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赵匡胤建立北宋初期,王小波为什么要发动起义

众妙之门 2023-07-07 07:59:20

赵匡胤建立北宋初期,王小波为什么要发动起义

还不了解:北宋王小波的读者,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北宋刚刚建立不久,为什么王小波就发动起义?

北宋初年在四川由王小波领导发动了一次农民大起义。

这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自古以来,四川就被称为天府之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一般人的想象之中,四川的老百姓应该是生活得比较好的。

但恰恰相反,在北宋初年四川当地的农民所受的苦难是非常深重的,这导致了四川成为农民起义的斗争中心。

一、官僚地主的迫害

中原大地自安史之乱开始,到黄巢起义,又到五代更替,战乱不休。而四川地区则因为处于偏僻地带,又占有三峡剑门之险,反而没有遭受到中原军阀,农民起义军的骚扰与侵袭,生活环境算是比较安定的。

优越的生活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官僚地主拖家带口逃亡到此处,史书上记载“衣冠之族,多避乱在蜀”。

也正因为大量的官僚地主能逃避在此处,所以四川的土地兼并问题算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名列前茅的。无地的农民在四川民户中所占的比例比其他地区多得多。

四川一家地主就有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佃农。这佃农的身份是世代传承的,地主不仅能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这些佃农,还要让这些佃农们代交一切的赋税和官府的各种临时摊派。佃农的地位与农奴没什么差别。

二、后蜀的遗留问题与北宋税制的不公平

后蜀时期,后蜀国君孟昶收刮了大量的财富储存在府库中。

965年,北宋灭蜀之后,设置了日进纲,组织了水路两支运输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把后蜀府库中的宝物,布帛,钱币等全部运走。

而且北宋在蜀地不仅继承了后蜀的全部财货,还全盘继承了后蜀在蜀地的各种征收,四川人民在后蜀统治时期的各种负担,在北宋初年一点也没有减轻。

四川地区的二税,相比其他地区也更加严重,北宋政府规定,四川地区的二税一律以绢帛缴纳,另外,当地的豪族地主们还与官吏相勾结,上下其手,千方百计逃税漏税。而逃税漏税产生的差额则转嫁到了平民百姓身上。

三、北宋对蜀锦与茶的搜刮

四川盆地物产丰富,尤其以蜀锦闻名天下。由于四川的纺织业极其发达这里的农民除了耕作以外,大多数的家庭从事纺织业。

北宋代廷为了获得更多的绢帛布匹,北宋政府规定百姓要按照规定的数量制造布帛交给当地官府,不允许私自贩卖,要由官府来垄断布帛的交易。这就方便了官吏趁机敲诈勒索,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

四川又是闻名全国的产茶之地,许多农民以种茶为生。高梁河车神宋太宗为了获得更多的赋税,对茶叶进行了官府专卖,当地茶农要按规定缴纳完赋税,才能把茶叶卖给官府的茶场或政府规定的大茶商,不允许茶农贩卖到外地。茶场和茶商在收购茶叶时,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压低茶价,若有良心的茶山商抬高价格收购,还会遭受到打压。茶农们深受其害,许多茶农纷纷破产,大量的中小茶商失业。

四、总结

以上的多种原因造成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连年来的天灾不断,生灵涂炭。

淳化四年,四川大旱,官府不考虑救灾,赈济灾民,反而在逼迫着百姓们缴纳赋税。

老百姓们忍无可忍,不断掀起反抗斗争。

乾德三年,王全斌率军灭蜀之后,日夜举行宴会,放纵手下掠夺蜀人的妻女财富,王全斌甚至还屠杀降兵。全师雄率领着原蜀降兵在绵阳发动兵变,短时间就发展到十余万人。

开宝六年,在如今的南充,合川,重庆,涪陵等地也发生了农民起义。

淳化三年,在如今的荣县,宜宾,富顺等地又发生了武装反抗。

这些起义和武装反抗为后来茶农王小波起义准备了充分的条件,最终发展成了王小波大规模农民起义。

宋朝发生过哪些有记载农民起义?采纳后追加一百分。

宋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数目之多是空前绝后的。有记载的农民起义中,从宋太祖乾德三年(963年)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到宋朝末年(1275年)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宋朝前后300余年中经历了433次农民起义,其中230次发生在北宋,203次发生在南宋,平均一年就有1.4次。宋朝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产生、发展直至灭亡。农民起义”一年多似一年,一伙强似一伙。”由于具有相对较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宋初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代土地兼并大兴的直接原因;宋代中后期土地兼并的发展已对宋政府形成一定的威胁,于是不得不采取种种‘摧制兼并‘的举措,但是由于土地交易的频繁急剧及其官僚豪族的阻挠,这些改革终究都以失败而告终.

土地作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着一个社会的基本生产形态。围绕土地的所有制而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又反过来维护土地的所有制形式。而土地只所以能够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在于它边际生产力高于其他生产资料的边际生产力。历代封建王朝在完成朝代更替的时候,大多用暴力的形式,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土地大量荒芜。待到修养生息到了一定的时期,人口繁衍加剧,了土地的重要性又一次突显出来。因为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大于其他生产资料的边际生产力,土地也就越来越值钱,占有的土地越多,也就意味着财富越多。对财富的追求导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加上封建王朝对土地产出的剥削越来越重,终于导致了社会的混乱,新的一伦改朝换代又开始了。这样的事情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治乱的重要原因,对土地产出的追求也就使封建王朝不可能跳出治乱更迭的怪圈。

宋代的时候,商品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宋代中后期全国的财政收入中,取自商业、手工业的收入基本和取自土地的赋税基本相当,事实上已经基本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条件。但是建立在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的上层建筑却在顽固的阻挠着新生事物,几千年封建社会重农抑商、重本抑末的腐朽思想还顽固的残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王伦:宋末农民起义发动者。
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北宋与以后的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危胁之中。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翌年正月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并率军入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因赵匡胤所领的归德军驻在宋州,所以建国号为宋,定都于开封。史称北宋。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在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曾把北方的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北宋与辽进行了长期的战争。自宋太宗赵光义起,北宋曾多次与辽交战,但一直未能收复失地。直至公元1004年,北宋真宗与辽国在澶州定下了停战和议,约定宋辽为兄弟之邦,北宋每年向辽交纳"岁币",双方互不侵犯。自此,中国北方才有了少许安宁,宋、辽的这次结盟被后世称之为"澶渊之盟"。
在宋朝建立之初,为使宋王朝能长治久安,而不致成为继五代后的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太祖赵匡胤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大力实施「强干弱枝」政策。
为防止武将专政篡弑重演,太祖以"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对军队的控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提倡文人典军,严禁武人干政。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另外,宋沿袭唐制,又大力削弱宰相(中书令)实权,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为消除藩镇割据的局面,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在科举方面,宋太祖打破常例,以殿试的方式对考生进行最终的考核。这样一来,北宋王朝的官僚阶级队伍得到了壮大,从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巩固了政权。
北宋的「强干弱枝」、「重文轻武」政策,虽然成功地削弱了地方权力,使宋朝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宋朝国祚延长,但却造成宋代的国力积贫积弱,使财政拮据、地方权宪过小、军队战斗力削弱、外患深重等消极后果。北宋的外敌主要有辽国(其前身即契丹)、西夏和金国。尽管宋室耗费大量银、绢向它们缴纳岁币,始终改变不了被动挨打的状态。最后亡于外敌之手。
北宋虽然外患深重、积贫积弱,但在内治方面,却是非常成功的,宋代的经济、文化、科技之强,人才之盛较之汉唐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初几十年间,全国耕地扩大了将近一倍。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等等。据统计,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户籍上有413万多户,而到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户数已逾1246万多户。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亿多亩。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远超唐代。商业市场打破了旧的格局,大小城镇贸易盛况空前,都市商业十分兴旺繁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四十多个,而宋都开封更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
开封在北宋时又称东京(东都或汴京)。据记载,东京的手工、商业多达一百六十行,沿街店铺林立;闹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通宵不绝。在京都市场上,各地货物琳琅满目,甚至日本、朝鲜、阿拉伯等国的商品亦有买卖。而北宋为了应付贸易及商业发展的需要,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社会经济的发达,由此亦可见一斑。宋人孟元老曾撰《东京梦华录》,详尽描写宋东京的繁华,当时开封城中有闹市、有酒楼、有茶馆、有妓院,城中夜市至三更方尽,五更时分又再燃灯开张,夜以继日,人烟不断,可谓「不夜城」。此外,画家张择端还画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通过描绘汴京的风物,使近六百人跃然纸上,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朽的佳作。上河是宋时民间对清明祭祖坟之谓,意同「上冢」。该画描绘出清明时节东京东角子门内外及汴河两岸的繁荣热闹景象,但见桥上车水马龙,商贩云集,行人络绎不绝,表现出当时中国第一都会的繁荣兴盛。
在史学和文学方面,北宋有着极高的成就。其间名人辈出。宋朝的科举制度使文人得到了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史学方面,北宋欧阳修等编纂《新唐书》,对唐史的保存,有很大的贡献。而司马光主编的钜着《资治通鉴》,更是编年史的典范。《资治通鉴》自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始修,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成书,前后历时十九年。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司马光曾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该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王朝的兴衰、政治的得失记载下来,为后代帝王统治提供了重要借鉴,它对史学和文学的影响力至今不衰。除史学之外,北宋的文学发展,也在中国文坛上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宋词」,更是唐诗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另一座丰碑。北宋的词人辈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等等。柳永、周邦彦的词以绮艳著称,而豪放派的苏轼则最为后世所熟识。北宋在散文的成就也是巨大的,其中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并称「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北宋文学家的努力下,使自唐代韩愈以来的古文运动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当中有许多作品传颂至今。在散文、诗、词等文学形式发展的同时,话本和戏曲这类民间说唱文学也蓬勃发展,并为元代戏曲和明代小说的兴盛,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由此可见,北宋的文学成就,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意义。
宋代也是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北宋由于一建国即推行「强干弱枝」政策,到了中期便造成积贫积弱局面:对外软弱无能,屡受外敌进侵;对内吏治败坏,冗官冗吏充斥。有识之士深以为忧,遂生改革弊政之议,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但两次变法维新却屡遭保守朝臣及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而告终。北宋逐步走向衰亡。
宋徽宗在位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时期。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农民起义影响最大。以山东梁山泊为据点的宋江农民起义,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北部一带,并屡次打败官军。最后宋江等被朝廷招安,宋徽宗因素爱奇石玩好,时常在民间搜刮珍宝,并用大船运回京,每十船组成一纲,称为「花石纲」,许多百姓因而家破人亡,东南地区的杭州一带受害尤烈,终于激起以方腊为首的民变。朝廷不断派重兵镇压,均未成功。后来改派被招安的宋江队伍参与围剿,才于宣和三年(1121年)消灭起义军,方腊被俘并于同年八月被处死。宋末农民起义虽然都归于失败,但却大大地动摇了宋室的统治。
与此同时,北方女真族所建的金国崛起。宋室为了收复燕、云诸州,便联金灭辽,但其虚弱也为金国所洞悉。就在灭辽的同一年,即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分兵两路大举南下侵宋。东路大军由斡不离指挥,西路则由粘罕指挥,共同进攻太原。此时,宋朝的局面已经大乱,徽宗迫不得已将皇位让于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寄希望于能改善局面,抗拒金兵,以扭转不利局势。此时,金兵已到达黄河岸边,直迫宋都开封,宋徽宗逃至金陵(今南京)。北宋军队在丞相李纲的指挥下,击退了金军,暂时制止了金国的南侵,但由于徽、钦二帝的无能,一心想和金国求和。他们先后答应割地赔款给金国,又罢免了李纲等忠臣,使得金兵更加肆无忌惮。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陷汴京。靖康二年(1127年)春,金废宋帝为庶人,立宋臣张邦昌为皇帝,国号楚。至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其间共历七世九帝,享国一百六十八年。

为什么北宋军队打不过西夏 辽国却能镇压住每一次农民起义?
主要是农名起义者的环境不容乐观。
众所周知北宋有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这种情况不一定一无是处。最明显的一点是庞大的官僚体系,有宋一朝,贿官现象很严重即政府对官僚过于优待,俸禄和待遇不合理拔高。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统治的结构很结实,从内部损坏比较困难。
其次,北宋经济发展比较好,民间比较富裕。真正造反的人(趁火打劫的土匪不算)往往是最底层,最受压迫的人,但是这种人对统治结构最没有危险。真正有望成功的起义(也是对统治结构构成危险的阶层)往往需要社会中和中下层的参与。只靠最低层的是没有用的。
再有,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有一个最底层的受压迫的阶层,如果不是一个族群里产生,就会向其他族群发展。很可惜,北宋朝廷总体政策是固本,但不健体。如果当初北宋以族群的生存考虑而向外发展,将国内矛盾和最底层阶级外移的话,就会富强起来。
同样,与辽西夏的战争,其实不是打不过而不是在认真的打。汉武帝打匈奴,唐朝灭突厥高句丽是本着一种为族群复仇和生存的精神在打,所以赢了。可是北宋却不是,他有退路,总体对外政策都是被动的。而契丹的兴起是一种为本族寻找生存空间而战斗的。两者一战结果自然可见。
同时,北宋高度发展的商业经济也恐惧大规模的战争。无论上层的士大夫和中下层的百姓,害怕破坏和过度的税收,从而导致整体社会对抗击战争的不敏感。

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五项原则

怎样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目前众说纷纭。我试着提出五项原则,供大家一哂。何谓历史人物?我想,简单地理解,已经故去的过往的人物就是历史人物。这里包括两点,一是肉体上已经不在人世了;二是时间上已经是过去时了。当然,过去的时间有长有短,涉及的人物有大有小。这就有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当代的各色人等,都是我们所说的历史人物。

怎样评价他们,我想应该有五项原则。

第一,阶级原则。简言之,也就是阶级分析的原则。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的原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是现在,也应该运用这个有效的原则。

当前,不是运用不运用的问题,而是如何运用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我们当然要站在被剥削阶级一方,讴歌他们反抗压迫、反抗剥削的英雄行为。但是,这种讴歌,不应该是教条的、僵化的,而应该是辩正的,唯物的。不能无原则地美化,无限制地拔高。如对农民起义的研究就存在这个问题。我们常常不自觉地美化或拔高农民起义。在太平天国起义的研究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太平天国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但是,对它的研究存在过分美化的倾向。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现在,就应该恢复太平天国的本来面目。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简化为农民起义斗争史或儒法斗争史,就是阶级分析原则的教条僵化运用的极端典型。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面,则是对剥削阶级的全盘否定,否定他们的一切所作所为。他们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艺术的所有作为,都一概予以否定,其实就是彻头彻尾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错误的理念就导致了历史的虚无主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错误的观点发展到极端,中华民族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已不复存在,被“四人帮”否定得所剩无几。在他们看来,是“红洞县里没好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应一律打倒,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好端端的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在这种极左的所谓阶级分析观点的糟蹋下,竟然被涂抹得漆黑一团。那时,关于中国的历史,学者写什么呢,教师讲什么呢,学生学什么呢?都只能望天兴叹,一片茫然。

第二,历史原则。这是一个不可或缺而又经常被乱用的原则。历史原则,就是要用彼时彼地的眼光去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这里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历史人物现代化,赋予他们很多现代色彩。农民起义领袖,则被美化为“高、大、全”式的无甚瑕疵的英雄。现在,银幕上的帝王,则被过度美化了。另一种是把历史人物妖魔化,文革中间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律视为历史垃圾,统统加以摈弃。这两种倾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三,大节原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的伟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往往不是圣人。伟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喜怒哀乐。因此,伟人也必然有失误,也必然有错误。这些,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不得已而为之。总之,我们历史学者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的大节,看他们对历史的贡献。如秦始皇,我们看他,主要是看他对统一中国所做出的贡献。他的所作所为促进了历史的发展。但是,他的焚书坑儒,无论如何是不能肯定的。我们既不能因为他大搞焚书坑儒,而否定他的历史贡献;也不能因为他的历史贡献,而美化焚书坑儒。

难道有什么历史著作美化“焚书坑儒”吗?有的。手头有一部历史著作就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击了复古思潮,维护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焚书’,并没有把所有的书都烧光了,国家图书馆之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均未烧;‘坑儒’,也并未坑杀所有的儒生,朝中仍有著名的儒生伏生、叔孙通仍受重用。”[1]这是什么话?在这样一部煌煌巨著中,居然说“焚书坑儒”“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而且还说,“‘焚书’,并没有把所有的书都烧光了”,“‘坑儒’,也并未坑杀所有的儒生”。怎么?还嫌秦始皇烧、杀得不够劲吗?我们的历史学者,居然为秦始皇的封建文化专制的残酷手段寻找理论根据,把议论时政的儒生一律打成“复古派”,然后就说杀他们是合理的,“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我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人家杀你,你还为人家叫好。当然,这部著作出版于1979年,文化大革命刚过不久,内容上不免掺有时代的印记。该书的作者都是我素来景仰的学有造诣的名家,现在再让他们写,我想,大概不会这样着墨了吧!

扯远了,打住。尽管秦始皇“焚书坑儒”,因为他统一了中国,还是应该肯定他的。但是,他的“焚书坑儒”毕竟如阿Q的瘌痢头,怎么也不能艳若桃花。

此外,我提出一个个人见解,就是对历史伟人不能进行道德评判,亦即道德评判不能改变伟人的历史地位。在常人看来的十分重要的如男女生活作风问题,或者真诚虚伪问题,对于历史伟人来说,都不成其为问题。因为有很多问题,不能证实。即或证实,我看也毫无意义。因为,这些都是小节。历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是看他的大节,而不是小节。搜索细节、小节,那是小说家的事。

第四,双赢原则。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泱泱大国。在她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在现在疆域的版图内,曾经多次出现过国中有国的历史现象。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辽金史专家张博泉教授说:“国中有国,族中有族,这是历史上常见的。”[2]他在分析金与宋之间的关系时说:“应当承认在中国境内的各兄弟民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女真族是中国民族的一个成员,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权,而且构成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朝代。这是分析金、宋战和史所必须肯定的一个前提。这就是说,不能用中国民族的主体汉族来代替整个中国民族这个概念,不能把女真族视为中国民族以外的外来入侵的民族,不能把金政权视为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外国,女真是中国民族中的民族,金朝是中国之中的国。”[3]这个观点是很有说服力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由此,便引出两个观点。

一是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时两国之战。国中之国的战争,也不是全无正义非正义可言。依据张博泉教授的观点,金、宋之战应划分为三个阶段,而第一阶段就是金侵宋的掠夺战争,宋则是反掠夺的正义战争。[4]

但我认为,既然是一国之内的民族战争,大多不好提正义与否。因为民族之间的融合,就包括粗鲁野蛮的杀伐。这里有以强凌弱,以大压小,以众暴寡,以硬欺软。不讲道理,不讲信义。有理的一方,也可能因为无力,而被消灭。开始是十恶不赦的侵略者,随着全国的统一,这十恶不赦的侵略者又可能变成功莫大焉的统一者。因为他成了新王朝的奠基者。所以,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当时的战争,评价历史人物亦然。

不管以后如何,当时当地历史人物的表现,应该成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回还”。受命燕太子丹刺杀秦王的荆轲,就应该一如既往地予以肯定。因为他是为了反抗秦国的侵略的。我们不能因为秦始皇后来统一全国,成了历史伟人,就把过去凡是反对他的人都说成是反动的。岳飞爱国,秦桧卖国,这都是历史的铁案,是翻不得的。洪承畴只能入《贰臣传》[5],清朝人撰写《清史列传》也是这样看的。因为他们背叛了明朝。当然,他对清朝统一全国立了功。吴三桂反叛则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入了《逆臣传》[6]。对这样复杂的历史人物的评价就要多费些口舌。

二是依据当时的表现,各评各的,也就是双赢原则。例如,清摄政王多尔衮在南下统一全国时,在攻打扬州之前,曾给明朝兵部尚书史可法去了一封劝降信。劝其交出扬州,就地投降。史可法在威吓利诱面前,毫不动摇,坚决抵抗。待到清军包围扬州后,又五次发信劝降。史可法将信一一烧掉。后终因寡不敌众,城破被俘。劝降三日,许以高官后禄,史可法说:“我,头可断,身不可屈。”而英勇就义。像这样的抗清将领就应该予以肯定。

但是,他的对立面,如清摄政王多尔衮也应该予以肯定。学者周远廉研究员、赵世瑜教授说:“[多尔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满族历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7]

多尔衮和史可法在历史上是对立面,各为其主。多尔衮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了大功。而史可法至死不降,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都应该予以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这就是双赢原则。这是在中国这样大国的历史上有时还存在小国,而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出现的特殊现象。

第五,两点原则。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两点论,不能一点论。如评价曾国藩,就存在这个问题。曾国藩曾经严酷镇压过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此,他数十年来一直被定为刽子手、卖国贼、卫道士等,成了历史上反面的典型。但是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公诸于世,使世人受到很大的震动。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是1917年毛泽东24岁时在一封信里写的。

马东玉教授说:“毛泽东是对曾国藩评价极高者。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这虽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的事情,但曾国藩对他诸多方面的影响却是深刻而长久的。这是个很大的题目,这里不过是举例而已。”[8]

他又说:“本世纪中期到80年代,大陆是全盘否定曾国藩的,原因是他镇压起义,他捍卫封建传统,而当时是全盘否定封建意识形态的。如今政治思想解放,人们又在文化上、精神上、人格学问上肯定曾国藩,并形成热潮。这充分说明,曾国藩是一个影响历史的人物。”[9]

我们过去评价曾国藩是一点论,只看到他镇压农民起义的一面,而全盘否定他。现在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来评价他,就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好东西。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应该丢弃的。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试提出5项原则供学者参考。不周之处,请予指正。

北宋农民起义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县南) ① 993年,王小波、李顺在四川青城起义,提出“均贫富”口号;第二年,占领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控制四川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到995年春,最后失败。
李顺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宣和元年) 梁山泊(今山东梁山) ② 1119年,宋江在北方领导人民起义,起义军在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沉重打击了北宋军队,由于北宋统治阶级残酷镇压,1121年夏,起义军失败。
方腊 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10月9日 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③ 1120年10月,方腊在浙江睦州起义。起义连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带六州五十二县,杀死贪官污吏。后由于粮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县的岩洞,最后失败。
南宋 南宋农民起义 钟相、杨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带 钟相、杨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带起义,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建立“大楚”政权,1135年6月杨幺被俘,惨遭杀害,起义失败。 宋朝在对内打击农民起义时候手段是多么的强硬,王小波,方腊,杨幺,钟相…………宋朝不惜调对金作战的岳家军去平叛,可见宋朝是一个对外实行妥协,对内进行铁碗政策的王朝

文言文李顺起义

1. 《李顺起义》文言文注释 背景介绍:北宋初的农民起义,公元993年,王小波在青城(今四川都江堰西)起义,提出“均贫富”的主张,从者万余,占青城、彭山。不久,王小波牺牲,李顺继为首领。次年占成都,建大蜀政权,控制四川大部。宋 *** 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995年失败。这次轰轰烈烈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严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四川“旁户”这一名称从此很少出现,博买务也取消了。

下次问问题出去写明。哪本书。这个只能作为参考。

原文:

蜀中“剧贼”李顺,陷剑南、两川,关右震动,朝廷以为忧。后王师破“贼”,枭李顺,收复两川,书功行赏,了无闲言。

至景祐中,有人告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捕得之,乃真李顺也,年已七十馀,推验明白,囚赴阙,复按皆实,朝廷以平蜀将士功赏已行,不欲暴其事,但斩顺,赏文琏二官,仍合门祗候。文琏,泉州人,康定中老归泉州,予尚识之。文琏家有《李顺案款》,本末甚详。

顺本味江王小博之妻弟。始王小博反于蜀中,不能抚其徒众,乃共推顺为主。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肴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及败,人尚怀之,故顺得脱去三十余年,乃始就戮。 选自《梦溪笔谈》

翻译:

蜀地“大盗”李顺,他率领义军攻陷剑南和东西两川,声势浩大,潼关以西州县都受到震动,朝廷为此非常担忧。后来王家军队打败了“贼军”,斩了李顺,收复了两川。事平之后,记功颁赏,再没有关于这件事的什么说法了。

到景祐中期,有人报告李顺还在广州,巡检陈文琏把他捉到。这是真的李顺,年纪已经七十多岁,推究检验明白,用囚车把他押解到京师,复查核实,的确没有错。朝廷因为平定蜀乱的将士都已经论功行赏了,不想公开这件事,只是把李顺斩了,赏陈文琏升官两级,派为合门使,在朝廷做官。陈文琏是泉州人,康定中期告老回家乡泉州,我曾和他见过面。他家里有《李顺案专卷》,详尽地记录了捕获李顺的经过。

李顺本是王小博的妻舅。开始王小博在四川造反,没有力量统管他手下的人,大家就推举李顺做首领。李顺当了首领之后,就把占领地区的财主大地主召集来,命令他们把各家所有的金银粮食数字开列出来,按各家人口够吃够用之外,其余的全部上缴,由义军统筹调拨,大规模赈济了贫苦百姓。他又录用有才能的人做事,慰勉抚养善良百姓.义军军纪严明,所到的地方,毫不侵犯。当时四川正闹大饥荒,十天之内,参加造反的人数有好几万。义军进军到哪个州县,州县都大开城门请他们进去。义军声讨官府的文件所到的地方,一经交战,官军就一败涂地,只能投降了。到义军失败之后,百姓都深深怀念他们。所以李顺可以脱逃出去三十多年,方才被捕处死。

2. 李顺起义文言文答案 是这个吗?没有见到原题,不知道到底是不是。

王小波、李顺起义

宋淳化间,青城县民王小波聚众起兵,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贫民多来附。小波死,众推李顺为帅。顺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入据成都。遣兵四出,北抵剑关,南距巫峡。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1、译文中六处画横线的地方,有三处不对。挑出画了横线而翻译有错的三处。( )

〔译文〕

宋朝淳化年间,A四川青城县平民王小波聚众起义,他对大家说:“我痛恨穷人和富人占有的财富不均匀,B现在我替你们平均它。”C贫民们多来巴结他。王小波死后,众兵士推举李顺做统帅,李顺把乡里有钱有势的人召来,命令他们报出自己家中所有的钱财和粮食,然后根据他家的人口,除留足吃用之外,全部征收调用,D大力救济贫苦人家。他录用有才能的人,保护和安抚善良的人。(他的军队)号令严明,所到的地方一点也不侵犯百姓。当时四川境内正大闹饥荒,十天之内,归附他的人达数万之众。攻占了成都,派兵分头出击,北面到达剑门关,南面到达巫峡。E所到的州县都开城门迎战。声讨官军的文告传到哪里,F哪里就没有不修好堡垒抵御。

2、王小波为什么起义?

3、起义军用什么办法均贫富?

4、起义军为什么受到老百姓的拥护?

参考答案

1、C、E、F

2、疾贫富不均。

3、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 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

3、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

查看全文:

查看全文:

3. 《李顺起义》文言文注释 蜀地“大盗”李顺,他率领义军攻陷剑南和东西两川,声势浩大,潼关以西州县都受到震动,朝廷为此非常担忧。

后来王家军队打败了“贼军”,斩了李顺,收复了两川。事平之后,记功颁赏,再没有关于这件事的什么说法了。

到景祐中期,有人报告李顺还在广州,巡检陈文琏把他捉到。这是真的李顺,年纪已经七十多岁,推究检验明白,用囚车把他押解到京师,复查核实,的确没有错。

朝廷因为平定蜀乱的将士都已经论功行赏了,不想公开这件事,只是把李顺斩了,赏陈文琏升官两级,派为合门使,在朝廷做官。陈文琏是泉州人,康定中期告老回家乡泉州,我曾和他见过面。

他家里有《李顺案专卷》,详尽地记录了捕获李顺的经过。 李顺本是王小博的妻舅。

开始王小博在四川造反,没有力量统管他手下的人,大家就推举李顺做首领。李顺当了首领之后,就把占领地区的财主大地主召集来,命令他们把各家所有的金银粮食数字开列出来,按各家人口够吃够用之外,其余的全部上缴,由义军统筹调拨,大规模赈济了贫苦百姓。

他又录用有才能的人做事,慰勉抚养善良百姓.义军军纪严明,所到的地方,毫不侵犯。当时四川正闹大饥荒,十天之内,参加造反的人数有好几万。

义军进军到哪个州县,州县都大开城门请他们进去。义军声讨官府的文件所到的地方,一经交战,官军就一败涂地,只能投降了。

到义军失败之后,百姓都深深怀念他们。所以李顺可以脱逃出去三十多年,方才被捕处死。

4. 古文《王小波起义》的翻译 宋淳化间,青城县民王小波聚众起兵,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贫民多来附。小波死,众推李顺为帅。

顺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

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

入据成都。遣兵四出,北抵剑关,南距巫峡。

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译文:宋朝淳化年间,四川青城县平民王小波聚众起义,他对大家说:“我痛恨穷人和富人占有的财富不均匀,现在我替你们平均它。”贫民们多来归附他。

王小波死后,众兵士推举李顺做统帅,李顺把乡里有钱有势的人召来,命令他们报出自己家中所有的钱财和粮食,然后根据他家的人口,除留足吃用之外,全部征收调用,大力救济贫苦人家。他录用有才能的人,保护和安抚善良的人。

(起义军)号令严明,所到的地方一点也不侵犯百姓。当时四川境内正大闹饥荒,十天之内,归附他的人达数万之众。

(起义军)攻占了成都,派兵分头出击,北面到达剑门关,南面到达巫峡。起义军所到的州县都大开城门请他们进去。

起义军声讨官军的文告传到哪里,一经交战,官军就一败涂地,只能投降了。

5. 王小波、李顺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北宋前期的一次农民起义。

北宋初,川峡地区的土地大多被官僚、豪 强、寺观霸占。许多农民沦为客户(包括旁户),客户占主客户总数的比例 很大,一户地主往往占有旁户几十家、几百家乃至上千家。

旁户的人身隶属关 系很强,数世相承,被视同奴仆,承担繁重的田租和赋役,生活艰难。 地主、官僚却奢靡享乐,作威恣暴,纵欲贪攫,残害人民。

川峡阶级矛盾极为尖锐。宋灭后蜀后,几年内把后蜀仓储财物全部运到京师。

又以“上供”等方 式掠夺布帛,设置博买务垄断布帛的购销,禁止民间交易,使广大农民和手 工业者更加贫困。对于川峡盛产的茶叶,宋 *** “掊取”茶利,断绝了很多 茶农和茶商的生计。

这些都加速了阶级矛盾的急剧发展,小股农民起义时有 发生。宋太宗赵炅即位后,川峡天灾频仍,饿殍盈路,民不聊生。

淳化四年 (993),在永康军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南)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王小波,或作王小皤、王小博,青城县味江人,茶农出身(一说茶贩出 身)。

淳化四年二月,他聚集群众,发动起义,宣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 汝均之”。旁户纷纷参加起义,很快攻克青城县。

接着直插彭山,惩杀了贪 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众至一万余人。此后,转战于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四川崇州),所到之处,令乡里富人大姓具报其家所有财粟,除留 其家用而外,一切调发,分给穷人,得到群众拥护,队伍增到数万人。

十二 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被西川都巡 检使张圮射伤,仍奋力杀死张圮,攻克江原。王小波终因伤重牺牲,其妻弟 李顺被推为领袖。

李顺率领起义军从江原出发,继续战斗,攻克蜀州。又克邛州,杀死 知州、通判等官吏,都巡检使郭允能逃到新津。

起义军在新津猛攻官军,打 死郭允能,占领新津县。然后分兵两路,一路迂回攻克双流、温江、郫县和 永康军(今四川都江堰);一路由李顺率主力攻成都,在成都西郭门失利, 转而攻克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属四川)。

这时起义军已壮大到数 十万人。起义爆发后,宋太宗将知成都府吴元载革职,派郭载代之。

郭载与西川 转运使樊知古、都巡检使郭延濬等加强成都府的防御;梓、遂十二州都巡检 使卢斌也自梓州(今四川三台)率兵赴援。淳化五年(994)正月,起义军猛攻成都,大败官军,郭载等逃走,卢斌退回梓州。

十六日,攻克成都府。起义军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年号应运,以吴蕴为中书 令,计词、吴文赏为枢密使,又派兵四出,攻占州县,北到剑州(今四川剑 阁),东到夔峡,控制了川峡大部分地区。

秦陇地区赵包等数千人和峡路数 千漕卒也准备响应。宋太宗急令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统军从剑门入川,又增派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自湖北入夔门,进行镇压,并一再下诏招抚,命张咏知成 都府,伺机入川。

王继恩分兵两路,扑向剑州、阆州(今四川苍溪东南)。 这时,起义军战线长,兵力分散,又将主力长期围攻梓州,另一部胶着在眉 州(今四川眉山)城外。

四月,王继恩军破剑州、绵州(今四川绵阳)、阆 州、巴州(今四川巴中),东路官军亦进入夔门,攻战于涪江流域。王继恩率军猛攻成都。

十多万起义军撄城拒守,展开激战。 五月六日, 成都失陷,计词、吴文赏等十二名起义军首领被俘,后在凤翔府(今陕西凤 翔)就义。

李顺于城破时被杀害。(一说李顺撤出成都,辗转到广州,三十 年后,在广州遇害)九月,张咏到任,协同王继恩镇压起义军。

成都失陷后,起义军仍在各地战斗,陵州(今四川仁寿)、阆州、蓬 州(今四川仪陇东南)、合州(今重庆合川)都有激战。 张余率领一万余战 士,沿长江东下,连克嘉(今四川乐山)、戎(今四川宜宾东)、泸、渝 (今重庆)、涪(今重庆涪陵)、忠(今重庆忠县)、万(今重庆万州)、开(今重庆开县)八州和云安军(今重庆云阳),队伍扩至十余万人。

乘胜 攻夔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并派兵攻施州(今湖北恩施)。 宋 *** 增派 峡路都大巡检白继赞率精兵入夔门。

五月下旬,张余起义军在夔州西津口迎 击官军,腹背受敌失利,两万多战士牺牲,舟船损失千余艘。张余率军西 退。

十一月,吴蕴在眉州牺牲。十二月,大蜀政权知嘉州王文操叛降。

嘉州 失陷,张余被捕,至道元年(995 )二月在嘉州就义。 至道二年五月,李顺余 部王鸬鹚在邛蜀山区称邛南王,攻打邛州、蜀州,不久亦告失败。

王小波、李顺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均贫富的 口号。

6.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在历史上是如何记载的 北宋初年发生在四川地区的农民起义。

自唐中叶以后,四川地区未受战乱冲击,社会贫富差距十分悬殊。后蜀灭亡后,北宋欲将后蜀府库所藏财物全部转运到京城开封,宋廷又在成都设置博买务,实行布帛、茶叶专卖。

淳化四年(993年),青城(今四川灌县)茶农王小波率众揭竿而起,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仅10天时间,起义军便发展至万余人。

在王小波率领下,义军一举攻占青城县。又乘胜转战邛州(今四川邛崃)、蜀州(今重庆)、眉州(今四川眉山)等地,并攻占彭山(今属四川),处置了“求之无厌”却被宋廷标榜为“清白强干”的县令齐元振,将其搜刮聚敛之财全部分给贫苦百姓。

此举引起极大反响,附近各县农民纷纷投奔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十二月,王小波率众自彭山北上,攻打战略重镇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0与驻守在此的四川都巡检使张圮展开激战。

王小波率军英勇杀敌,额部不幸中箭牺牲。起义军众将士又推举其妻弟李顺任义军首领。

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控制了北抵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南至巫峡的广大地区。朝廷为之震惊。

宋太宗急令河州团练使王继恩为剑南四川招安使,统军自剑门人川,镇压起义军。随后又派兵增援。

成都之战中,宋军从坍塌的城墙突入城中,城池陷落,起义军将士阵亡3 万余人。 李顺等重要首领被俘,被宋军押往开封途中,于凤翔(今属陕西)遇害。

成都陷落后,起义军余部在吴蕴、张余率领下,分别在眉州一带和川东地区继续坚持斗争。他们打击宋军,处置官僚富豪。

张余还一度连克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泸州(今属四川)、渝州(今重庆)、涪州(今重庆涪陵)、忠州(今重庆忠县)、万州(今重庆万县)、开州(今重庆开县)8州,声威大震。 宋廷再度增加兵力,严酷镇压和围剿起义军。

十一月,吴蕴一部遭宋军包围,不敌失利,吴蕴阵亡。十二月,张余一部遭宋军重创,张余被俘。

至道元年(995年), 张余在嘉州遇害,起义终告失败。

7. 中国“姓”的由来 姓名,由姓和名组成,也称名字。

中国的姓名是姓在前名在后;某些国家是名在前而姓在后。姓名是每个人有都有的一种东西,其实就是一代号。

中国的姓通常是一个字(称为单姓)或两个字(称为复姓),而名过去一般是由一个或两个字组成,但是,现在姓名可以最多取六个字了。日前由公安部起草完成的《姓名登记条例(初稿)》首次对公民起名作出了硬性规定:公民应当随父姓或者母姓,但允许采用父母双方姓氏。

子女采用父母双方姓氏时,可以按照双姓起名,不算作复姓,按照目前我国现有1601个姓氏计算,这种做法可以新增加128万个双姓,将极大程度解决大姓人口姓名重复的问题。同时《条例》中还规定:除使用民族文字或者书写、译写汉字的以外,姓名用字应当在二个汉字以上、六个汉字以下。

【姓名的历史】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

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 “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

“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

“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

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现在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8. 李顺为何下落不明 李顺(? 一995年),青城(今四川灌县西)人,茶农出身。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西蜀大旱,官府赋敛急迫,大商人乘机倒把,加之官府禁断私卖茶叶,逼得农民穷困失业;还有先前北宋 *** 武力占据蜀地时的屠杀掠夺政策,都激起了蜀地民众强烈的不满,于是以王小波为首的百余农民在青城宣布起义。 王小波提出“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附 近农民闻风而动,群起响应,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终于一举攻占 青城县,又转战邛、蜀各州县,攻克眉山县,活捉县令齐振元,义军 声威大振。

冬十二月,义军在攻占江原县的过程中,王小波不幸受重伤阵亡,于是余众乃推举其妻弟李顺担当义军首领。 李顺号召乡里富 户大姓,征调其粮食赈济贫乏,因此很得人心,不足一月,归附的人 又有数万,许多州县都被义军攻占。

第二年一月,义军攻占成都,李 顺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正式宣布建立自己的政权。宋 王廷乃震恐,于是派大军前往镇压,终因力量悬殊、军事斗争经验不 足等原因,起义被迅速镇压下去,死难者达三万众以上。

五月,成都 破,李顺下落不明,义军余部又在张余领导下继续坚持战斗,直到淳 化六年(995年)才最后失败。

宋初的农民起义是怎么样的?

宋初发生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险些断送了宋朝的几百年基业。

茶叶商的末路

川蜀地区在五代时期,曾经先后建立过前蜀、后蜀两个政权,因为远离中原,地处偏僻,反而幸运地避免了各政权之间的争斗,长期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因此,到了后蜀时期,国家的粮库积贮得满满的,人民十分富足。但是宋太祖灭了后蜀以后,有一段时间纵容将士在成都四处抢掠,还把后蜀贮积的财富运往东京,激起了当地百姓们的愤恨。到了宋太宗的时候,朝廷更加变本加厉,又在那里设立衙门,垄断买卖。曾经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的蜀地出产的茶叶、丝帛,先后都被官府垄断了。一些地主和大商人也都趁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这样一来,蜀地百姓的日子就更难过了。

当时,四川的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南)有个农民叫王小波,他和他妻子的弟弟李顺,都是靠贩卖茶叶谋生的。官府禁止私卖茶叶后,王小波被断了生路,实在没有办法讨生活了,于是就决心铤而走险,发动起义。

并不正规的起义军

公元993年,王小波聚集了一百多个茶农和贫民,跟他们说:“如今这个世道,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实在太不公平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消灭这种不平均的现象,你们说怎么样?”这些茶农和贫民平时受够了官府、富人的剥削,听了王小波的话,都表示热烈拥护,还推举王小波作了起义军的领袖。消息一传开,临近各地的贫民都纷纷来投奔王小波的起义军,不出十天,就集中了几万人马。这些人平日里饱受欺凌,现在一个个摩拳擦掌,都准备和朝廷大干一场。

王小波有了人马,先打下了青城县。接着,又乘胜攻打彭山(今四川彭山)。彭山的县官齐元振是个刁钻狠毒的贪官。宋太宗为了禁止地方官员贪污,有一次,派钦差到蜀地调查。齐元振提前听说了钦差要来,就把贪污得来的财物分散藏在富商家里。钦差到了彭山县,查不出那里的官员有贪污行为,就糊里糊涂地回去向朝廷回报,朝廷于是下令嘉奖齐元振清白能干。从此以后,齐元振变得更加贪婪无度了,对百姓搜刮得更厉害。王小波知道彭山的百姓对齐元振怨恨最深,就带起义军攻打彭山。在彭山百姓的里应外合之下,起义军很快占领了县城,杀死了大贪官齐元振,把他平日从百姓那里搜刮得来的钱财,全都分给那里的贫苦百姓。然后,王小波又带兵北上,向江原(今四川崇庆东南)进攻。驻守江原的宋将发兵反击,双方在江原城外展开了一场大战。

王小波的起义军虽然不是什么正规的军队,也没有得手的武器,但是大家的士气十分高昂,打得十分英勇顽强。到了最后,宋将实在招架不了,眼看朝廷的军队就要崩溃了。但不幸的是,在一片混战中,王小波没有防备,被一支冷箭射中了前额。他不顾满脸鲜血,继续进攻,终于打败宋军,把宋将杀了。起义军的队伍胜利地进占了江原,王小波却因为伤势太重死去了。

起义军建立政权

王小波一死,起义将士又推举他的妻弟、起义早期的领导人李顺做了首领,继续带领大家反抗官军。

在李顺的指挥下,起义军越聚越多,连续攻下许多城池,杀死了一大批贪官污吏,最后终于攻取了蜀地的中心成都。成都的文武官员抵挡不住,全都逃跑了。

公元994年正月,李顺在军民的拥护下,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当了大蜀王。他一面整顿人马,一面继续派兵攻占州县,四川境内到处都是起义军的势力。

四川农民叛乱的消息传到了东京,宋太宗大吃一惊,赶快召集宰相商量镇压农民起义,下令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消灭起义军。

宦官出兵

宋太宗派了宦官王继恩为剑南四川治安使,前往镇压。王继恩分兵两路,派人从东面堵住巫峡的起义军,自己率领大军向剑门进发。

剑门关正是四川通向关中的要道。李顺占领成都之后,也派将领进攻剑门,但是剑门的地势易守难攻,驻守的官兵也都是精兵强将,李顺派去的军队不幸遭到官军阻击,打了败仗。因为剑门仍然握在朝廷的手里,王继恩就得以顺利地通过了剑门,集合各地宋军,形成了对四川一省的合围之势,并且开始派兵进攻成都。

那时候,驻守成都的起义军还有十几万,但是在敌人的重兵包围之下,经过英勇激战,许多人都战死了,成都城也终于被攻破,李顺也在战斗中牺牲了。宋朝出动了几十万的兵马,终于镇压了这次王小波和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后来的传说

后来,有人传说在成都陷落的时候,李顺其实并没有死,他化装成一个和尚,秘密逃出了成都,继续率领农民军战斗。听说宋军在进城时,曾经抓到一个胡子很长、外貌很像李顺的人,就把他当李顺杀了。又过了40年,广州的街上出现了一个老翁,有人认出他就是当年的起义领袖李顺。官府听说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把他抓起来,在监狱里秘密杀死了。关于李顺的下落还有很多的说法,人们心里都希望这位勇敢反抗朝廷暴政的民间英雄没有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6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