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禅让,建立北宋,五代结束。那么下面对百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王彦章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王彦章(863年―923年),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梁山西北)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享年六十一岁。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王彦章祖籍郓州寿张县,祖父王秀及父亲王庆宗皆未曾担任官职。王彦章获重用后,两人分别被追封为左散骑常侍及右武卫将军。
彦章年轻时加入朱全忠的军队,由于战功卓著,王彦章受到朱全忠建立的后梁政权重用。最初王彦章任开封府押牙(押衙),公元908年(开平二年)十月迁任左龙骧军使,次年兼任左监门卫上将军。公元911年(乾化元年)再兼任行营左先锋马军使,并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及检校司空。次年(公元912年)朱友圭加封王彦章为检校司徒。朱友贞(即后梁末帝)夺得政权后,王彦章于公元913年(乾化三年)被委任为濮州刺史及马步军都指挥使。次年(公元914年)迁任澶州刺史,并被封为“开国伯”。
公元915年(乾化五年)三月,后梁朝廷决议分魏州为两个镇,为防备当地人叛变,派遣王彦章率领五百骑兵驻守邺城金波亭,预防突发情况。魏州人于该月月底叛变,投降晋国(后唐前身) 。王彦章因军队受到攻击而率军向南逃走,其家属被晋军俘虏。晋国方面为了招降王彦章,优待他的家属,又派人离间王彦章。王彦章把晋国的使者斩首,断绝往来。同年九月,王彦章被委任为汝州防御使、检校太保。公元916年(贞明二年)四月,迁任郑州防御使。
抗击晋军
后梁失去魏州后,不时与晋国(后唐)军队于黄河两岸战斗,王彦章常在这些战事中担任先锋。
公元917年(贞明三年)十二月,王彦章迁为西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傅,继续留守郑州。不久兼任行营诸军左厢马军都指挥使。
公元919年(贞明五年)五月,迁任许州两使留后,并保留之前的军职。次年(920年)正月,正式担任许州匡国军节度使,加封“开国侯”,随后担任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公元921年(贞明七年)正月,改驻滑州。
此时,晋国军队已占领黄河北岸全部地区,并于德胜口设立铁锁截断航道及跨河筑城。而后梁朝廷的执政者赵岩、张汉杰等人向后梁末帝建议疏远资历较深的大臣,故王彦章虽然身为高级将领,但朝廷并未采用他所提议的战术。
公元923年(龙德三年)四月初,后唐军队攻占郓州。该消息使后梁朝廷产生恐慌。 宰相敬翔在后梁末帝前自杀被阻,随后向梁末帝建议起用王彦章。梁末帝采纳其建议,于五月委任王彦章为北面招讨使,取代戴思远, 并派段凝作其副手。王彦章向后梁末帝表示用三天时间即可击败敌军,梁末帝身边的大臣不相信他的保证而发笑。 王彦章认为赵岩等人败坏朝政、令国力削弱,临行前向亲信表示,若得胜回朝,将要处死朝廷内的“奸臣”。 赵岩、张汉杰得知后,感到恐惧,并认为与其被王彦章处死,不如被沙陀人(后唐军队)杀死, 于是与段凝合谋,设法阻挠王彦章的军事行动。
德胜口之战
王彦章离开朝廷,两天后到达滑州,在设宴的同时,暗中派遣六百名斧手,及冶铁人员,乘船前往德胜口。王彦章在宴会中途托言更衣离场,率领数千人沿黄河往德胜口。船上士兵烧断铁锁、并以斧斩断浮桥,王彦章则率兵攻破南城。这时距离王彦章离朝之日刚好三天。李存勖得悉王彦章被任命后,认为王彦章会立刻攻击德胜口南城,立刻引骑兵增援,但在到达时,南城已被王彦章攻占。
李存勖拆掉北城,建造木筏,退守杨刘,沿途与王彦章隔河对战超过一百次。战事持续约两个月,期间王彦章的军队曾几乎攻陷杨刘,直至李存勖于博州的黄河东岸建造堡垒协助防守,形势开始改变。王彦章之军队先进攻该堡垒而未能攻入,及后重新进攻杨刘而战败。
后梁朝廷得到战报后,即召还王彦章,委派段凝代替其招讨使职务。史称段凝向朝廷大臣行贿,又与赵岩、张汉杰等人合谋向后梁末帝隐瞒王彦章的战功,又于王彦章战败时诬陷他饮酒轻敌,因此得到兵权。及后由于段凝无法抵御后唐军队的进攻,后梁在他就任后不足一百天灭亡。
王彦章回到汴梁后,在朝廷上力言自己的战功。赵岩等人指使有关部门弹劾他“不恭”,迫令他回家。
宁死不降
其后,后唐军队向兖州进攻,后梁末帝再委派王彦章迎战。这时后梁的主力皆随段凝出征,故朝廷把首都汴梁剩下的五百名新经招募的骑兵守御都交给王彦章,另委派张汉杰监军。 王彦章率军渡过汶水,计划进攻郓州,于递坊镇被后唐军队袭击。 王彦章因兵少战败,撤退至中都。
后,李存勖率领军队到达中都,与王彦章军交战。唐军将领夏鲁奇曾为朱全忠效力,与王彦章相识, 听到王彦章说话后将他认出,以槊刺伤后将其擒获。
李存勖与王彦章见面,问他为何防守没有防御工事的中都而不前往兖州防守。王彦章回应指自己受制于形势而无能为力。 王彦章看不起李存勖和李嗣源。李存勖在劝说王彦章投降被拒绝后,又派李嗣源劝说他。王彦章因伤重不能起床行走,李嗣源走到王彦章的病榻前,被王彦章以小字“邈佶烈”称呼,以示轻蔑。
次日,李存勖命人以肩舆送王彦章至任城,王彦章以伤患痛楚为由不肯出发。 李存勖派人问王彦章此行能否成功,王彦章称段凝麾下六万军队并不会轻易叛变,因此难以成功。李存勖取得回应后,知道王彦章肯定不会归顺,下令把他斩首。 王彦章享年六十一岁。
一、白脸
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
二、红色?
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为正面角色。
代表人物:关羽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被称为“美髯公”。
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赤壁之战后,关羽助刘备、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攻襄阳、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的全军覆没。
关羽威震华夏,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民间尊其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三、黑脸
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
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
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
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
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
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
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
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
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扩展资料:
其他脸谱:
一、黄色
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
代表人物: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是古典小说《说唐全传》以及评书《兴唐传》、《瓦岗英雄》还有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的虚构人物,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
他在作者笔下是大隋天宝大将,隋唐第二条猛将,隋唐十八好汉中排名第二。
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隋文帝封为镇殿大将军,号天宝大将,御赐“天下第一横勇无敌”金牌。
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金面长须,虎目浓眉。
头戴一顶双凤金盔,身穿一件锁子黄金甲,坐下一匹能行千里黄花马。
使一条凤翅镏金鎲,重四百斤。
上界雷声普化天尊临凡,身负三载龙命。
曾于南阳关力挫天下第五好汉伍云召,晋阳宫前与天下第一李元霸比武,单臂举三千斤金狮上殿。
四平山之战,击败天下第四好汉雄阔海、天下第五好汉伍云召、天下第六好汉伍天锡三人联手,因力竭不敌天下第三好汉裴元庆。
后十八路反王进逼扬州,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
宇文成都与宿敌李元霸战于紫金山,终被李元霸所杀。
二、绿色
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
代表人物:王彦章
王彦章(863年―923年),字贤明(一作子明),郓州寿张(今山东阳谷)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
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
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
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
享年六十一岁。
这里说的应该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的名将王彦章,事实上他并不是被自己的君主所杀,而是死于敌人之手。王彦章因为寡不敌众被俘虏,宁死不降后被敌军斩首。
王彦章算是出身贫民家庭,他的父辈并无官职在身。王彦章非常的有能力,他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到武将的最高层次的。王彦章最初只是一个小小的衙役,后来通过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成为了上将军、光禄大夫等。
王彦章少年时期就非常的有理想,他决心在这个乱世有一番作为。他很早就加入了朱全忠的军队,为后梁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王彦章每战必为先锋,因此在军队中声望很高。
后来随着后梁别的君主上位,王彦章的话语权慢慢的也越来越小。退居二线的王彦章看着后梁一天天的腐败下去,心里非常的着急,却没有什么办法。终于,王彦章有一次的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领兵权。当时后唐的军队兵临城下危急万分,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王彦章。临危受命的王彦章承诺三天内击退敌军,他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清除那些奸臣。
王彦章到达两军阵前之后并没有整顿军纪了解情况,而是大摆宴席宴请将士。这并不是王彦章把打仗当儿戏,而是在迷惑对手。当宴席进行到一半,王彦章找机会脱身带领精兵斩断了后唐军队的后路,然后联合正面战场的军队对后唐来了一次包抄。这一战,直接将后唐军队打退,唐军退走的那天正好是第三天。
当王彦章在前方御敌的时候,朝廷里也并不安稳。那些奸臣害怕王彦章得胜归来处置他们,于是他们先进献谗言迫害王彦章。王彦章刚刚把敌军打退,朝廷就派人顶替了他的位置。被召回的王彦章不仅没有得到奖赏,反而因为弹劾而被迫回家养老。没了王彦章的后梁根本不是后唐的对手,最终王彦章在又一次临危受命时因寡不敌众被俘,敌人在劝降未果后将他斩首。
五代十国名将介绍如下:
NO.1、李存孝。
古人云“王不过项,将不过李”。项为西楚霸王项羽“将,将指的就是五代后唐名将李存孝。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的养子,著名的十三太保之一。
本名安静思,河北涞源人,年少时就天生神力。晋王李克讨伐至此得知安静思勇猛,亲自前往涞源,收他为义子,赐名李存孝。在晋王帐下李存孝以勇冠三军的气势,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成为当时威震四野的人。
NO.2、史建瑭。
雁门郡代州 (今山西代县)人,九府都督史敬思之子,五代后唐将领。史建瑭出身军官世家,谙熟军事,英勇善战,实为一员良将,为李存勖消灭诸雄,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NO.3、王彦章。
郓州寿张 (今山东梁山)人,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史称“晋人独畏彦章”。
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后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
NO.4、高思继。
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后唐妫州 (今山东滨州)人,初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将。后归李克用,拜为中军都指挥使,掌燕兵。李克用念高氏兄弟势倾一方,必为后患,乃尽诛之。
NO.5、刘知远。
河东太原人。五代十国后汉开国皇帝,幼时不好嬉戏,个性厚重寡言。及长,雄武过人,勇猛善战,事后唐明宗及后晋高祖时颇得战功。
五代十国的历史,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小说,可能是因为那个时期战争实在太频繁,各国的史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在领导的要求下,不断夸大自己手下的实力导致的吧;也有可能是历史的断层,后世直接将残本小说当成历史了。
现在来看看那段记载并不严谨的类似“小说”的时期,有哪8大名将吧:
TOP、8 石敬瑭
石敬瑭早年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后来成为李克用义子李嗣源麾下的一名战将,李嗣源非常器重石敬瑭,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让他统领自己的亲军精锐骑兵“左射军”,号称“三讨军”,视他为自己的心腹之将。
石敬瑭跟随李嗣源转战各地,这石敬瑭勇猛异常,多次在危难之中救李嗣源,因此名震天下;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公元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云十六州,并甘做“儿皇帝”。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TOP、7 高行周
高行周乃是顺州刺史“白马银枪”高思继之子,出身军伍世家,因父亲高思继被王彦章挑死,十三岁便到鸡宝山投奔唐军,被委任为先锋。他搦战梁军,连杀尚让、齐克让、景祥三将,大战王彦章,用虎掌金锤打得王彦章抱鞍吐血而走。王彦章败走狗家疃,在五方五帝阵被逼得自刎而死。
之后高行周率军灭后晋、抵御契丹;在郭威建立后周后,高行周加拜“守尚书令”,所食封邑增至一万七千户。郭威尊重高行周是“耆年宿将”,对他倍加崇礼,每赐诏书从不直呼其名,只以其王位(齐王)相称。后来高行周的儿子高怀德成为北宋开国功臣,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官至太师、武胜军节度使,封冀国公。
TOP、6 王彦童
王彦童乃是王彦章的弟弟,与其兄一样异常勇猛,乃是当时数一数二的猛将。在与晋王李克用的会战中接连杀死李家六名太保,但却在单枪匹马追击李克用时,被李克用的军师周德威用计,使人装扮李存孝,扯出飞虎将军旗。王彦童以为李存孝复生,惊惧气恨交并,竟然吐血身亡。
按理说王彦童排名不会如此靠后,但是因为王彦童出场时间实在太短了,而且如果两兄弟同心协力作战的话,想必除了李存孝这个堪比李元霸和项羽一般的人物以外,可以在整个战场横着走了。
TOP、5 刘知远
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心腹,数次不顾身死救李嗣源;而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因而成了石敬瑭的心腹;后来石敬瑭得助于刘知远等人谋划,假借契丹军的力量,消灭后唐,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晋。为了报答契丹的帮助,石敬瑭不惜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并称比他小11岁的耶律德光为父。
石敬瑭死后不久,契丹耶律德光率军南下,将后晋灭国;刘知远遣牙将王峻向契丹奉表投降,耶律德光诏令褒扬嘉奖,称刘知远为儿子,并赐给一根木拐。契丹军进入中原后,到处以“打草谷”的名义掠夺财物、杀害无辜百姓,中原地区人民反抗不断,耶律德光被迫北撤,刘知远乘机复国,并一统中原,建立后汉。
TOP、4 高思继
高思继是四季拳创始人,也是五代十国第一名枪,人称“白马银枪”,与王彦章并列为五代十国第一名枪,高家枪威震天下。和兄弟高思祥皆以武勇称。初为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戍将。后归李克用,拜为中军都指挥使,昆仲分掌燕兵。
在与王彦章的第一次交锋时,二人大战三百回合不分胜负。第二次交锋时,王彦章只得使计诈败诱高思继追来,并使回马枪杀之。不过高思继的后代颇为有出息,儿子高行周勇武不下于高思继,孙子高怀德乃是北宋开国功臣。
TOP、3 王彦章
王彦章乃是五代时期后梁名将。朱温建后梁时,王彦章以功为亲军将领,历迁刺史、防御使至节度使。他骁勇有力,每战常为先锋,持铁枪驰突,奋疾如飞,军中号为王铁枪,威震五代各国。
李存孝死后,王彦章率弟与晋王李克用大战,杀其上将四十三员,包括名将薛阿檀、安休休,大败李克用军。后在与高思继的交战中,使用回马枪枪挑高思继,令唐军闻风丧胆;但最终还是为李存勖所擒,宁死不降,于是被下令斩首。
TOP、2 史建瑭
史建瑭是九府都督史敬思之子,出生将门,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和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得到器重;瑭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为一员屡立战功、智勇双全的名将,世称“史先锋”,因功授检校司空、改任贝、相二州刺史。擅使一口花刀,曾与王彦章有过一战,两人大战二百合后,史建瑭抽铁鞭猛击王彦章后背,将其打得抱鞍吐血落荒而逃。
公元921年,镇州大将张文礼叛变,李存勖命阎宝征讨镇州,史建瑭为前锋马军都将。八月,攻下赵州,俘获赵州刺史王鋋并进逼镇州。史建瑭在镇州城下作战中为流矢所中,医治无效,卒于军中,时年四十六岁。史建瑭为李存勖消灭诸雄,统一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TOP、1 李存孝
李存孝是晋王李克用麾下一员骁将,也是李克用众多的“义儿”中的一个,因排行十三,故称为“十三太保”,而且也是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史书载“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李克用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野史中曾领十八骑攻取了长安,虽说是夸张之词,但也能看出李存孝的勇猛,连第二名的王彦章在他手下都走不了几合。李存孝因力大无比,英勇善战,天下无敌,几与西楚霸王项羽比肩,被誉为“将不过李、王不过项”,在后人评说中更有“唐初有个李元霸,唐末有个李存孝,都是恨天无把,恨地无环”。
李存孝最为有名的是手下五百人的飞虎军,多次同他并肩作战,取得了战无不胜的辉煌战绩,令对手闻风丧胆,名扬天下。后因对义父用人存在疑问,遭人离间,最终落得五马分尸的可悲下场。李克用深感有负于存孝,羞愧多天不朝政,兵事衰弱,朱温趁势而起。
五代十国时期的事情,真真假假,本身记载都有很多矛盾之处,所以是很多小说家最喜爱的题材之一,因为根本无法详细去考究真实与否;所以不必当真,当成正史去考究就是一笔糊涂账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16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