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大臣朱国治是怎么死的三藩之乱后康熙是如何评价他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7-07 07:44:44

清朝大臣朱国治是怎么死的三藩之乱后康熙是如何评价他的

三藩之乱是清朝内部的一次大内乱,同时也是圣君康熙大显身手的一次战争。对百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公元1673年(康熙十二年)春,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而这,无疑彻底激化了三藩和清朝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吴三桂首先于这年11月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

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军由云、贵而开进湖南,几乎占据湖南全省。进而占据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等地也有不少人响应,这让三藩之乱在初期几乎波及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在三藩之乱中,云南巡抚朱国治是吴三桂第一个斩杀的朝廷大臣。那么,问题来了,朱国治拒不投降吴三桂,最终以死殉国,为何三藩之乱平定后,他却得不到康熙的褒奖呢?

首先,朱国治(?—1673年),字平寰,辽东抚顺人。康熙十年(1671年),朱国治被清朝补为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起兵之后,一开始是准备劝降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但是,朱国治宁死不降,所以,吴三桂只能斩杀朱国治了。由此,从行为和结果上来看,朱国治可以说是为了清朝以死殉国了。

按照常理来说,等到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朝康熙皇帝应当褒扬朱国治,比如追封更高的官爵,或者给予一个正面评价的谥号等。但是,在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手下的人自然要向皇帝建议对牺牲的大臣进行褒奖。不过,谈到朱国治时,康熙帝却说了这么一番话。

在康熙皇帝看来:“赠官予谥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实相符,方可给与。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也就是说,朱国治在任期间,做了不少坏事,虽然他被吴三桂所杀这件事情比较可怜,但是,考虑到朱国治之前的行为,所以仍然不给予褒奖。由此,朱国治的待遇,无疑和三藩之乱中牺牲的其他大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比如在三藩之乱中,云贵总督甘文焜也是宁死不屈,在他死后,清朝朝廷将云贵总督甘文焜追赠为兵部尚书,追谥忠果。和云贵总督甘文焜相对应的是,云南巡抚朱国治却没有这些待遇。那么,问题来了,朱国治到底做了什么坏事,从而最终得不到康熙的褒奖呢。

根据《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等史料的记载,顺治十六年,朱国治任江苏巡抚,在任期间搜刮无度,人称“朱白地”,又以抗粮为名,制造江南奏销案。两年后,朱国治疏言苏、松、常、镇四府欠赋绅衿万余,均为抗粮,后全部褫革,是为“奏销案”。由此,从这一行为来看,朱国治无疑是贪官污吏,甚至说是罪大恶极了。

并且,朱国治又在哭庙案中,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对于金圣叹来说,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最后,正是因为朱国治之前的罪行罄竹难书,所以,在康熙皇帝看来:“赠官予谥原以旌人品行,必名实相符,方可给与。朱国治死难情虽可怜,但居官秽迹昭著。”尽管面对吴三桂的劝降,朱国治拒不投降,以死殉国,但是,功是功,过是过,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进一步来说,作为受到清朝恩宠的云南巡抚,朱国治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监视吴三桂的一举一动。因此,面对吴三桂的劝降,职责所在,促使云南巡抚不能有一丝一毫地妥协。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就职云南巡抚之后,朱国治在任期间克扣军粮,导致生变,这反而成为吴三桂起兵造反,或者说是三藩之乱爆发的原因之一了。综上,1681年(康熙二十年),吴三桂之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在三藩之乱平定后,清朝康熙皇帝没有对朱国治追封和追谥,自然是不应该有争议的事情。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之外,另外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要说,当时的反清活动要是坚定下去,没准真能在当时康熙还立足未稳的情况下,给予清朝狠狠的重击,但是他们都没有很坚定的意志,于是被康熙各个击破了,导致最后一个被凌迟处死,一个被康熙赐死。最后没有一个人能够活下来的,毕竟皇帝对于某犯这种事是不可能有什么容忍之心的。

要说三藩都是哪些人呢,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而这中间呢,吴三桂又是领头人,而这三藩之乱准确来说,并没有尚可喜,因为它本身已经退休回家养老了。领导他军队的是他的儿子尚之信,这父子二人也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儿子认为父亲太过惧怕清朝,父亲认为儿子太年轻气盛了。

于是,吴三桂一谋反,尚可喜就发信让儿子别参与,但是尚之信还是加入了这个谋反大军,尚之信谋反后,吴三桂不断向其索要银两,尚之信后悔了。于是在看到耿精忠投降了,自己也连忙就投降了,一点不含糊,但是他又不听康熙的召唤,于是康熙在即将平定了吴三桂之乱后,立马就赐死了尚之信,不留一点余地。




而还有一个反王那就是耿精忠,这个人和尚可喜是一代人,都是投降清朝的老王爷,都得到过清朝的厚赏,但是他和与台湾的郑经产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粮草供应,就在沿途进行抢掠,让他失去了民心。于是他的谋反注定失败,这样一来所有的反王就都被康熙杀死了。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怎么平定的?三位藩王结局如何?

清初的三藩之乱,是康熙一次拨正皇室权力的重要行动,集中大清兵力也还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平定了三藩。三位藩王的下场也比较悲惨,吴三桂和大清对抗了八年最终积郁含恨而终;尚可喜自杀未死,最后病逝;耿精忠被康熙下令诛杀。

康熙执意要撤藩,吴三桂被迫起兵造反,但和大清对抗了八年也终于走向失败。毕竟以一藩之力,和大清的大军相比,打持久战肯定是支持不了的。吴三桂打到最后,在已然已经是失败的局面,仍然不肯低头,执意在衡州称帝,但是这个帝并没有达到称帝的规模,吴三桂也知道这个帝位也并不被历史和世人所承认,所以称帝后不久,就含恨而死。

康熙在三藩之乱最初,为了间离三藩,采用的战略是,对吴三桂直接硬对硬开打,对耿精忠是先劝降示好。撤去耿精忠的爵位,但是劝耿精忠归降大清,让耿精忠和吴三桂保持距离。不过。耿精忠并不接受康熙的规劝,而是也执意造反,但可惜,因为三藩之间早有矛盾,所以相互不合作一起对抗大清,而是各自为营,所以耿精忠根本没有能力可以抵抗大清的攻打。

耿精忠在败于大清时,最后表示投降,但是因为耿精忠最初的投降反悔,所以当再投归降时,并没有得到机会,而是被康熙下令诛杀。

而另一位藩王尚可喜,本是第一个主动在三藩之乱时就投降大清的。也就是因为尚可喜坚持不造反,才没有造成三藩联手对抗大清的局面,为大清平定三藩减轻了很多困难。但可惜最后被自己的儿子尚之信给连累了。尚之信不赞同投降,而是想造反,逼得尚可喜想用自尽来威胁儿子,虽然被左右发现救下,但是最终也因儿子的造反,而落的晚景凄凉,最后抑郁而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6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