州反曹的建议。
5、盟主袁绍此时在河内郡,他弟弟袁术此时在南阳,孙坚和袁术结盟着,他们很可能都没有到过盟会现场。盟会现场在哪里?在兖州地界内,而后来被曹操痛骂的每日饮酒高会、无心讨董的列位诸侯,正是驻扎在酸枣的兖州诸将,他们甚至讨董没出州界。曹操被徐荣打败后,便跑到河内郡去投奔袁绍。因此,演义中演曹操在盟帐中骂袁绍,这是很成问题的。
6、真正讨董的只有孙坚、曹操吗?和董卓军直接交锋的,按照演义中表述的,只有孙坚和曹操,三国志中还有王匡。事实上,王匡是袁家故吏,相当于袁军。由此可见,三国原本的事实,已经在后来曹魏的历史记载中被掩盖过一次了。
二、说明了以上问题,再说十八路诸侯谁的官职大
因为三国的历史在原本的历史记载中被遮掩过一次,《三国演义》再刻意改动一次,失实就更远了。朋友们需要知道,三国演义中的有些官爵,原本就有问题,对证不了历史,因此此处只是大概言之。
1、演义中袁术、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都大有问题。袁术只是占据南阳,根本没有当过什么南阳太守。马腾这个西凉太守是怎么来的?东汉有西凉郡吗?汉末的马腾最初是东汉朝廷的造反者,即便他和董卓结盟获得朝廷的任命,也不该是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官职。对照公孙瓒的传记,北平太守也属于演义生造的。至于张杨,只是在上党活动过,此时还到了河内活动,被袁绍招抚,上党太守也是强加上去的。
2、总体来说,曹操的行奋武将军,是个自称的官号,又是杂牌将军,可以忽略不计。马腾、公孙瓒、张杨的官职生造得大多不妥,可以不比。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那时候马腾、公孙瓒、张杨等人官职不大明确,但是他们确实是有实力的诸侯,因为手下都兵力强大,在一方有很大影响。至于当时的曹操,虽然有一点兵,但真是寄人篱下。
以曹操当时的身份和地位,他是难以登上盟主之位的。而且,就算是曹操当上了盟主,十八路诸侯讨董的结局也不会改变,仍然灭不了董卓。
袁绍为了铲除宦官十常侍等人,曾向大将军何进献计,召四方英雄豪杰率兵入京,以大势逼迫何太后同意铲除宦官。而后,事情败露,何进被十常侍所杀。在何进死后,袁绍等人不得不匆忙的带兵杀向宦官。
一时间,京城大乱,汉少帝和陈留王连夜逃亡北邙山。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汉少帝和陈留王碰到了刚好带兵入京的董卓。董卓麾下的西凉军战斗力强悍,再加上人数众多,袁绍等人不得不暂避锋芒。正是因为如此,董卓才能够入主京城,控制了汉少帝等人。
自此之后,董卓骄傲自大,祸乱朝纲,暴虐无道。当时还怀有大汉征西将军梦想的曹操,以献刀的名义想刺杀董卓。但可惜的是,曹操最后没有成功。为了避免被董卓所抓,曹操连夜逃回谯郡。在夏侯氏和曹氏,以及卫弘的资助下,曹操得以建立了一支千余人的兵马。
随后,曹操发布讨董檄文。收到曹操的檄文后,共有十八路诸侯带兵会师于洛阳外围。而之所以说曹操当不上盟主,主要和曹操的身份和地位有关。在十八路诸侯中,他们的级别大多数是太守,以及州牧。相对的,曹操当时还是骁骑校尉,这和他们的地位差距过大。
再者,曹操是宦官之后,虽然曹操成功的站在大将军何进这一边,甚至是和袁绍,张邈等人为人,和十常侍等宦官划分了界限。但是,曹操这宦官之后的身份还是被人诟病的。相对的,袁绍出生于四世三公家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在十八路诸侯中,陈留太守张邈和袁绍为好友,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的从兄;冀州牧袁馥是袁氏的门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根本比不过袁绍。再者,在当时的诸侯联军中,曹操的势力也不算高,他麾下只有千余人,而且还是临时组建的。
此外,曹操就算是当上了盟主,他也改变不了不能消灭董卓的结局。毕竟十八路诸侯之所以参加讨董,就是他们本身就是以各自的利益和目的出发的。董卓是祸乱京师,擅废立帝的人,汉帝和汉室蒙羞,十八路诸侯们参与讨董,既可以表达自己对汉室的忠心,又能够博取更高的声望,以及从中争取一些利益。
因此,在这些诸侯们看来,十八路诸侯讨董,成功了就可以得到汉献帝的封赏,使得自己的官职更进一步。就算是输了,对他们也没有过大的损失。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团结一心,使劲的攻打董卓。
在讨董开始的时候,济北相鲍信就暗中派遣鲍忠赶在先锋军孙坚的前头,想要拿下首功,抢下汜水关。但可惜的是,鲍忠被华雄所杀。而后,南阳太守袁术看到孙坚勇猛,担心其实力壮大,便暗中不发粮草给前部的孙坚,导致孙坚大败。
而在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袁绍便以“诸兵疲困,进恐无益”为由,没有及时的率军攻打董卓。所以,以诸侯联军的秉性来看,就算是曹操当上了盟主,他的地位和声望不高,又没有四世三公这样的威信,以及足够的利益,曹操根本指挥不了诸侯联军战斗。
就算是董卓迁都,曹操也难以盟主的名义去要求诸侯军动身。到了最后,恐怕曹操是伤命又伤财,做了无用功。而且,只等到董卓的威胁消失后,这些诸侯又开始抢地盘和发展势力了。而这些,势微的曹操都不能够阻止得了。所以,董卓仍然不是曹操当上盟主就能够消灭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7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